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公眾號中醫驗方使用方式:中醫驗方中直接輸入中藥名稱,自動回覆中藥釋義及常用藥方,如果您輸入的中藥我們沒有收錄,我們會收到信息後儘快補充,請過幾天再輸入一次試試。謝謝您的關注。
白蒺藜為蒺藜科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植物蒺藜的成熟果實。味辛、苦,微溫;有小毒。入肝經。平肝解鬱,祛風明目。用於肝陽眩暈頭痛,肝鬱脅痛,風熱頭痛,目赤腫痛,皮膚瘙癢等症。
氣溫.味苦.無毒.主惡血.破癥結積聚.喉痺.乳難.久服長肌肉.明目輕身.(炒去刺)
白蒺藜氣溫.稟天春和之木氣.入足厥陰肝經.味苦無毒.得地南方之火味.入手少陰心經.氣升味降.秉火氣而生陽也.主惡血者.心主血.肝藏血.溫能行.苦能洩也.症者有形可徵也.有形之積聚.皆成於血.白蒺藜能破之者.以入心肝而有苦溫氣味也.痺者閉也.喉痺.火結於喉而閉塞不通也.溫能散火.苦可去結.故主喉痺.乳難.乳汁不通也.乳房屬肝.氣溫達肝.其乳自通.白蒺藜一名旱草.秉火氣而生.形如火而有刺.久服心火獨明.火能生土.則飲食倍而肌肉長.肝木條暢.肝開竅於目.故目明.木火通明.元陽舒暢.所以身輕也.
性味
辛、苦,微溫;有小毒。
歸經
歸肝經
炮製
炒蒺藜:取淨蒺藜,炒至微黃色,碾去刺即可。
鹽蒺藜:取去刺蒺藜,用鹽水拌勻,悶透,用小火炒至微黃色,取出晾乾。
功能主治
平肝解鬱,活血祛風,明目,止癢。用於頭痛眩暈,胸脅脹痛,乳閉乳癰,目赤翳障,風疹瘙癢。
1.祛風疏肝:
①用於肝陽上亢,症見頭痛而眩,心煩易怒者,夜寐不寧,與桑葉、菊花、蔓荊子、鉤藤等藥同用。
②用於肝腎陰虛,症見眩暈耳鳴,頭脹痛,煩惱易怒者,與菊花、決明子、夏枯草等同用。
③用於肝熱目疾,症見目赤多淚,白睛充血、澀痛怕光,可與桑葉、菊花、青葙子、連翹、甘草等同用。
④用於胸脅不舒、乳汁不通,屬肝氣鬱結者,可與青皮、橘葉、鬱金同用。
2.行氣活血 用於少腹脹痛,可與烏藥、芍藥、川楝子、香附等同用。
3.祛風止癢:用於風疹瘙癢。另治白癜風,可單用本品為末,每次6克衝服。
【配伍應用】
1.配沙苑蒺藜:沙苑蒺藜柔潤而降,刺蒺藜性升而散;前者善補腎以治下,後者長於平肝以治上。二藥合用,平肝補腎效果最好。
2.配製首烏:制首烏滋養肝腎,補益精血;刺蒺藜清肝平肝,怯風明目,並行血祛瘀。二藥相伍,行補兼施,散風邪,滋肝腎,主治頭痛頭昏、鬚髮早白。 3.配白僵蠶:刺蒺藜平肝疏肝,散肝風,以肝氣鬱結不舒或疼痛用之最宜;白僵蠶祛風解痙。二藥合用,平肝祛風,鎮驚止痛,可治肝風上擾所致的頭痛、頭暈諸證。
4.配菊花:兩藥均能平肝明目。刺蒺藜偏於疏散肝鬱,滁菊花偏於清肝散熱,兩藥合用,一剛一柔,一清一散,相須為用,平肝明目之功最宏,用治肝陽上擾,能止眩暈、散風熱,對肝鬱化熱生風之頭痛等有效。
5.配茯苓:茯苓利水滲溼,又健脾和中,對肝脾溼阻有標本兼顧之效,刺蒺藜能平肝疏肝,二藥相伍,一滲一散,利溼平肝,使溼濁去、清陽升而頭暈止,肝氣平、不致犯胃則胃疼除。
6.配白薇:刺蒺藜平肝、疏肝,白薇清熱、涼血,二藥相伍,清肝涼血、止眩明目。
7.配川楝子:刺蒺藜能疏肝散鬱,川楝子理氣止痛,二藥相伍,疏肝和胃,治肝氣橫逆犯胃之脅痛脘痛最宜。
8.配合歡皮:合歡皮寧心祛瘀,消腫止痛,刺蒺藜疏肝解鬱,二藥相伍,用治血虛肝鬱,症見胸脅刺痛,肝脾腫大,周身刺癢者。
【應用注意事項】血虛氣弱者及孕婦慎用。
【用法用量】內服:6~9克,入煎劑,或入丸散。外用:適量,搗敷,或研末撒,或水煎洗。
附方:
1、腰脊痛。用蒺藜子搗成末,加蜜做成丸子,如胡豆大,每服二丸,酒送下。一天服三次。
2、通身浮腫。有杜蒺藜每日煎湯洗。
3、大便風秘。用蒺藜子(炒)一兩、豬牙皂莢(去皮、酥炙)五錢,共研為末。每服一錢,鹽茶湯送下。
4、月經不通。有杜蒺藜、當歸,等分為末。每服三錢,米湯送下。
5、難產(胎在腹中,胞衣亦不下;或者胎死)。用蒺藜子,貝母各四兩,共研為末,米湯衝服三錢。過一會如仍不下,可再次服藥。
6、蛔蟲病。用初秋採集的蒺藜子,陰乾收存。每服一匙,一天服三次。
7、多年失明。用初秋採集的蒺藜子,陰乾搗成散,生前了一匙,飯後服,水送下。一天服二次。
8、牙齒動搖。用蒺藜去角,生研五錢,加水淡漿水半碗,鹽少許,溫時漱口,甚效。或以蒺藜根燒灰貼牙,亦能固齒。
9、鼻塞多年,不聞香臭。用蒺藜兩把,加水一大碗煮取半碗,先令病人仰臥。滿口含飯。隨好以藥汁一合灌入鼻中,如不通,可再灌。至鼻中噴出一、兩個小肉坨(息肉)子,病即愈。
10、面上瘢痕。用蒺藜子、山梔子各一合,共研為末。加醋調勻。夜塗臉上,清晨洗去。
11、白癜風。用白蒺藜子六兩,生搗為末。每服二錢,熱水送下。一天服二次。一月後斷根。服至半月時,白處見紅點,即預示有效。
12、疔腫。用蒺藜子一升,火熬,搗爛,以醋調勻封瘡上。拔根即愈。
13、蠼螋尿瘡。用蒺藜葉搗爛敷患處。如無葉,可用子代替。
附方2
①治身體風癢,燥澀頑痺:蒺藜四兩(帶刺炒,磨為末),胡麻仁二兩(泡湯去衣,搗如泥),葳蕤三兩,金銀花一兩(炒磨為末)。四味煉蜜為丸。早晚各服三錢,白湯下。(《方龍潭家秘》)
②治眼疾,翳障不明:蒺藜四兩(帶刺炒),葳蕤三兩(炒)。共為散。每早服食後三錢,白湯調服。(《方龍潭家秘》)
③治胸痺,膈中脹悶不通或作痛:蒺藜一斤,帶刺炒,磨為細末。每早、午、晚各服四錢,白湯調服。(《方龍潭家秘》)
④治通身浮腫:杜蒺藜日日煎湯洗之。(《聖惠方》)
⑤治奔豚疝瘕:蒺藜十兩(帶刺炒),小茴香三兩(炒),乳香、沒藥各五錢(瓦上焙出汗)。俱為末,每服三錢,白湯調服。(《方龍潭家秘》)
⑥治急引腰脊痛:搗蒺藜子末,蜜和丸。酒服如胡豆大二丸,日三服。(《外臺》)
⑦治氣腫痛:蒺藜子一升,熬令黃,為末,以麻油和之如泥,炒令焦黑,以敷故熟布上,如腫大小,勿開孔貼之。幹易之。(《千金方》蒺藜散)
⑧治乳脹不行,或乳巖作塊腫痛:蒺藜二、三斤,帶刺炒,為末。每早、午、晚,不拘時,白湯作糊調服。(《方龍潭家秘》)
⑨行經:當歸、杜蒺藜各等分。上為末,米飲湯調服,食前。(《儒門事親》當歸散)
臨床應用:
1、治肝經風邪所致的頭暈目眩,取其有降壓、鎮靜作用。現代治肝陽上亢之高血壓表現頭痛頭暈者,多用蒺藜配牛膝、鉤藤等,方如平肝降壓湯(見牛膝項下)。
2、為眼科常用藥,治目赤多淚、或痛或癢、視物模糊、有外眼翳障,適用於風熱較輕的角膜炎、角膜炎退行期,或急性結膜炎,常配木賊、決明子、谷精草等清熱明目藥。
3、治風熱所致的皮膚發癢和皮診,如蕁麻疹、神經性皮炎、某些類型的慢性溼疹等,常配其它散風熱藥如蟬蛻、防風以及養血藥如首烏、當歸,方如蒺藜消風飲。
4、治肝鬱所致的胸脅脹悶疼痛。前人認為蒺藜有行血去瘀作用,現代根據這一原理,試用白蒺藜9g,配參三七2.4g內服,治冠心病絞痛,有一定效果。
藥理作用
1、蒺藜的抗衰作用和強壯作用
在臨床上發現蒺藜皂苷能增強機體 自然殺傷細胞活性 , 可用來防治老年人免疫功能降低。
2、蒺藜的性強壯作用
蒺藜中提取的一種單一成分皂苷——原薯蕷皂苷能增強性慾,提高性能力。
3、蒺藜對心血管系統的作用
蒺藜總皂苷對缺氧再給氧、缺血再灌注心肌有保護作用引,並且與提高機體內源性抗氧化能力、降低脂質的氧化程度有關。
4、蒺藜對腦血管的作用能增加腦缺血部位的血供,起到改善腦循環、保護缺血腦組織的作用,這可能是由於蒺藜皂苷對磷酸二酯酶 有抑制作用。
5、蒺藜對神經系統的作用
研究表明,蒺藜皂苷可以降低缺氧/復氧誘導的皮層神經元的凋亡,減輕細胞損傷這種作用機制可能與其抑制神經細胞內鈣超載有關。
6、蒺藜的抑癌作用
在研究中還發現,蒺藜醇提取物中的蒺藜總皂苷可顯著抑制人乳腺髓樣細胞的增殖。
7、蒺藜的利尿作用蒺藜果實的水浸液部分具有輕微的利尿作用,臨床上對腹水和水腫病人有效。
8、蒺藜的降血糖作用
蒺藜水煎劑能顯著降低四氧嘧啶糖尿病和正常小鼠的糖耐量 。
9、蒺藜的其他作用
研究發現蒺藜具有調節血脂、調節體內微量元素含量、抗菌鎮痛、保護視網膜神經細胞等作用。
化學成分
含揮髮油、皂甙,脂肪油、硝酸鹽類、樹脂、黃酮類化合物及微量生物鹼等。
白蒺藜提取物,有自然提升睪酮,增長力量,提高整體競技狀態,無毒副作用;蒺藜皂甙在運動界正成為熱門話題,其受歡迎的程度也與日劇增。是什麼樣的魔力吸引了這麼多人的注意力呢?因為它能自然提高運動員的血睪酮,其中又不含任何興奮劑成分。經研究證明,服用蒺藜皂甙一個星期,血睪酮水平可以提高40%或者更多。蒺藜皂甙是非荷爾蒙營養補劑,因為這種草本植物中不含三種主要的荷爾蒙(雌激素、孕酮和睪酮)中的任何一種。
中醫驗方中輸入關鍵字可以查詢更多的相關信息和文獻。
本文關鍵詞:白蒺藜,蒺藜,茨,蒺藜子,旁通,屜人,止行,豺羽,升推,即藜,杜蒺藜,休羽,旱草,三角蒺藜,三角刺,八角刺,蒺骨子,野菱角,地菱,硬蒺藜,蒺藜蓇葖,刺蒺藜,炒蒺藜,鹽蒺藜,名茨,硬蒺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