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正步音樂教育為大家帶來鋼琴家李斯特與浪漫主義時期的音樂特點,我們都知道,浪漫主義時期大概是從19世紀20年代一直到20世紀初,經歷了大約有一個世紀的時間,這一時期的音樂特點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一)重視與文學、繪畫、戲劇等藝術結合
縱觀這一時期的鋼琴音樂作品我們就能夠發現,在這一時期的鋼琴作品創作中,出現了許多標題性的樂曲,當然還有一些與文學有關的敘事曲、十四行詩、無詞歌、小品套曲等形式的作品。
從鋼琴作品的體裁上來看,古典主義時期鋼琴作品的奏鳴曲不再具有絕對的優勢。各類不拘一格、各行其是的鋼琴體裁,如特性小曲、夜曲、間奏曲、幻想曲、即興曲、狂想曲、隨想曲、圓舞曲、波羅乃茲、瑪祖卡等被競相推出,用以更自由也更具體地表現特定的情緒和景象。
(二)強調個人抒情性
拋開上述我們所說的內容與體裁,從另一方面來說,浪漫主義鋼琴作品具有許多與同時期其他器樂及聲樂的共同特點。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強調個人的抒情性,更加注重幻想和誇張的手法。
我們都非常清楚,理想來源於現實,但理想終歸與現實之間有一些脫節,正是由於理想與現實之間充滿矛盾,浪漫主義鋼琴家表現得最多的,是對夢寐以求而又難以實現的事物的渴望。夢幻般的詩意和火熱的激情是這一時期鋼琴作品中常見的內容。
從整體上來看,浪漫主義音樂是對人世間喜怒哀樂一切情感的最直接的披露。貝多芬的音樂固然包羅了不亞於浪漫主義情緒的如火如荼的激情,但是他能夠竭盡全力用一種現實的音樂語彙將其表露無遺。浪漫主義音樂中的情感表達卻往往留給人們一種意猶未盡的感覺。這同時也是區別於古典主義音樂的一大特點。浪漫主義音樂家總是將內心的情感寄托在那種說不清、道不盡的、現實世界所不可企及的幻境之中。
李斯特
李斯特(Franz Liszt,1811—1886)匈牙利著名的作曲家、鋼琴家、指揮家和音樂評論家,是浪漫主義時期最傑出的代表人物之一。
李斯特一生所創作的鋼琴音樂作品,我們可以用四個標題來概括「旅行年代下,李斯特在b小調奏鳴曲的引領下,創作了具有炫技特點的鋼琴改編曲」。
1.旅行年代
上文中我們所提到的旅行年代實際上是李斯特在各國旅行演奏的年代裡寫下了26首鋼琴音樂的詩篇,總標題為《旅行年代》,共分為三集。
第一集《在瑞士》與第二集《威尼斯與拿波裡》都是以自然風光為主,唯獨第三集是以義大利的國家藝術為主要內容而作,每一集都歌劇特色。
2.《b小調奏鳴曲》
《b小調奏鳴曲》所反映的是李斯特的內心矛盾,從這首作品的曲式結構上來看,李斯特在創作過程中打破了傳統的多樂章奏鳴曲曲式,採用單樂章形式結合套曲性的原則來寫,這一大膽而成功的創舉,實為後世所矚目。《b小調奏鳴曲》不僅為李斯特鋼琴作品之最,也可列為貝多芬奏鳴曲以後最偉大的奏鳴曲。
3.炫技特點鋼琴作品
在李斯特創作的作品中,我們可以發現有幾首作品特別能反映出李斯特的鋼琴演奏水平,演奏這幾首作品完全就是在炫技,這幾首作品都是在1826年到1852年之間創作的,比如說《12首超級技巧練習曲》、《3首音樂會練習曲》(作於1848年)、《2首音樂會練習曲》(作於1861年)等。
4.鋼琴改編曲
在李斯特創作的鋼琴音樂作品中,有一部分是根據其他的作品進行的改編,其改變的作品共可分為兩類。
第一類,根據其他作曲家創作的管弦樂、聲樂作品「直譯」而成的鋼琴作品;第二類,根據其他作品的素材加工「意譯」而成的幻想曲。需要注意的是,李斯特在對其他的作品進行改編的過程中始終遵循一點,那就是「標題音樂」的原則,無形中擴大了鋼琴的表現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