莫賀延磧,歷史上是古人對哈密南湖戈壁、噶順戈壁,一直延伸到古玉門關以西這片浩瀚無垠大漠戈壁的古稱。這裡雖然遠離海洋,荒無人煙,卻是自古從河西走向西域的必經之地,有八百裡瀚海之稱。
據考,早在兩漢年間,莫賀延磧這個地名就開始被採用了。
當時,漢王朝為了開拓西域大業,就非常重視由河西走進西域的這塊版圖。因為這一地段同當時走進西域的其他路段相比,確有寬敞便捷之優,而位距古伊州(今哈密)東南部的莫賀延磧,正是同中原內地溝通的銜接地,它東可走向玉門關,西可延伸到高昌,南可直下羅布泊,千裡之內雖然是無人區,但它的區位優勢便決定了它非同一般,因為在漢唐時期,由河西走向西域的多條古道,都是在出玉門關或由敦煌直線穿越莫賀延磧大漠戈壁走進哈密,進而走向天山南北的,象大海道、五船道、槊杆道、磧道、北新道等等。
歷史上漢將班超,率兵越沙磧,戰匈奴,收回伊吾屯墾戎邊;隋唐玉門道大將軍薛世雄奉命西徵,兵臨納織城,重建新伊吾;唐代高僧玄奘西行取經,過流沙到哈密;明朝使臣陳誠出使西域走進哈密;清代民族英雄林則徐被流放邊疆,他們先後都是從河西穿越莫賀延磧大漠戈壁走進哈密的。
莫賀延磧的地貌,幾乎完全是沙礫覆蓋的戈壁荒漠,可一直延伸到很遠很遠望不到盡頭的地平線,它最明顯的特徵就是氣候乾燥,水源奇缺,植被稀少。若用現代學名解釋,就是這種地貌有巖漠、礫漠,也有沙漠和泥漠等多種類型。
巖漠一般指土層堅硬、多屬石質性的戈壁,在山地或丘陵地佔據較多,雅丹地貌就是其中的一類;礫漠,是指地表雖有大面積的粗沙和礫石覆蓋,但礫石下面的土層一般都比較鬆軟;沙漠,則是荒漠中形成的沙丘,在狂風中時有移動,有大有小,重重疊疊;泥漠,是指戈壁中被洪水衝刷後在低洼地形成的泥質湖盆,有的乾涸龜裂,有的平平展展,寸草不生。
這種類型的地貌,使莫賀延磧既顯得十分蒼涼,又顯得分外沉寂。在這裡你看不到和煦的春風,如絲的細雨,更看不到春華秋實,常見的是狂風肆虐,烈日暴曬和嚴冬酷寒。
莫賀延磧這種嚴酷的地理環境,可以說是過去人們對它望而生畏的重要原因。正因為如此,它在祖國西部邊陲已沉睡了億萬年。
但隨著時代的變遷,它被沙石覆蓋的神奇面紗,雖然依舊維護著它的原始風貌,但世人對它的認識隨著時代的變遷也在變化。特別是在新中國成立後,大批地質工作者利用現代交通工具,一批又一批開始闖進了這塊神奇的土地,喚醒了它沉睡的面貌。
通過不斷勘察,莫賀延磧擁有的各種寶藏不斷湧現,簡直就是一個「天然聚寶盆「。
文:王建中
編輯:伊諾
哈密發布
微信號:HaMiFaBu
QQ:2209076510
郵箱:220907651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