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肝者將軍之官,別忽視3個部位的變化,做好3件事

2020-12-14 騰訊網

《素問.靈蘭秘典論》:肝者,將軍之官,謀慮出焉。

對於傳統養生來說,素有「養肝就是養命」的說法。因為在五臟六腑裡,肝有著主疏洩、主藏血、主謀略等多種功用。

尤其是其中的前兩項,肝的「疏洩」,對身體而言,可以說是牽一髮而動全身的。而肝藏血則又起著濡養全身、安定神志的作用。

而現代科學則認為,肝是身體最大的消化器官,同時又是血液、免疫等多個系統的重要參與者。它要是受到了什麼損傷,必然對身體健康產生全面的影響

那麼,我們如何知道自己的肝好不好呢?

受益於現代科學的飛速發展,時至今日,只要我們願意,如果想確認自己肝的實際情況,大可以隨時去做個檢查,根據各項生化物理指標足可判斷。

當然,為了簡便,對我們普通人、尤其是身體沒有什麼明顯不適的人來說,平時根據一些身體的症狀與表現,也可以大致判斷肝的現狀。

想要及時的了解肝的功能狀況。如下3個身體部位的症狀別忽視:

1、 手:

中醫認為,肝主筋,爪為筋之餘。對我們人類來說,「爪」就是指甲,或許也可以包括整個手掌。

如果肝有點不好了,手這個「爪」是會有所變化的。比如大小魚際部位可能會出現一些紅色的斑片,用力按壓的時候呈現白色,鬆開手後又恢復成殷紅。

指甲上的半月痕縮小或者消失,指甲表面凹凸不平,或者起豎紋,變脆易破損等等,大多是肝有點不好的表現,最好及時調理一下。

2、眼睛:

眼睛是心靈的窗戶,而中醫認為,肝開竅於目。形象點說,眼睛就是便於觀察肝的一個「孔隙」。肝好不好,可以從眼睛上發現一些蛛絲馬跡

比如白眼球發黃、視力模糊,尤其是光線不足的環境裡明顯,眼睛老是乾澀發癢,時不時還有點眼眶眼球脹痛的感覺。

這時候,一般也是提示肝有點不好了。比如肝藏血虧虛,肝經氣機鬱結,肝陽上亢等等,也是需要及時調理的。

3、 胸脅:

中醫的經絡理論認為,足厥陰肝經循行在胸脅部位。根據「有者責其近」的原則,肝要是有點什麼不好的異常,足厥陰肝經的循行部位、也就是胸脅處自然會有所反應。

比如胸脅脹滿悶痛,側臥不舒,情緒上也比較抑鬱或者急躁易怒,這些都是肝不好的表現,當然需要及時調理,有藏血虧虛則滋養肝血,有肝經氣鬱則需要疏肝解鬱,凡此等等。

那麼,假如發覺自己有點肝不好的趨勢了,該如何及時執行調理呢?

客觀點說,現代人對於健康是非常重視的,一旦發現了問題,最好能請專業人員指導,系統調治。

我個人的觀點,還是傾向於在平時多注意「防」。也就是遵循《黃帝內經》「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的觀點。

那麼,如何防止肝受損呢?

從養肝的角度看,做好3件事是很有必要的:

1、多喝養肝水:

枸杞:枸杞是傳統的養肝藥食,內含枸杞多糖,能提高肝細胞的耐受能力,起到養肝護肝的作用;

菊花:菊花性味辛苦微寒,能清肝明目,疏肝理氣;

決明子:決明子性味酸澀微寒,能疏風清肝、潤腸通便,促進代謝垃圾排除體外,從而起到養肝的作用。

蒲公英:蒲公英清熱解毒,內含多種生物鹼,有不錯的養肝護肝功用。

上述幾味做成茶包,每天開水衝泡,既方便,更養肝,尤其適合秋季這個季節。希望自己的肝更強健的朋友,不妨經常喝點。

2、 規律作息:

對於養肝來說,科學規律的作息是很有必要的。中醫認為「人臥則血歸於肝」,每晚23點前入睡,避免熬夜,保持充分的睡眠,對養肝很有好處。

3、 情志舒暢:

因為肝主疏洩的緣故,中醫也有「肝喜條達而惡抑鬱」之說。因此,保持情志平和,避免抑鬱生氣,有助於肝經氣血暢達,也就是維護好了肝的疏洩。

肝的疏洩得利,全身的氣機也就升降有度,從而更利於身體健康。

當然,養肝是一個非常全面的事情,科學膳食,堅持運動等等,都是必不可少的。上述3件事做好了,相信肝會更強健,身體的健康也更有保障了。

相關焦點

  • 《黃帝內經》:「肝藏血,肝氣虛則恐」,4個症狀別忽視,3物養肝
    換句話說,肝要是有點不好了,身體會發出4個症狀:1、神疲乏力,食慾欠佳:如果沒有勞累卻又經常感到神疲乏力,甚至剛睡醒還是覺得累。同時伴有食欲不振、不想吃什麼東西等等。一般都是肝有點不好了的表現,最好別忽視。
  • 《黃帝內經》:肝屬木,肝不好了,會有3表現,養肝要從2方面著手
    《黃帝內經》:肝屬木,肝不好了,會有3表現,養肝要從2方面著手。肝,對我們普通人來說,應該有兩種認識:一是我們從現代科學裡學習並掌握到的知識。在這裡,肝是身體最大的消化器官,同時也是血液循環調節器,還參與免疫系統的功能;二是我們傳統中醫裡的肝。這個概念,可能已經深入到生活中的每一個細節。比如肝為將軍之官,主疏洩和藏血,還藏魂與主筋等等。然而,即使我們掌握了這麼多相關的知識,一個不大好的現象就是,現在。肝不好的人卻隱隱有增多的趨勢。
  • 若腳上出現3個信號,肝或已「爛如漁網」,別忽視掉
    若腳上出現3個信號,肝或已「爛如漁網」,別忽視掉導語:腳雖然位於人體最低的位置,但是承載著全身的重量,步履輕快,精神充沛,是一個人精氣神旺盛的表現,就是人們通常所說的精神百倍。若腳上出現3個信號,肝或已「爛如漁網」1、腳底皮膚粗糙乾燥現在天氣比較寒冷,空氣也比較乾燥,人的皮膚就會變得比較乾燥粗糙,多數人都覺得這是因為天氣的關係,所以沒有放在心上。
  • 《黃帝內經·靈樞》之五禁篇
    【釋義】岐伯說:五禁是指在五個禁日不可對某些部位施行針刺。 【原文】黃帝曰:餘聞刺有五奪。 【釋義】黃帝說:我聽說針刺禁忌有所謂五奪。 【原文】歧伯曰:無瀉其不可奪者也。
  • 《黃帝內經》陰陽五行——天虛與肝虛(三十)
    《黃帝內經》素問——本病論篇第七十三 《黃帝內經》小常識:五運六氣土運主管甲己年
  • 《黃帝內經》
    黃帝內經(原文+注釋+譯文)《黃帝內經》----我國影響最大的一部醫學著作一說,《黃帝內經》分《靈樞》、《素問》兩部分
  • 《黃帝內經》:心為君主之官,如有10個表現,夏末秋初注意養心
    《黃帝內經》:心為君主之官,如有10個表現,夏末秋初注意養心。《素問·靈蘭秘典論》:心為君主之官。意思是說,在我們身體的五臟六腑裡,「心」是相當於君主的重要臟腑。這麼形容,其實就是告訴我們,在日常的養生裡,需要更細心地去呵護它,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養心」。
  • 《黃帝內經·靈樞》之淫邪發夢篇
    【釋義】岐伯說:邪氣從外侵襲體內,沒有固定的侵犯部位和途徑,等到邪氣侵入內臟,也沒有固定的部位,而是與營衛之氣一起流行運轉,伴隨著魂魄飛揚,使人睡臥不安而常常做夢。邪氣侵入六腑,就表明在外的陽氣有餘,在內的陰氣不足;邪氣侵入五臟,就表明在內的陰氣有餘,在外的陽氣不足。  【原文】黃帝曰:有餘不足,有形乎?  【釋義】黃帝問:陰陽二氣的有餘不足有什麼表現嗎?
  • 梁冬對話徐文兵《黃帝內經》之「異法方宜論」1-8集第二集
    春病在頭者。同氣相感也。與別髒之因氣虛而病者不同。故曰春氣在頭而不言病。)其音角。(木音也。其應在春。)其數八。(木之成數也。)是以知病之在筋也。(肝主筋。故病在筋。夫五音五數。應天之氣也。皮肉筋骨。應地之有形也。以天之應。而病有形之筋骨者。天之陽氣。
  • 《黃帝內經》:春季養生,養肝養陽,關鍵做好「四個字」
    《黃帝內經》:春季養生,重在養肝養陽,關鍵做好「四個字」。正值春暖花開之時,又是新的一年的開始。正所謂「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相信,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的身體能年復一年、永遠健康。談到如何保持身體健康的問題。《黃帝內經》有雲「聖人春夏養陽」之說,可謂是深入人心。
  • 《黃帝內經》導讀21
    在以黃帝、岐伯、雷公對話、問答的形式闡述病機病理的同時,對陰陽五行、五運六氣、靈龜八法、攝生養命、天文曆法、地理環境等都有探究,是一部百科全書式的綜合巨著,被譽為中國奉獻給世界的三大奇書之一(註:三大奇書為《易經》、《道德經》、《黃帝內經》)。
  • 黃帝內經 | 靈樞·五癃津液別篇第三十六
    黃帝內經 | 靈樞·五癃津液別篇第三十六
  • 黃帝內經·素問·氣穴論-58
    岐伯曰:孫絡之脈別經者,其血盛而當瀉者,亦三百六十五脈,並注於絡,傳注十二脈絡,非獨十四脈絡也。內解瀉於中者,十脈。譯:黃帝問道:我聽說人體上的氣穴有三百六十五個,以應一年之日數,但不知其所在的部位,我想聽你詳盡地講講。岐伯稽首拜了兩拜回答說:你所提出的這個問題太重要了!若不是聖帝,誰能窮究這些深奧的道理!
  • 為什麼肝臟被稱為將軍之官?肝臟肩負著4大功能,你都了解嗎?
    《黃帝內經》中把肝比喻為「將軍之官」。肝作為人體的將軍器官,一點也不為過,因為肝對於人體來說至關重要。肝臟是身體上最大的實質性臟器,位於右側肌肋部和上腹部,正常情況下,肝臟呈紅褐色,質地柔軟且脆,有門靜脈系統和肝動脈系統雙重血液供應。
  • 肝為「人體的將軍」,肝不好,臉上會出現3種跡象,1招疏通肝經
    《黃帝內經》稱肝為「人體的將軍」,這位將軍的任務就是率領「軍隊」,抵禦體內累積以及體外不斷入侵的毒素。如果肝經出現了異常,身體即會呈現各種不適的症狀,如臉色不佳、喉幹、噁心、下痢、陰痛、腰痛、腳的第三指痛、焦躁、缺乏決斷力等。
  • 自我康療130:解讀《黃帝內經·靈樞·五色論》
    黃帝曰:明堂者,鼻也;闕者,眉間也;庭者,顏也;蕃者,頰側也;蔽者,耳門也。其間欲方大,去之十步,皆見於外,如是者壽,必中百歲。雷公曰:五言(別本作官)之辨,奈何?雷公曰:官五色奈何?黃帝曰:青黑為痛,黃赤為熱,白為寒,是謂五官。雷公曰:病之益甚,與其方衰,如何?黃帝曰:外內皆在焉。切其脈口,滑小緊以沉者,病益甚,在中;人迎氣大緊以浮者,其病益甚,在外。其脈口浮滑者,病日進;人迎沉而滑者,病日損。
  • 君主之官:心!將軍之官:肝!後天之本:脾胃!後天之本:脾胃 人體的宰相:肺!先天之本:腎
    君主之官:心  我們下棋的時候,不管是丟了車,還是丟了馬,只要老帥還在,這棋就沒輸;但老帥被對方吃掉了,你的車馬炮再多,也是輸了。心在人體五臟中的地位就是棋盤中的老帥,因此《黃帝內經》稱心為「君主之官」,掌管一身的氣血運行。
  • 別逗了,看黃帝內經如何說
    「早點睡,早點起,別熬夜,保重身體」,聽到這句話是不是很熟悉。早睡早起,真的就符合養生之道,能讓我們身體調理到最佳狀態?不妨我們來看看黃帝內經怎麼說。此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也。逆之則傷肝,夏為寒變。奉長者少。春天,我們應該如何養生呢?黃帝內經認為,春天是萬物生發的季節,萬物欣欣向榮。這時候,我們應當晚睡早起,起床後,應該披散頭髮,緩慢散步於庭院之中,舒展神志。順應萬物生長之勢力,而不要隨意踐踏生命,多獎賞而少懲罰。
  • 黃帝內經●九刺
    《黃帝內經靈樞·官針》:「輸刺者,刺諸經滎輸藏腧也。」指臟腑疾病,取四肢有關經脈滎、輸穴或臟腑的背俞穴來進行治療的方法。亦有指取用井、滎、輸、經、合五輸穴和髒俞者。因取用特定的腧穴進行針刺,故名輸刺。遠道刺為九刺之一。《黃帝內經靈樞·官針》:「遠道刺者,病在上,取之下,刺府腧也。」府腧,原指六腑在足三陽經上的下合穴,主治六腑病。
  • 《黃帝內經》:春季養生如何「養」?分三個方面做好
    《黃帝內經》:春季養生如何「養」?分三個方面做好。《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是闡述四時養生的經典文章。開創性地提出根據季節的不同,而變換養生調理的方式。現在正當春季,我們就來好好體味一下其中「春季養生」的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