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到羅馬,我們必定會想到那個偉大的古典帝國,會想到凱撒、奧勒留等傳奇的英雄,仿佛會看到宏偉的大競技場,也也許會聽到那拉丁風格的古代音樂。
羅馬就是這樣一個存在,從埃涅阿斯的傳奇中走來,誕生在黑暗時代,本同一座破敗的漁村一樣渺小,但卻憑藉著羅馬人務實、勤儉、進取、團結、永不言敗的精神一步一步的擴張,再擴張,直到把整個地中海囊括其中,化作了整個古典世界。
毋容置疑,古羅馬對我們而言是一種難以言喻的魔力。古羅馬的生活是什麼光景?我們常常幻想可以有一部時光穿梭機,帶著我們可以回到2000年前,去看看那個對世界產生巨大影響的古羅馬的繁榮和平凡。
阿爾貝託·安傑拉的著作《古羅馬的日常生活》以一個全新的視角帶我們穿越回那神秘的國度,使讀者置身羅馬,以一日24小時時間軸為主線,描述了羅馬居民的日常。從建築、服飾到事物,一層層揭開神秘的面紗領略羅馬輝煌中的平凡。
Agora Magazine 雜誌這樣評價這本書:
在這幅嚴謹的古羅馬肖像畫中,作者賦予歷史以生動氣息,並使大人物隱退,普通人登場,羅馬城居民的日常習慣和精神活力得到展現,這也是帝國的雄偉和力量之所在。
阿爾貝託·安傑拉是義大利的古生物學家、作家和記者。也是當今義大利最著名的科普工作者。他通過多年的研究發現有關羅馬世界的珍貴資料幾乎從未向大眾公開,常常只流通於專業的學術期刊或封閉的考古挖掘遺址中。因此,他希望通過本書使古羅馬的廢墟復活躍然於眼前,立體地呈現信息的傳遞。使人們置身事外但卻沉浸其中。
古羅馬帝國是現代生活的發源地
2000年前的古羅馬帝國給我們留下的印象是富足、狂野、神聖,被稱為永恆之城。神秘的色彩常常讓人心生敬畏,這個帝國不僅在那個時代成就了最強大的繁榮,還通過羅馬居民日常生活形態深深影響整個西方乃至世界文明的發展。
羅馬數字是由古羅馬帝國傳入世界的。早期人們只會用簡單的符號記錄數字,但是由於當時古羅馬帝國經濟發達,所以他們的計數方式被更多的採用,成為了國際通用計數法。就是在如今,我們也會見到這樣的羅馬計數,2000多年的時光非但沒有泯滅傳統反而沿用至今。
最常見的羅馬數字就是鐘錶的錶盤符號:Ⅰ、Ⅱ、Ⅲ、Ⅳ、Ⅴ、Ⅵ、Ⅶ、Ⅷ、Ⅸ、Ⅹ、Ⅺ、Ⅻ……
元素周期表:IA族,IIA族,IIIA族,IVA族,VA族,VIA族,VIIA族,IB族,IIB族,IIIB族,IVB族,VB族,VIB族,VIIB族,VIII族。
音樂學中,調式音級高低序數,叫做音級標記,也稱「級數」或「號數」。由主音向上依次用羅馬數字Ⅰ、Ⅱ、Ⅲ、Ⅳ、Ⅴ、Ⅵ、Ⅶ標記。
《蒙娜麗莎的微笑》,《最後的晚餐》這些耳熟能詳的世界名畫都和古羅馬時代的藝術啟蒙有著緊密的聯繫。
當時由於生產力的發展,新興的資產階級不滿教會對精神世界的控制,所以開始通過藝術表達思想的解放。其實今天的西方世界,其人文精神與國家制度,無非就是古代希臘與羅馬時代的複製而已,義大利的文藝復興時代,除了增加了先進的科學技術外,和古希臘城邦時代沒什麼區別。也就是說,如果希臘或羅馬的時代多延續一些時間,人類會更加進步。
置身現在,我們每當欣賞這些世界名畫時,不禁感嘆思想對藝術的深遠影響。
鑑賞一幅畫不如說揭開一段歷史。
古羅馬的別墅和公寓——極簡主義的起源
羅馬人住在哪裡?他們的房子看起來是什麼樣子的?我們習慣在電影和電視劇中看見他們住在明亮的房舍裡,有柱子、內院花園。裝飾溼壁畫的房間。小噴泉和餐廳。但事實卻迥然大異。原來,在羅馬只有富豪和貴族有能力住在僕人成群的別墅裡,而這些人在羅馬也是「二八原則」中那20%財富大鱷,那其餘的80%的人就住在公寓大樓裡,生活條件往往很差,有些甚至讓我們聯想到孟買貧民窟的房子。
古羅馬的別墅和現代別墅大同小異,佔地面積大、房間多、配套設施完備。而這些不是別墅最重要的特點。我們知道,古羅馬早期城市裡的水管工程並不成熟,居民用水主要依賴收集雨水。所以,承水池就成了富人居住區顯著的標誌。這個池子收集來的雨水輸送到一個地下的儲水槽,而這基本能提供豪宅的每日所需。
水是很寶貴的資源,地位越高的人住在離水源越近的地方,因此相對於其他臥室,主臥通常離中庭最近,同時也是男主人的臥室。這和現代思想略有不同,我們現代的別墅設計通常喜歡把客房安排在一樓,方便客人活動,而樓上才是屬於主人的私密空間。
還有一個顛覆我們想像的地方,羅馬人喜歡牆壁或地板上豐富多彩的裝飾和稀少的家具,這和我們現在追求的「北歐風」「性冷淡」風格恰恰相反。他們用濃重的彩色提升房間的華麗,但是在家具的擺放上卻早早踐行了極簡主義,在偌大的房間中極少可見。除了桌子和床這樣的必需品,其他都可省略。
現代的房屋,極小的空間也要一應俱全的家具配套,認為這才算作家,這是我們和古羅馬人的思想差別。
剛才我們說過了富豪們的別墅,現在來看看當時窮人住的地方——公寓。古羅馬時代的公寓和現代建築的公寓十分相似,幾十平米的空間內劃分好居住區、生活區,一棟樓由幾百戶人共享,唯獨和現代不同的是,他們的廁所和浴場都設立在不同的街區。
在羅馬人的心中,整個羅馬城都是自己的房子,他們不願意待在幽暗狹小的家裡,更喜歡去街上走動,喜歡與人熱絡閒談,似乎這才是於他們有意義的生活。
生活在大都市的現代人,選擇住宅通常喜歡高層,因為視野好也較為安靜私密,但羅馬人卻截然相反。古羅馬的一樓通常住著的是有錢有權的人,而越往上住的越是當時社會底層的勞動力,到了頂層基本是已經喪失勞動力的老人居多。
這是為什麼呢?
首先,疲憊時顯而易見的因素。那是沒有電梯,住得越高,就得爬得更高。這點不難理解,社會的發展生活的便利勢必要帶給現代人順應時代的選擇。
其次就是安全問題。當時羅馬的建造業由不太有良心的投機商把持,建築物越高,結構便越脆弱,倒塌的風險也越高。
一棟公寓就是當時羅馬階級的概括。
等級制度下的羅馬服飾
我們通常在歷史的展現中看到的古羅馬人的形象都是裹著色彩繽紛、長被單似的長袍。的確,第一眼望去,這些衣服看起來很不舒適;裹著它不好走動,根本不可能快跑或者爬樓梯,但這的確是富豪的標配服飾。我們剛剛說到有錢人選擇公寓會住在低層,這也和他們的服飾有很大關係。
在羅馬,長袍是文化和文明的象徵。只有羅馬公民才能穿著長袍,外國人、奴隸都不在此列。
我們可以將長袍界定為那個時代的西裝外套和領帶,長袍的功能是用來製造良好深刻的公眾印象,特別是在重要場合。
長袍從古代開始便為人使用,並且經歷了實在的演變。剛開始的時候,長袍的尺寸很小,後來越變越大,在地板攤開時,直徑有5.5米。所以我們在電影中看到有錢人穿衣必須有人服侍是由道理的。這是一個人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書中作者向我們描述展現了一段穿長袍的場景:
主人直挺挺地站著,紋風不動,眼睛凝視前方。奴隸將毛毯般的長袍披在他的雙肩,同時留意著不能讓左右等長,而是把其中一段的布留得極長,一路懸掛到地板上。他非常機靈地提起尾段部分,從一邊腋下穿過,然後繞胸而過,蓋到脖子上,接下來,他把它當做圍巾,在脖子上繞一大圈,在鎖骨下方用別針固定住。其餘剩下的長布再繞身體一圈最後塞進全面的層次裡。
長袍的顏色也是身份地位的標誌。比如,鑲紫邊的白色長袍象徵著受到保護,只有元老院的元老和14歲以下的年前男孩才能穿。
女性較比男人們有更多的著裝自由權。女性不分等級都穿著類似短袖上衣的衣物,稱作斯託拉,長至腳面。唯一區分地位的是一條被稱為帕拉的長方形圍巾。貴族女性會用它蓋住頭部盡顯其貴族地位。
回到我們現代社會中,基本已經告別了服飾與地位的捆綁。人們自由選擇喜愛的色彩、樣式、質地。女人可以穿軍裝短褲,男人也可以穿蘇格蘭長裙,這些都不會影響一個人的存在屬性。
從古至今,服裝根據人類本身的需要不斷演化。最早的服裝是出現在《聖經》的伊甸園中,亞當和夏娃因為吃了善惡樹的果子眼睛明亮看到對方的身體感到羞愧就用樹葉遮蓋身體。這就是人類歷史上的第一件衣服。
現在我們也會在服裝的選擇上首先考慮它的功能性,然後是美觀性。比如我們去滑雪,肯定要選擇保暖抗風的衣服,但是去潛水就要選擇輕巧防水的衣服。
總之,隨著科技的進步社會的發展,衣服從實用性和美觀性都會更好的服務人類。
羅馬人的一日三餐
我們上面提到富豪的別墅崇尚極簡主義,主要具備生活必需的家具即可。這樣艱苦樸素的作風在一日三餐的選擇上也有所彰顯。羅馬人即使是再富有也只會重視晚餐,早餐和午餐填飽肚腹便滿足。
首先羅馬人不重視早餐,幾片麵包沾著蜂蜜,喝一杯牛奶或葡萄酒就完成了。午餐通常就在外面解決,類似於我們今天的上班族,找個飯店或小餐館匆匆吃飽就投入下午的工作中。雖說是飯店但是羅馬的飯店和我們想像的不一樣,他們所能提供的都是快餐,比如豆泥、雞蛋和乳酪等簡單的食物,我們現在熟知的快餐文化最早就是起源於羅馬。
對羅馬人來說,最重要也是最隆重的就是他們的晚餐。
一般為了準備晚餐,午市過後很多商家就關門了,下午就開始為晚餐做準備。其實不是因為需要花費很多的時間而是有地域性的原因。
當時的羅馬帝國還不具備電力系統,所以最好趁天還有光時進行活動。而對於富豪晚宴的客人也能早早結束聚會趕在天黑前回家,畢竟保證客人安全也是主人的責任。所以,一般人家太陽落山後只能全體入睡,因為橄欖油和燭心是很昂貴的,能在夜晚還有燈光的地方通常就是貴族們豪華的府邸了。
按照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習慣,人們從用過早餐到下午一般就會飢腸轆轆,所以晚餐對人們十分重要,它不僅是羅馬晚餐文化的體現更是人們身體強壯的關鍵。一般羅馬的晚餐時間隨季節而有所變:夏季是第九個小時,冬季則是第八個小時。
到了晚餐時候,一般人家的女主人會把家中最好的事物烹飪好,等待丈夫回來享用。
而晚餐對於貴族來說則有更多的意義。這是他們拓展人脈的社交渠道,藉以認識別人,炫耀主人的社會地位和舒適生活。我們可以理解為公關宴會。一頓成功的晚餐可以培養更重要的人際關係,交涉政治或商業聯盟。總之,晚餐的意義在整個貴族眼中都舉足輕重,所以主人一般都會親自過問,僕人們也馬虎不得,讓來賓滿意是一個晚宴的最高標準。
晚宴的食物種類十分豐富。龍蝦、烤乳豬、海膽、睡鼠和母鶴,但是有一種食物是晚宴的必備,就是魚醬。魚醬是最頻繁的一種蘸料,幾乎每一種肉製品都需要這個味道佐餐。味道有點蛋黃醬和番茄醬的混合。它需要把魚的內臟取出來放在醋汁中醃製,蒸餾過濾最後形成珍貴的魚醬。這是貴族晚宴的一種象徵。
還有各樣新鮮的蔬菜水果:玉米、番茄、捲心菜、無花果、桃子和波斯蘋果等等。
晚宴的菜單是隨時調整的,按照客人的喜好增添或減少。
就這樣持續六個小時以上的豪華社交晚宴成了日落後羅馬城的奢靡之地。
2000年的時光帶走的是羅馬昔日的輝煌,情緒在感慨著偉大的建築,與恐懼著可怕血腥的戰鬥,好奇於當時的美麗服飾,垂涎於美味奇異的飲食中不斷起伏。
我們終將踏上那一片神秘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