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對於房子總是有著一種特殊的情懷,古時候是將就安居樂業,到時至今日,房子直接和個人、家庭的財富程度直接捆綁在了一起,有房、有多套房、有好房子直接決定了你的社會等級。
房價漲得越兇,買房的人就越開心,不過總有一小部分人喜歡用小手段炒房,哄抬房價為自己謀取利益,甚至連不少鼎鼎有名的經濟專家教授也出來為「房價上漲」站臺,絲毫不顧還沒買房的人心情。
北師大教授孟曉蘇就拋出過驚人的言論:「我國已基本實現了居者有其屋目標,這時房價上漲能帶給絕大多數人財富尊嚴」,看起來荒謬,但是對於已經買了房子的家庭來說,這個觀點很對,但對於整個社會經濟發展來說,絕對是不利的。
更值得深思的問題是房價高了就代表人民富有了?
據社科院數據,中國的房地產總值約為65萬億美元,而同期美國+歐盟+日本的房地產總值為約60萬億美元!相差5萬億!難道我國老百姓就比發達國家民眾更富有嗎?
顯然,中國房價越高,並不代表人民越富有,只能更直觀的感受到社會的貧富差距被拉開,並且老專家的「房價越高,人民越富有「的這句話,根本經不起仔細推敲:
第一,中國有90%的家庭是負債購房,只有10%的家庭是全款。雖然在會計中,負債也屬於資產中的一部分,但在日常生活中,大部分人都是「擁有百萬資產的乞丐」,背負著一屁股的債務,又談何說富有呢?只有把房貸都還清楚了,才勉強能算是房價越高,人民越富有。
第二,對於負債買房的家庭來說,每個月有超大半的收入會用來還房貸,真正可支配收入僅夠勉強維持日常開銷,想存錢只能靠縮衣節食根本沒錢消費,以此類推,房價越高,百姓就越窮。大多數普通人一輩子可能只會持有一套房,用來自住就算升值了意義並是很大,畢竟又不是你一個人的房子在升值。
第三,國內房價大漲究竟誰會越來越富有呢?縱觀房地產相關的十幾個行業中,近三十年來發展最好的就是銀行和開發商,高房價的環境下,買房的人除了掏自己的錢包,還要從銀行貸款付帳給開發商,開發商拿了錢投資下一個項目,而銀行的貸款利息足以讓你再買一套房。
綜上所述,無論從哪個角度來看,「房價越高,人民越富有」的言論是多麼的不靠譜。不過,隨著「房住不炒」的這個定位越來越深入人心,樓市作為暴富籌碼的時代幾乎結束了,房子回歸居住屬性的呼聲越來越高,調控的落實越來越深入,房子的致富功能也在大大減弱。
新華社也評論稱,我們已經告別了那個高速增長的時代,將更加追求房地產的高質量發展,這句話也意味著房地產將回歸到合理的居住屬性,若房價與當地百姓收入掛鈎,老百姓們除了有錢買房還能有錢消費的時候,才能實現「房價越高,人民越富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