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苑健康--分享健康,服務他人;關注鹿苑健康,共享精彩人生
如果你覺得本文有益,請轉發和分享給你的朋友們
更多健康和醫學文章,請訪問原文
按:補益藥沙苑子又名潼蒺藜、沙苑蒺藜,系豆科植物扁莖黃芪的種子,文字功能補腎固精,養肝明目,與白蒺藜不可混用。
[來源]
[植物形態]
生于田野、路旁及河邊草叢。各地均產。主產河南、河北、山東、安徽、江蘇、四川、山西、陝西。
[採制]
[性狀]
蒺藜子入藥有兩種。一為刺蒺藜,又名白蒺藜,為蒺藜科一年生或多年生蔓生草本植物蒺藜的果實,其乾燥果實為五個小果聚合而成,呈放射狀五稜形,小果表面綠白色或灰白色,背部隆起,有許多網紋及小刺;另一種為沙苑蒺藜,又名沙苑子、沙蒺藜、潼蒺藜等,為豆科多年生高大草本植物扁莖黃芪或華黃芪的種子,其乾燥種子呈腎形,表面灰褐色或綠褐色,光滑。
[化學成份]
[性味]
[功能主治]
藥理研究結果表明,白蒺藜有降壓作用,並有利尿功能;臨床也證實,白蒺藜對腹水及水腫病人有效。其所含哈爾滿鹼對皮膚及其運動中樞、脊髓有興奮作用。它還有抗膽鹼脂酶的作用,使組織對乙醯膽鹼的敏感度增加。
據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藥物學專著《神農本草經》記載:「蒺藜子,味苦溫,主惡血,破癥結積聚,喉痺,乳難,久服長肌肉,明目輕身。一名旁通,一名屈人,一名止行,一名豺羽,一名升推。生平澤,或道旁。」
《名醫別錄》說:「一名即藜,一名茨。」《說文解字》說:「薺,蒺藜也。」
《詩經》上又說:「牆有薺,以茨為茅葦,開屋宇。」郭璞注云:「布地蔓生細葉,子有三角刺人。」
以此來看,蒺藜子的正品應為刺蒺藜。從方中「舂去刺」這一點,也說明本方所用之蒺藜子乃刺蒺藜。蒺藜子味苦辛性溫,入肺、肝、腎三經,《本草匯言》稱「刺蒺藜,去風下氣,行水化癥之藥也。其性宣通快便,能運能消,行肝脾滯氣,多服久服,有去滯之功。」
《本草正》則謂「白蒺藜,涼血養血,亦善補陰。」
《本經逢原》又謂「白蒺藜為治風明目要藥。」並謂「久服長肌肉,明目輕身,以其入腎益精氣也,此則專指沙苑蒺藜而言。」但《本草綱目》認為「白蒺藜,甘溫無毒,補腎,治腎痛洩精,虛損勞乏。」
主治:
1、腰脊痛。用蒺藜子搗成末,加蜜做成丸子,如胡豆大,每服二丸,酒送下。一天服三次。
2、通身浮腫。有杜蒺藜每日煎湯洗。
3、大便風秘。用蒺藜子(炒)一兩、豬牙皂莢(去皮、酥炙)五錢,共研為末。每服一錢,鹽茶湯送下。
4、月經不通。有杜蒺藜、當歸,等分為末。每服三錢,米湯送下。
5、難產(胎在腹中,胞衣亦不下;或者胎死)。用蒺藜子,貝母各四兩,共研為末,米湯衝服三錢。過一會如仍不下,可再次服藥。
6、蛔蟲玻用初秋採集的蒺藜子,陰乾收存。每服一匙,一天服三次。
7、多年失明。用初秋採集的蒺藜子,陰乾搗成散,生前了一匙,飯後服,水送下。一天服二次。
8、牙齒動遙用蒺藜去角,生研五錢,加水淡漿水半碗,鹽少許,溫時漱口,甚效。或以蒺藜根燒灰貼牙,亦能固齒。
9、鼻塞多年,不聞香臭。用蒺藜兩把,加水一大碗煮取半碗,先令病人仰臥。滿口含飯。隨好以藥汁一合灌入鼻中,如不通,可再灌。至鼻中噴出一、兩個小肉坨(息肉)子,病即愈。
10、面上瘢痕。用蒺藜子、山梔子各一合,共研為末。加醋調勻。夜塗臉上,清晨洗去。
11、白癜風。用白蒺藜子六兩,生搗為末。每服二錢,熱水送下。一天服二次。一月後斷根。服至半月時,白處見紅點,即預示有效。
更多健康和醫學文章,請訪問原文
鹿苑健康-中醫探索,健康食品,養生鍛鍊
點擊二維碼,關注鹿苑健康,共享精彩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