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的一首七律,精雕細琢,頷聯更顯出神入化

2020-12-22 品詩賞詞

杜甫是一位多面手,他的作品題材廣泛,絕句和律詩都寫得非常出色,很多古體詩也深受讀者喜愛。詩聖對待文學創作非常用心,真可謂語不驚人死不休。李白就曾讚揚杜甫,「借問別來太瘦生,總為從前作詩苦。」下面介紹杜甫的一首七律,精雕細琢,頷聯更顯出神入化。

返照

唐代:杜甫

楚王宮北正黃昏,白帝城西過雨痕。

返照入江翻石壁,歸雲擁樹失山村。

衰年肺病惟高枕,絕塞愁時早閉門。

不可久留豺虎亂,南方實有未招魂。

詩的大意是:楚王宮北、天正黃昏,白帝城西、尚現雨痕。夕陽返照江面,好像石壁翻入江中;雲霧遮蔽樹林,不見山下村莊。老來肺病纏身,只有高枕而臥;身在邊塞,感傷時事,經常早早閉門。夔州常有豺虎出沒,不可久留,盼望北歸,卻未能成行。

這首七律是杜甫旅居夔州時所作,當時詩人已經感到夔州時局不穩,也預判到蜀地即將有動亂,想回北方卻不能實現,心裡鬱悶而作此詩。楚王宮和白帝城都是夔州的古蹟,詩人用其代表夔州。夔州雨後初晴,斜陽返照江面,雲霧遮蔽了樹林。詩人年邁病肺、高枕而臥,哀傷時世、無心賞景。

當時夔州百姓困苦不堪,而軍士們卻囂張跋扈。大曆三年,夔州別駕張忠被人殺害,並據城奪權。「夢魂歸未得,不用楚辭招」,表達作者無奈的心情,也抒發了其想回北方的意志。

這首詩最精彩的部分當屬頷聯的兩句,「返照入江翻石壁,歸雲擁樹失山村。」石壁不會翻動,山村也不會流失,但作者卻用一個「翻」字、和一個「失」字,顯得極其突出。細細品味,因為落日的陽光照在山壁上,山壁又將光線反射到江面。江水不停動蕩,山壁的倒影也開始搖晃,仿佛石壁在翻動。

雨後雲密、白帝城高,在雲裡的山村被雲霧遮住,所以說「失山村」。這兩個動詞非常準確地描繪出當時的環境特徵,可見詩人觀察細緻,描寫逼真,堪為出神入化。  

其實老杜的很多作品都很用心,再比如他的《曉望》,其中兩句「地坼江帆隱,天清木葉聞」,描寫也很精巧。詩人在高聳的白帝城上眺望大江,兩岸都是懸崖絕壁,向下俯視如同大地坼裂,就連江帆也無法看見。一個「坼」字,恰如其分地展現出當時的特殊地貌。

等到天朗氣清,才有秋葉飄落。詩人望江帆、聞木葉,採用視聽結合的手法,生動地刻畫出江闊天高的秋天景象,同時也更突顯出詩人的渺小與孤獨。杜甫如此精雕細刻,讓後世讀者對他仰慕不已,詩人元稹就曾如此評價詩聖,「杜甫天才頗絕倫,每尋詩卷似情親」;韓愈更是對其讚不絕口,「獨有工部稱全美,當日詩人無擬倫。」

相關焦點

  • 杜甫在藍田參加重陽節宴會,寫了一首七律,頷聯巧妙用典
    (全文共3300字,讀完大約需要10分鐘,這是一首好詩,如果您暫時沒有時間,建議先收藏哦)有朋友留言:杜甫的《九日藍田會飲》頷聯很低沉,為何頸聯卻突然壯闊起來,詩人的感情是不是起伏太大了?可能很多人沒有讀過這首詩。
  • 袁枚水平很高的一首七律,僅是最後兩句,就令人醍醐灌頂
    一杯好茶,慢慢品味,才有滋味;一首老歌,靜靜欣賞,方懂真情。讀書寫作也是如此,正所謂,書山有路勤為徑。南宋詩人陸遊曾教育後代,「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李白詩才高妙,也勤奮鑽研,「觀書散遺帙,探古窮至妙。」下面介紹袁枚水平很高的一首七律,僅是最後兩句,就令人醍醐灌頂。
  • 杜甫的《登高》既是七律之冠,又是他晚年年老多病孤苦的生活寫照
    說到杜甫,第一印象是什麼呢?是一位憂國憂民的詩人,還是一個非常有才華的人呢?杜甫是一個憂國憂民的愛國詩人,他感慨發出:「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他還是一位十分有才能的詩人,在詩歌方面有很高的造詣。
  • 杜甫《登高》和崔顥《黃鶴樓》哪一首才是七律第一?看看這些數據
    唐詩七律第一之爭,由來已久。雖然大家一直說著「文無第一」,但事實上用比較的方式來品讀詩歌,本身就是一種極好的品詩方式。所以筆者先強調,本期把杜甫的《登高》和崔顥《黃鶴樓》拿來一筆,並非是一定要分出哪首才是七律第一,而是希望我們在比較中,能對這兩首七律巔峰之作,有更深的認識。
  • 杜甫登高有感,遂賦詩一首,此詩被評為「七律之冠」
    杜甫,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唐詩思想藝術集大成者,被後世人稱為「詩聖」,詩也被稱為「詩史」。杜甫的代表作品有《登高》、《春望》、《望嶽》、《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以及「三吏」、「三別」等等,大約有1500首詩留存後世,收集於《杜工部集》。
  • 黃庭堅的一首佳作,僅是頷聯就膾炙人口,撫慰了無數人的憂愁
    他雖然仰慕蘇軾,卻又積極汲取杜甫詩歌的藝術長處,並善於總結前人得失,終於形成了自己的詩歌風格。山谷還主張要多讀書,從而積累古人的佳句善字,於是又提出了點鐵成金和奪胎換骨的理論。 蘇軾也非常喜歡自己這位得意弟子,還誇獎他的作品堪為環偉之文、妙絕當世。下面介紹黃庭堅的一首佳作,僅是頷聯就膾炙人口,撫慰了無數人的憂愁。
  • 杜甫一生顛簸流離,卻也寫出了一首歡快自在的七律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後人尊稱他為「詩聖」,與「詩仙」李白合稱「李杜」,其詩被稱為「詩史」。杜甫的一生有多半時光都在顛簸流離,歷經磨難,備嘗艱辛。仕途的不順,戰亂帶來的他跟隨百姓們流離失所,更讓杜甫能夠深入社會,真切認識到現實的黑暗和百姓遭受的苦難。杜甫的詩調大多沉鬱頓挫,通過他的詩篇也能反映出大唐王朝由盛轉衰,這一歷史過程中的時代風貌和社會動蕩。
  • 李白告別此地,帶走家喻戶曉的名詩;杜甫來此,吟出七律之冠
    它確實是一個奇妙的城市,明明只是在西部,遠離中原,歷史上卻有過白帝城託孤的故事,更引得李白、杜甫、白居易、劉禹錫、蘇軾、陸遊等文化名人駐足於此,憑弔懷古,相互唱酬應和。最著名的,當然是李白的那首《早發白帝城》:朝辭白帝彩雲間,千裡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這首詩太有名了,相信絕大部分中國人在孩提時代就已經郎朗上口了。
  • 杜甫很著名的一首詩,被評為「七律鼻祖」,短短4句恢宏而悲壯
    文/顧無【引觴漫談】最近特別喜歡杜甫的詩,買回來中華書局的《李太白全集》幾乎沒怎麼看,全在鑽研唐詩三百首中的杜詩,還有他特別著名的幾首七律組詩,秋興八首,詠懷古蹟五首,這些詩篇後續都會出賞析與大家一起分享
  • 仙境論壇 & 從既定程式與鑑賞途徑解讀杜甫的《七律?登高》
    桃花源論壇 || 從既定程式與鑑賞途徑解讀杜甫的《七律•登高》   高舉閣 作者桃源詩隱     從既定程式與鑑賞途徑解讀杜甫的  《七律·登高》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而杜甫的詩,比較沉鬱委婉、深厚低回。  所以,杜甫之所以被譽為詩聖,其「聖」之所在,主要是透過他的詩歌創作所體現出的「五聖」:一是忠君愛國,矢志不渝;二是關注國事,洞察時事;三是推己愛人,心憂天下;四是關愛妻兒,不離不棄;五是集成傳統,開闢新風。  這首《七律·登高》,寫作於唐代宗大曆二年(767)秋。
  • 明代王世貞的七律,充滿禪意,頷聯不輸王維的《山居秋暝》
    後世還有一位才子有一次夜宿山寺,留下了一首禪詩。下面介紹明代王世貞的七律,充滿禪意,頷聯不輸王維的《山居秋暝》。宿香山寺明代:王世貞白雲深鎖上才幽,躡屐無勞問惠休。竹裡布金千月至,松間鳴玉片泉流。作者有一次夜宿香山寺,看見此處環境清幽,景色宜人,於是便賦詩一首。起首先點出寺院所處環境,「白雲深鎖上才幽,躡屐無勞問惠休。」 香山寺地處幽僻,周圍白雲環繞,南朝僧人惠休曾在此修行,但因其塵緣未了,後還俗入仕,詩人不願步其後塵。作者用了一個「鎖」字,刻畫出寺院的寧靜氛圍。
  • 一首出神入化的馬屁詩,一般人學不會,感嘆:為什麼杜甫沒遺傳到
    最難寫的詩不是五絕,也不是七律,而是應制詩。所謂應制詩,就是奉皇命寫的詩,除了歌功頌德還能寫些什麼呢?世人皆知,寫詩為文從來是都講究格調的事,由心而發,而這種應制詩多數比科考的八股文還要空洞無味。與李白的《清平調》相比,本期要和大家分享的這首應制詩,雖傳播度沒有那麼廣,卻也是寫得出神入化。算得上是一篇別具一格的馬屁詩,開篇就氣度不凡,被清代文人沈德潛評:「不用雕鏤,而後人雕鏤者不能到」。《蓬萊三殿侍宴奉敕詠終南山》唐.杜審言北鬥掛城邊,南山倚殿前。雲標金闋迥,樹杪玉堂懸。半嶺通佳氣,中峰繞瑞煙。小臣持獻壽,長此戴堯天。
  • 不以成敗論英雄,但失敗的英雄終究可悲,這被杜甫寫進了一首詩裡
    盛唐詩人杜甫的《蜀相》就是一首非常有名的憑弔諸葛孔明的七律。這首詩寫於杜甫初到成都時。杜甫本來就欽慕諸葛亮並寫下了「諸葛大名垂宇宙」的詩句。年輕時在長安求官時的坎坷經歷,後來又在安史之亂中冒險去鳳翔縣投靠唐肅宗,希望得以重用。然而官場黑暗,唐肅宗寵信宦官。作為左拾遺的杜甫敢於直言相諫,對唐肅宗和和其他朝中權貴多有觸怒。
  • 有人稱王維的《積雨輞川莊作》為七律的壓卷之作,真是這樣嗎?
    七律的壓卷之作什麼時候變成了王維的《積雨輞川莊作》了呢?我們稱一首詩為「七律」,在格律詩已經成型千年之後,是不能故意去混淆規則的。寫不寫近體詩沒有關係,但是在對原有作品作區分的時候,是有標準的。這個說《積雨輞川莊作》是七律就已經非常可笑了,還來爭什麼七律壓卷?王維時代,格律規則已經大體成型,五律是最早的,甚至直接影響了格律詩的形成。
  • 杜甫為寡婦出頭寫下一首詩,有情有義,卻被後世評價:最下乘
    他的《登高》,「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是公認的「七律第一」。還有組詩《秋興八首》凝結了他大半生的心血,歷來為人所稱道。可以說,杜甫在七律上的造詣,就連李白也難以望其項背。可是在他的律詩中,卻有一首被後世評價「律中最下乘」,這首詩名為《又呈吳郎》,是他為一個可憐的寡婦所寫,有情有義,千年來感動很多人。《又呈吳郎》唐代·杜甫堂前撲棗任西鄰,無食無兒一婦人。不為困窮寧有此?
  • 杜甫最經典的懷古詩之一,歷久不衰,被譽為:悲壯雄勁、七律正宗
    杜甫一生,寫下了十幾首關於諸葛亮的詩篇,比如《八陣圖》、《詠懷古蹟五首》等,都表現了自己對諸葛亮的崇拜之情,而在這些詩作中,最為經典和著名的,便是下面這首《蜀相》,甚至在所有吟詠諸葛亮的詩歌中,也稱得上是絕唱,《歷代詩評註讀本》中評價這首詩為:「悲壯雄勁,此為七律正宗」。
  • 為什麼這首詩可以超過杜甫的《登高》,被後人稱為「七律第一」?
    據說,有一次李白來到黃鶴樓上,也寫下一首《鸚鵡洲》一詩想與崔顥比賽,但李白覺得自己寫得不如崔顥好,便在黃鶴樓上題下一首打油詩:「一拳擊碎黃鶴樓,兩腳踢翻鸚鵡洲。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轉頭便離開黃鶴樓了。 為何崔顥的《黃鶴樓》被譽為「七律之首」?
  • 56歲的杜甫獨自登高,異鄉漂泊中作下一首詩,成「古今律詩第一」
    「詩聖」杜甫有一首經典七律《登高》,久負盛名。公元767年秋,五十六歲的杜甫輾轉流離於夔州,年華老去,身體又多疾病,天涯漂泊,早已心生厭倦。誰成想,此種抑鬱心情又時值重陽佳節,詩人無法排解心中煩悶,獨自登上白帝城外的高臺。
  • 八句格律詩中,頷聯與頸聯四句必須對仗,其要求是什麼?
    五律和七律中,八個句子兩兩一組,分別為首聯、頷聯、頸聯、尾聯。標準的五七律中間二聯(頷聯、頸聯 )要求對仗。至於偷春體等變化,這裡不探討。嚴格的標準很好記,注意平仄相對,詞性此類相對。但是要寫好中間的兩個對聯不容易,要記住兩個字:變化。
  • 杜甫的這首登高詩,慷慨激越,被譽為「七律之冠」,傳唱了千年
    今天給大家分享的是杜甫登上高臺,悲對秋景感慨萬分寫下一詩《登高》慷慨激越,被譽為「七律之冠」。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裡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