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蒺藜的功效與作用是什麼?

2022-02-05 河北和劑堂藥業

白蒺藜是一種珍貴的中草藥材,堅信許多盆友平常日常生活上都聽見過這一姓名,它的功效與作用是一般中藥材不可以對比的。用白蒺藜做為原材料製做而成的一些藥品,在疾病治療上也是有很非常好實際效果的。是你想太多,究竟中藥材蒺藜的作用與功效是啥,下邊就來給大伙兒簡易的詳細介紹詳細介紹。

1、白蒺藜具備十分非常好的醫治和減輕肝陽上亢,頭暈眼花的功效,適度的服食一些白蒺藜,既能夠 協助我們大伙兒推動肝臟的身心健康,也是能夠 減輕一些頭部的症狀的。本品位苦降洩,主入肝經,有調控肝陽之功。用以肝陽上亢,頭暈眼花等症,常與鉤藤、珍珠母、黃菊花等平肝潛陽藥同用。風寒風熱拉漲,眼赤翳障。本品位辛,又消防疏散肝經風寒風熱而清目退翳,為袪風清目要藥。用治風寒風熱目赤腫痛,多淚多眵或翳膜遮睛等症,多與黃菊花、蔓荊子、決明子茶、青葙子等同於用,如白蒺藜散。

2、白蒺藜還能夠醫治胸脅脹痛,乳閉漲痛等這種症狀。本產品苦洩辛散,作用舒肝理氣而散鬱積,尚入血分而活血化瘀。用治肝氣鬱結,胸脅脹痛,可與黃芩、香附、綠皮等舒肝理氣藥同用。若治肝氣鬱結奶水堵塞,乳房隱隱作痛,可單單使用本產品研粉服,或與中藥穿山甲、王不留行等通脈下乳藥搭配運用。胸脅脹痛,乳閉漲痛等這種症狀針對我們身體的傷害是十分大的,因此 我們大伙兒一旦出現了胸脅脹痛,乳閉漲痛這種症狀,那麼務必立即的服食一些白蒺藜的,那樣能夠 協助我們大伙兒合理的減輕病況。

堅信我們大伙兒根據上邊的這種詳細介紹,針對白蒺藜的藥用價值作用也是擁有一個大約的了解了,我們能夠 了解,白蒺藜的藥用價值作用也是十分多的,適度的服食白蒺藜,既能夠 協助我們減輕頭昏的病症,而且還可以醫治和防止一些婦科病的。

和劑堂藥業主要從事中藥材、中藥飲片及藥食同源類食品的生產和銷售,原材料來源於道地藥材生產基地,生產設備先進,工藝技術成熟可靠,對質量關鍵點的嚴格控制,從而做到了產品的可追溯性及產品質量的可持續性,以卓越的產品品質,贏得消費者滿意。

「和劑堂」取意於「和風細雨潤萬物,劑調蒼生祛病疾」

歡迎關注和劑堂藥業


河北和劑堂藥業有限公司

電話:0312-3510008

傳真:0312-3510008

郵箱:hbhejitang@163.com

網址:http//hbhejitang.com


每天一個健康小建議

給你提個醒,幫我點在看


相關焦點

  • 蒺藜的功效與作用,蒺藜的正確吃法
    蒺藜具有平肝解鬱、活血祛風、明目止癢的作用。屬於平肝熄風之藥。
  • 炒蒺藜的功效與作用
    炒蒺藜是一種加工過的中藥材,它是人們把蒺藜科植物蒺藜的果實曬乾以後入鍋炒製得到的中藥,這種中藥材多出產在中國的河南和山東以及江蘇等地,它入藥以後能平肝熄風也能活血止痛,下面是對它功效與作用的具體介紹大家可以重點了解一下
  • 蒺藜的功效與作用禁忌 蒺藜的營養價值及正確吃法 蒺藜不能和什麼一起吃
    蒺藜的功效與作用禁忌 蒺藜的營養價值及正確吃法 蒺藜不能和什麼一起吃蒺藜的功效與作用:蒺藜為蒺藜科植物蒺藜的乾燥成熟果實,蒺藜的功效是平肝解鬱
  • 蒺藜的功效與作用
  • 蒺藜----功效與作用
  • 【白蒺藜】白蒺藜的功效與作用
    白蒺藜的功效和作用蒺藜又名白蒺藜、屈人等。平肝解鬱,活血祛風,明目,止癢。用於頭痛眩暈,胸脅脹痛,乳閉乳癰,目赤翳障,風疹瘙癢。蒺藜為治風明目要藥,風入少陰、厥陰經者為響導。《本經》專破惡血積聚,治喉痺乳難,以苦能洩,溫能宣,辛能潤也,此言刺蒺藜之功用耳。久服長肌肉,明目輕身,以其入腎益精氣也,此則專指沙苑蒺藜而言。其治痰消癰腫,搜腎臟風氣,又須刺者為破敵之先鋒。1、治身體風癢,燥澀頑痺:蒺藜四兩(帶刺炒,磨為末),胡麻仁二兩(泡湯去衣,搗如泥),葳蕤三兩,金銀花一兩(炒磨為末)。四味煉蜜為丸。早晚各服三錢,白湯下。
  • 白蒺藜(沙苑子),淫羊藿的功效作用
    2、蒺藜的性強壯作用蒺藜中提取的一種單一成分皂苷——原薯蕷皂苷能增強性慾,提高性能力。3、蒺藜對心血管系統的作用蒺藜總皂苷對缺氧再給氧、缺血再灌注心肌有保護作用引,並且與提高機體內源性抗氧化能力、降低脂質的氧化程度有關。
  • 《中草藥常識》軟蒺藜的功效與作用:清肝明目,祛風止癢,活血消腫,通乳.
    軟蒺藜軟蒺藜,中藥名。為藜科植物西伯利亞濱藜和中亞濱藜的果實。西伯利亞濱藜分布於東北、華北、西北及山東等地。中亞濱藜分布於華北、西北及吉林、遼寧。軟蒺藜圖片軟蒺藜圖片軟蒺藜圖片藥材名:軟蒺藜拼音:Ruǎn Jí Lí別名:白蒺藜,鹼灰菜、麻落粒,大灰條、灰菜。來源:本品為藜科植物西伯利亞濱藜和中亞濱藜的果實。
  • 每天學一味中藥,蒺藜!
    狗娃刺、茨、旁通、硬蒺藜、血見愁、野菱角、刺蒺藜,三角蒺藜。一年生匍匐草本,多分枝,全株有柔毛。羽狀複葉互生或對生,小葉5~7對,長橢圓形,長6~15毫米,寬2~5毫米,基部常偏斜,有託葉。花單生於葉腋;萼片5;花瓣5,黃色,早落;雄蕊10,5長5短;子房上位,5室,柱頭5裂。果實由4~5個分果瓣組成,每果瓣有長短棘刺各1對。種子卵狀三角形。
  • 中藥馬齒莧的功效與作用
    此外,中藥馬齒莧具有很好的營養價值及功效,那麼,其有什麼功效與作用呢?下面大家就一起來看一下。中藥馬齒莧的功效與作用中藥馬齒莧不僅營養價值高,而且其的功效與作用也是不容小覷的哦。由於中藥馬齒莧具有獨特的功效,因此其在醫學方面也佔有著一席這地。中藥馬齒莧具有清熱解毒、散血消腫的功效,能治熱痢膿血、熱淋、血淋、帶下、癰腫惡瘡、丹毒等。
  • 北方最常見的神奇草藥:蒺藜的功效作用
    1、蒺藜的抗衰作用和強壯作用在臨床上發現蒺藜皂苷能增強機體自然殺傷細胞活性,可用來防治老年人免疫功能降低。2、蒺藜的性強壯作用蒺藜中提取的一種單一成分皂苷——原薯蕷皂苷能增強性慾,提高性能力。3、蒺藜對心血管系統的作用蒺藜總皂苷對缺氧再給氧、缺血再灌注心肌有保護作用引,並且與提高機體內源性抗氧化能力、降低脂質的氧化程度有關。
  • 遠志的功效與作用及中藥禁忌
    遠志的功效與作用及中藥禁忌:中藥遠志的功效是安神益智、祛痰、解鬱,遠志作用是治驚悸、健忘、夢遺、失眠、咳嗽多痰,遠志的中藥禁忌是心腎有火,陰虛陽亢者忌服遠志
  • 中藥科普|柴胡的功效與作用?
    中藥科普|柴胡的功效與作用? 2020-11-16 09:59 來源:潘氏中醫向勇 原標題:中藥科普|柴胡的功效與作用?
  • 白蒺藜是一個有前途的中藥(附視頻)
    收錄於話題 #中藥專題徐福松教授介紹了沈氏達鬱湯治療肝鬱陽痿效果明顯,主要用藥就是白蒺藜,同時介紹了白蒺藜這個藥使用一定要量大,非重用不得以取效。我也跟徐福松教授抄方學習過,徐老強調單劑30g起步,50g也是可以用的。但是尷尬的是藥典規定,這個藥有小毒,每次最多6~9g,據我這幾年的使用經驗,這個藥還是十分安全的,沒有多大的毒性,三五十克使用問題也是不大的。
  • 中藥蒺藜用來補腎也是一味好藥!
    因此得名蒺藜,因其傷人,人們見而止步或委避而繞行,所以又叫屈人、止行、旁通。莖平臥,鋪地而生長,無向上升騰之勢,藥用於人體則無生發肝陽之弊,對於陰不制陽、陰虛陽亢,可對證應用以制浮陽。4、治療肝風肝火上擾所致眼睛翳障不明:蒺藜四兩(帶刺炒),葳蕤三兩(炒)。共為散。每早服食後三錢,白湯調服。
  • 每天一味中藥——蒺藜
    狗娃刺、茨、旁通、硬蒺藜、血見愁、野菱角、刺蒺藜,三角蒺藜。一年生匍匐草本,多分枝,全株有柔毛。羽狀複葉互生或對生,小葉5~7對,長橢圓形,長6~15毫米,寬2~5毫米,基部常偏斜,有託葉。花單生於葉腋;萼片5;花瓣5,黃色,早落;雄蕊10,5長5短;子房上位,5室,柱頭5裂。果實由4~5個分果瓣組成,每果瓣有長短棘刺各1對。種子卵狀三角形。
  • 【中藥釋義】真的不要偏見白蒺藜了,抗癌抗衰還是天然的強壯劑.
    3、治風熱所致的皮膚發癢和皮診,如蕁麻疹、神經性皮炎、某些類型的慢性溼疹等,常配其它散風熱藥如蟬蛻、防風以及養血藥如首烏、當歸,方如蒺藜消風飲。4、治肝鬱所致的胸脅脹悶疼痛。前人認為蒺藜有行血去瘀作用,現代根據這一原理,試用白蒺藜9g,配參三七2.4g內服,治冠心病絞痛,有一定效果。
  • 每天一味中藥(蒺藜)
    狗娃刺、茨、旁通、硬蒺藜、血見愁、野菱角、刺蒺藜,三角蒺藜。一年生匍匐草本,多分枝,全株有柔毛。羽狀複葉互生或對生,小葉5~7對,長橢圓形,長6~15毫米,寬2~5毫米,基部常偏斜,有託葉。花單生於葉腋;萼片5;花瓣5,黃色,早落;雄蕊10,5長5短;子房上位,5室,柱頭5裂。果實由4~5個分果瓣組成,每果瓣有長短棘刺各1對。種子卵狀三角形。
  • 薤白的功效與作用《中藥常識》
    藥材名:薤白拼音:Xiè Bái別名:薤根,藠頭,大頭菜子,野蒜、小獨蒜,小蒜、宅蒜,薤白頭。主胸痺心痛徹背;胸脘痞悶;咳喘痰多;脘腹疼痛;洩痢後重;白帶;瘡癤癰腫1、抑菌作用薤白水煎劑對痢疾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有抑制。300%水煎劑用試管稀釋法,1:4對金黃色葡萄球菌、肺炎球菌有抑制作用,1:16時對八疊球菌有抑制作用。2、對心血管系統的作用2.1.PGA1具有降壓利尿和抗癌作用。PGB1具有血管收縮作用,其活性強於PGE2和PGE2a。
  • 中藥紅花的功效與作用有哪些?
    中藥紅花的功效與作用有哪些?中醫認為紅花味辛、性溫,歸心、肝經。具有氣香行散,入血分具有活血通經,祛瘀止痛的功效。主治痛經,經閉,產後血暈,瘀滯腹痛,胸痺心痛,血積,跌打瘀腫,關節疼痛,中風癱瘓,斑疹紫暗。具體以紅花為主的藥方的功效如下:1.紅藍花酒方(《金匱要略》),具活血行瘀,利氣止痛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