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及今,有才華的皇帝並不算多,唐代的李世民、南唐中主李璟和後主李煜、北宋的徽宗皇帝,應該都算水平很高的皇帝詩人。而漢武帝、明太祖雖然偶爾為之,也寫過很不錯的作品。清代的愛新覺羅 · 弘曆則是一個另類,下面介紹皇帝詩人的一首七律,描寫細膩,值得細讀。
瓊島春陰
清代:愛新覺羅 · 弘曆
艮嶽移來石岌峨,千秋遺蹟感懷多。
倚巖松翠龍鱗蔚,入牖篁新鳳尾娑。
樂志詎因逢勝賞,悅心端為得嘉禾。
當春最是耕犁急,每較陰晴發浩歌。
愛新覺羅 · 弘曆,是清朝第四代皇帝,年號乾隆,在位六十年。乾隆一生文治武功兼備、疆域空前遼闊,而且社會繁榮、文化發達。乾隆皇帝還喜歡寫詩,他勤於創作,每到一地必然即興賦詩,一生竟然寫了4萬多首詩,幾乎是唐朝詩人創作數量的總和,不過大多數都是隨手而作的打油詩。
瓊島春陰,在北京北海公園內太液池南部,金時名瓊華島,元代稱萬壽山或萬歲山。明清兩代為宮廷內苑,其間建築精美,高低錯落,掩映於蒼松翠柏之中。清順治八年,於島中央元代廣寒殿舊址上,建造起一座白塔,康熙十八年、雍正九年均因地震塌毀,而兩次重建。
白塔高35.9米,巍然屹立於瓊島山頂,點綴全園,與太液池兩相映襯,波光塔影,景色宜人。乾隆時在瓊島的四面建築亭臺樓榭,唯島東側建築不多,但林木成萌,別有一番幽 雅恬靜的趣味。乾隆便立一石碑於此綠蔭深處,題雲「瓊島春陰」,此詩刻於碑背。
這首七律作於乾降16年初秋,當時他正值不惑之年,首聯發思古之幽情,「艮嶽移來石岌峨,千秋遺蹟感懷多。」瓊華島早在遼代就已建成,為封建帝都的禁苑,它是挖池積土而成,頗似宋代汴京的艮嶽,因此作者有「千秋遺蹟」之感嘆。
岌峨,碑石高峻貌。艮嶽,宋徽宗在汴京築土山,並廣求天下奇花異木、太湖靈壁等。山周圍十餘裡,最高峰九十尺,因在都城艮方(東北方),故名艮嶽,這裡借指瓊華島。
接下來繼續描寫島上松柏篁竹之美,「倚巖松翠龍鱗蔚,入牖篁新鳳尾娑。」 龍蔚,形容松柏長得異常茂盛,松皮斑駁如龍鱗。可見這是個古樸幽靜,宜於恰情養性的地方。怪石嶙峋、蒼松挺拔,翠竹入牖、詩人開懷,如此美景正可謂如夢如幻,皇帝好像來到了仙境。蔚,茂盛的模樣;娑,鬆散的模樣。
頸聯不失為對仗工整,即景生情的佳句,「樂志詎因逢勝賞,悅心端為得嘉禾。」詩人心情快樂,並不是因為看到了優美的景觀,最開心的卻是因為年景甚好。詩人想到馬上就會是一個豐年,不僅百姓生活改善,而且國家更加興旺,不禁喜上眉梢。詎,難道、豈,表示反問。
尾聯更是表達了詩人內心的欣喜之情,「當春最是耕犁急,每較陰晴發浩歌。」詩人雖然衣食無憂,卻對農業生產非常關心,不僅知道稂莠不除、將害嘉禾,以及春耕春種需要把握時機,而且熱情地為之放聲高歌,不愧為一代明君。
縱覽乾隆皇帝的這首七律,描寫細膩,情景交融,表現了一位皇帝詩人的不凡功底。尤其是頸聯「樂志詎因逢勝賞,悅心端為得嘉禾」,緊扣「春陰」二字,彰顯出一代帝王的仁義和大愛。乾隆曾說,「仁者以萬物為一體,惻隱之心觸處發現」,正是因為這種信念,乾隆時期才有了一個太平盛世,也使得他被後世廣泛讚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