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朋友們,今天為大家帶來的是「鋼琴之王」李斯特的成長故事和名曲賞析~
鍾
La Campanella (鍾)李雲迪 - Portrai
《La campanella》《鍾》又名泉水, 作於1834年,鋼琴獨奏曲。由匈牙利作曲家李斯特根據帕格尼尼的小提琴曲《鍾》改編。當時李斯特聽到此曲後被深深吸引,隨即改編為鋼琴作品。
此曲旋律優美動聽,但需要演奏者極高超的鋼琴技巧,以當時的鋼琴發展來看,其艱難程度被視為「不可能彈奏」。
短短4分鐘的音樂中,要不斷出現「輪奏」(左右手交替彈奏)、「快速變八度」及「極大音程跳動的斷奏」等部分。當中最難的段落在以單手快速跳躍4個8度彈奏模仿鐘聲的一段。
李斯特廣泛地將鋼琴在音域音色與力度上的無限可能性運用到這首練習曲中,《鍾》以它高難度的演奏技術和詩意形象話的美妙旋律已成為眾多演奏家在音樂會上的經典保留曲目。
圖片源自網際網路
鋼琴之王-李斯特
圖片源自網際網路
弗朗茨·李斯特(Franz Liszt)是浪漫主義前期最傑出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將鋼琴的技巧發展到了無與倫比的程度,極大地豐富了鋼琴的表現力,在鋼琴上創造了管弦樂的效果,還首創了背譜演奏法,也因在鋼琴領域的巨大貢獻而獲得"鋼琴之王"的美稱。
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來聽聽鋼琴之王-李斯特的成長故事吧~
1811年弗朗茲李斯特出生於匈牙利與奧地利交界的一座名為萊丁的小村莊,雖說李斯特不是出身名門貴族,但他的爺爺是音樂教師,他的爸爸曾做過男低音,會五種樂器。
受家庭環境的薰陶,李斯特沒學會認字前就會看樂譜了,並且過目不忘。
有一天父親演奏裡斯的《升c小調協奏曲》,小李斯特依偎在鋼琴旁,全神貫注地聽,到了晚上,他從花園回來,竟然唱出了主旋律。於是,父親發現這是天才的先兆,便開始教他彈奏鋼琴。
由於父親的嚴格要求和過人的音樂天分,李斯特在鋼琴演奏技藝上突飛猛進,九歲時便在厄登布爾格舉行了他的第一次公開演奏會。
有貴族在聽了他的彈奏後大為讚嘆,主動資助他六年的求學費用,當時的報紙中寫道:「這位藝術家擁有超凡的技藝,這一切引起了各界普遍的讚賞,並使人有理由對他做出最美好的期望。」
圖片源自網際網路
有了學費的資助,父親辭掉了在宮廷裡的所有工作,一門心思為兒子在音樂上的發展奔波和努力,同時決定全家遷居維也納,在那裡為兒子找合適的老師。
不久,小李斯特就成為了貝多芬的得意弟子著名鋼琴家車爾尼的學生,而音樂理論則師從已經七十多歲的義大利作曲家薩列裡。
李斯特的音樂天賦得到了車爾尼極大關注與賞識,以至於原先約定的學費都取消了。在車爾尼眼裡,李斯特在鋼琴前顯現出了「生龍活虎、情緒高昂,具有非凡的天賦」。
他不僅無償地教李斯特鋼琴,而且為他購買需要的所有樂譜。車爾尼的父母也十分喜歡李斯特,把他當做自己的兒子。由於學習進度神速,一年之後車爾尼就讓李斯特公開演奏了。
很快,李斯特在王公貴族的沙龍舉辦了他的首次個人獨奏音樂會,由於演出成功,又接連演出了幾場。在一次演出中,出席觀看的貝多芬在觀眾的歡呼聲中走上舞臺,親吻了這個只有12歲的孩子,李斯特也因此名揚歐洲。
李斯特20歲的時候,義大利小提琴家帕格尼尼到巴黎演出,帕格尼尼如同魔鬼附身般的高超精湛的技巧,讓所有觀眾都為之折服驚嘆,同時也感染了年輕的李斯特,令他痴狂,「成為鋼琴上的帕格尼尼」從此變成了他追求終身的理想。
圖片源自網際網路
28歲的李斯特開始了他長達十年的巡迴演出,足跡遍布歐洲,所到之處,無人不為他卓爾不群的演奏風格沉醉,他彈奏鋼琴曲的炫技性幾乎達到頂峰,成為當時最為耀眼的鋼琴明星,可與小提琴領域的帕格尼尼相媲美。
李斯特37歲時,他放棄了輝煌卻勞累的演奏生涯,開始安定下來。在德國魏瑪擔任專職作曲家和指揮,指揮了許多大作曲家如舒伯特、柏遼茲等人的作品。而同時在這個時期,他自己也創作出大量的作品。
李斯特的晚年生活很是平靜,週遊各國、不斷的旅行演奏。他的性格寬宏博愛,很是令人欽敬,藝術家中極少有像他那樣仁愛而不傲慢的人。
他一生的事業也很可觀,除演奏者、作曲家以外,還是教育家,指揮家和著述家,著有多部音樂理論書籍。
李斯特鋼琴上的魔鬼技藝令他成為19世紀最令人矚目的明星,對於音樂交響詩的貢獻,又使他成為浪漫主義無可非議的宗匠。而在當今,我們願意心服口服的承認,他是最具吸引力的作曲家之一,也是當之無愧的「鋼琴之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