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唐中主詞"菡萏香銷翠葉殘,西風愁起綠波間",大有"眾芳蕪穢""美人遲暮"之感。乃古今獨賞其"細雨夢回雞塞遠,小樓吹徹玉笙寒",故知解人正不易得。——《人間詞話》第十三則
一
五代至北宋期間,詞之大者如雲。
今天說李璟。
李璟大家應該也不陌生,李煜是他的兒子,馮延巳是他的臣子,他們三位在詞界都有相當重的分量。
這裡不說馮延巳,單說李璟和李煜,
一個是南唐中主,一個是南唐後主,都是帝王出身,但在詞壇的地位卻相差甚遠。
只「千古詞帝」這一個稱號就將李煜推到了詞的神壇之巔,
而李璟,似乎只憑這句「細雨夢回雞塞遠,小樓吹徹玉笙寒」偏居於詞壇的一隅之地。
二
這裡王國維說出了對李璟詞的評價。
我們先看《人間詞話》裡提到的這首詞:
攤破浣溪沙五代 李璟菡萏香銷翠葉殘,西風愁起綠波間。還與韶光共憔悴,不堪看。細雨夢回雞塞遠,小樓吹徹玉笙寒。多少淚珠何限恨,倚闌幹。
譯文:
荷花落盡,荷葉凋零,香氣消散,西風拂動綠水,使人滿懷哀愁。
美好年華不斷消逝,與時光一同憔悴的人啊,怎忍心去看這滿眼蕭瑟的景象?
細雨綿綿,夢境之中塞外風物緲遠。
醒來寒笙嗚咽,不斷迴蕩在小樓之中。
而她,又是否含淚倚欄,懷抱幽怨呢?
三
細雨夢回雞塞遠,小樓吹徹玉笙寒。
夜殘,夢也殘,小樓深處,悽涼的玉笙更讓人久久不能自己。
這種說不清道不明的愁,似隱似明,似真似幻,
此句一出,多少文人騷客隨之沉寂,深陷在這如夢的真實的體驗中。
我想李璟在寫這首詞時,一定是名副其實的孤家寡人,遺世獨立在蒼茫天地間。
他把千愁萬恨都交予了上天,這首詞也不知不覺地成了他那時心境的最傳神寫照。
四
王國維和他們看法不一樣,他欣賞的是「菡萏香銷翠葉殘,西風愁起綠波間」。
他對此評價道:大有"眾芳蕪穢"、"美人遲暮"之感。
菡萏就是荷花,秋風蕭瑟,花銷葉殘,漣漪輕起綠波間。
王國維一定在這花銷葉殘的遲暮時候,回想起了碧荷滿塘的情景。
大清逐漸衰敗,他是不能接受周遭的變故的,你看他至死也沒有剪掉的那根辮子,就是他「清朝遺老」最後的抗爭。
可如今,滿目蕭瑟,自己又何去何從呢?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
美好的事物總是稍縱即逝,又怎能不心生悲涼?
他對這兩句情有獨鍾,大概也是對於自己身世的共鳴吧。
五
《紅樓夢》中林黛玉也有著類似的心聲。
她說道自己不太喜歡李商隱的詩,但唯獨喜歡他的那句「留得枯荷聽雨聲」。
宿駱氏亭寄懷崔雍崔袞李商隱竹塢無塵水檻清,相思迢遞隔重城。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
夜深人靜,一個人聽雨打殘荷的聲音,再想想自己無依無靠的一生,那殘荷又何嘗不是自己?
就像張愛玲說:「黃卷青燈,美人遲暮,千古一轍」。
六
我沒有王國維的經歷,也沒有其他大家的品味,這首詞我更喜歡「還與韶光共憔悴,不堪看」。
年華易逝,曾經的美好仿佛曆歷在目,而那不堪看的不就是每個人的青春?
從學生時代到社會中,從不斷碰壁到不斷堅持摸爬滾打,讓我對匆匆時光易逝多了一絲憐憫,對此類的詩詞更有了深的感觸。
如那「人生天地間,忽如遠行客」的孤獨與悲愴;
如那「欲買桂花同載酒,終不似,少年遊」的年華易逝;
如那「最是人間留不住,朱顏辭鏡花辭樹」的無助傷感。
每一句都會讓我陷入深深的沉思。
七
言歸正傳,我們繼續說李璟。
其實他的另一首詞大家可能比較熟悉,我記得高中學習戴望舒的《雨巷》時,後面附了這首詞。
攤破浣溪沙五代 李璟手卷真珠上玉鉤,依前春恨鎖重樓。風裡落花誰是主?思悠悠。青鳥不傳雲外信,丁香空結雨中愁。回首綠波三楚暮,接天流。
青鳥不傳雲外信,丁香空結雨中愁。
多麼美的意境!
而這意境不正是那撐著油紙傘,彷徨在悠長又寂寥的雨巷,丁香一樣結著愁怨的姑娘麼?
《雨巷》片段戴望舒撐著油紙傘,獨自彷徨在悠長、悠長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著一個丁香一樣的結著愁怨的姑娘她是有丁香一樣的顏色丁香一樣的芬芳丁香一樣的憂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
是否有種似曾相識,有種淡淡的憂傷,
似春水微皺,似春風拂面而來。
八
重溫李璟的詞,也是對自己生活的回顧。
我記得剛畢業的第一個春節按照李璟的《攤破浣溪沙》,自己也填了首,轉眼都兩年多了。
翻了翻以前的朋友圈,以前的空間,百感交集。
寫到此,也以自己填的那首《攤破浣溪沙》結尾,致敬李璟,致敬生活吧!
願大家奔赴紅塵,莫忘曾經是書生。
攤破浣溪沙半巷東風半巷春,浮光新酒半年人。風雪千更且一醉,覓知音。今日長談接晚夜,觥籌交錯賦新文。持酒幾杯別舊歲,又一春。
註:圖片來源網絡,侵權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