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每個暑假都有著不同的記憶,這個暑假,對於張瀚翔來說意義非凡,因為,這是他作為留守兒童的最後一個暑假。
但在一開始,在張翰翔的心裡,這不過就是三年級的尋常暑假。和所有的小男孩一樣,貪玩的他期盼著這個暑假,老師的放假叮囑怎麼也比不過外面的蟬鳴和鳥叫更有吸引力,他出神地看向窗外,老師的呵斥聲在他耳邊響起,但他根本不為所動
01留守兒童張翰翔的暑假——一邊調皮搗蛋讓人頭疼,一邊突然懂事讓人心疼
沒有補習班的暑假就是自由,書包一扔,就可以找同伴去玩耍了。捕蜻蜓、打彈珠、偷西瓜、石子打水漂、彈弓打瓶子,哪怕只是在田野裡追逐打鬧,都快樂非凡。
張翰翔和張子樂用彈弓打瓶子的石子打到別人,偷西瓜被發現這些都是家常便飯,奶奶平時也就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任由事情過去,但也有例外。
為了給好朋友依依送一隻竹子做的哨子,張翰翔偷了奶奶的錢,又把自己一直戴在身上的玉也抵押給了小胖。
回來以後,奶奶特別生氣,不是因為他的淘氣,也不是因為他偷錢,而是因為那塊玉,那是為了保佑張翰翔平安,特意求來的,是奶奶對他的期望與寄託,但張翰翔卻絲毫不重視這塊玉,隨意將它丟棄。
為此,奶奶追著他繞著整個村子跑,最終,奶奶跑不動了,把棍子杵在地上,顫顫巍巍地蹲了下來,在牆角處的張翰翔把這一幕看在了眼裡,也就是這一幕,讓他突然開始懂得:原來,奶奶真的老了,病了。
他用自己最心愛的一大匣子彈珠把那塊玉換了回來,和奶奶說是自己玩的時候不小心弄丟了,現在找了回來。隨後他陪著奶奶去看病,開始心疼奶奶,幫奶奶推車、幹農活、洗碗,儼然變成了一個懂事的大男孩。
人只要願意承擔一部分的責任,就很容易突然長大,所以,很多長大都看似是一瞬間的事情一樣。
那一大匣子彈珠,在送出去的那一刻,就變成了張翰翔成長的節點,將他骨子裡的責任感激發了出來。但他還只是個三年級的孩子,突然的懂事不免讓人心疼。
02留守老人對孫兒的牽掛——言語上不知如何表達,內心中卻全是疼愛與不舍
夕陽西下,炊煙嫋嫋,可是和小夥伴玩耍的歡愉卻不會因為天色漸晚而減退,玩累了卻還沒玩夠,只有奶奶的那一聲「張翰翔,回家吃飯!」才能將他從小夥伴的身邊帶回家。
奶奶的話不多,對孫兒幾乎「有求必應」:張翰翔說想吃辣椒炒肉,奶奶說「我給你做」;張翰翔說想吃包子,奶奶說「咱們一會兒去買」。
不僅如此,在張翰翔犯錯時,不善言辭的奶奶不顧自己的面子,去替孫子賠禮道歉。
玩彈珠的時候,小胖不願意自己的大彈珠被贏走,就耍賴說張子樂離彈珠太近了,和張子樂扭打在一起,這惹怒了正義感爆棚的張翰翔,他拿起磚頭就朝小胖的腦袋上砸了下去,小胖的腦袋開了花。
奶奶知道後,裝好一籃子雞蛋,讓張翰翔隨著她一起去給小胖道歉,但是張翰翔覺得自己沒有錯,拒絕跟去。最終奶奶獨自拿著雞蛋去小胖家道歉,因為小胖媽媽的不依不饒,奶奶便掏出用手絹包起來的一卷錢,放在了桌上,默默的離開了。
小時候,總以為自己沒錯就可以不道歉,但很多時候,是大人們用自己的尊嚴去維護了你的童真和固執。
臨別時的飯菜,異常豐盛,奶奶卻說自己吃不動了,一大盆的雞蛋羹全是孫兒的,排骨也是,張翰翔沉默不語,但內心卻明白了奶奶的疼愛和不舍。
03兩種留守必然走向離別——真正造成留守的不止是現實,還有成長的代價
張翰翔喜歡鄉村裡的無憂無慮,但是也憧憬著城市裡的光怪陸離。每次看到外來的車輛,他總會停下手中玩的遊戲,目光跟隨著從車上走下來的人。這些人,都從城市裡來,有人帶著好吃的好玩的,有人帶著城裡的故事,這些,怎麼能不讓一個孩子心生好奇?
三奶奶家的依依就是一個從車裡走下來的人,一群在玩鬧的男孩,因為看到了一個女孩子而愣神,手中的彈珠都忘記打了。後面的日子裡,他們交換著彼此的快樂,張翰翔開始知道,城市裡有遊樂場和公園,在家會聽輕音樂,上學放學都需要接送,父母會不讓孩子經常看電視……
所有的一切,都是新奇的,令人嚮往的,但同時,也是必然的趨勢。因為農村教育資源的相對落後,每一位家長外出打工,為的就是能讓孩子有更好的教育,去城市讀書,是每個留守兒童最終的選擇。
在這個暑假裡,張翰翔在大人們的聊天中也漸漸明白離開奶奶,離開鄉村已是必然會發生的事情。也漸漸開始接受這個現實,但是情感上卻很難以割捨:一邊是城市裡更好的未來,一邊是農村裡的奶奶和玩伴的情感。
昔日裡,和玩伴一同玩耍是一天的基調,現在卻甘願一天都幫奶奶幹活,長大,不過就是這樣,懂得了大人的不易後,懂得什麼叫做力所能及。
明白了那些再心愛的玩具,和朋友一起分享,才能得到真正的歡樂;明白了自己可以用來換玩具的一塊玉,在奶奶的心裡卻寄託著太多的期許;明白了奶奶手中的手推車,推著並不輕鬆,但是在疼愛的人面前才會說「不累」。在張翰翔懂得這些的時候,離別的這一天終究還是來了。張翰翔的內心中開始有了對話「留下奶奶一個人在家了,奶奶想我了怎麼辦?之前都是我幫她充電,她會了嗎?她知道怎麼接打電話嗎?」
想到這些,張翰翔掉頭跑到奶奶身邊,給奶奶詳細介紹了怎麼用手機,那種叮囑的語氣,讓人有種奶奶是孩子的感覺。
人的一生中,會遇到很多不可逆的事情,比如離別,比如長輩的老去和疾病。成長的代價就是在遇到這些事情的時候選擇應對,而不是逃避。
在農村留守的,原本是老人和孩子,但是孩子被接去上學了,便只剩下孤獨的老人依然留守。這是印刻在很多人內心中的無奈,也是一個時代的記憶。
荒城:荒城已荒,成長未央。每個人的內心都有一座荒城,但是荒城已荒,我們從未放棄過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