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救急與振興雙缺的抗疫紓困方案

2021-02-15 U臺說

行政院政務委員龔明鑫。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新冠肺炎的災情正從公衛領域向經濟領域蔓延,各國都在對抗疫情與挽救經濟兩條戰線上奮戰,前者關係人命,後者維繫經濟命脈。隨著疫情發展,各國陸續推出加碼再加碼的大規模經濟紓困方案。蔡政府也將經濟紓困規模從六百億元大幅調高至一點零五兆元,並強調還可以加碼。但我們必須提醒政府,紓困不是花錢競賽,資源有沒有及時投放到正確位置,才是打贏這場經濟抗疫戰爭的關鍵。

 

相較於衛福單位一月就啟動抗疫措施的超前部署,蔡政府應對疫情衝擊經濟的作為卻慢半拍。早在一月立法院新會期召開前,在野立委就不斷呼籲蔡政府加速推動經濟紓困措施,政府卻沒有回應人民的期待。最應站在經濟抗疫第一線的經濟部長沈榮津,卻終日忙著張羅口罩事宜。提高口罩產量固然重要,但經濟部忘記自己在產業政策上的高度,把經濟部做成了口罩局,亟需政府協助的受困產業得不到奧援,要不就咬牙苦撐,否則只能黯然熄燈。

 

面對百工百業受到疫情的衝擊,財經部會首長早就應該站上第一線面對。從近月無薪假人數不斷創八年新高來看,這股經濟海嘯已經成形,但政府的經濟應對方案卻還是紙上談兵居多。行政院看到反彈聲浪湧進,日前才急推政委龔明鑫出來救火,企圖打造「經濟版的陳時中」。但紓困貸款放貸速度緩慢,仍被質疑救急變成不濟急。在民眾眼中,抗疫陳時中跟經濟陳時中恐怕差很大。

 

除了起步慢,蔡政府的救市措施也缺乏專業評估,為討好特定族群,不惜撒幣演出。央行日前宣布降息,行政院竟加碼要求公股行庫配合降低車貸與信貸利率,民進黨立委還要求民營銀行比照辦理。經濟紓困成了民進黨政治人物的表演舞臺,紓困金額從百億變千億到上兆,蔡政府對此驕矜自喜,自詡為天大政績,但近月以來民間哀鴻遍野,餐廳零售與旅遊業頻傳倒閉或放無薪假的案例,顯示政府的紓困措施根本沒到位。

 

抗疫紓困能否奏效,救急與振興必須兼顧,前者是幫民眾度過眼前的苦日子,後者是幫臺灣找到疫情結束後的新經濟道路;但現在政府救急不足,振興更看不到方向。臺積電創辦人張忠謀日前評論新冠肺炎疫情時說,即便全世界能控制疫情,但在疫情結束後,我們的生活方式也會改變。生活方式的改變意味著經濟活動的改變,張忠謀的談話點出了政府用舊思維應對經濟海嘯的不足。

 

蔡政府為了不想跟隨馬政府在金融海嘯時推出的消費券政策,在這次疫情中改推酷碰券,犯了救急太慢與振興不足的雙重錯誤。依照行政院規畫,民眾要先掏錢消費才能獲得酷碰券的折抵,誘因已嫌不足;又寄望疫情結束後能刺激民眾消費,但目前內需市場已急速降溫,消費者信心指數跌至七年新低,很多內需中小型企業可能等不到疫情結束就倒閉。再者,酷碰券的發行與使用局限在行動支付平臺,不但對中高齡不友善,對未納入行動支付的廣大傳統內需產業而言,他們更將承受消費緊縮與紓困落空的雙重打擊

 

另一個必須重視的問題是疫情對就業的影響。除了無薪假人數在未來半年內可能持續創新高,由於各界預期疫情在下半年還不會完全緩解,甚至冬天會再度出現,在下半年畢業生紛紛投入職場時,此次疫情恐怕會加劇年輕族群的失業問題,政府必須提早因應,不能讓青年失業問題因疫情而進一步惡化。

 

振興方案規模已定,民眾更關心的是我們要如何使用這有限的資源,像酷碰券這樣有疑慮的政策,政府必須及早修正;對於亟需紓困且影響就業的產業,政府必須加速提撥資源,協助業者度過眼前難關。蔡政府必須重新評估如何使用兆元的紓困資源,在救急與振興兩者間取得平衡。

相關焦點

  • ​話題│振興券大可以狂勝消費券
    行政院的振興方案即將啟動,規畫民眾消費1000元,換取3000元振興券。
  • 臺灣疫情紓困3.0- -薪資及營運資金補貼搶先看
    臺灣行政院會於2020年7月23日通過「中央政府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防治及紓困振興特別預算第2次追加預算案編列情形」報告,也就是一般俗稱的「紓困3.0」(註1),總預算編列達2,100億元,其中大家最關心的
  • ​觀察|紓困融資政策亟待整合
    政府因應疫情,快速應變推出紓困2.0版,值得肯定,但在金融方面,融資額度、利率計算、申辦資格等,各部會並不一致,且不便民,必須檢討修正。 就目前公股銀行推動的紓困融資措施而言,針對因疫情受隔離、無薪假或影響還款能力的個人戶,提供房貸、信貸、信用卡紓困方案,如為既有貸款戶可申請展延,選擇「本金寬限期」免收遲延利息及違約金,或展延借款期限、調降每期還款金額。
  • 觀察​│紓困不能以銀行風險為代價
    新冠肺炎疫情蔓延,造成全球需求急凍,也衝擊臺灣的經濟,立法院上周通過行政院所提的追加紓困振興特別預算1,500億,將原已通過的600億提高到2,100
  • 人在大陸如何使用振興三倍券.讓我的臺幣一千變三千?
    本文感謝TIS管理員哆啦A破與TIS理財金融行業群友Bruce整理與分享臺灣振興券臺胞常見問題首先來了解這個政策的定義範圍 (本文幣別均為新臺幣NTD)這個政策是為了振興經濟,並不是為了紓困 (紓困有紓困方案)簡單的說,希望大家一起來振興經濟,為了刺激消費力。
  • 評論│恭喜蘇揆!你發明了全球最複雜的紓困制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行政院公布「振興三倍券」方案,由蘇貞昌院長親自擔綱演出,口沫橫飛地解說該券如何「一千變三千」,「好領、好用、好刺激」。多數民眾聽完他的說明,無論再怎麼困惑霧煞煞聽攏嘸,一定也會湧起一股莫名的驕傲:蘇內閣真的設計出了全世界最複雜的紓困振興方案!臺灣有傲視全球的防疫成績,如果不佐以如此迷宮式曲折難解的振興券,怎足以襯託臺灣人的無敵智慧?
  • 【臺客打拼】臺灣小商家/勞工紓困案
    兩岸是共同生活圈,不少臺客仍在兩岸奔跑,也許部份生活或部份工作都仍與臺灣習習相關,相關的臺灣資訊仍是用的到的,小編整理一些臺灣對中小企業及個人的一些紓困方案,希望能幫到臺客一點忙~振興貸款利息補貼利息1年,每家最多22萬;診斷及銀行手續費補貼每件1800元、診斷費每件1.6萬元。
  • 評論│史上最嚴苛:三倍券是控制狂的傑作
    這次三倍券的發放,正面表列與負面表列的限制之繁雜,多到難以勝數,恐怕已無人能知其全貌。不僅如此,就在近日民眾登記領取類別時,政府還一再修改規則。例如,三倍券能否用於購買高鐵回數票,官網原本放在正面表列,後來又悄悄塗銷;原因是高鐵認為回數票涉及「儲值」行為,必須加以限制。但與此同時,臺鐵卻允許三倍券購買回數票;其間標準之混亂,讓人無法理解。
  • 紓困3.0來了-薪資及營運資金補貼說明
    撰文/凱博 杜茂弘協理 眾所期待的紓困方案「員工薪資及營運資金補貼」,臺灣經濟部已於2020年8月31日正式公告紓困3.0中的「薪資及營運資金補貼辦法」相關內容,並於2020年9月1日正式開始受理收件具體辦法內容以及和之前申請的紓困方案有什麼不同?我們接下來就為大家介紹:
  • 觀察​│振興三倍券的是與非
    振興三倍券上路了,儘管紛擾爭議不少,至少目前在臺灣社會成功塑造了一個生活話題與節慶氣氛,讓大半年來的抑鬱煩悶氛圍稍得紓解,較之仍深受疫情所困的諸多國家
  • 評論│七月才發振興券,白白浪費三個月
    方案一出,外界負評連連,認為缺乏刺激消費的誘因,對低所得者及未使用行動支付的民眾不公,而且偏袒四個行動支付平臺。經過一個多月的吵嚷,行政院終將酷碰券更名為振興券,並將發放金額擴大為四六○億。問題是,行政院用的仍是「酷碰」思維,民眾必須先掏錢購買振興券才能享受優惠,除了不便民,反映出蔡政府凡事分配管制的威權心態。
  • 今日評論│三百億救觀光 政院開錯藥單
    政府不該漠視」為題,發動臺灣觀光史上最大規模遊行。圖/黃義書觀光業不滿來臺陸客驟減,十三大旅遊業今天將上街抗議。為化解業者憤怒,行政院日前迅速提出四大方案因應,包括提供三百億元的紓困貸款,擴大國內旅遊,及開拓多元市場等。但業者對這些方案並不領情,大呼「我們需要的是客源,不是金錢」,一語道破政府開的藥單根本「不對症」。
  • 遲來耶誕禮 美紓困支出案 川普簽了
    美國總統川普在不斷發推文批評紓困金太少後,27日在兩黨議員的抨擊與施壓下,簽署總規模2.3兆美元的財政與紓困配套方案,免除聯邦機構原本可能在29日關門的危機,並將每人發放600美元現金,為民眾送上遲來的耶誕大禮,也讓市場鬆一口氣,帶動風險資產28日盤中全面走揚。
  • 觀察│振興抵用券應擴大使用範圍
    新冠肺炎造成百業受創,為振興經濟,經濟部研擬多時的「振興抵用券」方案終於出爐,不過,這次的振興抵用券規劃方案,與交通部去年9月1日至今年1月31
  • 評論​│從炒飯賽到私房錢,看史上最揮霍預算
    立法院進行「紓困振興特別預算第二次追加預算案」,農委會主委陳吉仲一度跳針直說因疫情才要紓困振興。
  • ​焦點│京東雙11 臺灣市場銷售額翻7倍
    圖/京東提供「京東」雙11活動結束,相關統計數據出爐,11/1-11/11活動期間,JD.COM全站累計下單金額超2044億元人民幣(近新臺幣9000億元);創歷史新高,全球業績增長持續加速。其中臺灣市場的銷售額更是比去年同期翻了七倍,增速領跑全球。
  • 評論│「安心旅遊」洩漏的財政不安心
    三倍券的發放與安心旅遊補助的配合,確實推動了一波暑假島內旅遊熱潮,為地方旅遊注入活水。在這種情況下,安心旅遊計畫經費提前耗罄,當然是可以想像的事。問題在,交通部當初推出這項計畫,對於經費所能支撐的人數和規模都應該有基本的估計;現在只進行到一半就耗光資源,只能說原先的計畫太離譜。
  • ​評論|看見官僚大山:連醫護防疫津貼都拖欠?
    政府第一波防疫及紓困特別預算總共六百億元,其中紓困振興經費為四○四億元,其餘一九六億元則是防治經費,用在隔離收治、設置檢疫場所、徵購防疫物資等。由於臺灣感染人數僅數百人,政府又不願擴大普篩,因此防治經費的支出其實不大,為何要對醫護人員斤斤計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