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農本草經》
辛、苦,微溫,有小毒。
《本經》:"味苦,溫。"
《別錄》:"辛,微寒(一作』溫』),無毒。"
《藥性論》:"味甘,有小毒。"
入肝、肺經。
《雷公炮製藥性解》:"入肺、肝、腎三經。"
《本草經解》:"入足厥陰肝經、手少陰心經。"
本品為蒺藜科植物刺蒺藜的果實。
蒺藜除去雜質。
炒蒺藜取淨蒺藜,炒至微黃色,碾去刺即可。
鹽蒺藜取去刺蒺藜,用鹽水拌勻,悶透,用小火炒至微黃色,取出晾乾。
平肝,疏肝,祛風,明目。
《本經》:"主惡血,破癱結積聚,喉痺,乳難。"
《別錄》:"主身體風癢,頭痛、咳逆傷肺,肺痿,止煩、下氣;小兒頭瘡,癰腫陰癀,可作摩粉。"
《藥性論》:"治諸風癧瘍,破宿血,療吐膿,主難產,去躁熱。"
《日華子本草》:"治奔豚腎氣,肺氣胸膈滿,催生並墮胎。"
《本草圖經》:"主痔漏,陰汗,及婦人髮乳,帶下。"
《綱目》:"治風秘及蛔蟲心腹痛。"
《會約醫鏡》:"瀉肺氣而散肝風,除目赤翳膜,肺癰,乳巖,溼瘡。"
《本草再新》:"鎮肝風,瀉肝火,益氣化痰,散溼破血,消癰疽,散瘡毒。"
《南京民間藥草》:"治紅白痢疾。"
《江蘇植藥志》:"治脅痛,療諸瘍,去風活血。"
《本經》專破惡血積聚,治喉痺乳難,以苦能洩,溫能宣,辛能潤也,此言刺蒺藜之功用耳。久服長肌肉,明目輕身,以其入腎益精氣也,此則專指沙苑蒺藜而言。其治痰消癰腫,搜腎臟風氣,又須刺者為破敵之先鋒。
內服:煎湯,5-10g;或入丸、散;或搗汁服。外用:適量,煎水洗;搗爛敷或熬膏搽。
1、蒺藜治身體風癢,燥澀頑痺:蒺藜四兩(帶刺炒,磨為末),胡麻仁二兩(泡湯去衣,搗如泥),葳蕤三兩,金銀花一兩(炒磨為末)。四味煉蜜為丸。早晚各服三錢,白湯下。(《方龍潭家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