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有很多傑出的英雄豪傑,他們之中有些是武功蓋世,有些卻是投筆從戎,但他們都胸懷凌雲壯志,令人敬仰。比如南宋的嶽飛、文天祥等等,其氣吞山河的壯舉,曾經感動了無數人。
張煌言是明末抗清英雄,他以舟山和金門為基地,堅持鬥爭十九年,一方面與鄭成功等會師北伐,另一方又聯絡李自成餘部李來享、郝搖旗等共同作戰,失敗後隱居海島,因叛徒出賣,被捕犧牲。
他堅持鬥爭時間之長、和遭遇艱苦的程度之高,都超過了宋末民族英雄文天祥。下面介紹張煌言的一首七律,雖然時隔367年,卻依然口耳相傳,值得細讀。
舟次圌山
明代:張煌言
長江如練繞南垂,古樹平沙天塹奇。
六代山川愁鎖鑰,十年父老見旌旗。
陣寒虎落黃雲淨,帆映虹梁赤日移。
夾岸壺漿相笑語,將毋徯後怨王師!
本詩創作於1654年,當時作者34歲,他與明朝富平將軍張名振率軍攻克鎮江。詩中描繪了鎮江的景色、義軍的士氣、百姓的歡迎、以及作者必勝的信念。
圌(音船)山,在江蘇丹徒縣東,為江防要地,宋代名將韓世忠曾駐防此地,防止金兵南侵。次,指行軍途中在一處停留三宿以上。
作者堅守自己的信念,即使遇到無數的艱難險阻 ,卻始終不動搖。這一天,部隊駐紮在江邊休整,他也想藉此機會調整一下心情,於是便登上附近的圌山,放眼遠眺。
首聯就展現了一幅宏大的場景,「長江如練繞南垂,古樹平沙天塹奇。」 遠遠看去,長江像一條白色的絲帶,蜿蜒南伸;兩岸古樹平沙,更點綴著這條險要的天塹。垂,同陲,即邊疆;南陲,即東南一帶。一個「奇」字,表達作者驚詫於眼前的美景,更表明作者一直忙碌,已很久無暇欣賞山川勝景了。
詩人心中感慨,不禁回想起這些年的徵程,「六代山川愁鎖鑰,十年父老見旌旗。」六朝古都、山川險要,歷來都是兵家必爭之地;十年不見的旌旗,鄉親們今日又得重見。六代江山,指反清義軍控制的浙江、福建等江南地區。六代,指東吳、東晉、宋、齊、梁、陳,這六個朝代都建都於南京,地域主要在長江以南。
鎖鑰,指軍事要地;愁鎖鑰,含蓄地指清兵南下,江防要地全失,江南形勢岌岌可危。十年,指從清兵1645年攻佔南京、鎮江,到1654年張煌言收復鎮江。父老,指江南百姓。旌旗,指軍隊旗幟,這裡引申為南明政權。
山頂上白雲悠悠、寒風陣陣,詩人心情也變得稍許輕鬆。雖然心中有很多事情希望早點完成,他卻非常清楚,屬於自己的時間並不太多。作者又將思緒拉回現實,「陣寒虎落黃雲淨,帆映虹梁赤日移。」義軍的戰鬥力令敵人膽寒,完全能夠掃清江南的清兵;義軍水師旌旗蔽日,也令人對南明政權肅然起敬。
陣,本作陳,指反清義軍令行禁止,隊列整齊。一個「寒」字,表達出令人戰慄。虎落本指古代護衛城堡或營寨的籬笆,這裡指義軍的戰鬥力強。黃雲暗指清兵,赤日是指在江南地區堅持鬥爭的南明政權。移,意思是令人羨慕、尊敬。
詩人不管最後的結果如何,只要一息尚存,他就要堅持鬥爭,絕對不會向清王朝投降。結尾兩句更令人感慨,「夾岸壺漿相笑語,將毋徯後怨王師!」老鄉們簞食壺漿、夾道歡迎,還相互說笑,勞軍得趁早,遲了就別怪義軍走得太快了!
壺漿本指裝在壺裡的酒,這裡用來指代慰問義軍的鄉親們。將毋,即不要的意思。徯後,落在後面。作者不提心中的喜悅,但百姓們對他們的熱情,足以表明其深受愛戴,則作者激動之情早已溢於言表。
張煌言的這首七律情感真摯,語言樸實,充滿了對出徵勝利和返回故鄉、重見父老的喜悅心情。作者曾擔任過南明的兵部尚書,不僅具有遠見卓識,而且意志堅定,雖然在世只有45年,一生卻充滿了傳奇。這首詩也是因為人們口耳相傳,才流傳至今。
老子曾說,天下之至柔,馳騁於天下之至堅。張煌言不過是一介書生,手無縛雞之力,卻願意為了自己的夢想、以及無數人的幸福,不惜肝腦塗地。人生苦短,卻又曲折漫長,詩人不屈不撓的精神值得後世學習,這首詩更值得人們細讀和吟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