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1-28 11:26 |南湖發布
新豐鎮位於嘉興市東郊,是連接嘉興市區和濱海新區的中心城鎮,鎮域面積65.25平方千米,下轄10個行政村和2個社區。
新豐,古稱平林,亦稱新坊。發源於漢塘兩岸,草創於唐末五代,距今已有1000餘年的歷史,漢塘文化源遠流長。鎮域河流縱橫,唐宋以來,經濟活動和人際交流異常活躍,因此橋梁建造也多。鎮境時大時小,後由原新豐、淨相、竹林3鄉(鎮)合併而成,其區域緊密相靠,故建置沿革基本一致。境內文化歷史悠久,從現有所挖掘的遺址古器中可追溯到新石器時代的良渚文化或周代文化。
新
豐
你
好
四棵古銀杏樹
慧珠寺古銀杏
銀杏2棵,東、西排列,至今已有近800年樹齡。1984年由嘉興機械螺絲廠在樹底部築水泥圍壇以維護,古樹至今長勢很好。
金章廟古銀杏
明嘉靖初(1522),建金章廟。廟前種1棵銀杏,至今有近500年樹齡。
淨相村古銀杏
這棵銀杏,樹齡不詳(淨相寺已有1500餘年歷史),估計有千年樹齡。
文物保護單位
姚家村遺址坐落於新豐鎮區西北隅,總面積約25萬平方米,出土有席紋、繩紋、細方格紋、米字紋等大量印紋陶片,據考證屬東周時代的文化遺址,1992年評定為嘉興市文物保護單位。遺址內含姚家自然村和魯肅墳,民國時期遺址南部尚有社神廟,廟前戲臺雕刻工程之精美,時稱新豐鎮三絕之一。遺址北部是魯肅墳,最高處相對周邊農田高差約6米,民間相傳是三國時期吳中大夫魯肅的墳墓。姚家村遺址規模較大,延續時間長,是嘉興市保存較為完好的古代遺址。
陸家墳遺址坐落於新豐鎮西南約兩公裡,總面積約10萬平方米,出土以石器為主,器具有罐、鼎、盆、簋等以及鹿、牛、豬等獸骨和牙齒,屬於良渚文化,1992年評定為嘉興市文物保護單位。陸家墳遺址地表沒有建築,其南緣有福緣橋(又名包家堰橋),東有慶善橋(一座建於明·天啟二年(1622),保存尚好的三孔石板橋),是新豐鎮第一個被評定的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其規模較大,延續時間長,是嘉興市保存較為完好的古代遺址。
文物保護點
劉家墳遺址坐落於新豐鎮區東南隅,西距黎林禪寺僅50米,總面積約10萬平方米,出土有席紋、繩紋、細方格紋、米字紋等大量印紋陶片,據鑑定為新石器時代文化,1992年評定為嘉興市文物保護單位。遺址四周環水,南部建有廣福橋(墳前橋),橋北有天官墳;北部建有平安橋(墳後橋),橋南有劉墳。劉家墳遺址規模較大,延續時間長,是嘉興市保存較為完好的古代遺址。
韓家浜遺址坐落在竹林集鎮北部,北距乍王公路(07省道)約4公裡,總面積8萬平方米,出土有席紋、繩紋、細方格紋、米字紋等大量印紋陶片,據鑑定為新石器時代文化,1992年評定為嘉興市文物保護單位。據《竹林八圩志》記載,宋代興化簿趙汝堣墓地就在附近。
泥橋遺址坐落於新豐鎮南約7公裡處,鹽豐公路上,總面積6萬平方米,出土有席紋、繩紋、細方格紋、米字紋等大量印紋陶片,據鑑定為東周時代文化,1992年評定為嘉興市文物保護單位。遺址表面以農作物為主,少量民宅,保存完好;遺址規模較大,延續時間長,是嘉興市保存較為完好的古代遺址。
來源 | 《南湖文化》沈煥娉
編輯 | 倪力 王月磊
160653399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