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羅馬的日常生活》——帶你走進2000年前古羅馬的普通人生活

2021-01-19 米粒的書房

談到羅馬,我們必定會想到那個偉大的古典帝國,會想到凱撒、奧勒留等傳奇的英雄,仿佛會看到宏偉的大競技場,也也許會聽到那拉丁風格的古代音樂。

羅馬就是這樣一個存在,從埃涅阿斯的傳奇中走來,誕生在黑暗時代,本同一座破敗的漁村一樣渺小,但卻憑藉著羅馬人務實、勤儉、進取、團結、永不言敗的精神一步一步的擴張,再擴張,直到把整個地中海囊括其中,化作了整個古典世界。

毋容置疑,古羅馬對我們而言是一種難以言喻的魔力。古羅馬的生活是什麼光景?我們常常幻想可以有一部時光穿梭機,帶著我們可以回到2000年前,去看看那個對世界產生巨大影響的古羅馬的繁榮和平凡。

阿爾貝託·安傑拉的著作《古羅馬的日常生活》以一個全新的視角帶我們穿越回那神秘的國度,使讀者置身羅馬,以一日24小時時間軸為主線,描述了羅馬居民的日常。從建築、服飾到事物,一層層揭開神秘的面紗領略羅馬輝煌中的平凡。

Agora Magazine 雜誌這樣評價這本書:

在這幅嚴謹的古羅馬肖像畫中,作者賦予歷史以生動氣息,並使大人物隱退,普通人登場,羅馬城居民的日常習慣和精神活力得到展現,這也是帝國的雄偉和力量之所在。

阿爾貝託·安傑拉是義大利的古生物學家、作家和記者。也是當今義大利最著名的科普工作者。他通過多年的研究發現有關羅馬世界的珍貴資料幾乎從未向大眾公開,常常只流通於專業的學術期刊或封閉的考古挖掘遺址中。因此,他希望通過本書使古羅馬的廢墟復活躍然於眼前,立體地呈現信息的傳遞。使人們置身事外但卻沉浸其中。

古羅馬帝國是現代生活的發源地

2000年前的古羅馬帝國給我們留下的印象是富足、狂野、神聖,被稱為永恆之城。神秘的色彩常常讓人心生敬畏,這個帝國不僅在那個時代成就了最強大的繁榮,還通過羅馬居民日常生活形態深深影響整個西方乃至世界文明的發展。

羅馬數字是由古羅馬帝國傳入世界的。早期人們只會用簡單的符號記錄數字,但是由於當時古羅馬帝國經濟發達,所以他們的計數方式被更多的採用,成為了國際通用計數法。就是在如今,我們也會見到這樣的羅馬計數,2000多年的時光非但沒有泯滅傳統反而沿用至今。

最常見的羅馬數字就是鐘錶的錶盤符號:Ⅰ、Ⅱ、Ⅲ、Ⅳ、Ⅴ、Ⅵ、Ⅶ、Ⅷ、Ⅸ、Ⅹ、Ⅺ、Ⅻ……

元素周期表:IA族,IIA族,IIIA族,IVA族,VA族,VIA族,VIIA族,IB族,IIB族,IIIB族,IVB族,VB族,VIB族,VIIB族,VIII族。

音樂學中,調式音級高低序數,叫做音級標記,也稱「級數」或「號數」。由主音向上依次用羅馬數字Ⅰ、Ⅱ、Ⅲ、Ⅳ、Ⅴ、Ⅵ、Ⅶ標記。

《蒙娜麗莎的微笑》,《最後的晚餐》這些耳熟能詳的世界名畫都和古羅馬時代的藝術啟蒙有著緊密的聯繫。

當時由於生產力的發展,新興的資產階級不滿教會對精神世界的控制,所以開始通過藝術表達思想的解放。其實今天的西方世界,其人文精神與國家制度,無非就是古代希臘與羅馬時代的複製而已,義大利的文藝復興時代,除了增加了先進的科學技術外,和古希臘城邦時代沒什麼區別。也就是說,如果希臘或羅馬的時代多延續一些時間,人類會更加進步。

置身現在,我們每當欣賞這些世界名畫時,不禁感嘆思想對藝術的深遠影響。

鑑賞一幅畫不如說揭開一段歷史。

古羅馬的別墅和公寓——極簡主義的起源

羅馬人住在哪裡?他們的房子看起來是什麼樣子的?我們習慣在電影和電視劇中看見他們住在明亮的房舍裡,有柱子、內院花園。裝飾溼壁畫的房間。小噴泉和餐廳。但事實卻迥然大異。原來,在羅馬只有富豪和貴族有能力住在僕人成群的別墅裡,而這些人在羅馬也是「二八原則」中那20%財富大鱷,那其餘的80%的人就住在公寓大樓裡,生活條件往往很差,有些甚至讓我們聯想到孟買貧民窟的房子。

古羅馬的別墅和現代別墅大同小異,佔地面積大、房間多、配套設施完備。而這些不是別墅最重要的特點。我們知道,古羅馬早期城市裡的水管工程並不成熟,居民用水主要依賴收集雨水。所以,承水池就成了富人居住區顯著的標誌。這個池子收集來的雨水輸送到一個地下的儲水槽,而這基本能提供豪宅的每日所需。

水是很寶貴的資源,地位越高的人住在離水源越近的地方,因此相對於其他臥室,主臥通常離中庭最近,同時也是男主人的臥室。這和現代思想略有不同,我們現代的別墅設計通常喜歡把客房安排在一樓,方便客人活動,而樓上才是屬於主人的私密空間。

還有一個顛覆我們想像的地方,羅馬人喜歡牆壁或地板上豐富多彩的裝飾和稀少的家具,這和我們現在追求的「北歐風」「性冷淡」風格恰恰相反。他們用濃重的彩色提升房間的華麗,但是在家具的擺放上卻早早踐行了極簡主義,在偌大的房間中極少可見。除了桌子和床這樣的必需品,其他都可省略。

現代的房屋,極小的空間也要一應俱全的家具配套,認為這才算作家,這是我們和古羅馬人的思想差別。

剛才我們說過了富豪們的別墅,現在來看看當時窮人住的地方——公寓。古羅馬時代的公寓和現代建築的公寓十分相似,幾十平米的空間內劃分好居住區、生活區,一棟樓由幾百戶人共享,唯獨和現代不同的是,他們的廁所和浴場都設立在不同的街區。

在羅馬人的心中,整個羅馬城都是自己的房子,他們不願意待在幽暗狹小的家裡,更喜歡去街上走動,喜歡與人熱絡閒談,似乎這才是於他們有意義的生活。

生活在大都市的現代人,選擇住宅通常喜歡高層,因為視野好也較為安靜私密,但羅馬人卻截然相反。古羅馬的一樓通常住著的是有錢有權的人,而越往上住的越是當時社會底層的勞動力,到了頂層基本是已經喪失勞動力的老人居多。

這是為什麼呢?

首先,疲憊時顯而易見的因素。那是沒有電梯,住得越高,就得爬得更高。這點不難理解,社會的發展生活的便利勢必要帶給現代人順應時代的選擇。

其次就是安全問題。當時羅馬的建造業由不太有良心的投機商把持,建築物越高,結構便越脆弱,倒塌的風險也越高。

一棟公寓就是當時羅馬階級的概括。

等級制度下的羅馬服飾

我們通常在歷史的展現中看到的古羅馬人的形象都是裹著色彩繽紛、長被單似的長袍。的確,第一眼望去,這些衣服看起來很不舒適;裹著它不好走動,根本不可能快跑或者爬樓梯,但這的確是富豪的標配服飾。我們剛剛說到有錢人選擇公寓會住在低層,這也和他們的服飾有很大關係。

在羅馬,長袍是文化和文明的象徵。只有羅馬公民才能穿著長袍,外國人、奴隸都不在此列。

我們可以將長袍界定為那個時代的西裝外套和領帶,長袍的功能是用來製造良好深刻的公眾印象,特別是在重要場合。

長袍從古代開始便為人使用,並且經歷了實在的演變。剛開始的時候,長袍的尺寸很小,後來越變越大,在地板攤開時,直徑有5.5米。所以我們在電影中看到有錢人穿衣必須有人服侍是由道理的。這是一個人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書中作者向我們描述展現了一段穿長袍的場景:

主人直挺挺地站著,紋風不動,眼睛凝視前方。奴隸將毛毯般的長袍披在他的雙肩,同時留意著不能讓左右等長,而是把其中一段的布留得極長,一路懸掛到地板上。他非常機靈地提起尾段部分,從一邊腋下穿過,然後繞胸而過,蓋到脖子上,接下來,他把它當做圍巾,在脖子上繞一大圈,在鎖骨下方用別針固定住。其餘剩下的長布再繞身體一圈最後塞進全面的層次裡。

長袍的顏色也是身份地位的標誌。比如,鑲紫邊的白色長袍象徵著受到保護,只有元老院的元老和14歲以下的年前男孩才能穿。

女性較比男人們有更多的著裝自由權。女性不分等級都穿著類似短袖上衣的衣物,稱作斯託拉,長至腳面。唯一區分地位的是一條被稱為帕拉的長方形圍巾。貴族女性會用它蓋住頭部盡顯其貴族地位。

回到我們現代社會中,基本已經告別了服飾與地位的捆綁。人們自由選擇喜愛的色彩、樣式、質地。女人可以穿軍裝短褲,男人也可以穿蘇格蘭長裙,這些都不會影響一個人的存在屬性。

從古至今,服裝根據人類本身的需要不斷演化。最早的服裝是出現在《聖經》的伊甸園中,亞當和夏娃因為吃了善惡樹的果子眼睛明亮看到對方的身體感到羞愧就用樹葉遮蓋身體。這就是人類歷史上的第一件衣服。

現在我們也會在服裝的選擇上首先考慮它的功能性,然後是美觀性。比如我們去滑雪,肯定要選擇保暖抗風的衣服,但是去潛水就要選擇輕巧防水的衣服。

總之,隨著科技的進步社會的發展,衣服從實用性和美觀性都會更好的服務人類。

羅馬人的一日三餐

我們上面提到富豪的別墅崇尚極簡主義,主要具備生活必需的家具即可。這樣艱苦樸素的作風在一日三餐的選擇上也有所彰顯。羅馬人即使是再富有也只會重視晚餐,早餐和午餐填飽肚腹便滿足。

首先羅馬人不重視早餐,幾片麵包沾著蜂蜜,喝一杯牛奶或葡萄酒就完成了。午餐通常就在外面解決,類似於我們今天的上班族,找個飯店或小餐館匆匆吃飽就投入下午的工作中。雖說是飯店但是羅馬的飯店和我們想像的不一樣,他們所能提供的都是快餐,比如豆泥、雞蛋和乳酪等簡單的食物,我們現在熟知的快餐文化最早就是起源於羅馬。

對羅馬人來說,最重要也是最隆重的就是他們的晚餐。

一般為了準備晚餐,午市過後很多商家就關門了,下午就開始為晚餐做準備。其實不是因為需要花費很多的時間而是有地域性的原因。

當時的羅馬帝國還不具備電力系統,所以最好趁天還有光時進行活動。而對於富豪晚宴的客人也能早早結束聚會趕在天黑前回家,畢竟保證客人安全也是主人的責任。所以,一般人家太陽落山後只能全體入睡,因為橄欖油和燭心是很昂貴的,能在夜晚還有燈光的地方通常就是貴族們豪華的府邸了。

按照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習慣,人們從用過早餐到下午一般就會飢腸轆轆,所以晚餐對人們十分重要,它不僅是羅馬晚餐文化的體現更是人們身體強壯的關鍵。一般羅馬的晚餐時間隨季節而有所變:夏季是第九個小時,冬季則是第八個小時。

到了晚餐時候,一般人家的女主人會把家中最好的事物烹飪好,等待丈夫回來享用。

而晚餐對於貴族來說則有更多的意義。這是他們拓展人脈的社交渠道,藉以認識別人,炫耀主人的社會地位和舒適生活。我們可以理解為公關宴會。一頓成功的晚餐可以培養更重要的人際關係,交涉政治或商業聯盟。總之,晚餐的意義在整個貴族眼中都舉足輕重,所以主人一般都會親自過問,僕人們也馬虎不得,讓來賓滿意是一個晚宴的最高標準。

晚宴的食物種類十分豐富。龍蝦、烤乳豬、海膽、睡鼠和母鶴,但是有一種食物是晚宴的必備,就是魚醬。魚醬是最頻繁的一種蘸料,幾乎每一種肉製品都需要這個味道佐餐。味道有點蛋黃醬和番茄醬的混合。它需要把魚的內臟取出來放在醋汁中醃製,蒸餾過濾最後形成珍貴的魚醬。這是貴族晚宴的一種象徵。

還有各樣新鮮的蔬菜水果:玉米、番茄、捲心菜、無花果、桃子和波斯蘋果等等。

晚宴的菜單是隨時調整的,按照客人的喜好增添或減少。

就這樣持續六個小時以上的豪華社交晚宴成了日落後羅馬城的奢靡之地。

2000年的時光帶走的是羅馬昔日的輝煌,情緒在感慨著偉大的建築,與恐懼著可怕血腥的戰鬥,好奇於當時的美麗服飾,垂涎於美味奇異的飲食中不斷起伏。

我們終將踏上那一片神秘的土地。

相關焦點

  • 德國出土2000年前古羅馬士兵使用的銀匕首:雕刻精美保存完整
    被修復後的匕首海外網2月29日電 考古學家日前在德國有了一項驚人的發現,他們在一名古羅馬士兵墳墓裡發現了一把有著2000年歷史的銀匕首。出土時的匕首據報導,發現這把匕首和刀鞘的是一名19歲的考古實習生尼科·卡爾曼。
  • 古羅馬人的日常
    古羅馬人的日常 2018年04月08日 09:29 來源:解放日報 作者: 字號 內容摘要:在古羅馬,家庭紐帶是社會身份的基礎。男性戶主,即家長,控制著家庭成員和財產。
  • 古羅馬鐵產量遠遠超過中國?比利時發現古羅馬煉鐵廠,證據出現
    不過,最近比利時發現了一座古羅馬時期的煉鐵廠,讓古羅馬和古代中國的產鐵量問題再次成為討論熱點。 根據外國歷史學家的測算,古羅馬潘諾尼亞行省曾挖出過300多萬噸礦渣,按照鐵礦25%的出鐵率,也就是75萬噸。古羅馬在當地一共統治了350年,折合每年出鐵2100多噸。
  • 打破一個水晶杯,就差點被扔去餵鰻魚:古羅馬奴隸的生活有多慘?
    不過,在羅馬貴族、大莊園主馬爾庫斯·西多尼奧斯·法爾克斯看來,古羅馬奴隸是一個龐大的群體,其中一些人的經歷確實糟糕,但不能一以概之。為了讓讀者更好地了解古羅馬奴隸的真實生活狀況,英國史學家傑瑞·透納以「歷史VR」的形式,邀請「虛構人物」法爾克斯以奴隸主的口吻,對羅馬奴隸的來源、類型、生活細節,以及如何馴養、管理奴隸等問題,做了全面細緻的介紹。
  • 尿液漱口、人泥春藥,古羅馬人的「噁心」程度超乎你想像……
    3.爆炸警告擦屎棍只不過是讓人覺得噁心,然而在古羅馬如廁,是有可能喪命的。下水道裡那些蟑螂、老鼠、蛇隨時可能跑出來咬你一口。更可怕的是,廁所由於常年不清理,聚集的沼氣可能隨時被引爆,隨便一點火花就可以把你掀翻在糞坑中……為了防止爆炸,古羅馬人在廁所的牆上刻下防止惡魔出現的咒語、在進入廁所前誠心祈禱,願神保佑順利蹲坑完畢......
  • 古羅馬競技文化特性研究-評《古羅馬競技文化研究》
    古羅馬文化是西方奴隸制度高度發展的代表,也是古羅馬文明重要組成部分,具有獨特的文化魅力。本文以古羅馬競技文化為研究對象,闡述了古羅馬競技文化的社會作用,分析了古羅馬競技文化主要類型,並以古羅馬競技文化中角鬥競技為例,對古羅馬競技文化特性及其對現代體育的影響進行了進一步剖析。
  • 法學為何產生於古羅馬
    然而不可否認,法學在古羅馬的產生與興盛,都得益於古希臘這些關於法律,關於哲學方面有著巨大成就的設計大師。法學在古羅馬的誕生德國法學家耶林曾經說過:「羅馬帝國曾三次徵服世界,第一次以武力,第二次以宗教,第三次以法律。
  • 作為古羅馬文化符號的笑
    在現實生活中,除了自然的笑以外,笑還含有更豐富的含義:它可以用來傳遞友善、活躍氣氛、緩解尷尬,也可能用來表達嘲諷、蔑視、攻擊等態度。總之,笑不僅僅是一種自然現象,更是一種文化現象。比起現代社會上含義多變的笑,古羅馬的笑也毫不遜色。
  • 古羅馬轉型期|「四時之中,更迭見之」,文化之路「乘勢而上」
    除了政治演變會影響古羅馬人的生活,經濟和文化對古羅馬人的生活的影響更是方方面面。畢竟對外戰爭讓古羅馬獲得了大量的土地和奴隸,讓古羅馬人習慣了掠奪,這也成為了他們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而羅馬統帥對外徵戰勝利歸來,盛大的凱旋式,在讓古羅馬統帥樹立自己威望的同時,普通的羅馬人也能分享這份驕傲。這就是古羅馬政治與戰爭對羅馬人生活的影響。
  • 東有西漢,西有古羅馬,原來最早的競技場是這樣建的
    「東有西漢,西有古羅馬」,這是一句著名的諺語。古羅馬文明是西方文明的重要源頭。我們現今很多發達的體育項目,競技類項目都起源於古羅馬,就連公寓樓的房屋設定,早就在古羅馬形成,我想這也許就是開發商的靈感來源。
  • 延長羅馬帝國壽命的一劑良藥——古羅馬的禁止奢侈法
    古羅馬甚至專門出臺法律禁止奢侈,並在很大程度上阻止了古羅馬的快速滅亡,是延長羅馬帝國壽命的一劑良藥。 一、古羅馬禁止奢侈法的頒布其實是古羅馬從共和國時期邁入帝國時期之際,政治經濟文化等諸多方面發生巨大改變的剪影 古羅馬的發源大概是在公元前9世紀,位於義大利半島。
  • 塞爾維亞最有生活氣息的城市,曾誕生了最重要的一位古羅馬皇帝
    其實離開中北部的喧鬧,南部反而保留了更純正的東歐生活。尼什,就是其中之一。尼什(Nis),塞爾維亞第三大城市,也是南部最大的城市。這塊土地上人類最早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000年的新石器時代和鐵器時代的色雷斯人。
  • 從維斯塔貞女探古羅馬的宗教道德 安鳳仙
    >維斯塔貞女是古羅馬維斯塔女神的女祭司,負責守護羅馬國家聖火,具有維護國家安定的作用,在羅馬宗教生活中佔有重要的地位。有些貞女是受人引誘,有些則是被利用而失身,最終都難逃死亡的命運,由此看出古羅馬對褻瀆神靈的懲處之嚴厲。毫無疑問的是,在古羅馬社會中,因敬畏神靈而制定下的法律,是包括貞女在內的每一個人都不能輕易違反的。古羅馬社會嚴格的紀律要求,不僅體現在羅馬的軍隊上,而且已經深入到日常的生活之中,它要求人們嚴格按照相關的規範來從事活動,將國家的法律、城邦的整體利益置於其他的利益之上。
  • 世界三大古羅馬競技場說,角鬥士不會和野獸搏鬥,我們被誤導了
    我看過很多古羅馬露天劇場,土耳其的以弗所古城、約旦安曼城堡山腳下的古羅馬劇場、安曼北邊的傑拉什古城、羅馬鬥獸場、突尼西亞北部的杜迦古城、迦太基古城遺址……我們從馬特馬他一路驅車往東北部的海邊行進,路上在傑姆停下,徒步穿過曲折的小路,恍然間一座巨型古羅馬露天劇場展現在眼前,這就是震驚世界的埃爾傑姆鬥獸場,突尼西亞必打卡的世界文化遺產。
  • 古羅馬藝術之雕塑
    浮雕被廣泛用於建築裝飾上,譬如住宅、宮殿、會堂、生活器具、鑄幣等都經常用棕櫚葉、茅莨葉、花、果實、和人物故事的浮雕圖案裝飾。羅馬的統治者們為了炫耀他們侵略戰爭的勝利,往往要修建一些獨立的紀念性建築物,最常見的是凱旋門和紀念柱。
  • 古羅馬人與現在的義大利人有何關係?古羅馬的純正後裔現在在哪?
    逐漸的羅馬被日耳曼化了,真正屬於古羅馬血統的人們卻越來越少了。可能很多人都覺得現在的義大利人不就是原來的羅馬人?但是大家要知道,古羅馬可不止一次被外族侵略統治過,真正留在羅馬的古羅馬純種人基本上已經見不著了,那麼他們都去了哪裡呢?關於純種的古羅馬血統的人去了哪裡,說起來可能大家還不相信,就是現今俄羅斯首都莫斯科以及基輔一代。
  • 消失了幾千年的古羅馬軍團,原來一直在中國,後人至今在此地生活
    其中排在首位的便是古羅馬第一軍團。這隻軍隊能徵善戰,為克拉蘇立下了汗馬功勞。克拉蘇戰死後20年,羅馬帝國與安息帝國握手言和。等交換戰俘時,卻發現只有幾百人,剩下六千多人的部隊不翼而飛。這件事一直困擾著西方的史學家,直到近些年中國的專家們才在甘肅一個村莊裡找到了答案。公元前53年,克拉蘇為了與凱撒和龐培爭奪霸權,決定向東擴張勢力。
  • 古羅馬人沒有衛生紙,他們的如廁習慣和現在竟然如此不同
    等他完事兒後,我們才意識到我們竟然沒帶衛生紙。這段戲劇性的經歷讓我陷入沉思。在接下來的幾個小時裡我都在思考衛生紙和衛生間習慣的文化本質。放我一馬吧,長途駕駛真的很辛苦。衛生紙如今已成為現代生活的標配,我們甚至壓根兒想不起它。然而這個司空見慣的東西卻值得我們深思,因為衛生紙是一種人造製品,一種技術,因而有其文化根基。
  • 古羅馬筆下的中國,和中國筆下的古羅馬,吹捧得讓人臉紅
    若是沒有彼此的利益相爭便不能成為敵人,古羅馬和古中國兩個超級大國便就是"距離產生美"的朋友了。正所謂遠交近攻嘛。作為東西方兩個超級大國,古羅馬筆下的中國與中國筆下的古羅馬,彼此會如何評價對方?《地理學》:賽裡斯人文明、溫和、公正且生活儉樸,總是避免與鄰國發生衝突,甚至不願與其過多接觸,但卻很樂意讓外界了解其商品,其中最主要的是生絲,絲製品、精皮以及高質量的鋼鐵。羅馬學者對中國的評價卻一直美的不敢想像。4世紀的希臘史學家馬爾塞林看來,中國的空氣都是甜的,月亮都是圓的,人都是好的,山好水好人更好。
  • 奢侈之風是如何一步步毀滅強大的古羅馬的?
    奴隸主們為了持續自己的奢侈生活,不惜增收苛捐雜稅、收受賄賂、壓榨平民、搜刮百姓,買官賣官現象嚴重。貴族階層們為了謀取更高的官階與更大的權力,用巨額錢財或豪華的宴席來賄賂選民和選舉機關以此來獲得更高的票數。古羅馬時期,到處都有大規模的奴隸莊園,隨處可見的都是被奴隸主壓迫奴役的奴隸。他們被羅馬人看作是"會說話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