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簡歷】
李煜,五代十國時南唐國君,961年-975年在位,字重光,初名從嘉,號鍾隱、蓮峰居士。彭城(今江蘇徐州)人。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於宋建隆二年(961年)繼位,史稱李後主。開寶八年,國破降宋,俘至汴京,被封為右千牛衛上將軍、違命侯。後為宋太宗毒死。李煜雖不通政治,但其藝術才華卻非凡。精書法,善繪畫,通音律,詩和文均有一定造詣,尤以詞的成就最高。千古傑作《虞美人》、《浪淘沙》、《烏夜啼》等詞。被稱為「千古詞帝」。
【歷史功過】
「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無奈朝來寒雨晚來風:胭脂淚,相留醉,幾時重,自是人生長恨水常東。」作為皇帝的李煜,無疑是不合格的。但是作為一個詞人,他的確是才華橫溢,是晚唐五代十國時期成就最高、對宋詞影響最大的一位。多少年來,人們不曾看到他在政權上的無能,而是看見了他失國失家的痛楚。是的,他本來也不想當皇帝,但是歷史卻偏偏將他推上了這樣一個舞臺,做了一場渾渾噩噩的演出。四十年來家國,三千裡地山河,鳳閣龍樓連霄漢,玉樹瓊枝作煙蘿,幾曾識幹戈。一旦歸為臣虜,沈腰潘鬢消磨,最是倉皇辭廟日,教坊猶奏離別歌,垂淚對宮娥。長年生活在宮廷,貴為國主的李煜,不知道戰爭意味著什麼,也壓根想不到「幹戈」會讓他成為俘虜。習慣了別人在他面前稱臣叩拜,一旦自己變成了任人宰割的「臣虜」,他怎麼也無法接受這樣殘酷的現實。「人瘦發白」,從外貌的變化寫出了內心極度的痛苦。三國時的蜀後主劉禪被俘後表示樂不思蜀,未嘗不是一種自我保護的策略。而李煜卻念念不忘他的家國、山河、宮殿,卻因此而招致殺身之禍。
【名言名文】
望江南
閒夢遠,南國正清秋。
千裡江山寒色遠,蘆花深處泊孤舟。
笛在月明樓。
相見歡
無言獨上西樓,
月如鉤,
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
剪不斷,
理還亂,
是離愁,
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
浪淘沙
簾外雨潺潺,春意闌珊。
羅衾不耐五更寒。
夢裡不知身是客,一晌貪歡。
獨自莫憑欄,無限江山,
別時容易見時難。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
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
小樓昨夜又東風,
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
問君能有幾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成語典故】
偎紅倚翠
出處:宋陶轂《清異錄·偎紅倚翠大師》
釋義:指狎妓。
賞析:南唐時,後主李煜被人稱為「偎紅倚翠大師」。一次他微服去妓院,見那裡有一僧人,那僧人吟唱、吹彈、酒令樣樣出色,李煜非常喜歡,兩人甚是投機,遂趁醉大書「淺斟低唱偎紅倚翠大師鴛鴦寺主,傳持風流教法。」清蔣士銓《冬青樹-夢報》:「偎紅倚翠初承領,羨他名士悅傾城,這都是聖祖神宗與證盟。」
不堪回首
出處:南唐·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釋義:常用來表示對巨大的人事變遷的感慨。
賞析:公元960年趙匡胤建立宋朝時,周圍還有好幾個政權。為了完成統一大業,他先後攻滅了南平、後蜀、南漢等國,接著又把攻擊的目標對準南唐。
這時統治南唐的是李煜,世稱李後主。他在政治、軍事上昏庸無能,但在文學藝術方面很有才能,詩詞、音樂、書畫等無所不能。他從小在深宮裡長大,過著奢侈的生活,因此他的作品也大都描寫宮廷生活的情景。李煜的妻子周后娥皇,容貌出眾,擅長書畫歌舞,但不幸早逝。後來,李煜又與娥皇的妹妹小周后相愛,在花前月下飲酒作樂,而把國家大事置之腦後。
宋朝的威脅越來越嚴重,但李煜迷戀於歌舞昇平的生活,只想求得眼前安逸,並不作抵禦的準備,而一味向宋朝屈服。宋朝在哪裡作戰勝利或者有什麼喜慶活動,他就趕緊命人向宋朝進貢財寶。後來,又主動向宋朝上表,希望取消南唐國號,作為宋朝的附庸。
公元974年秋,宋太祖趙匡胤兩次派使者通知他到開封朝見。李煜怕趙匡胤殺他,稱病不去。於是趙匡胤以此為藉口,派十萬大軍徵伐南唐。
第二年初,宋軍抵達長江北岸,南唐都城金陵危急。但李煜以為宋軍無法渡過長江,整天在宮內和一班和尚道士講經說法。
一天李煜偶爾外出登城,見城外都是宋軍的旗幟,才急忙去召援軍,但為時已晚。挨到這年冬天,宋軍消滅了南唐最後一支援軍,終於攻破金陵。李煜被迫投降,被押到開封去。
李煜穿戴著白衣紗帽,戰戰兢兢地接受趙匡胤的召見。趙匡胤沒有殺他,侮辱性地封他為違命侯,把他安置在城裡。他名義上是侯,實際上過著囚犯一樣難堪的生活。
李煜是個多愁善感的人,降宋後的痛苦生活,自然使他抑鬱不堪。不久趙匡胤去世,他的弟弟趙匡義即位,世稱宋太宗。太宗取消了李煜違命侯的封號,封他為隴西郡公。但是,太宗比太祖更為猜忌。一次,李煜懊悔當時不該殺了兩個忠臣,太宗得知後非常惱怒。
一天,李煜做了一首名為《虞美人》的詞。詞有「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等句,其中的意思是,過去美好的一切不能再回顧,回顧了只能使人更感到痛苦。
這首詞傳到太宗那裡,太宗對他至今還在戀念故國非常忌恨。後來,又有一些懷戀故國的詞作傳到太宗那裡,於是太宗派人將他毒死。
【人物傳說】
裹小腳的由來
據史家考證,中國纏足之俗,約始於五代末年「春花秋月何時了」的李後主時代。
早在盛唐之世,人們對婦女的「弓鞋」已經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據說頭部微翹的弓鞋最初為脂粉濃膩,體態豐滿的盛唐宮女所創,給那些喜歡獵奇的男人以極大的感官剌激。「劃步香階,手提金覆鞋」,南唐統治者李煜更是別出心裁地將這種弓鞋用長長的布帛纏起來,以代替襪子。南唐小朝廷雖然短命,卻有二事領風氣之先,一是大唱「一江春水向東流」的李後主,開感人至深的一代詞風;二是他的妃子窅娘始行纏足之法,開創了中國女性纏足之記錄。
【生平大事】
痛恨自己生在帝王家
宋建隆二年公元961年,李璟遷都南昌,立李煜為太子監國,令其留在金陵。六月李璟死,李煜在金陵登基即位。
李煜「性驕侈,好聲色,又喜浮圖,為高談,不恤政事」。
973年,宋太祖令李煜去開封,他託病不去。宋太祖遂派曹彬領軍隊去攻打南唐。
公元974年十二月,曹彬攻克金陵。
在位十五年,世稱李後主、南唐後主。
公元975年,後主肉袒出降,被俘到汴京,封違命侯。太宗即位,進封隴西郡公。
公元978年(太平興國三年),徐鉉奉宋太宗之命探視李煜,李煜對徐鉉嘆曰:「當初我錯殺潘佑、李平,悔之不已!」宋太宗聞之大怒。據宋代王銍的《默記》記載,李煜最後因寫《虞美人》而被宋太宗用牽機毒殺。牽機藥一說是中藥馬錢子,服後破壞中樞神經系統,全身抽搐,頭腳縮在一起,狀極痛苦。李煜死後,葬洛陽北邙山,小周后悲痛欲絕,不久也隨之而去。
李煜「生於深宮之中,長於婦人之手」「性寬恕,威令不素著」,好生戒殺,死後,江南人聞之,「皆巷哭為齋」。
李煜才華橫溢,工書善畫,能詩擅詞,通音曉律,是被後人千古傳誦的一代詞人;本無心爭權奪利,一心嚮往歸隱生活,登上王位完全是個意外。他痛恨自己生在帝王家。功過事非,已成歷史之軌跡。
入錯行的李煜
俗話說:「男怕入錯行,女怕嫁錯郎。」這話一點都沒錯,入錯行,結局不僅是倒黴,搞不好還會很悲慘。
南唐後主的李煜就是屬於入錯行的人,當了一把手以後,治國上面實在很難為他,即不懂管理之方,也不會用人之術,是一位十足的末代昏君。史書上記載李煜崇尚奢侈,耗費巨資在皇宮裡搞了一個豪華的「錦天洞」,用紅白羅緞做成月宮和天河。這還不夠,他醉心於佛,僅在皇宮裡就建了佛寺十幾處,親自穿上袈裟戴上僧帽,帶領朝廷百官拜佛,前額磕頭磕出了個大包,痛得呲牙裂嘴仍不停歇。在李煜的倡導下,南唐幾乎成了佛國,遍地寺廟和尚。李煜的皇后周娥皇,是位絕代佳人,天資聰慧,多才多藝,不幸病亡。還好她的妹妹小周美貌不遜於姐姐,於是李煜又娶過來,人稱小周后,為了小周后,李煜專門在宮中御花園內建了無比奢華的亭子,可以坐在裡面看表演。李煜喜歡看一位叫窅娘的宮女跳舞,專門做了六尺高的金蓮花,窅娘用白帛把腳纏成新月形,在金蓮花上漫展舞姿,名聲傳出,搞得南唐女子競相效仿,女子纏小腳的陋習由此發端,窅娘首創、李煜推廣,遺傳千年。不難想像,李煜窮奢極侈,不理國事,滿朝大小官吏則天天為李煜的醉生夢死而上下忙碌,整個南唐社會陷入停滯腐朽狀態。南唐腐爛了,宋朝的趙匡胤在鞏固中原以後,抓住機會,大兵南下,把李煜嚇得魂不附體,趕緊稱臣,派人送禮上門,內部誰說抵抗就滅誰,一心想通過和談保命保江山。但是,江山面前向來實力說話,於是宋軍打進來了,兵臨城下的危機時刻,李煜還每天去寺廟拜佛,直到最後,宋軍打進城裡,李煜居然還在和小周后對詩:「櫻花落盡春歸去,」絞盡腦汁在想下一句,內侍衝進來說宋軍到門口了,李煜如夢初醒,詩興頓飛雲天外,趕緊率臣列隊投降,終結了南唐。
【秘聞軼事】
藏石賞石
在中國賞石、藏石文化的歷史長河中,「靈璧石研山」可謂是人人皆知,每每人們在談論它時總是與李煜的名字相提並論,給後人留下許多美麗的傳說和千古遺憾,為什麼一方靈璧石會影響至古今,人們不厭其煩的訴說著它的故事呢?老調重談真的使人能聽出新意來嗎?我帶著這個問題對此進行了認真地研究,發現南唐後主李煜與靈璧石研山的故事,有深入探討的必要。力求能解決在石友中存在的迷惑。
李煜除愛好文學、音樂、書畫之外還愛藏石賞石。據傳說李煜收藏了很多怪石,有不少是靈璧石,其中有兩塊靈璧石是他最鍾愛的,幾乎每天都要、鑑賞、把玩、愛不擇手,一至於宗朝軍隊兵臨城下時,還不願意舍下靈璧石而逃。這兩塊靈璧石中其一塊為「靈璧石研山」是李煜之最愛,書畫之用,鑑賞之玩,時刻不離其左右為李煜終身相伴之石。在李煜被宋太宗用牽機藥毒死之前便將此「靈璧石研山」託付給後代家人收藏,後傳到第三代孫,也就是宋代大書法家米芾的婦人手裡。當時「靈璧石研山」就有兩塊,其中一塊在米芾與其夫人新婚之夜時被其夫人以終貞之禮相送米芾。米芾後來通過蔡京引見認識了宋徽宗,一次酒醉中將此研山視於宋徽宗觀看,宋徽宗看後愛不釋手,意欲索取,被米芾裝瘋賣傻中又奪了回來。後來宋徽宗利用皇權通過蔡京巧取強奪,在「一邊是石頭,一邊是人頭」的情況下,保住人頭就丟掉了石頭,保住石頭就丟掉了人頭。但若保住了人頭終身變成了冤大頭。在米芾萬般無奈之下,米夫人救夫心切,雙手捧著「靈璧石研山」直闖金殿獻與宋微宗,被宋微宗強納於宮,演出了中國賞石史上最精彩但不光彩的一幕。
對李煜的愛靈璧石之舉,是靈璧石的靈性和魅力所感呢?還是李煜對這「天下第一石」情有獨鍾呢?歷史上有不同有說法,清代著名文學家在《奇石記》中曰:「……老子曰:不見可欲,使心不動,以志餘過。又以嘆南朝半壁江山今歸何有,而獨存此一片石也」。
後世有人將南唐國亡的原因歸結到李煜的玩物喪志上;還有的說李煜的亡國原因是「不愛江山愛美石」,其實不然,一國的興衰怎麼歸結到一方玩石上呢?我們先看看南唐亡國的內外環境,李煜當時是在內憂,外患加擊下受命於危難之中的君主,他怎能撐起大廈將傾之勢呢。不堪重負的他,除了吟詩作賦賞石畫畫之外,還有能力體恤民困嗎?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南唐的滅之哪是一朝一夕之事呢。更不是李煜一朝君王可左右了的事情。它是前代弊端的集中暴發,是一個從量變到質量的過程,並不是愛石頭造成的亡國恨。再者玩石頭不僅不喪志,反而益志,米芾因靈璧石寫出了千古絕唱《研山銘》;蘇東坡因靈璧石寫出了歷史名篇《張氏園亭記》;白居易因靈璧石寫出了美妙詩篇《華原磬歌》;鄭板橋因靈璧石畫出了歷史名畫《石竹圖》;蒲松齡因靈璧石平衡陰陽,震宅避邪保平安,完成了文學巨著《聊齋志異》,可見「俗人之玩,合當令喪志,君子之雅適性方可無憂」。就是李煜不也因喜歡石頭能詩文、工書畫、曉音律,尤擅長於詞,能以準確洗鍊的語言,賦予生活中感受以鮮明形象。勘稱一代詞人,對詞的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嗎?
小周后,怎樣跟姐夫「偷情」?
南唐後主李煜,真是豔福不淺。小周后、大周后都是錢塘人——親姐兒倆,先後做了他的「枕邊人」。姐姐叫周薔,小字「娥皇」。妹妹叫周薇,小字女英。巧極了,上古的堯帝,也有兩個女兒:長女「娥皇」,次女「女英」,姐妹倆一塊兒嫁給了堯的接班人——舜。大、小周后並沒有「共侍一夫」的經歷,她們和李煜成親,是前後腳兒。
大周后先嫁入了深宮,她跟李煜非常恩愛;可惜,周薔身體不太好,一臥病,就招娘家人進宮照料。就這樣,周薇跟著父兄探望姐姐來了。「姐夫」注意她時,周薇剛剛15歲,就像一朵嬌豔欲滴的鮮花,含苞待放。馬令在《南唐書·昭惠后傳》中說,周薇「警敏,有才思,神採端靜」。想必,小姨子未必有心,大姐夫早已屬意。這個比周薇大14歲的男人,既是詞中高手,也是風月行家。
史書上說:「(李煜)豐額,駢齒,一目重瞳。」可是,長相奇特,也無法兌換治國、平天下的雄才大略。李煜作為兒子孝順、隨和,作為國君優柔、多疑,更多時候,倒像個放蕩不羈的「憤青」:「性驕侈,好聲色,喜浮屠,為高談,不恤政事。」和所有文人雅士一樣,他迷戀辭賦、笙簫、醇酒、美色……普通人尚且樂此不疲,何況一國之君?
喜歡吃喝玩樂的李後主最捨得在詩詞和女人身上下功夫。早在大周后沉痾在床時,他就開始惦記如花似玉的小姨子了。情竇初開的少女,很難抵擋這位風月老手的攻勢,再說,李煜是大權在握的君主,又是妙筆生花的才子,喜歡還來不及呢,哪能輕慢、拒絕?於是,觸發了一場滿城風雨的「後宮醜聞」。
南宋詩人陸遊,曾以史家筆調著成《南唐書》。北宋以後,撰寫這部斷代史的人多達六家,其中最著名的有三位:胡恢、馬令和陸遊。清朝出版的《四庫總目提要》以苛責著稱,對陸遊卻高看一眼,稱讚他十八卷本的《南唐書》「簡核有法」。《南唐書·昭惠傳》記述了周薇「替補」周薔的內幕,那簡直是一篇精彩、離奇的小說。
李煜是位高產詞人,每有新作,便迅速傳出宮廷,流布坊間,成為當年的流行歌曲。忽然,宮廷內外唱紅了一首《菩薩蠻》,繪聲繪色地描寫少女如何偷情、怎樣約會。這種「黃色小調」怎會出自君王之手呢?大周后剛拿到歌詞,便微簇蛾眉,細細地揣摩。很顯然,詞風就是李煜的;可是,他為何突發奇想,把小姑娘那點兒私事兒寫得惟妙惟肖哩?「穴空風自來」,莫非,這首小詞背後,還隱藏著什麼不可告人的秘密嗎?
那首《菩薩蠻》的確很「浪」,也只有李煜知道,歌詞背後,藏著一張怎樣嫵媚的笑臉:「明月暗飛輕舞,今宵好向郎邊去。剗襪步香階,手提金縷鞋。畫堂南畔見,一向偎人顫。奴為出來難,教郎恣意憐。」其實,詞中這個「手提金縷鞋」、躡手躡腳跑出來幽會的小姑娘,正是周薔的親妹妹——周薇。李煜居然在老婆的眼皮底下瞞天過海,悄默聲地跟小姨子好上了。
陸遊的《昭惠傳》披露了事發細節:周薔病了,並沒叫娘家人伺候。想不到,她竟鬼使神差地撞見了周薇——這就怪了!妹妹進宮探視,自己為什麼事先不知道?姐姐滿腹狐疑,便不動聲色地問妹妹:「你什麼時候來的?」周薇原本是李煜私下叫來幽會的,可憐這個15歲的女孩兒,少不更事,哪會瞪眼說瞎話呀?姐姐一問,便羞紅了雙頰,如實招認:「已經進宮很多天了。」
一句話,真相大白!周薔的病情急轉直下。她悲憤地躺在床上,不吱聲、不扭頭,至死也沒看李煜一眼。964年,周薔病逝,年僅29歲。南唐朝廷,隆重治喪。李煜還悲悲切切地寫祭文、立墓碑,落款自稱「未亡人」。「道旁多少麒麟冢,轉眼無人送紙錢。」剛出完殯,南唐後宮就過起了花天酒地、歌舞昇平的小日子。
968年,周薔三周年忌日一結束,李煜便迫不及待地迎娶周薇。這一年,周薇18歲,史稱「小周后」。初冬的金陵,晴空碧透,喜氣洋洋。南唐後宮,早就熱熱鬧鬧地張羅起來了。借紅燭,觀美人。新娘莞爾一笑,李煜喜上眉梢。他倆做夢也想不到,眼前的榮華富貴,已經沒有幾天了。
【名人評說】
被稱為「千古詞帝」。
史書評價:「性驕侈,好聲色,又喜浮圖,為高談,不恤政事」。
【歷史遺蹟】
李煜墓
公元978年七夕,當李煜在其42歲生日那天與后妃們聚會,寫出膾炙人口的《虞美人》時,宋太宗再也不能容忍,賜毒酒毒死李煜,又虛情假意封李煜為吳王,以王禮厚葬於洛陽邙山。並請原南唐舊臣為李煜寫了墓志銘,自己也特詔輟朝三日,以示哀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