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帥小夥一開嗓將網友帶入草原,這項喉音絕技有何來頭?

2020-12-22 大白新聞

【撰文/郝佳 統籌/劉姝蓉】蒙古族青年哈拉木吉在節目裡亮出了一項絕技:他的喉嚨同時流淌出高低音多個聲部的混響。彈幕瞬間炸了,數千網友仿佛置身於廣袤空曠的大草原,有人驚呼「能聽到雲朵,能聽到天空,能聽到蟲鳴……」事實上,這位年輕音樂人展現的高難度喉音表演,正是蒙古族最古老的藝術形式之一—呼麥,他也是中央民族大學建校以來呼麥專業「第一人」。

據記載,呼麥在北方草原的流傳甚至早於蒙古民族的形成。通過特殊的聲音技巧,呼麥歌手可以形成多聲部演唱形態,模擬大自然裡的各種聲音。蒙古族人用這種古老而神奇的音樂技藝,與天地萬物交流,並將其視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重要途徑。大白新聞注意到,得益於短視頻社交軟體的流行,越來越多像哈拉木吉一樣的蒙古族同胞將這項「非遺」文化與大眾分享,而這種少數民族歌唱藝術的獨特魅力,有望通過更多人的了解與喜愛,得以傳承發展。

走紅網絡

在最近一檔選秀節目裡,合著悠遠的馬頭琴聲,眉目清秀的蒙古族小夥開嗓了。瞬時間,無數網友耳邊奔過一群牛羊,仿佛置身於空曠的大草原,蔚藍的天空觸手可及。

哈拉木吉登上選秀舞臺, 他是中央民族大學呼麥專業學生

明星評委們也是一片驚奇而陶醉——鄧紫棋微張著嘴巴,樸樹隨著曲調搖頭晃腦,郎朗露出欣喜的笑容。

低音沉厚,高音悠揚,喉嚨間自帶神奇混音效果,這個名叫哈拉木吉的音樂人展現的,正是被稱為「蒙古族民間音樂活化石」的歌詠藝術——呼麥。運用特殊的發聲技巧,呼麥手可以在同一時間裡吟唱出兩個聲部以上,這在中國各民族民歌中屬於獨一無二。

與許多內蒙長大的年輕人一樣,哈拉木吉流淌著草原牧民的血液,也沿承了當地民族的音樂天分,會彈奏多種樂器。21歲的他已考入中央民族大學音樂學院,還是該校建校史上唯一一名呼麥專業的學生。校內的「獨苗」身份讓他有些鬱悶,「也沒有師弟」,他坦言,「很寂寞」。

哈拉木吉上傳了一些表演馬頭琴和呼麥的視頻

在抖音上發布的十幾個視頻中,他表演了傳統樂器馬頭琴、圖瓦三弦的彈奏技巧,得到點讚數最多的則是即興呼麥的展示。通過綜藝節目博得關注後,不少網友給這名「寶藏男孩」留言鼓勁,「希望你可以帶著民族的東西走向世界,讓更多人了解我們內蒙不是只有氈房跟草原,我們也不是騎馬出門。」

實際上,很多呼麥屆的專業級選手都藉助短視頻平臺的強傳播性,將這項喉音藝術的美妙之處分享給五湖四海的網友。抖音上關於「呼麥」的話題下有2357個視頻,共3600萬次的播放量。在知乎、百度貼吧,也有許多呼麥愛好者向大神請教演唱技巧。

前生今世

呼麥在蒙古語裡意為「喉音」,罕見的發聲方法,賦予其一種極具畫面感、開闊感的音色。有聲樂專家形容這種歌喉:「高如登蒼穹之巔,低如下瀚海之底,寬如於大地之邊」。

相比於呼麥唱法在內蒙地帶的流行程度,跨出自治區的邊界,這項源自遊牧民族的古老歌詠形式,還是顯得十足神秘。

據民族音樂學者科普,作為阿爾泰山原住民族創造的一種神奇的歌唱藝術,呼麥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匈奴時期,早在12世紀蒙古形成民族之前,就已在廣袤的地域上流傳。據考證,我國諸多古籍中記載的北方草原民族的歌唱技巧「嘯」就是呼麥的原始版本。

呼麥分為「泛音呼麥」「震音呼麥」「複合呼麥」等類型,主要分布在內蒙古自治區的錫林郭勒、呼倫貝爾草原及呼和浩特市等地區,以及新疆自治區阿爾泰山一帶的蒙古族居住地。除此之外,呼麥還遠播蒙古和俄羅斯的圖瓦地區。

對於蒙古族人來說,呼麥是一份「天賜的禮物」。從一千多年前開始,蒙古高原上信仰「長生天」的遊牧人民,帶著虔誠之心模仿大自然的聲音:瀑布的飛濺、森林的譁動、猛獸的嘶鳴……在他們的思維觀念裡,呼麥是與自然、宇宙對話,和諧相處的最有效途徑。喉音,折射了蒙古民族對天地萬物的深入哲學思考,也傳遞著他們對大自然恩賜的感激。

這種來自民族記憶深處的原始藝術,與蒙古族的歷史文化息息相關,因此對於民族學、民俗學研究具有重要意義。2006年,「蒙古族呼麥」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9年,「中國蒙古族呼麥」又入選「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傳承與發展

常刷短視頻APP的人會發現,這種自帶魔性的天籟之音徵服了越來越多的年輕人。

一些呼麥大神放出自己的表演作品和教學視頻,總能吸引不少粉絲熱情模仿,虛心求教。不過,在青年呼麥表演者青龍看來,「國內呼麥愛好者很多,專業表演者不多,呼麥的發展需要更多研究原生態藝術的專業人員。」

實際上,現今呼麥文化保存最為完好的是在蒙古國和俄羅斯聯邦圖瓦共和國,並非中國。

由於歷史原因,這種喉音「神技」曾在內蒙古大草原經歷近百年的斷層,在新疆阿爾泰地區蒙古民族中也瀕臨失傳,亟待保護與傳承。

從上世紀90年代以來,內蒙古藝術界人士積極向蒙古國呼麥大師學習演唱技巧。2003年,呼麥表演開始在內蒙古當地的藝術團體中復興。2010年,內蒙古藝術學院成為世界上前兩個開設呼麥專業的大學之一,此後,多所內蒙的音樂院校都陸續設立呼麥專業,培養相關人才。

與此同時,許多大型演出活動中,這塊民族音樂瑰寶也開始頻頻「亮相」。

2016年央視春晚,在由多民族演繹的曲目《在你偉大的懷抱裡》中,蒙古族歌手都楞扎那表現了高難度的呼麥唱法,藝驚四座。他接受採訪表示:「登上央視春晚的舞臺,不僅僅是展示這樣一項難度較高的非遺藝術,更希望其獨特的魅力徵服觀眾,讓觀眾了解呼麥,走進呼麥。」

兩名呼麥歌手為騰格爾的《天堂》增添了更為豐富的色彩

2018年,著名蒙古族歌唱家騰格爾登上「歌手」舞臺表演代表作《天堂》,特意請來兩位蒙古族的音樂家現場表演呼麥,不光震撼了觀眾,連同場競技的英國歌姬「結石姐」都為這種洋溢著生命力的古法唱腔叫絕。

近些年來,我國的呼麥藝術已經數度走出國門,在許多國際文化交流場合驚豔了外國聽眾的耳朵,但一些專注於呼麥技法研究的藝術家表示,中國目前的呼麥表演大多仍停留在對國外呼麥的模仿與學習階段,還需要深挖這塊音樂寶藏裡的中國特色。

中國著名民族音樂學家烏蘭傑曾表示,「蒙古族文字歷史比較短,民族故事和瑰寶都藏在呼麥、長調、馬頭琴等非物質文化遺產中。草原上的高大建築不多,但蒙古族心靈深處的文化聖殿是不少的,我們要挖掘出來。」

相關焦點

  • 蒙古族音樂源於草原,歷經千年不衰,在於兼容並蓄
    就在疫情防控期間,內蒙古老一輩藝術家拉蘇榮、金花、德德瑪、那順等人和烏蘭牧騎隊員在家錄製來自草原的音樂,並通過抖音平臺發布,將蒙古族音樂送到武漢,送給疫情防控下的中國大地,為打贏疫情阻擊戰鼓舞士氣。(一)蒙古族音樂產生於北方草原,經歷千年不衰。
  • 騎馬趕羊與狼玩耍 幾十萬網友在線圍觀「草原李佳琦」
    作者:王鳴遠  騎馬趕羊與狼玩耍  這位小夥直播走紅  幾十萬網友在線圍觀他的草原生活  在線烤牛肉乾年入百萬  他究竟有何魅力?  他叫太平,是內蒙古錫林郭勒盟烏拉蓋草原的牧民。  這位「80後」草原大漢因直播走紅網絡,在草原上賣牛肉乾年入百萬。
  • 蒙古族家具|粗曠豔麗的草原木色
    、濃鬱的草原文化氛圍以及強烈的民族審美情趣。蒙古族傳統家具作為中國傳統家具的一部分,具有鮮明的少數民族特色。其造型、裝飾、木質工藝等都是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沉澱和積累下來的視覺藝術形態,能夠真實地反映蒙古族獨特的遊牧生活方式、濃鬱的草原文化氛圍以及強烈的民族審美情趣。
  • 「聽音辨位」絕技再現江湖,這對鐵路「俠侶」到底什麼來頭?
    「聽音辨位」絕技再現江湖,這對鐵路「俠侶」到底什麼來頭? 12月15日凌晨春城的夜涼風習習在雲南昆明鐵路線旁的惠民小區曾紹波把聽漏杆的一頭插進地裡將另一頭的
  • 草原天籟
    午後的咖啡館內,「90後」小夥阿桐將一張安達組合的黑膠唱片《故鄉》放入唱片機。馬頭琴聲響起,瞬間,阿桐感覺自己仿佛置身於遼闊的大草原,聽見了駿馬的嘶鳴,甚至嗅到了青草的芳香和泥土的氣息,他的心也靜了下來。阿桐是土生土長的廣東人,十幾年前,他聽到一張蒙古語專輯——哈琳的《蒙古天韻》。
  • 蒙古族舞蹈的背景及風格特點
    作者:新風學術網 (一)蒙古族舞蹈的背景 蒙古民族的文化藝術歷史悠久,博大寬廣,是蒙古民族的智慧結晶,是遊牧文明的典型代表。其多元化,開放化的發展思維促成蒙古民族絢爛多彩的文化藝術特徵。
  • 90後小夥練就東方不敗「飛針」絕技?武術暗器並非普通人能「駕馭」
    最近,90後四川小夥杜先生在抖音上火了,他耗費兩年時間練就東方不敗「飛針絕技」,3米之內可將鋼針彈入木板,看呆網友。「他是怎麼做到的?」「感覺有危險吧。」現代快報記者了解到,飛針屬武術暗器類,門類較多。業內人士建議,普通人想學還是從弓箭、飛鏢等大眾項目入手,不要輕易模仿,注意人身安全。
  • 愛上內蒙古丨草原天籟
    記者 王磊 攝  草原音樂「聲入人心」  7月的廣州,陽光和煦。午後的咖啡館內,「90後」小夥阿桐將一張安達組合的黑膠唱片《故鄉》放入唱片機。  馬頭琴聲響起,瞬間,阿桐感覺自己仿佛置身於遼闊的大草原,聽見了駿馬的嘶鳴,甚至嗅到了青草的芳香和泥土的氣息,他的心也靜了下來。
  • 【民族體育】那達慕——蒙古族的傳統體育盛會
    後來蒙古族人亦簡稱此三項運動為男子三項為那達慕的基礎項目。在元朝時,那達慕已經在蒙古草原地區廣泛開展起來,並逐漸成為軍事體育項目。元朝統治者規定,蒙古族的男子必須具備摔跤、騎馬、射箭這三項基本技能。到了清代,那達慕逐步變成了由官方定期召集的有組織、有目的的遊藝活動,以蘇木(相當於鄉)、旗、盟為單位,半年、一年或三年舉行一次。此俗沿習至今,每年蒙古族人民都舉行那達慕。
  • 遊記:摔跤是蒙古族的傳統體育活動
    蒙古族射箭最精彩的要數騎射了,射手在顛簸的馬背上抽弓、抽箭、搭箭、發箭,一馬三箭要在規定的跑道上射完,這樣一氣呵成的動作沒有平時的勤加練習是根本不可能實現的。蒙古族的傳統祭祀活動很多,如祭天、祭火、祭祖、祭敖包等。其中祭敖包是最重要的祭祀活動,是草原民族崇尚自然思想的表現形式之一。
  • 你所不知道的樂器:草原喉簫大地的聲音
    在遼闊的北方草原,一直流傳著一種類似簫的樂器,這種樂器在蒙古國、俄羅斯圖瓦共和國等都有流傳,只是名稱不同而已。據清代的《西域圖志》卷40中記錄,新疆草原上流傳著形如內地之蕭的樂器。流傳在阿勒泰地區哈薩克族、蒙古族中的喉簫,製作材料是當地生長的一種草木莖,每年深秋時採集,而後製成60公分長、豎執管身的三孔或四孔的吹奏樂器。演奏技巧有滑音、顫音、倚音等。喉音和樂器本身的聲音,通過不同的旋律音,形成特殊音色。
  • 曾經的帥小夥錢楓現在到底有多胖?看清真人後網友:你比海濤還胖
    曾經的帥小夥錢楓現在到底有多胖?看清真人後網友:你比海濤還胖喜歡看《天天向上》的小夥伴,對天天兄弟應該都非常的熟悉了吧。錢楓作為天天兄弟的一員,是比較有名氣的。以前我們看《天天向上》的時候,都知道,錢楓是一位比較瘦的帥小夥。尤其是在《恰同學少年》中,錢楓顯然是一副,意氣風發的少年。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現在的錢楓依然沒有那種意氣風發,就連身材也走樣了。那麼曾經的那個帥小夥錢楓,現在到底有多胖了呢?在最新一期的《天天向上》中,我們就能夠看到了。
  • 蒙古族長調——呼倫貝爾長調系列(一)
    蒙古族長調——天籟之音,生命之歌——呼倫貝爾長調民歌欣賞系列蒙古族著名民族音樂家烏蘭傑先生,近期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集中整理編譯一系列蒙古族長調民歌,作為一份民族音樂獻禮饋贈給眾志成城的你們我們蒙古音樂公眾平臺分享錫林郭勒、科爾沁、呼倫貝爾、昭烏達、阿拉善色彩區蒙古族長調民歌,望大家關注蒙古音樂平臺,傾聽草原音樂魅力,感受蒙古族長調魅力!第一集
  • 天蒼茫,雁歸來 蒙古族作家千夫長攜《草原記》《紅馬》回到草原
    草原的七月,是最美的季節;七月的草原,迎來了書香四溢的盛會。著名蒙古族作家千夫長帶著花城出版社出版的《草原記》和海天出版社出版的《紅馬》回到了內蒙古,回到了草原。「草原記憶,緣於花城璀璨;紅馬來了,因為海天遼闊。」第26屆全國書博會期間,千夫長將攜這兩部作品在包頭和呼和浩特舉行兩場精心策劃的賞讀會。
  • 丁真被網友p圖嘲諷,憑帥走紅引爭議,籤約國企背後有何意義?
    11月份,一位攝影師把一個藏族小夥的視頻和寫真發到了網上,沒想到引起全國網友的沸騰。他叫丁真,一個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理塘縣的一個普通小夥,也許做夢也沒有想到,自己會憑几張照片一夜爆紅,集萬千寵愛於一身,霸屏網絡。
  • 蒙古族音樂美學初探
    我們應當立足於蒙古族語言,借鑑中國古代的名實之學,參照外國的「語義學」、「符號學」理論,探求蒙古族音樂美學中的名實關係,確立蒙古族音樂美學的基本概念,構建富有草原特色的音樂美學體系。(一)「呼克」詞組探微蒙古人將音樂稱之為「呼克吉木」,遂成為蒙古族音樂美學中最重要的基本概念。那麼,我們應該怎樣理解「呼克吉木」這一詞彙呢?
  • 來自鄂爾多斯大草原的蒙古族姑娘,歌聲高亢激昂,富有草原特色
    楊魏玲花,1980年12月20日出生於鄂爾多斯大草原,中國內地歌唱組合鳳凰傳奇的主唱。來自鄂爾多斯大草原的蒙古族姑娘,新一代的"烏蘭騎"。有策馬奔馳大漠的生活經歷,身上流尚著老一代烏蘭牧騎的血液。歌聲高亢激昂,富有草原特色,被香港音樂專業媒體稱為女版"騰格爾", 其歌聲有著強烈的感染力,每當你聽到她的歌聲就會情不自禁地追隨她步入遊牧民族的神秘世界,領悟那生生不息的原始生命力。作為國內最牛的組合,鳳凰傳奇的歌曲長期霸佔著各類排行榜,深受老百姓的喜愛,而且因為歌曲曲風節奏感十足,成為了廣場舞大媽們的不二選擇。
  • 蒙古族棋類
    每年一度的各地草原那達慕大會,也常常把蒙古族象棋列為體育比賽的項目之一,每逢這樣的比賽場面,只見一長排的棋盤擺列在草地之上,遠近聞名的象棋高手雲集一處,駕馬飛車,鬥智鬥勇。圍觀助陣的男女老少,裡外三層,水洩不通。最後奪得比賽冠軍的蒙古族象棋高手會讓大家讚嘆不已,由衷欽佩。
  • 「蒙古族才女」艾麗婭琪琪格唱響「回聲嘹亮」
    姓 名:艾麗婭琪琪格性 別:女籍 貫:內蒙古科爾沁草原民 族:蒙古族身 高:160cm愛 好:唱歌、表演、逛街、旅遊生 日:1月16日>星 座:雙魚座喜歡的顏色:黑、紅喜歡聽的音樂:馬頭琴、呼麥、古箏、葫蘆絲音樂代表作品《給草原打個電話》《蒙古詞典》《月光草原》《科爾沁兒女》《人生就像過山車》等等……  影視代表作品電影《六郎》飾演六郎大姐《主人愛上保姆》女一號曉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