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公祠位於新豐鎮的南莊橋港北岸,於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所建,是為紀念浙江巡撫範承謨。
範承謨,字覲公,順治九年(1652)進士,康熙七年(1668)授職浙江巡撫。範承謨到浙江就任時,正值清兵平定江南未久,兵燹甫過,田園荒廢。為早日恢復農業生產,範承謨疏請免除荒田和水衝田31.5萬餘畝的田賦。翌年,杭嘉湖一帶水災嚴重,範承謨發庫銀向湖南糴米平糶。當時的新豐一帶,地勢低洼,災情嚴重,多虧範承謨的善政,百姓才渡過了難關。
嘉興縣趙連城深知巡撫為官清明,體恤百姓,為了使家鄉這一地區不再受澇,他便上疏範承謨,請求官府疏浚吳淞。此疏不僅被採納嘉獎,兩人還結為好友。後範承謨升為八閩(福建)總督,遭三藩逆賊殺害。浙江百姓深感其德,紛紛在郡城縣城建祠以紀念。趙連城聞知範承謨遇難消息後,請求嘉興知縣張起隆、平湖知縣董天眷、兩浙運副李繼謨恩準,在南莊橋港建此範公祠,祭奠這位有功德之人。
在祠竣工時,趙連城請高士奇長子、翰林院編修高輿撰寫了《範忠貞公祠記》,立碑於祠內。
碑文記曰:「公來撫兩浙,時當凋瘵,民苦瘡痍。公焦心勞思,夙夜匪懈,洞悉地方利弊。其大者,若減賦請蠲,寬免浙江賠累戶糧數十萬。水潦洊臻,公講求荒政,設廠賑濟,存活無算。」範公遇難的噩耗傳來,碑中又記道:「九重震悼,萬姓悲號。優恤載頌,易名忠貞。公之浩氣,自足千古,公之精靈,至今猶往來浙閩間也。兩浙蒼生,受公恩最深,思公德最切,郡縣皆有祠奉祀,春秋不衰。」於是,趙連城在「嘉興縣之裡仁都(即今新豐鎮南),亦建一祠,供人瞻拜」。
範公祠興建後,香火一直很盛。道光十七年(1837),新篁張廷濟侄子廩生張邦樞也來供香,寫下了《範忠貞公祠》憑弔詩:「浪打銀塘作戰聲,百年遺事話忠貞。蠻方節鉞推開府,瘴海烽煙動禁城。罵賊至今憶張許,假王終古笑韓彭。蟲沙藩翰成何事,下馬荒祠涕淚傾。」
這首詩中,銀塘指南莊橋港,百年即建祠已逾一百年。蠻方節鉞與瘴海烽煙則言三藩僭號稱帝,叛亂戰火驚動了京城。罵賊罵的是逆賊,將範公比作西漢張良、東漢許劭分別痛罵秦王與曹操,把三藩比作韓信、彭越這些假王。範公祠其時已沾滿沙塵,被蟲蛀蝕,荒廢不堪,作者下馬祭祀淚悲湧出。又過了七年,道光二十四年(1844),鄉賢嚴春淵告訴趙連城的後裔、候選訓導趙棨,祠宇將傾,亟須重建。趙棨到實地察看,只見「滲漏如故,梁木簷板悉就朽腐,不行更換,真有棟折榱崩之慮」。於是請嚴春淵負責,邀張雲槎、馬耀宗二君,共同協助,信眾們也欣然樂從,在南莊橋港南岸翻建成範忠貞公廟,當作歷史名人祭祀。趙棨為此撰寫了《重修範忠貞公廟記》。趙棨參與了道光間郡守於尚齡主持纂修的《嘉興府志》,此文載入了《府志》之中。
清光緒十七年(1891),由嘉興知縣趙惟崳主持編纂的《嘉興縣誌》也給予轉載,其《記》末言道:「範公之靈,賴善士嚴君捐資修建,眾善贊襄,兩旬之間,堂宇煥新,且天作之合,邂逅遭逢,若有定數,豈偶然哉。是靈顯感召之奇,大可紀矣。」當時的碑文,請新豐鎮新科舉人書寫,其碑嵌於廟壁。天長日久,百姓將範公視作神佛供奉,便把範公祠尊稱為範公寺。
南莊橋港兩岸百姓為緬懷範承謨,均將所在地稱作範公寺。2008年南湖區地名整治時,既為了順應和尊重民意,又須避免地名信息(包括村莊門牌、村民身份證、郵遞標識等)混淆,經區地名委批准:南莊橋港南岸竹林村境內自然村定名「範公寺」,北岸橫港村境內自然村稱「範公」,範承謨的名字繼續銘刻在百姓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