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我們來深入聊一聊新海誠的作品《天氣之子》。
01少有才名,突破不斷
自從《你的名字》在票房與口碑上收穫雙重成功後,這位才華橫溢的富二代新海城終於出圈了。但是這部眾人期待已久的作品《天氣之子》卻飽受爭議,豆瓣評分僅僅7.1分,難道是這位才子功力不如以前了嗎?
其實在很早以前,新海誠的很多作品都曾屢獲殊榮,當時最廣為人知要數他編導的《秒速5釐米》,2007年該片獲得了亞洲太平洋電影節最佳動畫電影獎。櫻花下落的速度是每秒五釐米應該是很多動漫迷內心的遺憾。
隨著團隊的重組磨合,新海誠的電影逐漸擺脫了往日「注重形式,敘事薄弱」的評價。對於新海誠個人而言,從《言葉之庭》到《你的名字》再到《天氣之子》是兩次巨大的飛躍。作為一名動漫電影監督,新海誠向來是以驚豔的視覺畫面以及音樂同畫面間的呼應互動為人所稱道的,但這兩部作品都有了不同的突破。
在《你的名字》中,影片除卻都市和鄉野唯美的風景畫面外,還摻雜了諸多暗示元素:彗星預示的末世災難、思春期朦朧不明的情愫、源自日本傳說神話的互換身體,這些元素與影片的視聽語言完美交會,如水乳相融,終於在黃昏的山崖上發出最強音。至今依舊是無數漫迷心目中的經典,電腦動態壁紙界的半壁江山。
02世俗偏見,循規蹈矩,被割裂的少年與成人
而《天氣之子》作為新海誠自《你的名字》三年後的新作,無論是在影片的結構布置,抑或題材主旨方面,皆與《你的名字》有著極大的相似之處,但同時也加入了更多的社會因素。按照日本動漫界的定義,《天氣之子》可以說是一部「世界系」作品。
「世界系」指的是描繪男孩與女孩之間的關係,並與世界的存亡等抽象問題相關聯的作品。與一般追求完美結局的「世界系」作品不同,《天氣之子》當中流露的現實寓意和反抗意味無處不在。
影片的主線劇情仍是屬於新海誠式的相遇,但無論是男主角帆高撿到的手槍,抑或是陽菜的晴女能力被應用於賺錢的工作,都使得影片帶上沉重嚴肅的色彩,這一點是清新細膩的畫面所無法掩蓋的。
《天氣之子》中,陽菜與帆高皆面臨著一個選擇,那就是是否接受某種普遍意義上的宏大敘事的感召。這種大背景要求個體做出能夠維持社會按照希冀中的模樣運行的抉擇。具體而言,則是陽菜是否成為犧牲者,帆高是否接受是個自己離家出走、擾亂秩序的身份。
影片中,鏡頭除了對準男女主外,花費時間最多的便是圭介與夏美。作為叔叔和侄女,二者的共同點都在於他們的工作不是世俗認可的。
他們曾經接受過那種所謂正道的規勸,並且在成為社會的邊緣人之後,力圖重新回到所規定的軌道:無論是夏美忙於尋找工作,還是圭介將帆高解僱,他們的行動背後都存在著一種無意識的判斷,尤其是圭介,即「我應該這樣做,就算這樣做對於我的內心會帶來煎熬」。
03世界本就瘋狂
但是男主用更偏激的方式表示了抵抗。在影片中,暴雨出現的原因和帆高離家出走的原因一樣,都不甚明了。但帆高抵達東京時,雨已經在那兒了,而陽菜和帆高對它並不負有責任。在新海誠的眼裡,社會性的議題抑或影片的社會性大多數都是服務於成人眼中的世界的,而他所要打造的,是一個獨屬於少男少女們的、獨特的行動空間。
如果你的愛與世界為敵,這份赤裸的愛情是否還值得義無反顧?這也是知乎上包括後期評價中《天氣之子》收到爭議最大的地方。
世界本就如此瘋狂,東京曾是一片汪洋,這不是誰的錯,現在它不過是要回歸本來的樣子而已……
這些故事其實與愛情無關,它講述的是另外一個簡單的卻常常被忘記的道理:犧牲這件事,可以要求自己,但絕不能強求別人。一個無辜的人沒有為了拯救世界而選擇去死,這絕不是什麼應被責難的罪過,因為他本沒有這樣的責任。
儘管夏美曾經說,帆高和圭介是相似的人。二者的差別在於,帆高並未接受過社會的規訓,他的所作所為更多的是出於自己的本心,也是因為這樣,大部分觀眾不能理解他,覺得他自私。但也正是通過此種塑造手法,一種存在於少年與成人之間的割裂之感油然而生。帆高所要面臨的抉擇和矛盾,是每一個浸潤在該種文化下的少年都要面對的:是選擇世界予以個體的責任,還是選擇他所珍視的人或事物。
帆高以一種激進的方式,拒絕了宏大敘事對於他和陽菜的收割———如果世界需要犧牲她來正常運轉,那麼這樣的晴天我寧願不要。
這樣的選擇是錯誤的嗎,那犧牲她就是正確嗎?我們的行為究竟是被誰框出的呢?當赤裸的愛與世俗違背時,你有背叛世界的勇氣嗎?
大家怎麼看待這個問題呢,歡迎留言喲,這些事情沒有對錯之分,想聽聽各位的想法,小編本人大概是沒有勇氣的,這也是為什麼喜歡動漫的這個載體的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