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草紮根孔廟東,姜田萬畝綠蔥蔥。名優品種農家寶,並蒂蓮花一點紅。」一首民歌,把人們帶到了嘉興新豐農村萬畝姜田的現場。
生薑既可食用,又有良好的藥效,是百姓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食材。剛拔下來的姜塊,形似紅蓮花,故有「並蒂蓮花一點紅」的美稱。新豐孔廟塘以東,盛產生薑。這裡的生薑,是嘉興著名特產。1958年的《農村掃盲課本》中,新豐生薑就與南湖嫩菱被列在一起作為特產宣講。
新豐姜在宋代就有栽培。姜農種姜怕瘟,在家中供有「姜神」,還在鎮北側建了一座姜庵,以求庇祐。南宋張堯同有《姜庵》詩曰:「不入紅塵市,安居三十年。至今庵下路,芳草碧芊芊。」到了明代,新豐生薑已大量種植,明弘治壬子(1492)《嘉興府志》記載:「生薑上市,有商來販之。」可見當時生薑的種植已經具有一定規模。
康熙十七年(1678),新豐新姜上市時節,朱彝尊受湯萬祚之邀,約魏坤、龔翔麟一起,赴姜庵參加文酒之會。朱彝尊作為嘉興歷史名人,大家已經熟知。邀請他赴會的湯萬祚,乃新豐人,是位退職的知府。魏坤,嘉善人,時為舉人。龔翔麟,仁和(今杭州)人,與朱彝尊等人合稱為「浙西六詞家」。
此次文人聚會的雅集上,朱彝尊作了《惜紅衣·詠姜》這首詞:
插架葵邊,分畦蔗後,日光穿漏。
看倚鴉鋤,冰泉淺沙溜。
香苗暗斸,正社燕、歸飛時候。
湖口。
紅掌白芽,愛連船來又。
廚娘縴手。
輕擘柔尖,聽鳴小茶臼。
蓴絲翠冷,鹽豉配能否?
一樣蟹胥魚鱠,味勝蜜橙霜韭。
問凍糟酣未,思勸故人新酒。
接著,魏坤、龔翔麟也各自照填了一首《惜紅衣·詠姜》:
瓜堰分區,蔗田接岸,一塍香滿。
障影疏疏,筠簾織來短。
新芽茁後,聽竹外,乳鳩低喚。
畦畔。
紅到柔尖,割霜根才半。
腥風剪斷。
縷鱠糝羹,香橙也同薦。
寒糟配入,芳氣襲冰碗。
悵自故人難致,客裡暗銷吟管。
想舍南幾稜,雨浥病花秋晚。
蔗稜分畦,芋區連尾,短苗排翠。
寒食年年,鋤翻白沙地。
障風畏日,慣憑仗,蘆簾遮蔽。
霜醉。
秋社登柈,似勻妝紅指。
罾頭斫鱠。
花外持螯,廚娘搗來細。
有時鬥茗,蟹眼嫩湯沸。
最是難忘甚處,第一尋山問水。
犯曉煙晨霧,含取最消涼氣。
那天,湯萬祚是否填詞,不得而知。在他的《潔圃詩稿》中,並未見相關詩詞留存。
從朱彝尊、魏坤、龔翔麟三人的詞作來看,寫法基本一致。上闋寫生薑栽培,皆提到作物需要遮蔽。描寫姜塊形狀似「紅掌」「紅到柔尖」「紅指」。下闋寫生薑的美味。詞中的「故人」,便是指東道主湯萬祚。文友間聚會填詞,給新豐留下了一段佳話。
還有一首民歌,道出了新豐姜的特質:「孔子三餐不撤姜,中華特產美名揚。豐姜質地尤其好,牙嵌薑絲隔夜香。」
民國初期,生薑在新豐境內種植有三萬多畝,最高年產量達72萬擔。新豐鎮上有26爿姜行,收購時日夜營業。
平林義塾先生徐文潮有詩描述此情景:「秋後新姜滿市廛,燈光斷續月光寒。更籌未盡人聲沸,半是蘇常販客船。」
當時,新豐生薑主銷蘇、錫、常,遠銷到東三省,乃至日本、俄羅斯。
2005年,新豐生薑獲得浙江省農業廳頒發的「無公害農產品產地認定證書」。2010年和2011年,新豐生薑的新鮮姜和醃製姜,先後獲得了中國國家地理標誌證明商標。2017年,新豐生薑入選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目錄。未來的新豐生薑產業勢頭將更加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