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院政務委員龔明鑫。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新冠肺炎的災情正從公衛領域向經濟領域蔓延,各國都在對抗疫情與挽救經濟兩條戰線上奮戰,前者關係人命,後者維繫經濟命脈。隨著疫情發展,各國陸續推出加碼再加碼的大規模經濟紓困方案。蔡政府也將經濟紓困規模從六百億元大幅調高至一點零五兆元,並強調還可以加碼。但我們必須提醒政府,紓困不是花錢競賽,資源有沒有及時投放到正確位置,才是打贏這場經濟抗疫戰爭的關鍵。
相較於衛福單位一月就啟動抗疫措施的超前部署,蔡政府應對疫情衝擊經濟的作為卻慢半拍。早在一月立法院新會期召開前,在野立委就不斷呼籲蔡政府加速推動經濟紓困措施,政府卻沒有回應人民的期待。最應站在經濟抗疫第一線的經濟部長沈榮津,卻終日忙著張羅口罩事宜。提高口罩產量固然重要,但經濟部忘記自己在產業政策上的高度,把經濟部做成了口罩局,亟需政府協助的受困產業得不到奧援,要不就咬牙苦撐,否則只能黯然熄燈。
面對百工百業受到疫情的衝擊,財經部會首長早就應該站上第一線面對。從近月無薪假人數不斷創八年新高來看,這股經濟海嘯已經成形,但政府的經濟應對方案卻還是紙上談兵居多。行政院看到反彈聲浪湧進,日前才急推政委龔明鑫出來救火,企圖打造「經濟版的陳時中」。但紓困貸款放貸速度緩慢,仍被質疑救急變成不濟急。在民眾眼中,抗疫陳時中跟經濟陳時中恐怕差很大。
除了起步慢,蔡政府的救市措施也缺乏專業評估,為討好特定族群,不惜撒幣演出。央行日前宣布降息,行政院竟加碼要求公股行庫配合降低車貸與信貸利率,民進黨立委還要求民營銀行比照辦理。經濟紓困成了民進黨政治人物的表演舞臺,紓困金額從百億變千億到上兆,蔡政府對此驕矜自喜,自詡為天大政績,但近月以來民間哀鴻遍野,餐廳零售與旅遊業頻傳倒閉或放無薪假的案例,顯示政府的紓困措施根本沒到位。
抗疫紓困能否奏效,救急與振興必須兼顧,前者是幫民眾度過眼前的苦日子,後者是幫臺灣找到疫情結束後的新經濟道路;但現在政府救急不足,振興更看不到方向。臺積電創辦人張忠謀日前評論新冠肺炎疫情時說,即便全世界能控制疫情,但在疫情結束後,我們的生活方式也會改變。生活方式的改變意味著經濟活動的改變,張忠謀的談話點出了政府用舊思維應對經濟海嘯的不足。
蔡政府為了不想跟隨馬政府在金融海嘯時推出的消費券政策,在這次疫情中改推酷碰券,犯了救急太慢與振興不足的雙重錯誤。依照行政院規畫,民眾要先掏錢消費才能獲得酷碰券的折抵,誘因已嫌不足;又寄望疫情結束後能刺激民眾消費,但目前內需市場已急速降溫,消費者信心指數跌至七年新低,很多內需中小型企業可能等不到疫情結束就倒閉。再者,酷碰券的發行與使用局限在行動支付平臺,不但對中高齡不友善,對未納入行動支付的廣大傳統內需產業而言,他們更將承受消費緊縮與紓困落空的雙重打擊
另一個必須重視的問題是疫情對就業的影響。除了無薪假人數在未來半年內可能持續創新高,由於各界預期疫情在下半年還不會完全緩解,甚至冬天會再度出現,在下半年畢業生紛紛投入職場時,此次疫情恐怕會加劇年輕族群的失業問題,政府必須提早因應,不能讓青年失業問題因疫情而進一步惡化。
振興方案規模已定,民眾更關心的是我們要如何使用這有限的資源,像酷碰券這樣有疑慮的政策,政府必須及早修正;對於亟需紓困且影響就業的產業,政府必須加速提撥資源,協助業者度過眼前難關。蔡政府必須重新評估如何使用兆元的紓困資源,在救急與振興兩者間取得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