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煌言的一首七律,雖然時隔367年,卻依然口耳相傳,值得細讀

2021-02-23 雲水心語

歷史上有很多傑出的英雄豪傑,他們之中有些是武功蓋世,有些卻是投筆從戎,但他們都胸懷凌雲壯志,令人敬仰。比如南宋的嶽飛、文天祥等等,其氣吞山河的壯舉,曾經感動了無數人。


張煌言是明末抗清英雄,他以舟山和金門為基地,堅持鬥爭十九年,一方面與鄭成功等會師北伐,另一方又聯絡李自成餘部李來享、郝搖旗等共同作戰,失敗後隱居海島,因叛徒出賣,被捕犧牲。


他堅持鬥爭時間之長、和遭遇艱苦的程度之高,都超過了宋末民族英雄文天祥。下面介紹張煌言的一首七律,雖然時隔367年,卻依然口耳相傳,值得細讀。


 

舟次圌山

明代:張煌言


長江如練繞南垂,古樹平沙天塹奇。

六代山川愁鎖鑰,十年父老見旌旗。

陣寒虎落黃雲淨,帆映虹梁赤日移。

夾岸壺漿相笑語,將毋徯後怨王師! 



本詩創作於1654年,當時作者34歲,他與明朝富平將軍張名振率軍攻克鎮江。詩中描繪了鎮江的景色、義軍的士氣、百姓的歡迎、以及作者必勝的信念。


圌(音船)山,在江蘇丹徒縣東,為江防要地,宋代名將韓世忠曾駐防此地,防止金兵南侵。次,指行軍途中在一處停留三宿以上。


 

作者堅守自己的信念,即使遇到無數的艱難險阻 ,卻始終不動搖。這一天,部隊駐紮在江邊休整,他也想藉此機會調整一下心情,於是便登上附近的圌山,放眼遠眺。


首聯就展現了一幅宏大的場景,「長江如練繞南垂,古樹平沙天塹奇。」 遠遠看去,長江像一條白色的絲帶,蜿蜒南伸;兩岸古樹平沙,更點綴著這條險要的天塹。垂,同陲,即邊疆;南陲,即東南一帶。一個「奇」字,表達作者驚詫於眼前的美景,更表明作者一直忙碌,已很久無暇欣賞山川勝景了。


 

詩人心中感慨,不禁回想起這些年的徵程,「六代山川愁鎖鑰,十年父老見旌旗。」六朝古都、山川險要,歷來都是兵家必爭之地;十年不見的旌旗,鄉親們今日又得重見。六代江山,指反清義軍控制的浙江、福建等江南地區。六代,指東吳、東晉、宋、齊、梁、陳,這六個朝代都建都於南京,地域主要在長江以南。


鎖鑰,指軍事要地;愁鎖鑰,含蓄地指清兵南下,江防要地全失,江南形勢岌岌可危。十年,指從清兵1645年攻佔南京、鎮江,到1654年張煌言收復鎮江。父老,指江南百姓。旌旗,指軍隊旗幟,這裡引申為南明政權。


 

山頂上白雲悠悠、寒風陣陣,詩人心情也變得稍許輕鬆。雖然心中有很多事情希望早點完成,他卻非常清楚,屬於自己的時間並不太多。作者又將思緒拉回現實,「陣寒虎落黃雲淨,帆映虹梁赤日移。」義軍的戰鬥力令敵人膽寒,完全能夠掃清江南的清兵;義軍水師旌旗蔽日,也令人對南明政權肅然起敬。


陣,本作陳,指反清義軍令行禁止,隊列整齊。一個「寒」字,表達出令人戰慄。虎落本指古代護衛城堡或營寨的籬笆,這裡指義軍的戰鬥力強。黃雲暗指清兵,赤日是指在江南地區堅持鬥爭的南明政權。移,意思是令人羨慕、尊敬。


 

詩人不管最後的結果如何,只要一息尚存,他就要堅持鬥爭,絕對不會向清王朝投降。結尾兩句更令人感慨,「夾岸壺漿相笑語,將毋徯後怨王師!」老鄉們簞食壺漿、夾道歡迎,還相互說笑,勞軍得趁早,遲了就別怪義軍走得太快了!


壺漿本指裝在壺裡的酒,這裡用來指代慰問義軍的鄉親們。將毋,即不要的意思。徯後,落在後面。作者不提心中的喜悅,但百姓們對他們的熱情,足以表明其深受愛戴,則作者激動之情早已溢於言表。


 

張煌言的這首七律情感真摯,語言樸實,充滿了對出徵勝利和返回故鄉、重見父老的喜悅心情。作者曾擔任過南明的兵部尚書,不僅具有遠見卓識,而且意志堅定,雖然在世只有45年,一生卻充滿了傳奇。這首詩也是因為人們口耳相傳,才流傳至今。


老子曾說,天下之至柔,馳騁於天下之至堅。張煌言不過是一介書生,手無縛雞之力,卻願意為了自己的夢想、以及無數人的幸福,不惜肝腦塗地。人生苦短,卻又曲折漫長,詩人不屈不撓的精神值得後世學習,這首詩更值得人們細讀和吟誦!

相關焦點

  • 皇帝詩人的一首七律,描寫細膩,值得細讀
    而漢武帝、明太祖雖然偶爾為之,也寫過很不錯的作品。清代的愛新覺羅 · 弘曆則是一個另類,下面介紹皇帝詩人的一首七律,描寫細膩,值得細讀。瓊島春陰清代:愛新覺羅 · 弘曆艮嶽移來石岌峨,千秋遺蹟感懷多。倚巖松翠龍鱗蔚,入牖篁新鳳尾娑。
  • 楊萬裡的一首七律,首句就直擊人心,頸聯更值得細讀
    下面介紹楊萬裡的一首七律,首句就直擊人心,頸聯更值得細讀。登載酒堂宋代:楊萬裡先生無地隱危身,天賜黎山活逐臣。萬裡鯨波隔希爽,千年桂酒吊靈均。忠貞塞得乾坤滿,日月伴渠文字新。當年蘇軾被流放到儋州,雖然生活艱難,他卻隨遇而安,不僅毫不氣餒,而且還在當地開辦學堂、籌建書院。蘇軾為當地的教育事業做出了極大的貢獻,此後不久儋州就產生了第一位進士。楊萬裡非常喜愛蘇軾的詩詞,平時不僅經常誦讀,而且還細細揣摩和研究。
  • 杜牧的一首古詩,自遣排憂,其中兩句卻值得細讀
    下面介紹的是杜牧的一首古詩,自遣排憂,其中兩句卻值得細讀。自遣唐代:杜牧四十已雲老,況逢憂窘餘。且抽持板手,卻展小年書。嗜酒狂嫌阮,知非晚笑蘧。聞流寧嘆吒,待俗不親疏。遇事知裁剪,操心識卷舒。還稱二千石,於我意何如。杜牧出守黃州,自以為受到排擠,故心情鬱悶,時有消沉情緒產生。唐武宗會昌二年,杜牧年四十,此詩即作於該年他任黃州刺史時。
  • 張煌言:明朝最後一條硬漢,抗清20年,寧死不屈服
    我年適五九,偏逢九月七。大廈已不支,成仁萬事畢。此詩一畢,人頭落地。
  • 明末清初抗清名將張煌言
    康熙三年(1664年),隨著永曆帝、監國魯王、鄭成功等人相繼死去,張煌言見大勢已去,於南田的懸嶴(ào)島(今浙江象山南)解散義軍,隱居不出。是年被俘,後於杭州遇害,就義前,賦《絕命詩》一首。諡號忠烈。
  • 藍盾:七律·詠梅(外一首)
    七律·觸景生情漫天飛舞雪花揚,草地青松掛白霜。喜鵲登枝吟誦唱,雄鷹展翅起高翔。從軍26年,地方政府部門工作18年。詩詞愛好者,偶有作品發表。賜稿郵箱:jstjtx@163.com轉載請註明出處「溫馨微語」轉發是對作者最大的鼓勵往期連結藍盾:七律
  • 劉禹錫的一首七律,脫口而出,白居易也驚呼神妙
    一首好詩,總能讓人回味無窮。也正因為其水平高超,才會顯得洛陽紙貴、經久不衰。那麼到底什麼樣的詩歌,才算優秀作品?首先必須情感真摯,沒有誰會喜歡無病呻吟的作品,讀者更願意看見抒情言志的詩歌。其次要含蓄、經得起咀嚼。
  • 張煌言:與嶽飛、于謙齊名的硬漢,拋妻棄子,卻贏回了一世英名
    當年,崇禎帝自縊於煤山之後,大一統的明朝雖然滅亡了,但由明朝遺臣們建立的「南明政權」依然存在,先後出現「四帝一監國」的局面,所謂的「四帝」即弘光帝(朱由崧)、隆武帝(朱聿鍵)、邵武帝(朱聿鐭)、永曆帝(朱由榔)。「一監國」指的是魯王朱以海。
  • 1664年,最後的抗清勇士張煌言被處死,有人說:明朝才算真亡了
    張煌言,這位明代最後的抗清勇士,就是有血性文人的代表之一。張煌言(1620年7月8日-1664年10月25日),字玄著,號蒼水,鄞(yín)縣(今浙江寧波)人公元1664年10月25日,也就是康熙三年九月初七日,清政府對張煌言這塊難啃的硬骨頭,死了心,將他殺害於杭州弼教坊。
  • 袁枚水平很高的一首七律,僅是最後兩句,就令人醍醐灌頂
    一杯好茶,慢慢品味,才有滋味;一首老歌,靜靜欣賞,方懂真情。讀書寫作也是如此,正所謂,書山有路勤為徑。南宋詩人陸遊曾教育後代,「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李白詩才高妙,也勤奮鑽研,「觀書散遺帙,探古窮至妙。」下面介紹袁枚水平很高的一首七律,僅是最後兩句,就令人醍醐灌頂。
  • 王安石的一首七律,開篇就不同凡響,荊公的氣魄非比尋常
    下面介紹王安石的一首七律,開篇就不同凡響,荊公的氣魄非比尋常。奉酬永叔見贈宋代:王安石欲傳道義心猶在,強學文章力已窮。他日若能窺孟子,終身何敢望韓公。摳衣最出諸生後,倒屣嘗傾廣座中。這首七律開篇就不同凡響,彰顯出詩人鮮明的個性,荊公的氣魄也非比尋常。詩人含蓄地說,雖然自己一直有心傳承和發揚古代聖人和先賢的道義學說,但由於能力有限、才疏學淺,勉強寫事作文,已經非常吃力。其實這些都是作者的謙詞,也是不願讓歐公下不了臺。王安石自小勤奮苦讀,更是活到老學到老,不可能在年紀輕輕時就感到「力已窮」。
  • 清代詩人的一首七律,融貫古今,偉人也愛不釋手,還親自手書詩文
    而在歷史的長河中,一生雖然經歷了幾十個寒暑,卻好像只是彈指一瞬。詩人們懷念先賢、再對照自己的身世,更覺得有一種蹉跎和落寞之感。大多數人之所以平淡無奇,既是因為沒有那種身歷險境、劫後餘生的遭遇,也是由於缺少獨立、自信和堅持的精神。曾經有一位詩人研究了五代的歷史,就有這樣的感受。下面介紹清代詩人的一首七律,融貫古今,偉人也愛不釋手,還親自手書詩文。
  • 元代才子的一首絕句,構思獨特,不落窠臼,最後7字更值得細讀
    下面介紹元代才子的一首絕句,構思獨特,不落窠臼,最後7字更值得細讀。絕句春寒惻惻掩重門, 金鴨香殘火尚溫。燕子不來花又落, 一庭風雨自黃昏。這首詩的作者是趙孟 ,詩人在南宋滅亡後,便歸鄉閒居。他還有一首絕句這樣寫道,「溪頭月色白如沙,近水樓臺一萬家。誰向夜深吹玉笛,傷心莫聽後庭花。」作者在文中也是借景抒情,表達亡國遺民的悽愴。
  • 柳亞子的一首七律,不僅慷慨激昂,而且還奉獻了一個成語
    不過時代在不斷進步,觀念也在逐漸改變,下面介紹柳亞子的一首七律,不僅慷慨激昂,而且還奉獻了一個成語。自題磨劍室詩詞後作者:柳亞子劍態簫心不可羈,已教終古負初期?能為頑石方除根,便作詞人亦大痴。這首詩創作於光緒34年,當時柳亞子年僅22歲,不僅風華正茂,而且滿懷一腔熱血。作為一位著名的愛國志士,他立志要推翻清王朝,並驅除外寇,實現維新。可是理想與現實差距太大,因為一直無法實現,詩人心中時常感到羞愧和怨憤。
  • 偉人寫了一首勞動之詩《七律·到韶山》縱貫古今,盪氣迴腸
    當然,李紳還有一首哀嘆勞動人民生活辛苦、同情底層人民命運的。李紳的《憫農二首其一》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這首詩說的是,農作真的很辛苦,雖然四海之內的田地全都種上了莊稼,但種莊稼的農夫還是吃不飽飯,被餓死。在眾多的同情勞動者的哀歌當中,讀到了偉人的這首《七律·到韶山》。它是那麼的與眾不同!勞動人民在這首七律當中,終於站起來了!
  • 清代大儒的一首七律,開篇就慷慨激昂,尾聯更鼓舞鬥志
    他們有時過著極其艱苦的生活,也依然表現出恬然的心境。比如陶淵明辭官歸隱後,日子很艱苦,可是當他自斟自飲地端著一杯濁酒,卻樂呵呵地說,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蘇軾被貶黃州時,也在東坡上自力更生,還即興賦詩,莫嫌犖确坡頭路,自愛鏗然曳杖聲。清代也有一位詩人雖然晚年生活困窘,卻矢志不渝,更抒寫了傳世佳作。
  • 王昌齡很罕見的一首七律,語言淺顯,卻寓意深遠
    王昌齡28歲進士及第,雖然才華超凡,但一生仕途坎坷。他曾經被流放到嶺南,後來又擔任江寧丞,這期間他與李白、孟浩然、岑參等著名詩人都有詩歌唱和。王昌齡的七絕作品經常採用比興手法,意境深邃。比如他的邊塞詩,節奏明快,充滿了蓬勃向上的精神;他的閨怨詩,心理刻畫極其細膩,感情描繪更富有波瀾。
  • 杜甫的一首七律,精雕細琢,頷聯更顯出神入化
    下面介紹杜甫的一首七律,精雕細琢,頷聯更顯出神入化。返照唐代:杜甫楚王宮北正黃昏,白帝城西過雨痕。返照入江翻石壁,歸雲擁樹失山村。衰年肺病惟高枕,絕塞愁時早閉門。不可久留豺虎亂,南方實有未招魂。詩的大意是:楚王宮北、天正黃昏,白帝城西、尚現雨痕。夕陽返照江面,好像石壁翻入江中;雲霧遮蔽樹林,不見山下村莊。
  • 黃庭堅的一首七律,思深筆健,富於哲理
    一首詩凝聚著詩人的很多心血,不僅要深入生活實地調查,進行認真的觀察和思考,而且還要善於精心提煉、取捨素材。作者在很短的篇幅中,要表達非常豐富的內容,就需要反覆斟酌,並融會貫通。就像賈島所說,兩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
  • 李攀龍的一首七律,技巧成熟,更能感悟人生真諦
    幾場秋雨之後,丹桂飄香、楓林新妝,歲月如詩、山川如畫,雖然滿地金黃,卻更顯出美好的秋光。錢起曾描寫杪秋時節的南山景象,返照亂流明,寒空千嶂淨;李白也在酒後讚美深秋的美好,長風萬裡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