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路通到村口,村民走上致富幸福路

2020-12-26 中國警察網

民警(左一)邀請技術人員講解芽茶嫁接技術。(雲南省公安廳供圖)

  雲南省臨滄市臨翔區馬臺鄉平河村位於臨翔區東部的瀾滄江畔,背靠五老山國家森林公園,山連著山、窪接著窪,坡陡地瘠,是一個典型的山區農業深度貧困村。全村16個村民小組,735戶,建檔立卡貧困戶達225戶。自然條件不足,村民長期過著靠山吃飯、看天出門的生活。受交通、地域、環境等因素限制,投資企業望而卻步,失去了很多產業項目和發展機遇。

  2015年8月,雲南省委、省政府部署新一輪扶貧工作,雲南省公安廳與馬臺鄉平河、南糯、那杏3個行政村結成扶貧對子。平河村以脫貧攻堅為契機,在省公安廳幫扶下,大力發展交通基礎設施,平河村村民更是依託交通、氣候、土地等資源,大力發展傳統種植業和養殖業,走上了脫貧致富的幸福路。

  通路,幾代村民的夢想

  「我們村在鄉裡的位置最偏遠,辦事不方便,產業項目進不來。村民進城需繞道隔壁兩個村,先走土路,再搭摩託車到五老山路口才能坐上客車。村民進城要帶兩雙鞋,一雙路上穿,一雙進城穿。」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楊繼東告訴記者。

  「修路前,我們村的茶葉一斤要少賣一兩塊錢,野生菌子只能賣到市場價的一半,雨季根本沒辦法拿到集市上賣,摩託車陷在爛泥裡都不會倒。」說到這些,核桃樹村小組組長字開明深有感觸。

  平河村小學老師趙國華告訴記者:「因為交通不便,以前學校的老師都擠破頭往其他村調動。」

  擁有一條寬闊平整的大路通到家門口,成為平河村幾代人的夢想。

  修路,助力村民圓夢想

  按照「要想富先修路」思路,雲南省公安廳在基礎設施建設上狠下功夫。協調項目資金1600餘萬元,修建村村公路16.8公裡,自籌和協調資金800餘萬元修建村組道路12.4公裡。幾年來,在省公安廳的牽頭組織協調和各級政府部門的支持下,掛鈎幫扶的3個村委會、44個村民小組的村組道路全部硬化,村民出行難、交通不便成為歷史。

  12月4日,踏著冬日的暖陽,記者走進平河村,鄉村公路像飄落在山間的玉帶,把散落的村莊、山寨、茶山、旅遊景點串聯起來,成為驅動當地經濟發展的強力引擎。

  楊繼雷是土生土長的平河村村民,退伍後一直在臨滄城區打工,月收入5000元,除去一家人的生活開支,一年基本剩不下錢。路修通後,他回到村裡,辦起了兔子、毛驢養殖廠和茶葉加工廠,成立了合作社,現在年收入可達20萬至30萬元,一家人的日子過得紅紅火火。

  「世世代代生活在山溝裡的群眾最期盼的就是走上寬敞、平整的道路,把大山裡的豐富物產運送出去,換來好生活。路修通了,大量收購車輛直接開到村裡,村民就地銷售,解決了農產品運輸難、銷售難、損耗大、成本高、價格低的問題。」雲南省公安廳駐平河村第一書記於進法告訴記者。

  2018年以來,雲南省公安廳紮實開展脫貧攻堅各項工作,為掛包點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建設、人飲工程、示範村建設等提供資金支持。截至目前,累計直接投入掛包點幫扶資金4652萬餘元,如今掛包點人居環境、教育設施、飲水安全、基礎設施建設、產業基礎等與5年前相比有了明顯改觀。

  路通了,村民走上幸福路

  「我家2015年開始養蜜蜂,從初養時的8個蜂桶,發展到如今的60餘個蜂桶,一桶蜂年產蜜15千克,拉到臨滄城區每千克160元都有人爭著買。」提起公路修通後的變化,村民施學明信心十足,眼裡充滿著致富的希望。

  除了養蜂,雲南省公安廳在每畝補助460元的基礎上幫助農戶進行芽茶嫁接改良,還引進優質茶條,提高茶葉品質的同時,引進加工技術,每千克茶葉的售價達30元至60元。「過去老品種茶一年摘春秋兩季,春茶鮮葉賣八九元一斤,秋茶鮮葉只能賣兩元一斤。現在芽茶一年四季都可以採摘,每周都有收入,高的時候賣30多元一斤,最低也賣十六七元一斤。我家十畝茶地過去一年只有1萬元收入,現在可收入五六萬元。」丫口村村民小組組長張世學算了一筆茶葉帳。

  如今,在平河村的村村寨寨,每天傍晚都可以聽到收購芽茶的小車的鳴笛聲,村民們在家門口就能把白天採摘的芽茶賣給商販,把現金裝進腰包。在雲南省公安廳的支持下,平河村茶地裡還裝起了太陽能殺蟲燈、誘蟲板,開展綠色有機生態茶園建設,有效提升了茶葉品質。

  不僅如此,雞豬牛羊的生態養殖每年也給平河村帶來不少收入。依託供排水公司,以水資源和土地資源入股,建立平河山泉水廠,生產瓶裝水和桶裝水,平河村有了村集體經濟,貧困戶可以到水廠上班,每年還給困難戶分紅補助。

  除此之外,雲南省公安廳投入200萬元在小壩子省級搬遷點建成佔地50畝的藍莓旅遊採摘觀光園。目前,藍莓苗已種植成活,園區基礎設施建設正有序推進。同時,他們充分考慮當地立體氣候特徵,幫助農戶在溼熱地區發展甜筍、咖啡、堅果、甘蔗等種植產業,在高寒山區發展油菜、核桃等種植產業,極大促進掛包點貧困群眾增收。

  平河村的巨大變化只是雲南省公安廳助力脫貧攻堅工作的一個縮影。「結合掛包點的實際情況,因村施策、因戶施策,通過發展產業幫扶、強化就業幫扶,以『造血式』扶貧舉措為當地群眾鋪就了一條脫貧路,對口幫扶的3個村38個村民小組633戶建檔立卡戶全部脫貧。」雲南省公安廳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

相關焦點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阿布洛哈村——通了村公路 走上致富路
    村裡到最近的烏依鄉,要沿著不足1米寬的小路,爬上高差近2000米、70多度的陡崖,稍不小心,就有滑下山崖的風險。身體強壯的成年人, 出去一趟也要走4個小時。建村57年,許多村民都不曾走出大山。「買支牙膏得爬懸崖走上整整一天。」「出去賣羊,得把羊綁在腰上,手腳並用拽著繩索溜過河。」這是幾年前,村民生活的真實寫照。
  • 玉溪市委政法委精準幫扶讓村民走上致富路
    玉溪市委政法委精準幫扶讓村民走上致富路 2020-12-04 14:3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福建這座小鎮,靠一種作物走上致富路,村民感嘆:幸福來之不易
    福建這座小鎮,靠一種作物走上致富路,村民感嘆:幸福來之不易,六鰲鎮位於福建漳州,是半島鄉鎮,具有美麗迷人的海島風景, 開發旅行後也有很多遊客來往於六鰲町,實際上很多人來這裡是為了購買當地的新鮮地瓜六鰲鎮心地瓜,可以說六鰲是利用地瓜進入中國餐桌的。
  • 平涼市崆峒區修好「脫貧路」 走上「致富路」
    修好「脫貧路」 走上「致富路」  每日甘肅網5月22日訊 據平涼日報報導  「以前的路坑窪不平,有些地方連架子車都拉不動,甚至有半米深的溝。每年收莊稼的時候,動不動就人仰馬翻。
  • 明威鎮:建好農村幸福路 打開鄉村致富門
    明威鎮:建好農村幸福路 打開鄉村致富門 來源:四川新聞網 更新時間:2018-07-28 11:41 四川新聞網宜賓7月28日訊(趙晨希  李松澤)「有路就是錢。」
  • 榆中縣夏官營鎮扶貧車間帶動村民走上致富路
    榆中縣夏官營鎮扶貧車間帶動村民走上致富路扶貧車間的工人正在製作食品夏官營鎮詹家營村位於榆中縣西北的中部地區,交通便利,生態良好,風光秀麗。榆中縣夏官營鎮黨委書記丁曉輝表示:「我鎮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契機,引導各村積極探索致富道路,尋求致富生機,如孫家營的生態養雞、無籽西瓜,高墩營的草莓和火龍果、詹家營的韭黃產業等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績。」
  • 「雞司令」走上致富路
    肖志民樂呵呵地說:「養雞是一條致富路,不僅自己脫貧摘了帽。還可帶領周邊村民奔小康。」據悉:他今年養雞18000隻,收入40萬元。並帶領周邊5戶村民養雞致富,奔向小康路。村民都稱他為「雞司令」。肖志明與妻子以養雞為樂,每天忙碌在雞圈裡,為雞籌辦「美食」,早、中、晚餐時,只要他們一聲音吆喝,成百上千隻雞迅速向他們聚攏,爭先恐後,十分擁擠在地上爭著覓食。
  • 一步一個腳印帶領村民致富
    在部隊幹了25年的張建國,退役後自主創業,致富後選擇回鄉為農村發展、鄉親致富而努力拼搏。張建國的家鄉東下莊村,是一個群山環繞、溝壑縱橫的偏遠貧窮小山村。2005年,身為廣州空軍某部團職幹部的張建國轉業時,選擇在廣州自主創業,短短兩三年就打拼出上千萬元資產。
  • 從狩獵者變護鳥人 「直過民族」走上生態致富路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百城千縣萬村調研行」】「直過民族」走上生態致富路  石梯村位於享有「中國犀鳥谷」之稱的雲南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盈江縣,被譽為「中國鳥類資源第一縣」,享有「活著的鳥類博物館
  • 重慶大渡口:「兵支書」帶領村民走出致富路
    從一名復員退伍軍人到如今石盤村的致富領頭人,16年來,他深深紮根家鄉熱土,用實際行動為這句話做出了最好的注釋。李波查看水稻生長情況 (攝影:廖雅塵)修通致富路 公交開進村「現在的石盤村越來越美了,變化特別大。」村民駱音告訴記者,這些變化得感謝李波。
  • 在綠水青山中走上全域旅遊的致富路
    2017年賣了12萬多元,2018年賣了18萬多元,2019年收入有20萬元出頭,獲得的利潤全部在年底分給了村民」。陶文平坦言,合作社成立之初,也有少數人不樂意參與,但只經過半年時間就轉變了想法,認識到這是發家致富的好路子。「合作社集大家智慧,動用小錢,集體運作,抗風險能力很強。以前村民只能以務農為生,每家每戶只有幾畝田地。種地只能解決溫飽,不能致富。
  • 大遷建丨路修通 聚人心!平陰北市村將「平安路」變成「致富路」
    住在山上行路難,住在山下避險難,村民在兩難之間進退維谷。老支書高吉祥依然記得,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黃河在山東幾乎年年決口。每逢汛期,黃河來水,下北市的村民就往上北市的人家跑。被洪水逼上山的北市村,山路崎嶇狹窄、坑坑窪窪,村民出行很不方便。黃河灘區居民遷建的消息傳來,北市人希望能夠修一條寬敞又筆直的大路。
  • 「我的扶貧故事」為村民修通發展致富路丨貞豐縣龍興街道五裡崗村...
    剛參加工作不久就被派到基層鍛鍊,從此開啟了我的駐村扶貧之路。駐村7年來,輾轉兩個鄉鎮三個村,我始終堅守初心,心繫群眾。2017年年初,我被組織任命為五裡崗村第一書記。到村開展工作的第一天,在半路就接到村裡幹部的電話,說他們在組裡面開展工作,接到電話的我,二話沒說折身來到組裡加入了他們,開始了我在五裡崗村的駐村工作。
  • 「昌」通增收路 採「吉」致富果
    柯坪縣阿恰勒鎮吐拉村是深度貧困村,也是「長壽聖果」恰瑪古的傳統種植地,因水資源匱乏,村民收益始終不高。昌吉學院工作隊駐村以來,堅持因地施策,通過發展特色種植、提高畜牧養殖技術、持續轉移勞動力,幫助村民走上了一條脫貧增收的幸福路。
  • 借力十裡水果長廊 三水區南山鎮天橋村走上致富路
    從向遊客兜售水果到遊客主動到果園採摘,從髒亂差的人居環境到淨潔優的村容村貌……說起村裡這些年的變化,三水區南山鎮天橋村村民陳香水感受深切。近年來,隨著南山鎮不斷擦亮十裡水果長廊品牌,不少天橋村村民乘著東風,發展起水果採摘旅遊業務,走上致富路。
  • 新疆脫貧攻堅「金點子」讓貧困戶走上了致富路
    「賒牛」讓貧困戶走上了致富路 達吾提•買買提本是庫爾勒市英下鄉的貧困戶,正當他為如何甩掉貧困帽而發愁時,得到鄉裡的一個好消息:鄉裡無償送一頭牛給他們飼養,幫助他們脫貧。
  • ...擔當實幹帶領村民走上致富路 ——記託克託縣古城鎮西黑沙圖村...
    【五級書記抓扶貧】擔當實幹帶領村民走上致富路 ——記託克託縣古城鎮西黑沙圖村黨支部書記孫潤曼 2020-11-08 19:1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脫貧拒絕「等靠要」 養殖走上致富路
    一家四口有三個殘疾人脫貧拒絕「等靠要」 養殖走上致富路楊英義和妻子在養雞場勞作。電動三輪車的轟鳴聲漸行漸遠,楊英義的身影也隨之消失在蜿蜒崎嶇的水泥路盡頭。楊英義不甘心,他一邊問自己,一邊下定決心,要通過自身努力實現脫貧,過上自己的幸福生活。有黨和政府的幫扶,楊英義相信只要找準路子,勤勞肯幹,就一定能摘掉「窮帽」。2016年,經過再三思考,楊英義回到了家鄉。「我們金山村雖然田地很少,但是四周都是低矮的山丘,山丘上灌木叢生,非常適合散養土雞。」
  • ...故事」種下致富樹 走上脫貧路丨平壩區十字鄉九甲村村民楊勝學
    我叫楊勝學,是平壩區十字鄉九甲村龍昌一組村民。全家6口人,靠種植產業謀生,目前我家種植果樹200餘畝。家裡新建起了300多平米的小洋樓,女兒們在上大學,生活充滿了希望。圖為楊勝學家的小洋樓回顧過往,艱難的日子仿佛就在昨天。
  • 王政仁:村民致富的領路人
    「鄉村光榮榜」典型人物系列報導——王政仁:村民致富的領路人  他臨危受命,勇擔重任,帶領村「兩委」班子成員苦幹、實幹,把一個亂村、難村、窮村帶上了致富路、幸福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