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菖蒲地喜愛還是從五爺的那些畫兒和他做的小盆景開始的。我喜歡看五爺畫的畫,更喜歡欣賞他製作的小巧典雅的菖蒲盆景。
菖蒲為百草之先生也,在《神仙傳》裡也有記載漢武帝劉徹遊嵩山時,遇到九嶷山仙人指點,服食菖蒲可以延年益壽長生不老的故事。
五爺畫的菖蒲頗有風骨,還有一些菖蒲的」仙氣「。一個石臼,或是紫砂,小巧玲瓏,別致有餘。最初看到那些畫,就明白了為什麼那些文人都喜歡菖蒲,對菖蒲情有獨鐘的原因了。
從五爺那幾筆勾描中似乎能嗅到蒲草的清香,仿佛那提筆的一瞬間,筆尖上的那滴清墨就是在菖蒲中提煉出來的精油,散發著芳香,揮墨的瞬間一氣呵成,神形正佳。
五爺一般大都是夜深之時,月華正濃,伏案潑墨。和許許多多的文人一樣,雖然當今時代不用秉燭,但其燈光照的久時對眼睛也是有傷害的,當疲勞時抬頭看一看那些最是蒼翠欲滴的菖蒲,或折一段葉子聞一聞香氣,就會感覺神氣清爽,腦海清醒。也許這就是五爺畫出的蒲草為什麼那麼有神韻的原因了吧!
古語道:胸有成竹。作為擅長書畫的人來說,畫技的高低和平時對身邊實物是不是用心觀察過,在畫面上就能彰顯出來,不過這其中也包括悟性。畫蒲不同於畫蘭,同屬草類,蘭有蘭的優雅嫻靜,蒲草有蒲草的古拙與蒼茂,各有雅趣。
蒲為清供,稱為文人菖,既可怡情,又可養性,是文人書案上的必備之品。記得鄭板橋曾題詩:」玉碗金盆徒自貴,只載蒲草不栽蘭。「近代文人鄭逸梅更是盛讚菖蒲」有山林氣,無富貴氣,有潔淨形,無骯髒形。「
五爺製作的菖蒲小盆景也別有意境,頗有幾分禪韻,將菖蒲的忍寒苦,安淡泊,與清泉碎石為伍,不待泥土而生的安然個性彰顯無疑,文人的雅趣盡滲其中。嶙峋的石本,蒲根虯蟠,細葉蒼翠茸茸,青苔斑斑,形姿健俏,體感剛毅著實入畫。
記得那天五爺讓我看他的一幅渣老頭修剪菖蒲的畫,畫的極為有趣,渣老頭那認真的神情和剪下來的蒲草葉極為象形相見,簡直就是奇葩。後來我才知道菖蒲也是有生日的,每年的農曆四月十四日是菖蒲的生日,那天要為菖蒲修剪根葉,積海水以滋養,才能青翠易生,尤堪養目。菖蒲在端午時節插在門上,還能闢邪驅痛。
自從看了那些五爺畫的菖蒲和製作的小盆景後,不但豐富了好多有關菖蒲的知識還從心底愛上了菖蒲的淡淡清逸,不趨炎媚俗的君子之風,無愧於四雅之一。欣賞之餘,遙想古人的情懷,令人生下歡喜心,尤其是李白那首:神仙多古貌,雙耳下垂肩。嵩嶽逢漢武,疑是九疑仙。我來採菖蒲,服食可延年。言中忽不見,滅影入雲煙。喻帝竟莫悟,終歸茂陵田。亦有幾分脫俗之意。
寄菖蒲 · 唐-張籍
石上生菖蒲,令我頭青面如雪。
逢人寄君一絳囊,書中不得傳此方。
君能來做棲霞侶,與君同入丹玄鄉。
菖蒲 · 宋-陸遊
菖蒲古上藥,結根已千年。
聞之安期生,採服可以仙。
斯人非世人,兩耳長垂肩。
松下語未終,竦身上青天。
彥通以詩送菖蒲,和謝之。
宋-楊萬裡
笑佛孤芳旋汲泉。忽如身墜曉霜天。
一生寒瘦知何用,只得清明垂萬年。
石菖蒲 宋-曾幾
窗明几淨室空虛,盡道幽人一事無。
莫道幽人無一事,汲泉承露養菖蒲。
詠菖蒲 宋-釋慧明
根下塵泥一點無,性便泉石愛清孤。
當時不惹湘江恨,葉葉如何有淚珠。
以上繪畫,攝影,均為作者周樹林個人版權所有,如有轉發請與本人聯繫,違者必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敬請關注茗品天下 歡迎轉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