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遼闊的北方草原,一直流傳著一種類似簫的樂器,這種樂器在蒙古國、俄羅斯圖瓦共和國等都有流傳,只是名稱不同而已。
據清代的《西域圖志》卷40中記錄,新疆草原上流傳著形如內地之蕭的樂器。以竹為之,通體長二尺三寸九分六釐,凡四孔,以舌側抵管之上口,吹以成音。
流傳在阿勒泰地區哈薩克族、蒙古族中的喉簫,製作材料是當地生長的一種草木莖,每年深秋時採集,而後製成60公分長、豎執管身的三孔或四孔的吹奏樂器。
演奏技巧有滑音、顫音、倚音等。
喉音和樂器本身的聲音,通過不同的旋律音,形成特殊音色。
會演奏喉簫的藝人認為,演奏喉簫是與自然、宇宙有效溝通、和諧相處的重要途徑,由此人體發聲器官的某些潛質得到開發,模仿瀑布、高山、森林、動物的聲音時可以發出「和聲」。
喉簫音量沉悶,但音色柔和、舒緩、悠遠,聲音單純、直白、樸素,旋律隨著時間忽高忽低,一會兒似乎是雷鳴將至,又是萬馬奔騰,突然又是嘎然而止,有時聽起來感覺出它好像是從雲層上面傳下來的,又好像是從山林飄出來的,音色純真而古樸,天然而自在,深深地傳入聽眾的心中,就像是牧羊人的歌聲,或者是風的歌聲久久縈繞在聽眾的心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