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作為第一生產力的科學技術,向來被擁有其的國家視為「國之重器」。科學技術領域的壟斷與反壟斷,更是大國博弈的重要內容。在200多年前的工業革命時期,英國為維護自己世界龍頭的地位,曾絞盡腦汁對作為後起之秀的美國進行技術封鎖。然而,美國打出一系列「組合拳」,讓英國獨霸全球市場的美夢最終破碎。
那麼,英國人的技術封鎖為何沒有奏效?美利堅又是如何後來居上的呢?
上圖_ 18世紀60年代,織布工詹姆士·哈格裡夫斯發明了 珍妮紡紗機
上圖_ 19世紀的英國紡織工廠
英國:就是要打壓你
作為工業革命的發源地,英國在18世紀憑藉紡織技術上的創新,引領了世界生產力的發展潮流。飛梭、水力織布機、珍妮紡紗機等機器的成功應用,使紡織生產效率較過去呈幾何般增長。瓦特的實用性蒸汽機問世後,更使英國一舉成為世界頭號工業帝國。到1840年,英國紡織品的出口量達到英國商品出口總量的40%,英制紡織品暢銷除南極洲之外的所有大洲,讓英國資本家們賺得盆滿缽滿。
儘管英國手握巨大的技術優勢,但他們卻時刻不敢掉以輕心,特別是對剛剛獨立不久的美國。美國作為英國的殖民地時,曾是英國最大的原料產地和商品市場。美國農業生產發達,其棉產量長期穩居世界前三。如果美國掌握了先進的紡織生產技術,再加上其巨大的棉產量,那勢必會大大壓縮英制紡織品的市場額份。
為此,英國想盡一切辦法打壓美國。英國議會專門制定法律,包括水力織布機在內的機器設備一律不得出口,連相關圖紙、模具乃至零部件也不行,違者面臨的將是最少5年的牢獄之災及巨額罰款。不僅如此,與紡織、機器製造、煤鐵冶煉等有關的工匠、技術人員也不得移民他國,違者將被剝奪公民權並沒收全部財產。
上圖_ 19世紀的英國食品工廠
上圖_ 19世紀英國的棉紡織工業
美國:黑白兩手齊上陣
面對英國在技術領域的全面封鎖,美國自然不會坐以待斃。不得不說,以華盛頓為首的美國國父們頗具遠見。在美國剛剛建國不過5年的1788年,美國時任財政部長漢密爾頓便受命組建一個科技間諜網絡,一方面獲取世界尖端科技的情報信息,另一方面則嘗試通過非法手段,也就是「偷竊」來得到這些技術。
在漢密爾頓的運作下,這個間諜網通過重金利誘、威脅恐嚇等各種手段,在英國發展了一批眼線,對英國工業革命的開展情況及英國技術封鎖的實施情況進行調查研究,以便從中找出可以利用漏洞,將先進技術、設備、人才引進到美國。
上圖_ 1793年的美國《專利法》,讓盜版獲得專利保護
在華盛頓的大力支持下,漢密爾頓及其副手考克斯下了三步棋。
第一是製造輿論。在英國百姓特別是技術人員、工匠當中宣傳美國的美好生活,並向他們展示美國對技術移民的優厚待遇及物質獎勵。
第二是積極推動國會頒布專利法。明確規定專利的授予對象只能是美國人。在此之前,世界各國的專利授予對象不分國籍,美國這麼做,實際上就是隱晦地鼓勵那些技術人員連人帶技術一起來美國。
第三是配套設置一系列保障制度。比如不管你什麼身份,哪怕是個窮光蛋,但只要你掌握一門先進的生產技術,或機器設備的製造方法,或擁有相關設備的圖紙,或者你是工業某個領域的熟練工種,總之只要有一技之長,就可以經過一個簡單宣誓成為美國公民,然後申請相應專利,得到聯邦政府保護的壟斷專利權。至於土地租金、稅收優惠等就更不用說了,一律大幅減免。
上圖_ 準備移民美國的歐洲人
在上述政策的「誘惑」下,你很難保證沒有英國技術人員想移民美國。但是,在英國政府的嚴格管控下,這些人又怎麼去美國呢?這就輪到漢密爾頓那張間諜網在英國的眼線們大顯身手了。
這些特工或偽造身份將其「變」為農民、教師、神職人員,而後通關離境;或將其藏在行李、包裹、信箱中,由外交人員「攜帶」出境。一旦遇到難纏的關口,便由華爾街的大佬們通過銀子擺平,畢竟誰跟錢過不去?
上圖_ 18世紀到19世紀60年代美國領土變遷,美國不斷做大做強
改變世界格局的人
塞繆爾·斯萊特的人生經歷很能說明美國人的努力換來了怎樣的回報。14歲時,斯萊特進入紡織廠成為一名學徒。經過7年的辛勤工作,他終於得到了老闆的認可並成為工廠的一名技術主管。但心高氣傲的斯萊特不願寄人籬下,當他聽說大洋彼岸的美國擁有令人羨慕的政策和待遇後,遂起了到美國開創一番事業的想法。
斯萊特知道,一旦行動敗露,自己難逃牢獄之災。為此,他憑藉驚人的記憶力,將工廠設備的製造圖紙和使用、維護方法記熟,並在特工人員的幫助下偽造了一個農產品推銷員的身份,在沒有告訴家人絲毫消息的情況下登上了輪船來到紐約。在紐約,他與紡織巨頭布朗家族一拍即合,在布朗家族的支持下,憑記憶復原出了在當時最為先進的阿克萊特水力紡紗機。
幾年後,有了一定資本的斯特萊與布朗家族解約,開始獨自創業。憑藉技術專利,他一生先後建立起工廠13家,打造了一個全球聞名的紡織帝國,成為擁有兩百萬美元(相當於今12億美元)資產的商業大亨。
上圖_ 塞繆爾·斯萊特(1768年6月9日-1835年4月21日),英國人,美國早期的一名工業家
美國的一系列「組合拳」環環相接,打得英國技術封鎖的鐵鉗逐漸崩碎。美國依靠著像斯萊特這樣的英國技術人員,掀起了自己的工業革命浪潮,並最終後來居上,一躍成為頂級工業大國。今日,人們對斯特萊的評價充滿爭議。英國人視其為「賣國賊」,而美國卻將其譽為「美國紡織業革命之父」。但無論怎麼說,作為一個改變世界格局的人,斯特萊註定是名載史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