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光山水上川農業:「硬核」踐行鄉村振興
中共中央辦公廳的對口扶貧縣——河南光山縣,地處巍巍大別山腹地,綠水青山是這塊「紅色」大地上的特色資源。而淮河骨幹塔沙河與晏家河兩河擁抱著的河川村是光山縣晏河鄉的一個近3000人口的行政村。25年前,在老支書李廣友的帶領下,河川村民勒緊「褲腰帶」戰地鬥水,打通了該村因為出門無路而與外界數百年的半封閉半隔絕狀態,架起了「聯通橋」。而今,在「李廣友精神」的鼓舞下,河川人創業實踐勢頭風帆正勁,光山縣水上川生態農業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水上川農業」)便是其中的一個。
該公司的誕生始於國家鄉村振興戰略的大背景,也是對「李廣友精神」的傳承與再探索。
傳承「李廣友精神」無償為村民維權
「李廣友精神」的核心在於李廣友老支書對黨中央政策的準確理解和把握、對黨的基層組織建設和黨的基層政權重要性的透徹理解和執行、對農業農村農民真實需求的了解和熟知。通過團結、凝聚、信任群眾,致力於開發民智與民力的基本建設,並逐步形成了他的鄉村治理探索與實踐的啟迪價值。
農村基層黨組織是黨在農村工作的基礎。無論農村經濟社會結構如何變化,無論經濟社會組織如何發育成長,農村基層黨組織的領導地位不能動搖,戰鬥堡壘作用不能削弱。李廣友老支書曾經強調,農村基層黨組織作為新農村建設的組織者、推動者和實施者,肩負著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帶領農民群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繁重任務和重要責任,是黨在農村全部工作和戰鬥力的基礎。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充分發揮農村基層黨組織的領導核心作用,建設一支高素質的農村黨員幹部隊伍,為建設河川新農村開好局、起好步打下堅實的基礎。
但是,在老支書李廣友的身後,河川村黨組織「一盤散沙」,民心日益渙散。對此,水上川農業主動擔責,首先從替村民們維權開始。2004年3月,河川村委會與某企業籤訂合作造林協議,協議約定該企業在河川村委會擁有的集體土地上合作營造速生豐產林,並非常詳細地明確了雙方的責權利,規定每6年為一個輪伐周期,然而15年過去了,仍未見該企業有採伐速生林的動機,河川村民們苦不堪言而又無能為力。2016年2月,水上川農業主動擔起責任,自掏腰包與該企業對簿公堂,經過3年的法律訴訟,終於為村民們討回了公道——村民們獲得了比協議規定多了兩倍的造林款補償,而且不掏一分錢的訴訟及相關費用。隨後,水上川農業進行了一系列的為民惠民行動。比如,通過土地流轉開闢荒山荒坡進行茶葉、樹苗、中草藥等種植,吸引大量村民家門口就業;對部分村民進行農業科技培訓及指導;資助貧困戶養殖淡水魚;利用公司機械幫助村民進行日常生產等。
小公司的大扶貧
2020年既是決戰脫貧攻堅的收官年,也是全面鞏固和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的新起點。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通過的「十四五」規劃建議指出,要再接再厲、一鼓作氣,確保如期打贏脫貧攻堅戰。
「對於國家的大政方針,我們雖位卑但未敢忘使命忘初心,從今年初的新冠肺炎疫情結束到現在,全村中的上百個家庭已從我們公司受益。」水上川農業負責人李國兵表示,「茶葉苗、樹苗的栽種、澆水、施肥、管理等需要大量用工,中醫農業產業園中的護坡建設、田園工程等均需要大量用工,為此,村裡數十個村民組的村民不請自到,實現了數百年來河川村民不出村在家門口就業創收的願望。其中,來公司務工的村民中有部分是登記在冊的貧困戶。在光山縣全面脫貧摘帽後,我們對貧困戶長期用工,防止了他們再返貧。同時,還將即將返貧人口和新發生貧困人口及時納入幫扶。比如,東河灣村民李廣慶等數十人,就是靠我們的產業項目帶動脫貧的,但他們也面臨著隨時反彈再入貧。公司承諾,本村類似的人口均會納入我們的幫扶計劃。」
此外,公司順勢推進了脫貧與產業的融合。中國農科院提出的「中醫農業(中醫原理技術方法農業應用)」近年來快速發展,中醫農業是應用中醫思想和中醫藥技術、產品和解決方案,結合現代科學技術,工業化生產的生產資料和現代經營管理思想與方法,創新現代農業生產方式,促進傳統農業「提質、增產、增效」轉型升級和可持續發展,具有中國特色的創新型現代生態健康農業。中醫農業農產品具備「差異化」特點,有助於打造地方知名農產品品牌。李國兵介紹,當前,正在推進的兩個方面工作,一是藥食兩用中草藥。隨著人類生存環境和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回歸大自然的思潮日漸強勁,人類的醫療模式已從原來的治療型逐漸轉向預防與治療相結合型,而一些具預防與保健功能的中草藥也將逐漸受到青睞。專家們分析,保健食品、天然綠色食品開發將成為黃金健康產業的重要組成原料。二是生物農藥。這是公司著重打造的一個重要品牌方向。隨著化學製劑農藥對人體的危害日益嚴重,越來越被人們認識和了解的生物農藥將加速開發和利用,如苦參、苦瓜、苦楝子、狼毒、莽草、魚藤、半邊蓮、檸檬等品種,有著解毒功效,也將隨之有更大的需求。為此,可以從貧困戶中挑選合適人員接受專業培訓並學習相關技術,其他人員則可作為產業工人,有效實現脫貧與產業的融合。
同時,公司正在嘗試把中醫農業產業發展和鄉村振興戰略有機銜接,加快建立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發揮創意解決現存的問題,將中醫農業特色產業作為推動鄉村產業振興的平臺載體和重要抓手。李國兵強調,按照全產業鏈開發、全價值鏈提升的思路,著力解決好產業發展中的瓶頸制約和關鍵環節,採取措施,抓緊做好強鏈補鏈延鏈工作,產業形態由「小特產」升級為「大產業」,空間布局由「平面分布」轉型為「集群發展」,主體關係由「同質競爭」轉變為「合作共贏」。
小公司的大擔當
「周雖舊邦,其命維新。」水上川農業自成立之日起就秉承了革新、振興鄉村的使命。
按照黨的十九大提出的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戰略安排,明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目標任務是,到2020年,鄉村振興取得重要進展。鄉村振興的最終目標,就是要不斷提高村民在產業發展中的參與度和受益面,徹底解決農村產業和農民就業問題,確保當地群眾長期穩定增收、安居樂業。在此背景下,水上川農業推出了鄉村振興項目——《水上河川田園綜合體暨中醫農業產業園》。
其初心就是把視野、理念一點一點地落地到位。李國兵介紹,利用村級組織的力量、市場化的手段,把河川村分散的資源整合起來,有效對接市場、形成品牌,吸引外界資本、技術、營銷管理團隊進來入股,力求邊探索邊實踐邊總結,以便為光山縣乃至大別山地區的鄉村振興提供經驗和借鑑。2019年4月,河川村5.5公頃的水陸面積已經過了專業規劃公司的總規劃,並且已經立項備案。總規劃、立項備案的項目名稱為《水上河川田園綜合體暨中醫農業產業園》,當下,自籌資金已投入千萬元在建設中醫農業產業園及田園綜合體一期項目。李國兵說,公司的優勢有中國農科院、中國農業大學、河南省農科院、河南省農業大學等權威部門和高校的技術支持,有北京、鄭州營銷運營團隊的市場營銷及品牌管理的支持與合作,有風險投資機構的關注與意向合作,國家級媒體及學術機構的支持等。
2012年底,河南省就明確提出,要求加快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當下,河川村上有國家的好政策、下有諸多發展好時機的多重因素,公司已向信陽市委提出《設立水上河川綜合社區試點》的書面報告,並得到了主要領導的批示回復。李國兵介紹,設立水上河川綜合社區試點的主要意義在於:一是突出水上河川綜合社區黨的建設、村民組織建設與治理。水上河川綜合社區首先要體現出社區的組織服務和治理能力。主要是擴大黨在農村的組織覆蓋和工作覆蓋。實踐證明,沒有組織覆蓋,黨的工作就缺少依託;沒有工作覆蓋,黨組織的影響力就難以體現,作用就無從發揮。當前形勢下,水上河川的新興經濟組織和社會組織不斷湧現,如果能在這些組織中大力組建黨的基層組織,把黨的工作開展起來,使農村基層黨組織向產業化企業、農業合作社等基層組織延伸,使黨的組織和黨的工作「網羅天下」。這樣,黨群幹群關係融洽了,村民們願意並樂意參與到村集體事務的商議討論中來,形成了社區幹部、黨員、村民人人互動、上下一體的「和諧社區」。如今,國家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基層黨組織是「指揮所」更是「先鋒隊」,既要將黨和國家關於鄉村發展的政策傳達給村民,讓他們了解黨和國家的鄉村振興計劃和戰略,又要成為具體的行動者和實踐者,發揮先鋒模範和戰鬥堡壘作用。
二是不存在村民集體搬遷或大規模的建設社區問題。河川村在老支書李廣友的帶領下,於上世紀九十年代就超前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截至目前,河川新村的硬體建設已經完成(均為村民自建房)。缺少的是村公共服務設施、商業等設施,亟待促進水上河川區域資源共建共融共享,還有亟須解決的村莊「空心化」、土地經營分散問題,以便提升居民生活質量。按照《水上河川田園綜合體暨中醫農業產業園》總體規劃,水上河川田園綜合體一是大力發展中醫農業,加大農田水利投入,提升原有種植、養殖業的規模和質量並升級,推進農業產業化。二是重點建設兩河口溼地公園、水上樂園、鄉村餐飲、民宿。三是建設中草藥種植基地、電商物流、倉儲等。同時,還可吸納鄰村共建水上小鎮。資源集中後,農民的財產性收入會增加,農民不僅可以種莊稼、還可以建廠子、房子,搞商業。這個時候的農民主體性,是真正意義上的市場主體。最後,再推進四個升級,即推進小鎮空間升級,推進產業升級,推進服務和治理升級,推進生態升級。
(文章來源:中國經濟時報)
(責任編輯:DF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