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世紀的英國是世界上率先完成工業革命的國家:英國帶領人類進入了蒸汽時代。這一時代英國的工業產值佔據了世界工業總產值的40%。到了18世紀末19世紀初發源於英國的第一次工業革命已在歐洲大陸和北美廣泛傳播開來:鄰近英國的法國是最早受到工業革命影響的國家之一。18世紀末19世紀初法國一些紡織業已開始使用機器和蒸汽動力,繼而其他工業部門也逐漸開始效仿。
大洋彼岸的美國儘管工業產值尚不及法國,但美國工業的發展速度已超越了法國。19世紀以後美國湧現出砸棉機、縫紉機、拖拉機和輪船等發明成果。這其中美國人富爾頓發明的蒸汽輪船和瓦特改良的蒸汽機、史蒂芬孫發明的蒸汽機車一同成為了第一次工業革命的標誌性產物。美國採用和推廣了機器零件的標準化生產方式,從而大大促進了機器製造業的發展。到19世紀中期美國已完成了第一次工業革命。
從19世紀早期起德意志一些地區也開始了工業革命,從此以後德意志的紡織、冶金、採煤、農業化學和鐵路運輸等部門都取得了相當程度的發展。這一時期實際上還並不存在統一的德國,德意志只是一個地區一個民族的名稱而非一個統一的政治實體。儘管德意志的產業發展具備人才資源優勢,但四分五裂的政治局面嚴重阻礙了德意志工業革命的發展進程。
19世紀的英國人一提起「德國製造」大多會嗤之以鼻。這時英國早已是一個完成了工業革命的先進工業國,而同一時期的德意志還在為統一大業奮鬥。1871年普魯士通過普丹戰爭、普奧戰爭、普法戰爭三次王朝戰爭完成了德意志的統一。德國的經濟發展從此獲得了統一的國內市場,德國政府開始有意識地扶植產業發展。統一之初的德國在歐洲就是一個落後農業國的代表,創新能力和生產技術差了英國半個世紀之多。
勞動人口數量大、勞動力成本低廉等原因使這時的德國很多工廠拔地而起,然而這些缺少技術的工廠註定只能生產一些粗製濫造的低端產品。德國為降低研發成本就培養了一批「工業間諜」潛伏在英國的工廠中竊取核心技術。就這樣德國逐漸能仿製英國的各種產品,然後再以低廉的價格打開歐洲市場。所以當時英國對「德國製造」的意見是相當大的,然而德國的製造業並沒一直這樣墮落下去。
現代工業的發展離不開高素質的產業工人群體,而德國作為世界範圍內義務教育的發源地早就為工業化奠定了人才基礎。早在16世紀的宗教改革時期德國頒布的義務教育法就規定父母應送其6~12歲的子女入學,在1763年到1819年期間德國的義務教育法規已基本進入到完善成熟時期。從19世紀中期普魯士已基本實現全國城鄉的全面免費教育,在普法戰爭前普魯士的兒童入學率已達到97.5%。
普魯士在普及全民基礎教育的同時也建立了教學與科研並重的現代大學:早在普魯士還在向拿破崙的法蘭西第一帝國支付巨額戰爭賠款時他們就建立了柏林洪堡大學。普魯士的大學從建立伊始就確立了一項基本原則:國家必須為大學的教學與科研活動提供經費及物質支持,但不得幹預學校的教育學術自由,不得限制師生的思維意識。高度成熟的教育制度使德國擁有豐富的人才資源儲備。
普法戰爭後德國從法國獲得了鉀鹽和鐵礦資源豐富的阿爾薩斯-洛林地區,這一地區的資源和魯爾區的煤田結合起來構成了德國工業發展的一個重要基地,從法國獲得的50億法郎賠款使德國迅速完成了資本的原始積累。1883年鐵血宰相俾斯麥頒布了社會保障法,此後德國陸續推出了諸多改善工人待遇的措施。這些措施的出臺在本意上是為緩和社會矛盾,然而客觀上也對德國的製造業起到了促進作用。
當時德國在每一個人口過萬的城市建立了強制性的技校。這麼做的初衷是為了讓窮苦出身的百姓能找到一份餬口的工作,而這一措施實行起來後就在無形中為德國培養了龐大的技術工人群體。由於這一時期德國的社會福利優於英、法等國,所以待遇相對良好的德國工人也有了更多精力去提升某一細分領域的工作技能。很多來自德國的製造標準就是在這一過程中逐漸成為了世界通行的國際標準。
搭上工業革命快車的德國只用了40年時間就走完了之前英國用80年時間才走完的工業化路程。在這一過程中德國的經濟結構被迅速徹底地改變了。舊工業部門的改造、新工業部門的成長,德國已在新技術的基礎上建立起完整的工業體系。1850-1900年德國工業生產的絕對值增加了近6倍。1870年至1900年德國的煤開採量由3400萬噸增至1.49億噸,鐵產量由139萬噸增至852萬噸。
在19世紀60年代德國的化學工業幾乎還是一片空白,然而在1870-1900年的30年間酸、鹼等基本化學原料的產量增加了7倍,染料的產量增加了3倍,躍居世界首位。電氣工業的總產值在1891-1913年間增加了28倍。20世紀初德國在世界工業總產值中的份額已超過英國,僅次於美國而位居世界第二。德國的野心隨著實力的提升而日漸增長,這最終導致德國成為兩次世界大戰的策源地。
兩次世界大戰只是破壞了德國有形的工廠、銀行,但卻無法摧毀無形的制度與人才優勢。20世紀50年代年代美國開始將鋼鐵、紡織等傳統產業向日本、德國這些戰敗國轉移。德國的戰後復興正趕上世界範圍內的第三次工業革命。歷史上德國作為一個資源相對匱乏的國家曾試圖通過以發動世界大戰的方式攫取世界資源。當然德國在某些具體資源的儲量上還是具有一定優勢的。
魯爾區和薩爾區的煤鐵資源就是德國近代工業化和戰後經濟復興的堅強保障,但這並不足以改變德國在整體資源儲量上的缺陷。隨著石油和天然氣的廣泛應用以及世界性的鋼鐵過剩現象的出現使依靠煤鐵資源起家的魯爾區這樣的老工業基地開始面臨困境。從20世紀60年代起魯爾區進行了一系列產業調整布局。上世紀60年代魯爾區通過提供優惠政策和財政補貼對傳統產業進行清理改造。
與此同時魯爾區投入了大量資金用於改善當地的交通基礎設施、興建和擴建高校和科研機構、集中整治土地,從而為下一步的發展奠定了基礎。70年代在繼續加大第一階段改善基礎設施和礦冶工業現代化的同時重點通過提供經濟和技術方面的援助逐步在當地發展新興產業。80年代以後德國聯邦政府和各級地方政府充分發揮魯爾區內不同地區的區域優勢形成各具特色的優勢行業,從而實現了產業結構的多樣化。
經過這番產業調整布局之後魯爾區的石油消費量逐漸增加,煉油工業和石油化工工業也迅速發展起來。70年代以後當地的電氣工業、電子工業有了很大發展。如今魯爾區不僅生產著全德國80%的硬煤和90%的焦炭,還集中了全國鋼鐵生產能力的2/3。二戰後全球很多以採煤工業起家的老工業區都因為油氣資源對煤炭資源的替代這一能源革命而走向沒落,德國的魯爾區卻通過自我調整實現了轉型。
魯爾區的案例絕非孤例,因為這對整個德國都產生了啟發:德國開始大力發展新興產業,同時開發可代替現有資源的新型清潔能源以達到節約能耗、保護環境的效果。如今德國幾乎有25%的電力來自可再生能源。自2004年以來德國對清潔能源行業的投資增長了122%,創造了一個支持近38萬個就業崗位的行業,德國的失業率因此降到了5.8%。自1990年以來德國的溫室氣體排放量減少了25.5%。
當德國的戰後復興重建工作正如火如荼展開時位於亞歐大陸東部的古老中國也迎來了新生。德國的戰後復興其實並不是白手起家:一則德國在戰前就已有一定的工業化基礎;二則德國的戰後復興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美國的扶持。相比之下新中國的工業化才真是建立在一窮二白、自力更生的基礎上。當時中國的工業化程度不僅遠遠落後於發達國家,甚至比起剛由英屬殖民地成為獨立國家的印度也不佔優勢。
新中國第一代領導人對我國當時的工業化程度有一個極為形象的說明:「現在我們能造什麼?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壺。但是一輛汽車、一架飛機、一輛坦克、一輛拖拉機都不能製造」。其實何止是汽車、飛機、坦克、拖拉機這樣的大件,要知道連火柴都一度被稱為洋火,因為當時的中國連火柴都無力自主製造。新中國成立後西方國家的封鎖孤立迫使我們必須走自力更生的工業化道路。
一開始我們還能得到了來自蘇聯方面的援助:1953~1957年是中蘇關係的蜜月期,同時也是我國第一個五年計劃的開展時期。當時蘇聯對我國工業領域的156個項目進行了援助:鞍鋼集團、長春第一汽車製造廠、瀋陽飛機製造公司等企業都是在蘇聯的支援下得以建立的,甚至我國的核武器生產在早期也得到過蘇聯專家的指導。到了50年代後期中蘇關係出現波折之後蘇聯就把在中國的所有專家和援助物資全部撤走了。
新中國第一代領導集體鑑於這樣的國內國際形勢下決心建立一個絕對完整的不求外人的工業體系,因為只有這樣才能避免在關鍵時刻被別人卡住我們的脖子。1960年11月5日中國仿製的第一枚飛彈發射成功,1964年10月16日15時中國第一顆原子彈試爆成功,1967年6月17日上午8時中國第一顆氫彈空爆試驗成功,1970年4月24日21時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發射成功。
美國從爆炸第一顆原子彈到爆炸第一顆氫彈用了7年時間,英國用了4年,蘇聯用了不到4年,法國則耗時長達8年,相比之下中國是用時最短的。在兩彈一星的研製過程中涉及諸多複雜的運算。我國在1957年成功對蘇聯電子計算機進行了仿製的,1958年我國成功量產了第一部103型電子管計算機,1959年和1960年又分別研製成功104型計算機和107型計算機。
這幾款計算機的水平接近了當時西方先進水平,是我國獨立更生發展電子信息產業的成果。中國研製原子彈時計算機事業也在穩步發展,而且當時全國計算機的算力95%都提供給了原子彈研發。然而當時我國的計算機事業正處於起步階段,所以當時在電子計算機的算力無法滿足需求的前提下同時運用了手搖計算機、算盤、計算尺等工具進行計算,然後再將每個人的計算結果逐一整合起來。
上世紀四五十年代幾乎所有亞洲國家都在幹同一件事——土改。如今看來土改成為了亞洲國家的命運分水嶺:土改後的中國大陸取得了舉世矚目的發展奇蹟;土改後的日本、韓國以及中國臺灣地區得以躋身發達國家或地區的行列;相比之下土改不夠徹底的印度、菲律賓等國則陷入了發展泥沼。早在1947年9月中國共產黨在西柏坡村舉行的全國土地會議就通過了《中國土地法大綱》。
同年10月10日《中國土地法大綱》由中共中央公布。全國土地會議後各解放區為貫徹會議精神從各級黨、政、軍機關抽調大批人員組成工作組深入農村開展工作。這樣就在解放區率先實行了土地改革,廢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從而大大激發了人民群眾的勞動積極性。1950年6月30日中央人民政府根據解放後的新情況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
至此人民政府以法律形式把過去在解放區所實行的土地改革推廣到了全國範圍。新中國通過徹底的土地改革打破了封建小農經濟的束縛,從而為國家的工業化起步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相比之下印度的土改對社會改造和基層政權的滲透是相當有限的,也就是說印度對原有土地關係的改革不夠徹底,所以在印度這個有著太多傳統的小農經濟因素的國家就不可避免會出現工業化滯後的現象。
現代工業的發展離不開高素質的產業工人群體,所以新中國在推行工業化的同時也致力於開展全國範圍的掃盲運動。1949年中國的5.4億人口中文盲率高達80%以上,然而如今中國的文盲率已降到5%以下。相比之下印度在教育事業的發展上陷入了一種誤區:印度過於片面追求高等教育,然而卻忽視了基礎教育的發展。事實上印度在高等教育領域是領先於中國的,甚至可能也領先於一些歐美發達國家。
印度的七大理工學院與麻省理工學院齊名,每年為世界培養數以萬計的工程師。然而印度幾乎把所有精力都用於發展培養高端工程師的高等教育,卻忽視了培養一般產業工人的基礎教育。印度的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在有著全球一流理工學院的印度卻有著全世界數量最多的失學兒童,印度成年人的文盲率佔全世界的37%。相比之下中國的高等教育、中等教育以及職業化教育專業分類都比較齊全。
相對豐富的資源儲量、充足的勞動力、龐大的國內市場、自力更生的國家政策、徹底的土地改革、教育事業的發展......這些因素共同構成了中國如今擁有全球最完整工業體系的內因。我們知道內因在事物的發展過程中是起決定性作用的,而外因也會對事物的發展造成重大影響,那麼中國之所以擁有全球最完整工業體系是否在一定程度上有外部因素的影響呢?
20世紀六七十年代歐美日等發達國家開始向亞洲四小龍和部分拉美國家轉移輕工、紡織等勞動密集型加工產業。20世紀80年代歐美日等發達國家和亞洲「四小龍」等新興工業化國家開始把勞動密集型產業和低技術高消耗產業向包括中國在內的廣大發展中國家轉移,而這一時期也恰恰正是中國改革開放的起步時期。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逐漸成為了世界產業轉移的最大承接地和受益者。
2018年中國製造業增加值佔全世界份額28%以上,比第二、第三名的美國和日本的總和還要高。如今中國的製造業總產值已遠遠超過了美國和歐盟。目前中國在紡織工業、機械製造、金屬冶煉、通用設備製造等諸多行業的產值都超過美國數倍。一國的工業製造水平是與其國防能力密切相關的。10年前中國海軍連一艘航母也沒有。如今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已擁有76艘大中型驅護艦、57艘現代化潛艇和600餘架作戰飛機。
上世紀六十年代我國上馬啟動了核潛艇計劃。目前我國核動力潛艇的水下續航能力為20萬海裡、自持力達60-90天。1985年底至1986年初中國核潛艇成功地進行了最大自給力的試驗,安全航行兩萬餘海裡的試驗結果打破了美國"鸚鵡螺"號核潛艇最大自給力84天的紀錄。進入新世紀以來中國海軍在短短的20年內使艦艇總噸位增長了4倍多。2019年12月17日中國第一艘國產航母「山東艦」在海南三亞某軍港正式交付人民海軍。
1997年我國的第五代重型戰鬥機正式立項,首架技術工程驗證機於2009年製造成功。2011年1月11日我國第五代重型戰鬥機殲-20在成都黃田壩軍用機場實現首飛。2016年11月1日殲-20參加珠海航展並首次對外進行雙機飛行展示。2018年2月9日殲-20A型開始列裝空軍作戰部隊。這標誌著我國成為繼美國之後世界上第二個走完第五代戰鬥機論證評價、設計、研發、原型機測試、定型生產、最終服役全部階段的國家。
《離開中國製造的一年》是美國記者薩拉·邦焦爾尼的著作。在書中她這樣寫道:2004年的聖誕節自己忽然發現39件聖誕禮物中就有25件是「中國製造」的有25件。與此同時她還發現家裡的鞋、襪子、玩具、檯燈也統統來自中國。面對此情此景她打算做一個實驗:如果沒有中國產品,美國人還能否生存下去?於是從2005年1月1日起薩拉帶領全家開始嘗試一年不買中國產品的日子。
然而最終的結果是薩拉一家在2006年的元旦很高興地與「中國製造」重修舊好。薩拉在書中這樣寫道:兒子本來穿的中國製造的童鞋只要10美元一雙,現在得買售價68美元的義大利童鞋。兒子之前購買的中國製造玩具現在得換成丹麥產的樂高。就連家裡的電器壞了也得不到維修,因為不只是電器配件是中國產的,甚至連維修工具都是。薩拉的實驗證明:外國人在離開中國製造後當然還是可以活下去。
然而他們日常生活中吃、穿、用等各種物品無不與中國製造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因此一旦離開中國製造就會使自己的生活水平感覺猶如倒退了幾十年一般感覺極為不便。同樣的事也發生在日本:日本媒體曾統計出全日本80%以上的服裝和床單被套等物品都是中國製造,甚至連日本人死後下葬用的棺材有90%來自於中國。實際上如今已幾乎沒人能在離開中國製造的情況下正常生活。
目前聯合國對現代工業體系的分類包括39個工業大類、191個中類、525個小類,而中國現有的工業體系已涵蓋全部39個工業大類、191個中類、525個小類,因此成為全球工業體系最為完整的國家。2020年的新冠疫情進一步驗證了中國產業體系的完整性。在全球化時代發達國家普遍將製造業轉移到發展中國家,本國只保留高端製造業。於是疫情期間很多國家都出現了醫療物資不足的現象。
在醫療物資方面過度依賴進口的歐洲各國甚至出現了截留鄰國的口罩、消毒水這樣的事。作為製造業強國的美國也是主要集中發展高精尖領域,而像口罩等醫療防護用品基本需要從包括中國在內的發展中國家進口。疫情發生後美國90%左右的口罩需要進口;相比之下中國的醫療物資不僅完全能滿足本國的需求,還曾向全球80多個國家的和地區供應過醫療物資。
事實上中國封城的兩個月期間遠在大洋彼岸的諸國也受到來重大影響:因為缺少中國生產的原材料、零部件,所以外資企業的產能大幅削減,很多跨國公司的每日損失需要按億計算。據日本《朝日新聞》報導:日系汽車二月份在中國的生產大幅下滑。由於來自中國的零部件供應停止使日本國內的汽車生產線也減產了29.3%。由此不難看出中國製造在全球生產體系中所起到的作用。
然而與此同時我們必須清醒意識到我國在核心技術領域同發達國家的差距事實上並沒被完全抹平。這也是我們的黨和國家提倡必須將核心技術掌握在自己手中的根本原因。事實上一個國家的製造業並不簡單只是把自己的商品推向世界而已。很多發展中國家的商品都可以比較容易地進入發達國家的市場,然而核心技術和自主產權的缺失卻使其無法避免被發達國家在國際市場上剪羊毛的命運。
愛馬仕、香奈兒、路易威登、蘭博基尼、法拉利、江詩丹頓、勞力士......這些都是國際上知名的品牌,然而目前我國基本上沒太多能拿得出手的國際知名品牌。事實上目前歐洲最頂級的10個鞋子品牌中有9個是在中國生產的。可以說在這個世界上就幾乎沒中國人生產不出來的東西,然而中國人辛辛苦苦生產出來的東西卻被貼上了外國標籤,最終大部分利潤歸了外國人。
藝術家劉峰曾這樣評價中國的設計思維和德國設計思維差異:中國的設計思維是建立在情商體系中——人和人之間各種複雜微妙的關係構成了設計的重要基礎,所以差異化的手工製造成了設計的主要載體;德國的設計思維是建立在智商體系中——嚴謹直接的人和物的關係是設計的基礎,所以極其標準化的工業製造成了設計的主要載體。這當然不能單純用好壞來衡量。
世界各國種族不同、文化不同、國情不同,所以世界各國邁向工業化的道路自然也就不同,事實上實現工業化從來就沒統一的標準路徑。中國和德國都走出了適應本國國情的工業化發展道路。中國製造和德國製造當然是存在差異的,然而我們所身處的不正是一個由各種差異性組成的多元世界嗎?事實上存在差異性的中國製造和德國製造是有合作基礎的。
目前中國製造贏在規模,而德國製造則贏在創新。中國製造偏向於中低端勞動密集型產業,而德國製造則更追求高精尖製造領域的發展。對此我們沒必要妄自菲薄,因為我們不能說中低端的基礎產業就不重要,事實上歐美發達國家忽視基礎產業的負面影響已在這次新冠疫情中暴露無遺。當然中國的產業升級轉型也是必然趨勢:克服核心技術和自主產權的難關從而把中國製造發展成為中國創造已到了最關鍵的時期。
2013年4月德國政府在漢諾瓦工業博覽會上正式推出「工業4.0」戰略。所謂工業4.0是指利用物聯信息系統將生產中的供應、製造、銷售信息數據化、智慧化,最終達到快速、有效、個人化的產品供應。目前「工業4.0」戰略已得到德國科研機構和產業界的廣泛認同:弗勞恩霍夫協會將在其下屬6-7個生產領域的研究所引入工業4.0概念,西門子公司已開始將這一概念引入其工業軟體開發和生產控制系統。
如今工業4.0已在全球範圍內引發了新一輪的工業轉型競賽,而中國是德國的「工業4.0」戰略的重要合作者。2015年5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正式印發《中國製造2025》,開始部署全面推進實施製造強國戰略。如今工業4.0已進入中德合作的新時代。中德雙方籤署的《中德合作行動綱要》中有關工業4.0合作的內容共有4條:第一條就明確提出工業生產的數位化就是「工業4.0」對於未來中德經濟發展具有重大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