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6年1月1日,唐繼堯通牒袁世凱取消帝制,嚴懲禍首,限廿四小時內答覆。袁不應,唐繼堯、蔡鍔通電各省,宣布雲南獨立,組成護國軍。唐繼堯任都督,蔡鍔、李烈鈞、戴勘分別任一、二、三軍總司令,二次討袁由此開始。2月22日,孫中山委陳其美為蘇、浙、皖、贛四省總司令,併兼治湘鄂,各省先後獨立。江蘇省總督馮國璋仍首鼠兩端。蔚文柏、戴季陶、陳去病等同盟、光復會革命黨人集議於上海競雄女學,圖佔蘇州,以脅金陵。陳去病、徐自華便喬裝進香,與闕玉琪、鄭亞青等闢室蘇臺旅館,發縱指示,指揮一切。蘇州警察廳長某,事前已有默契,既又悔之,知令軍警當局,便派軍警重重包圍,幸徐自華聞報,陳去病籍吳江,善吳語,遂喬裝遁去。徐自華急智藏圖記、旗幟於衷衣內,自間道而出,亦獲免脫,然因受驚過度,怔忡之疾,終身不瘥。陳去病避居杭州。
3月22日,袁世凱被迫下令取消帝制和洪憲年號。浙江宣布獨立,呂公望任都督。陳去病應邀任民政秘書,徐自華主秋社事宜。
6月,袁世凱死,黎元洪繼任總統。半年後黃興、蔡鍔相繼病逝。此前不久,陳其美在滬被刺殉難。
1917年6月間,黎元洪國會解散,張勳在北京擁溥儀復闢。孫中山倡言護法,聯海軍艦隊謀浙江沿海地方為根據地,欲謀上海不果,繼謀寧波。陳去病即由杭州赴寧波,舉兵以應。因兵力單薄而敗,幾遭不測,又一次化妝突圍,才轉危為安。不久,北京下令通緝孫中山及非常國會議員,欲另組參議院。孫中山南下廣東,領導護法。不久,護法(北伐)戰爭起。不料,陳去病夫人唐安霞病卒,南社內部爭紛日烈,陳去病迅速處理後,便隨孫中山南下廣東。入粵後,孫中山在廣東成立非常國會,組軍政府,宣傳護法,被推為海陸軍大元帥。陳去病抵粵,即任非常國會秘書長暨大元帥府諮議、再任參議秘書長,此間感慨甚多,一路歌之。但也是風雲多變,瞬息稍逝。革命充滿危機之時,陳去病緊隨孫中山,一路向前,不管多麼艱難,堅信勝利。此時,南社骨幹二百餘人紛紛南下,力量向廣東大傾斜,參加孫中山召開的非常國會,故友重逢,把陳話舊,其樂無窮。六榕寺、寶漢茶寮,息鞭亭、鄭仙洞及南園、東園、漠觴等處,有時租紫洞艇消夏,有時到羅風洞探梅,甚至往鼎湖山、南華寺、飛來寺等處遊覽,興會無前之際,一尊清酒,分韻詩詞,以吐情懷。於是便有六次禺樓觴詠之集,姚石子抄編成卷,馬以君以《南天張一軍》述評。
1919年4月,孫中山函告黃伯,請海外華僑募捐修建黃花崗記功石坊事已成,舉行祭禮,陳去病參與此事,並作《有事於黃花崗禮成有作、集玉奚生句六章》。緊接,「五四」運動爆發,孫中山指示要大力宣傳。10月10日,中華革命改組為中國國民黨,黨部設上海,孫中山為總理。
1921年4月,國會召開非常會議,孫中山當選非常大總統。5月4日,取消軍政府,5月5日,孫中山宣誓就任中華民國非常大總統,準備北伐。七月,中國共產黨成立。
陳去病二次赴粵至1919年秋盡乃歸,故未及為蘇曼殊謀葬。且曼殊死,也是「完全未悉,及事後乃聞之,憮然而已」。直至「家居一載」後,孫中山因非常國會選為大總統,才專一為蘇謀葬,便偕徐自華「乃再至粵」。陳自述:「弟三過廣州,遇覺生問:『君欲官乎?』第答之日:『否,為曼殊葬事來。覺告曰:「吾昨夜夢曼殊如生乎,不意今日乃為謀其葬事來也,不亦異乎?」
陳去病的計劃是直接去請示孫中山的。為讓孫中山更好地了解蘇曼殊的情況,他寫了《將為曼殊葬湖上,呈六首六絕》,詩成,與徐自華遂偕居生到觀音山(即今越秀山)粵秀樓謁見孫中山。其實孫中山早知蘇曼殊雖非同盟會員,但革命意志非常堅定。他參加過光復會,後又加入中華國民黨,是個難得的以身許國又不求聞達的民主志士。至其無意求之而才華橫溢的詩歌、小說、散文、翻譯、繪畫,更是不可多得的佳構,文化寶庫的精品。所以,有人問於孫中山曰:「太虛與曼殊兩和尚之道行如何?」孫中山日:「太虛近偽,而曼殊率真。內典功夫,固然曼殊為優,即出世與入世之法,太虛亦遜曼殊多多也。」如今,陳去病如此熱心,如此重友情,他當然大力支持了。於是毫不猶豫地賻贈千金。但由於中間過付轉折,到陳去病手時,實得七百餘元洋毫。
當時,孫中山見陳去病已南下廣東,欲留他同赴桂林籌備北伐,陳去病以所任滬杭各校未能卸責,徐自華殷殷以曼殊卜葬相屬為由,請求「暫歸候命」,孫中山不予勉強,授他一個「敬秩」,即「大總府諮議」,狀交張繼,由田桐傳付。」
不數日,陳去病、徐自華即此歸。至杭州,「即躬往湖上度地,遷延彌月,迄不得就。於是,徐自華即慨然以湖濱生壙見割。顧實窪下,未便遽葬。因僱工填土,圍以石堤,而囊金盡矣」。
於是陳去病便「謀求於諸貞狀、林亮生、沈復生、龔未生、姚風石、高時若諸友。除姚君外,僅得口惠,未有分文見畀,焦急萬分。幸台州張羽生,雖與曼殊不識,而慕道若渴,竟時時相助,墓基始奠,然猶未暇葬也。」
21年10月8日,孫中山向國會提案,決心北伐。申言勝利以行營為總統府,不勝利不返粵,國會非常會議通過,遂與陳炯明商出師計劃,陳竟反對,孫指斥他派員赴吳佩孚處接洽之謀,陳竟憤欲辭職。22年5月4日,孫中山移大本營至韶關,並以陸海軍大元帥名義下令韶關北伐,並親臨督師。陳去病得悉,遂隻身赴粵,隨孫中山至韶關,先任大元帥府秘書長,後任北伐大本營前敵宣傳主任。時前鋒勢如破竹,北伐軍從南雄越過大廋嶺,抵江兩境內大廋縣,為傳達孫中山嘉獎,鼓舞士氣,陳去病赴前敵演講。6月13日,北伐軍佔領贛州,栓獲陳炯明與吳佩孚圖謀夾擊北伐軍之來往密電函多件。孫中山為鎮懾陳炯明,令前敵將士安心前進,並親離韶關去廣州,陳炯明獲知贛州事發,在石龍部署叛亂。16日,便炮擊廣州總統府及孫中山所住的越秀樓,孫中山至海軍司令部。17日,孫中山將登「永豐號」,親自督師炮擊叛軍,一面安排宋慶齡化妝離粵,經香港乘船北上抵滬,一面命陳去病隻身北返。陳去病深信北伐必然勝利,揣測孫中山必北上至南京,便提出返吳後即赴東南大學執教。東南大學系原三江、兩師範學堂合併更為而來,陳去病深知,革命至此,南京尚未有黨事,便利用授課之餘,擇青年之志者聯絡之,宣傳主義,進行黨事,並商討進行之略,時與姚鵷雛、吳瞿安相會甚頻,「載酒訪殘,均有知作。故國勝慨,足娛羈懷也己。」
此時,徐自華一遠房表妹俞芬,石門人氏。父以水果行為業,略殷實。豈料父母相繼病卒,無依無靠,無奈投奔自華。自華見俞氏稟性溫厚,勤於家政,便說與陳去病為填房,改名陳俞芬,陳去病便再有家室,自此,詩載常往返於寧吳間,即為此事。
1923年1月2日,滇、桂軍一致服從孫中山,討伐陳炯明。陳去病欣慰不已,且料定孫中山必將建都南京,便聯絡張繼、汪精衛、于右任、柳亞子、徐自華、呂志伊、陳陶遺、胡樸安、葉楚傖、餘十眉等人於上海創建歲寒社,並於雲南起義之日(舊曆十二月廿五日)正式成立。歲寒社未冠以南社之字,參加者卻都是南社中心分子,地點在上海福州路小花園都益處菜館。首次到會者五十餘人,一時豪俊雲集,南京之有黨務,即肇基於此。籌辦期間,在上海開了二次預備會,並攝影留念。
歲寒社第一次攝影,有陳去病、于右任、汪精衛、葉楚傖、陳陶遺、柳亞子、徐自華(女)、呂志伊、胡樸安、狄狄山、張心撫、張溥泉,張劍曜、胡偉平(女)、陳亨利(女)、
吳孟芙(女)計十六人。
歲寒第二集攝影有陳去病、狄狄山、胡惠生、張心撫、胡樸安、朱鳳蔚、葉楚傖、柳亞子、陳亨利(女)、陳貞利(女)、于右任、汪精衛、陳陶遺、朱繩先、馮妝公、呂志伊、張溥泉、易寅村、吳孟芙、鄭佩宜(女)、徐自華(女)、蔡景明(女)、胡偉平(女)計23人。
二次歲寒雅集,轟轟烈烈,頗不下於南社極盛時代,攝影分存在江蘇革命博物館和柳亞子處。記詩甚多。歲寒社建成,陳去病移家白下,居洪武街。候鴻鑑述:「昔陳君奔走國事,凡慷慨抑鬱之時,或擊節高歌,或狂呼縱酒,人莫知其底蘊。自南社成立後,陳君詩文,時時發露,世始佩陳君之才橫氣姿,有不可以繩尺論者。今陳君任東南大學文科教授,負海內外文字改進之責……」。
歲寒社後,陳炯明逃往香港,孫中山始擬國民黨改組計劃。10月11日,孫中山致電上海本部:「本部應改組,支部不設正副部長,設主任一人,幹事、書記各二人。所餘職員,聽候選用。總理全權代表及總理辦公處,一併裁撤。」
12月間,柳亞子由陳去病、葉楚傖介紹入中國國民黨。除夕前後,汪精衛連夕假莫利愛路總理宅第,歡宴歲寒社全體,到者甚多,已不能悉舉其名。陳去病詩載者有仲凱夫婦、亞子夫婦、楚傖夫婦、徐自華、胡樸安等人。「故可名為歲寒第三集」,陳去病數詩記之。
1924年1月1日,上海《民國日報》出版元旦增刊「中國國民黨改組號」。1月20日,孫中山主持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開幕式。通過了《組織國民政府之必要》案並提出共產黨人加入國民黨。大會代表172人,中共代表24人。《孫中山年譜長編》載:「此間,宋慶齡問孫中山:『為什麼需要共產黨人加入國民黨?』孫中山答謂:『國民黨正在墮落中死亡,因此要救活它,就需要新鮮血液。』」
代表大會結束,各地開始整黨並實行國共合作。陳去病受命任江蘇臨時省黨部執行委員,江蘇各縣黨務,得次第成立進行。
【作者簡介】 張左一,男,1931生,陳去病女婿,著名南社專家、劇作家、中國柳亞子與南社研究會理事、蘇州市南社研究會顧問
本文出自《紀念南社成立一百周年論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