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天氣之子》能在這個脈絡下演繹一出愛情悲劇,與《你的名字。》形成一喜一悲,一部豔麗一部陰沉的「正反面」,或許能成就另一部【經典】。
然而,或許是新海誠在《你的名字。》之前的作品都給人一種「那人只在燈火闌珊處,卻憾了回頭」的失望感,更通俗的說法是「我就在外面蹭蹭」的壓抑感久了,觀眾會懷疑主創「不懷好意」,於是,為了迎合觀眾對美好的嚮往,新海誠十分扭曲地讓男女主角有了一個「犧牲大我、成就小我」的結局。
以至於看到最後,我總是會想到十多年前「非主流文化」瀰漫時,傻缺中二的自己曾用過的QQ籤名「你知道,就算大雨讓這座城市顛倒,我也會給你擁抱」。
其實,新海誠完全可以做成一齣悲劇,再出個第三部作品把《你的名字。》與《天氣之子》串起來,只要劇情設計足夠巧妙,配合畫面和音樂,不僅能賺眼淚、口碑,還能賺票房和期待。
只是,我推測【新海誠】應該沒這種考慮,一方面是本人就是那種心存善念者,有對真誠、閃亮、愛情的【信】,有對事業和作品的【愛】,有對喚起人們對生活充滿積極態度的【望】;另一方面,就是悲劇的演繹,如果未能「劍走偏鋒」,就必然會傷了自己,利刃出鞘,要麼重傷要麼奪命。
這又不免想到了另一個故事,20年前,橫空出世的《最終幻想Ⅹ》(ファイナルファンタジーX;FINAL FANTASY X;簡稱:FFX;FF10)創造了一個【神跡】,口碑爆棚,獲獎無數,唯一的「缺憾」就在於是個悲劇——「工具人」【提達】完成宿命後,就與戀人【尤娜】永世相隔。
這種「不完美」使得《最終幻想Ⅹ》在發售後遭到全球大量粉絲的「指責」,迫於輿情也是出於盈利因素考慮,製作方打破了系列作品不出續集的傳統,推出了《最終幻想X-2》。
對比《你的名字。》與《天氣之子》這兩部作品,似乎新海誠更擅於畫面布局,以及通過畫面來「捕捉」人物情緒,但並不擅長「講一個好故事」嗎,如果說《你的名字。》是「講了一個好故事」,那麼,《天氣之子》只能是「勉強講好了一個故事」。
細觀《天氣之子》,很多情節的出現有點「霸王硬上弓」的粗糙感,比如由撿到的槍引出的反派、永遠智商不在線的警察、偶爾正義偶爾黑化最後突然「良心發現」的大叔(須賀圭介)。這些設計難免讓觀眾覺得除了男女主角,其他人都是拿著劇本演戲的工具人——雖然客觀說【的確是】。
當這些情節不能【有效】襯託男女主角的情感升級,在不允許出現「一夜夫妻百夜恩」的親密戲的基礎上,所有的凌亂就只能讓整個劇情變得「撲朔迷離」,既然「我是誰、我在哪裡、我在幹什麼」的「三本源」都不能在戲中自我解答,男主角去救女主角,表面上就顯得極為「單純幼稚」——我愛她,所以要去救她,這個世界怎麼樣關我毛事兒?
然而,在《你的名字。》,幾乎每個出現的人物的行為舉止,都是可溯源、在劇情世界中是【合理】的,各種零散的碎片在劇情遞延過程中是能拼合成一幅圖景,這也讓男女主角最後的相遇顯得更為「致命催淚」——「像中了子彈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