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匡胤攻打南唐之前,曾給過李煜3次體面投降的機會,都被拒絕

2021-02-23 歷史小話本

960年,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將9歲的後周小皇帝柴宗訓趕下龍椅,自己坐了上去,建立大宋王朝。

961年,南唐國主李璟去世,太子李煜即位,史稱南唐後主。歷史很有意思,將一位柔弱書生丟到了強悍的趙匡胤的臥榻之側。

北宋建立後,趙匡胤旋爾開始了中原的統一大業。963年滅荊南,965年滅後蜀,971年滅南漢後,南方政權只剩下南唐和吳越。

趙匡胤的下一個目標只能是南唐,這一點南唐後主李煜,即使再無能也看的很明白。於是,他與趙匡胤之間,玩了一次貓捉老鼠的遊戲,這段歷史細講起來,頗有意思。

認慫是李煜的專利,這一點他做到了極致

971年,北宋滅掉南漢之後,從地圖可以看出,南唐孤零零的突兀在大宋張開的拳頭裡,被宋土團團包圍(吳越政權歸順大宋),剩下的只看趙匡胤什麼時候收拳了。

南唐後主李煜,本來就不善治國,也找不出應對危機的有效辦法,只能搬出他善用的認慫戰術,以祈求趙匡胤憐憫,能夠保存住南唐的國號。

《宋史》記載,李煜做了四點工作:

第一,降低自己的地位

會嶺南平,煜懼,上表,遂改唐國主為江南國主,唐國印為江南國印。

也就是去國號唐,改成江南國主,由黃袍改穿紫袍;

第二,降低自己的身份

上表請所賜詔呼名,許之。

也就是說,北宋皇帝給李煜寫信的時候,可以直呼其名,比如:李煜(收),李煜(親啟)等,這樣就降低了自己的身份,因為一般長輩寫給晚輩的時候才直呼其名。

第三,降低儀制

煜又貶損制度,下書稱教;改中書門下省為左右內史府,尚書省為司會府,御史臺為司憲府,翰林為文館,樞密院為光政院;

李煜原先發往大臣、地方的文件都是詔書,這是皇帝專用的詞,現在改成教書,是上級與下級的關係;

另外主要的國家行政部門也都改了名字,因為國家降了一級,部門也降一級,類似現在的部委降為廳級。

第四,自貶稱號

降封諸王為國公,官號多所改易。

比如李煜的弟弟李從善,從鄭王降為楚國公。

同時,李煜甚至命人把皇宮宮殿象徵皇權的鴟吻(殿脊的獸頭)也摘除了,為了就是讓北宋找不出任何藉口來攻打南唐;

李煜的這一系列舉措,有些異想天開了,他完全不顧及君王的臉面與體面,就像一個不成熟的少年,迫不及待的告訴趙匡胤,自己都卑微到塵埃裡了,已經跪拜在你的腳下,心存幻想的想博取趙匡胤的同情。

送點鴟吻圖

故宮清代鴟吻圖

交糧納貢,花錢買平安

李煜的降尊措施,只是想表達自己無意與北宋做對,真心的願意做北宋的附庸國。

但政治不是小孩子過家家,改一些名字沒有實際意義,趙匡胤當然不會當真。李煜也自知很不實惠,於是趕緊派自己的弟弟李從善親自去跟趙匡胤表忠心。

《宋史》記載:

五年,長春節,別貢錢三十萬,遂以為常。

李從善在972年2月26日,到北宋的都城汴京,為趙匡胤過生日。

這次他給趙匡胤帶來了兩件禮物,第一件是大量的金銀珠寶,貢錢三十萬貫;

太祖以從善為泰寧軍節度,賜第留京師。

趙匡胤呢,也不客氣,貢禮全部收下,大大的表揚了李從善的忠心和才華,就把他留在了汴京,封了泰寧節度使,賜了豪宅,掛職留京。實際上給扣下來當了人質。

到了這年年底,李煜又給趙匡胤送去了年貨:

是歲,煜又貢米麥二十萬石。

米麥二十萬石。

恰巧,趙匡胤命人建造的禮賢齋已經建成,建造的宏偉壯麗,樓榭亭臺,小橋流水,花草魚蟲,應有盡有,完全仿照江南園林建設。

其目的很明顯,這就是給李煜準備的居所。

趙匡胤讓李從善給李煜寫信,讓李煜來汴京做禮賢齋的主人,並許諾了高官厚祿、榮華富貴。

太祖慮其難制,令從善諭旨於煜,使來朝,煜但奉方物為貢。

這個要求當然遭到了李煜的拒絕,人沒到,但又送來了金銀珠寶,李煜覺得自己拖一拖,或許是最好的策略。

裝聾賣傻,李煜也在所不惜

趙匡胤讓李從善勸降李煜,失敗了。這李煜是軟硬不吃,只是一味的送禮,巴掌不打笑臉人,趙匡胤也不好動粗,於是派合門使梁迥出使南唐,去傳達下自己的意思,施加施加壓力。

972年的秋天,梁迥到了金陵,見到了李煜。

梁迥說:「天子親自給你準備好了別墅豪宅,你咋沒動身去住?」

李煜回:「天子建造的宮殿,哪敢受此恩惠。」

梁迥又說:「天子今冬,行柴燎禮,國主宜行助祭。」

意思是,趙匡胤冬天要舉行點燃篝火的祭祀儀式,你要去助助興,撐撐場面。

李煜聽後,自己琢磨去是肯定不能去的,就開始裝聾賣傻,既然你沒點破說是趙匡胤的意思,那我就打幾個哈哈,裝作沒聽懂算了。

趙匡胤親自派人,又沒請動李煜。

李煜終於硬了一回,逼急了,兔子也會咬人

趙匡胤派人去請李煜,沒請動。李煜的架子還真不小,盡打哈哈,趙匡胤有些生氣了,決定再次派人去請,把話說的明白一點,說的透徹一點。

974年秋,趙匡胤的秘書長知制誥李穆出使南唐。

李穆帶來了趙匡胤的明確指示,說:「天子冬天要舉行冬獵,要你去助陣。」

李煜跟大臣們一琢磨,結論還是不能去,去,就回不來了,丟了性命沒關係,但不能讓祖宗的江山在自己手裡丟了。

於是對李穆說:「自己生病了,去不成,也打不了獵,讓天子體諒下自己的病體」

李穆說:「你就別裝了,每次都裝病,能不能換點新鮮的?」

李煜聽完,終於硬氣了一把,說:「我一向對你們北宋恭恭敬敬的,稱臣、進貢,卑躬屈膝我都做了,你們到底還想怎麼樣?」

李穆說:「你可要想清楚,以大宋的軍事實力,可不是你們小小的江南能抵抗的住。」

李煜說:「想清楚了,要打要和悉聽尊便,這次不改了。」

都說兔子逼急了也會咬人,柔軟了一輩子的李煜,終於對趙匡胤說了句硬氣的話。

勸降談崩了,雙方各自準備戰爭。

李煜發動戰備,對外宣稱說:「如果打敗了,我將攜帶全家老小自焚,決不苟活。」,表達了決心。

趙匡胤聽後,笑笑說:「這只不過是小孩子的口出狂言,徒有其口,必無其志,如果他能有這般志向,也不至於把國家治理成這樣。」

猜你還想看:

瓜島戰役有多慘?1.8萬日軍被活活餓死,將領下令:禁止吃隊友

蔣介石孫子走在路上,小混混上去一個耳光!警察得知原因哭笑不得

1938年花園口決堤淹死多少日軍?蔣介石真的做錯了嗎?

相關焦點

  • 南唐後主李煜,主動投降趙匡胤,為什麼是一個令人尊敬的選擇
    文章引言:南唐後主李煜,以詩詞名震千古,一句「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更是將其當時的心境,刻畫得淋漓盡致。李煜42歲之時,死於開封,為何而死,至今都是千古之謎。然而他主動投降趙匡胤的選擇,確值得人們尊敬。
  • 宋朝滅南唐時,李煜曾兩派使者求和,趙匡胤一語卻成千古名句
    也正因此,當趙匡胤建國,並安置好前朝皇室後。便制定了「先南後北,先易後難」的戰略方針,從此開始了大宋的徵服之路。而南唐,正是宋朝眼下的一塊大肥肉。南唐初時疆域廣闊,又有大片領土位於江南,土地肥沃,物資極其豐富。不過,由於當年南唐滅閩後不能完全控制閩地,因此最富的福州被吳越奪走。此後南唐雖數次發動戰爭,欲奪回福州,卻難有進展,反而將國力拖垮。
  • 趙匡胤欲滅南唐,李煜:我稱臣行不?趙匡胤怒回一句話成千古名言
    軍鎮的首領們在黃巢之前就早都換了一遍又一遍了。後來的大頭兵們對節度老爺並沒有那種人身依附。後漢大亂說白了就是三十年的事。那老曹家的兵都是老曹本人親自募的,那人身依附關係就不一樣。黃巢之後的節度使我覺得只有老李家的兵能跟漢末那種比,畢竟是沙陀人軍鎮一代目。五代的那些軍鎮從募兵開始。按代際來說相當於後漢大亂到南朝的宋齊梁陳了吧。
  • 曾有實力統一華夏的南唐,為什麼會淪落到進退失據的地步?
    1、李璟的冒失 李璟繼位之後,頭腦有些發熱,「自以唐子孫,慨然有定中原、復舊都之意」。他全然忘記了他的父親李昪臨死之前交代的「守成業」、「交鄰國」、「保社稷」的告誡,不顧滿朝大臣的反對,悍然對鄰國用兵,結果非但沒能開疆擴土,反而極大消耗了南唐的國力,南唐便從此開始由盛轉衰。
  • 北宋的逐一攻破,南唐曾求助吳越國,慘遭拒絕,覆滅無法避免
    在這一階段,中國的戰爭混亂到達了巔峰,那麼這其中的五代十國,就更加無法避免被迫戰爭,十國之中,領土面積最大的是南唐,也就相當於是被盯著的最肥的一塊肉。公元974年,宋朝對南唐發動了戰爭,在這之前,五代十國就已經被趙匡胤徵討得差不多了,他曾經想過用政治的手段得到南唐政權,但是沒能成功,無奈之下選擇對南唐進行徵討,而且趙匡胤實際抱著必贏的心態。
  • 南唐使臣嘲笑趙匡胤沒文化,他當場念出兩句詩,短短14字秒殺李煜
    還有宋朝的開國皇帝趙匡胤,曾被南唐使臣嘲笑沒文化,他當場念出兩句詩,短短14字秒殺李煜。這兩句詩是:未離海底千山黑,才到天中萬國明。根據《後山詩話》記載,當時宋軍攻打南唐,都城金陵被圍,後主李煜派使臣徐鉉出使宋朝。徐鉉是出了名的能言善辯,此前也曾使宋,謀求和平。
  • 李煜的南唐往事
    五代 李贊華(傳)東丹王出行圖 波士頓藝術館藏東丹王原名耶律培,契丹族人,曾與契丹主耶律德光一同遣使入貢南唐,後改名李贊華當五代諸國還在血腥廝殺,李昪治下的南唐卻是一番太平景象。地廣民豐、文教繁榮,契丹、高麗都奉之如唐朝正脈。
  • 李煜的南唐往事.
    東丹王原名耶律培,契丹族人,曾與契丹主耶律德光一同遣使入貢南唐,後改名李贊華當五代諸國還在血腥廝殺,李昪治下的南唐卻是一番太平景象。地廣民豐、文教繁榮,契丹、高麗都奉之如唐朝正脈。左:唐 韓幹 照夜白局部 大都會博物館藏右:南唐 趙幹 江行初雪圖局部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兩件畫作曾收藏於南唐內府,題籤部分疑為李煜親筆但他並不討厭這個不近人情的大哥,相反甚至有點可憐他。李璟知道父親其實更喜歡弟弟景遂,只是因為長幼有序而傳位給自己。
  • 趙匡胤:聽說你會寫詩?李煜輕吟兩句,趙匡胤:難怪是亡國之君
    南唐後主李煜,既是亡國之君,又是千古詞帝,作為皇帝,他無疑是失敗的,但作為詞人,他又足以光耀萬世。(《問君能有幾多愁》李煜劇照,扮演者:吳奇隆)時間回到宋太祖開寶八年,即公元975年,南唐在與宋軍的交戰中節節敗退,李煜先後兩次派徐鉉出使北宋,進奉大量財物,屈尊乞和,卻被趙匡胤用一句「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斷然拒絕。
  • 宋滅南唐之戰:實力碾壓之下,一切兵法奇謀都是行為藝術
    因為南唐勢力範圍較廣,且傳國時間較久,所以趙匡胤深知南唐的根基深厚,再加上他在擔任後周將領的時候就領教過南唐軍隊的戰鬥力,所以他穩紮穩打,野心勃勃。趙匡胤一方面拉攏位於南唐以西的吳越作為聯盟,一方面,積極備戰,同時巧妙地利用了南唐皇帝李煜的畏戰心理,一出反間計,輕鬆除掉了南唐名將林仁肇。
  • 風流天子,亡國之君,南唐後主李煜
    李煜是南唐的亡國之君。提到亡國之君,人們的普遍看法是「罪有應得」。不過由於李煜是個詩文書畫樣樣精通的風流天子,人們提到他,往往都會嘆息一聲,對他的遭遇表示遺憾。李煜是李璟的第六個兒子,按道理來講,他不是長子,應該無緣皇位。不過世事難料,機緣巧合之下,他登上了皇帝的寶座。
  • 趙匡胤問李煜:聽說你很會寫詩?李煜當場回10個字,卻成千古名句
    南唐中主李璟就是一位才華橫溢的君主,他的詩詞、書法在當時也很有名。李煜大概是遺傳了他父親的基因 ,他的詩詞書畫更勝一籌。李煜是李璟的第六個兒子,原名李從嘉,長相極其特別,有記載:「李煜生有奇表,廣額豐頰,駢齒,一目重瞳子」。
  • 宋滅南唐之戰:大軍圍城實力碾壓之下,兵法奇謀都成了藝術
    中國歷史上有三次渡江戰役:晉滅東吳、隋滅南朝、宋滅南唐。後周共發起三次徵討南唐的戰役,直接將南北戰線從淮河推到了長江,雖然淮河到長江距離不長,僅有200多公裡,但卻是險要之地。江淮地區河網密布、多灘涂,只要守好這裡,絕對能達到削弱北方的軍事實力,增加戰爭成本的目的,這樣北方一時也攻打不下來,南唐就可以以逸待勞,只需稍微上點心就行,可這時候淮河已被攻了下來,只剩下一個不足為懼的長江了,攻下它只是時間早晚罷了。
  • 南唐後主李煜:我不是詞帝而是影帝,你們欠我一個奧斯卡
    在他踏上這條船,跨過這條江之前,他曾是南唐開國皇帝李昪的嫡孫,南唐二代目李璟的第六子,南唐最後的一任君王。,近千年之後的大清朝,有一個被稱作「四爺」的皇子,曾經也出演過相同的角色。而李璟對於這個新皇帝並不陌生,因為正是他,才讓南唐的地盤大面積的縮水,李璟沒有親眼見過趙匡胤,但是他隔著長江都可以感受到後者的鋒芒,因此他不得不退避三舍。不知道是李璟水土不服,還是他感覺自己拿兒子頂缸的做法有傷陰德,或是李煜……總之不久之後,他就死在了床榻之上。隨後,李煜就順理成章地當上了南唐的話事人。
  • 南唐國主李煜精詩詞,但國中有一位大臣,足令趙匡胤忌憚!(下)
    淮南之戰發生時,還是後周世宗柴榮在位時期,當時的趙匡胤還只是平壽州的將領之一,當時的趙匡胤就已經知道林仁肇能徵善戰的威名。所以,趙匡胤對南唐的林仁肇很是忌憚,戰爭在即,有這麼一個心腹大患,令趙匡胤不安,所以,他必須要在兩國開戰之前除掉這個能徵善戰,智勇雙全的敵軍大將。當然,在歷史上最好用的還是反間計,特別是中國一直有這麼一句話叫做「伴君如伴虎」,帝王身居高位,時刻都要防著有人將自己從高處拉下來,所以,帝王的猜疑心是最重的,趙匡胤正式利用了這一點,展開了他的謀劃。
  • 「名人百科」痛恨自己生在帝王家的「千古詞帝」——南唐後主李煜
    為了完成統一大業,他先後攻滅了南平、後蜀、南漢等國,接著又把攻擊的目標對準南唐。這時統治南唐的是李煜,世稱李後主。他在政治、軍事上昏庸無能,但在文學藝術方面很有才能,詩詞、音樂、書畫等無所不能。他從小在深宮裡長大,過著奢侈的生活,因此他的作品也大都描寫宮廷生活的情景。李煜的妻子周后娥皇,容貌出眾,擅長書畫歌舞,但不幸早逝。
  • 詞看人生,生於七夕的南唐後主李煜,錯生帝家的千古詞帝
    他有著清新自然的《玉樓春》,又有著樸素感傷的《相見歡》,也有千古傳唱的《問君能有幾多愁》,今天,小編就來和大家談談南唐後主李煜,他究竟有著怎樣的一生呢?有人說:李煜的一生寓於詩詞中,看他的詩詞就能看完他的一生。李煜原名李從嘉,排行第六,自己無心帝位樂於逍遙,但天不遂人願。
  • 趙匡胤一詩能抵十萬兵,滅了南唐威風!
    宋太祖趙匡胤,像世間的大多數開國皇帝一樣,是個馬上皇帝。民間傳說他是紅臉大漢,擅長使用一條棗木棍,與二弟鄭恩先是跟著大哥柴榮打天下,然後黃袍加身又給自己打天下。所以,世間關於他的傳說,多以徵伐有關。其實,骨子裡,他還是粗通文墨,能夠寫幾首歪詩的,雖然無法與南唐皇帝李煜媲美,但從另外一個方面,反應了他的胸襟才略。
  • 趙匡胤對李煜說:「你的詩不行」,李煜隨口念了10個字,流傳1000年
    人人都說,李煜是一位失敗的皇帝,卻是一位偉大的詞人。不得不承認的是,南唐後主李煜,實在是一位傳奇人物!然而他的名氣,可不是後來才有的。早在千年前,他還在世之時,就已經詞名在外了。話說當時,宋太祖趙匡胤派遣軍隊攻滅南唐,將南唐後主李煜俘虜押解到東京汴梁,由於李煜曾經拒不服從命令,趙匡胤耿耿於懷,於是封李煜為違命侯。趙匡胤素來聽說李煜是個吟詩作詞的高手,於是在一次宴會上對李煜說:"聽說你善於寫詩,可以把你的得意詩句說給朕聽聽。"
  • 驍勇善戰、謀略有加,南唐猛將林仁肇,究竟為何會被李煜害死?
    了解歷史的小夥伴應該都知道太祖趙匡胤吧。宋太祖趙匡胤的武功赫赫有名,他也可以說是識人知任,在他手下謀差事的人一個個的都有勇有謀,可擔當大任。但就是這麼一個坦坦蕩蕩、富有英雄氣概的人,卻暗中算計了南唐的大將林仁肇,借李煜之手將其置於死地。猛將林仁肇到底為何讓趙匡胤如此費盡心思的算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