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冷知識】乾隆參加大臣葬禮,把腰間的荷包留在現場,大臣家人轉悲為喜

2021-02-07 冷知識集中營


清朝乾隆二十九年十一月,冬天的第一場雪如期而至,乾隆在用過午膳之後,帶上幾名侍衛從紫禁城的西華門匆匆出宮,徑直往西城的前井胡同而去。一路上,乾隆的心情非常沉重,因為他是去參加一位大臣的葬禮。這位大臣名叫兆惠,時任刑部尚書、協辦大學士、御前大臣。在乾隆一朝,兆惠立下赫赫戰功,猝然病逝,乾隆十分傷心,決定親自前去弔唁。乾隆來到兆惠家中時,留下一物,結果這場葬禮氛圍變得詭異起來,等乾隆離去,兆惠的家人轉悲為喜。


乾隆皇帝好大喜功,他在位期間,清朝的邊疆並不寧靜,乾隆一一平定,因此他自稱有「十全武功」。正是因為乾隆朝邊境戰爭頻發,所以誕生許多能打仗的功臣。例如傅恆、阿桂、海蘭察、兆惠等。其中,兆惠一人,參與了「十全武功」中的四個,深得乾隆器重。


兆惠,原名烏雅·兆惠,來自滿洲正黃旗烏雅氏。和雍正的生母德妃(孝恭仁皇后)是同族。按輩分,他是德妃的族孫,和乾隆同輩。德妃在嫁給康熙之前,是包衣出身,所以她的娘家身份並不顯赫,直到雍正登基,烏雅氏一族才得到提拔。兆惠也是在這個時候,進入了官場的,最初只是戶部的一個筆帖式,頂多算個跑腿的。後來雍正成立軍機處,兆惠被調到軍機處,在這裡,兆惠了解了大量軍事方面的知識,為以後的軍事成就,打下了基礎。


乾隆登基後,兆惠逐漸被重用,大小金川之戰中,兆惠在後方保證糧草的供給,功勞很大。乾隆二十年,伊犁之戰爆發,這場戰爭最初打的十分艱苦。兆惠本來是負責後方的糧草,可是前方的班第、鄂容安等主將紛紛殉國,形勢轉直下。乾隆把兆惠調到前線,兆惠力挽狂瀾,穩住了形勢。然後用了兩年的時間,獲得勝利,全部收復了天山北麓和南麓。



緊接著,回疆的大小和卓叛亂,清軍節節敗退,乾隆急調兆惠前去指揮,這一戰,兆惠差點戰死沙場,他身負重傷,戰死了三匹戰馬,通過黑水營一戰,瓦解敵軍,取得勝利。兆惠通過伊犁之戰、大小和卓之戰立下不世功勳,其中,他收復了天山北麓和天山南簏,這190萬平方公裡的土地(相當於清朝面積的五分之一)。兆惠班師回朝時,乾隆親自為兆惠牽馬。兆惠為清朝收復了大面積的國土,為維護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做出了傑出貢獻,他的功勞遠遠超出後來收復新疆的左宗棠。


兆惠死於乾隆二十九年,年僅56歲。去世前,兆惠到南方治理水患、賑濟災民、疏通運河,最終病倒,回到京城後病逝,乾隆十分痛心,決定親自去兆惠府中弔唁。當乾隆看到兆惠的喪儀現場十分混亂時,有些不解,最後了解才知道,原來兆惠唯一的兒子札蘭泰年僅8歲,家中連個主心骨都沒有。乾隆急忙命內閣重臣劉統勳來幫忙,並且賜銀五千兩。清朝一般只有親王去世,朝廷才會賜銀五千兩,乾隆之所以這麼做,一方面是因為兆惠功勳卓著,另一方面也是憐憫兆惠的家人。

在弔唁結束後,乾隆起身離去,兆惠的家人和眾位大臣恭送乾隆離開。乾隆在出門之前,突然在腦海中浮現了一個想法,他轉回頭,來到祭奠兆惠的供桌前,從腰間解下自己的荷包,輕輕放到了桌子上。當時在場的所有人幾乎都看到了這一幕,等乾隆離去,葬禮的氛圍突然轉變,兆惠家中的婦孺們突然轉悲為喜,而官員們也紛紛對兆惠的兒子表示恭喜。


乾隆在供桌上放了一個荷包,為何會引起這種變化呢?因為按照滿洲習俗,荷包是嫁女求親的意思,乾隆在兆惠的供桌上放了一個荷包,相當於是乾隆在向兆惠家求親,乾隆要把自己的女兒嫁給兆惠的兒子。而當時,兆惠的兒子札蘭泰僅有8歲,而乾隆要嫁的女兒是他的九格格、令妃所生的女兒、後來的和碩和恪公主,當時年僅7歲。也就是說,兆惠雖然去世了,他的兒子成為了額駙,變為皇親國戚,兆惠一門,比過去更加榮光。



乾隆如此厚待兆惠,是因為兆惠的功勳值得他這麼做。兆惠收復了整個新疆和西部大片國土,他是中國歷史上收復國土最多的將領。就憑這點,兆惠之功,在清朝恐怕難有人與其並肩。

- END-

更多精彩


相關焦點

  • 乾隆親臨一位大臣的葬禮,解下荷包放在桌上後,大臣家人轉悲為喜
    看到這個就想起乾隆送出去的一樣「定禮」,乾隆竟然主動「請求」將自己的女兒嫁給一位大臣的兒子,他送的第一件定禮非常特別。這位大臣的名字叫做烏雅·兆惠。兆惠在1764年去世,享年56歲,他去世的時候只留下一個兒子名叫札蘭泰,而札蘭泰當時年僅8歲。一個8歲的孩子,性格都沒培養成型,為什麼乾隆要指定他做自己的女婿呢?這還得從他的父親兆惠開始說起。
  • 乾隆參加將軍喪禮,臨走時把荷包留在現場,將軍家屬瞬間轉悲為喜
    大家都知道,我國古代是封建社會,在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歷史中,誕生了很多的王朝,也出現了很多的皇帝,其中清朝時距離我們最近的一個朝代,也是古代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所以很多人對清朝的歷史還是比較了解的。從滿人入關開始,到最後清政府的統治被推翻,兩百多年的歷史中,清朝一共經歷了十二位皇帝,相比較後來清政府的腐敗不堪,早期的大清朝也是非常的繁榮昌盛的,出現了很多的明君,比如康熙,雍正還有乾隆。
  • 乾隆參加大臣的葬禮後,急著把7歲女兒許配出去,令人匪夷所思
    乾隆一上臺,沒想到自己能出人頭地,成為一個長壽的帝王,結果他實際掌管清朝長達63年。在乾隆六十年,十五阿哥永琰將其太子之位公之於眾,乾隆下令追封已過世二十年的令妃(孝儀純皇后)為皇后,使其成為乾隆的第三個皇后。在此後的30年裡,令妃一直受到乾隆的寵愛,為乾隆生了4個孩子,2個女兒,在乾隆的后妃中生下了最多的孩子。
  • 乾隆皇帝時期的十位著名大臣!
    愛新覺羅·弘曆(1711-1799),清朝入關後第四位皇帝,年號乾隆。他是中國封建帝王史上最長壽的皇帝,在位時間60年,僅次於祖父康熙皇帝,禪位後仍訓政3年半,是歷史上執掌最高權利最久的皇帝。在位期間,繼承了康熙雍正以來良好發展基礎,出現康乾盛世之象,使清朝國力達到頂峰。
  • 那些被乾隆皇帝殺掉的二品以上大臣
    在清朝的歷史上有很多高級官員因辦事不力被皇上給殺掉,比如在乾隆朝,「以事罹法」的二品以上官員就有五十二人,其中在旗的有三十一人,而且不乏殿閣大學士、總督級的人物。  乾隆皇帝  訥親,鈕祜祿氏,滿洲鑲黃旗人,清朝開國五大臣額亦都曾孫、康熙朝輔政大臣之一遏必隆之孫,雍正五年承襲了二等公的爵位,被授為散秩大臣(從二品),雍正十一年提升為軍機大臣,參與機務,乾隆即位後命其總理事務
  • 歷史上的清朝大臣劉墉,是一個怎樣的人?
    劉墉的一生可以說是非常傳奇的,他讀書時呆若木雞,中年進入官場後遊刃有餘,在清朝幾位知名的大臣裡,劉墉是一位非常長壽的人,且是安樂去世。並且最痛快的是他親手辦了和珅。那麼多方面的分析劉墉究竟是一個怎樣的人呢?前言提到過,劉墉直到三十三歲才成功考中了進士,而且是通過其父親才有參加科舉考試的機會。
  • 雍正最器重的大臣,死後葬在雍正墓旁,為何乾隆卻推平其墓葬?
    這些大臣或是因為對國家作出了卓越的貢獻,比如漢武帝朝的衛青和霍去病兩位大將軍;或是因為對皇帝忠心耿耿,深得皇帝的喜愛,比如乾隆朝的和珅;又或者是對皇帝推崇備至,將皇帝想要實施的政令完成得妥妥噹噹的,比如雍正朝的田文鏡。
  • 乾隆在奏摺上批了一個成語,嚇得大臣驚慌失措
    乾隆在奏摺上批了一個成語,嚇得大臣驚慌失措話說乾隆自詡十全老人,能文能武。乾隆在文學、書法、外語等方面都有可圈可點之處,但客觀評價,只能說是泛而不精,樣樣都懂,卻無一精通。最明顯的詩詞,乾隆一生作詩四萬多首,李白杜甫亦不能及也,只可惜無一膾炙人口。
  • 北靜王為什麼要參加秦可卿的葬禮,他們倆有關係嗎?
    秦可卿是什麼身份,就連皇上寵信的北靜王都來參加她的葬禮。北靜王又是什麼身份,皇上會賜他念珠,而且他又與曹家走的比較近。毛主席說,把紅樓夢當作小說來讀,是最初淺的,把紅樓夢當作歷史來看,才是深層次的。乾隆四年出巡,康熙廢太子胤礽的兒子睿親王造反,後失敗。在紅樓夢裡,多出寫到北靜王門客眾多,頗有勢力,而且還到處拉攏大臣。像賈府這樣先帝時期的舊臣,跟新皇帝關係並不是很近。而且賈府還取了胤礽的女兒,可見他們是屬於或者至少私交很好的人。北靜王更是要極力拉攏。
  • 有時候乾隆會賞給大臣一個豬肘,為什麼一出宮門就嫌棄地丟掉
    誠然,每到重要的節日,如大婚、登基、春祭、祭祖等,都會舉行群臣宴會,這個過程中,皇帝也會賞賜一些東西,讓參加宴會的人「滿載而歸」。最重要的一種是登基和祭祀。一般來說,清朝皇帝的登基典禮基本上是隔了十多年才舉行的(例如,鹹豐帝在位十一年,溥儀是末帝,無繼承人不算),祭祖典禮每年都要舉行,並分為元旦、仲春、秋朔三次。
  • 廢太子胤礽的兒子弘皙,為什麼乾隆時期能聚集眾多王公大臣謀反?
    首先我們先介紹一下弘皙,因為他的知名度不高,也許有人搞不清他是誰,但是如果提起他的父親,熟悉清朝的康雍乾歷史的人,就一定知道,他的父親就是康熙兩次廢掉的太子胤礽。這個弘皙據說非常受康熙皇帝的喜愛,康熙帶進皇宮撫養的孫子有兩個,第一個就是弘皙,第二個才是乾隆。
  • 皇帝對一大臣說:朕賜你配享太廟,大臣說:我不稀罕,結果被抄家
    這是很難的恩遇,只要看一下,後來的漢大臣中連曾國藩都沒有能夠配享太廟就可知道此事有多難的。不過乾隆對張廷玉的印像並不好,大概是認為雍正很多不得人心的政策有很多都是接受張廷玉的建議所致,不過張廷玉也不見得認為乾隆有多了不起,因為張廷玉大概認為乾隆如果沒有自已,那當得到皇帝。張廷玉出身官宦世家,早早就考中了進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康熙在位的時候便十分寵幸他。
  • 揭秘:隆科多為何是唯一承旨大臣?
    康熙61年11月13日(1722年12月20日)晨,皇帝在暢春園發病,當晚10時前亡故,《中國歷史大詞典·清史上》(上海辭書出版社1992)
  • 白彬菊 | 和珅之死:清代中期君主與大臣間的博弈
    1945~1949年在麻薩諸塞州的史密斯學院(Smith College)學習歷史,獲歷史學學士學位。畢業後即致力於歷史教學工作,1949~1966年一直在高中教歷史。後來發現當時美國人對亞洲歷史和亞洲社會缺乏了解,故從1958年起開始教中國歷史和印度歷史,並於1960年赴印,在那裡教了半年世界歷史和印度歷史。
  • 大臣罰皇子下跪,皇帝勃然大怒,大臣只說9個字,皇帝大喜:重用
    為了培養眾皇子的才能,皇帝會安排才華出眾的大臣,讓他們分別教皇子讀書。多數大臣都不敢對皇子太過嚴厲,生怕一不小心得罪了未來的皇帝,但凡事總有例外,有位大臣敢讓太子下跪,不僅沒有因此受到懲罰,反而被皇帝提拔重用。王傑,雍正年間陝西韓城人,家境較為貧寒,但他從小就心懷大志,想要通過科舉之路改變命運。
  • 歷史上乾隆有多愛富察皇后?
    而且富察皇后能夠特別體察乾隆皇帝的內心。有一年塞外秋獵,乾隆皇帝提起關外舊俗,祖先創業時之不易,衣物的裝飾都是用鹿尾絨毛搓成線縫在袖口,而不是像當今皇宮中那樣用金線銀線精工細繡而成。富察皇后將此記在心裡,後來富察皇后親手做了一個用鹿尾毛緣邊的荷包送給皇上,以示與皇帝相互勉勵,不忘儉樸本色。
  • 蘇格蘭政府首席大臣就沒戴口罩道歉
    【新華社微特稿】蘇格蘭政府首席大臣妮古拉·斯特金因被拍到先前在餐館內沒有戴口罩,23日公開道歉。路透社援引斯特金髮表的聲明報導,她上周五參加一場葬禮的守靈活動後,「短暫摘下口罩」,「這是一個十分愚蠢的錯誤,我非常抱歉」。
  • 乾隆賞賜的「胙肉」是什麼?曾讓大臣又愛又恨,不做手腳難以下口
    歷朝歷代帝王常在年尾舉行祭祀,以祈求神靈保佑國家來年河海大宴,而皇室供給量自然很大,在祭祀完畢後,皇帝就會把它賜予皇子公主及親近的大臣,即使它味道不佳,這也代表了皇帝對它的重視,作為九五之尊,真龍天子,他有權將沾染了天神恩澤的它分送給臣子。臣服下來後,臣在皇帝面前吃上一口,或者用手絹把臣服下來的東西包起來,帶在身上。
  • 御前大臣和領侍衛內大臣,誰的品級更高權力更大?
    一般情況下,領侍衛內大臣由皇帝親選6人(上三旗每旗各2人),負責上三旗侍衛和親軍的所有軍務。他們負責570名侍衛的招募、訓練和升降事務,分派日常任務和皇帝出巡時的護衛任務。領侍衛內大臣以下為內大臣(正二品)和散秩大臣(級別不定)。後來共有6位內大臣,上三旗每旗各2人。
  • 在《是,大臣》裡,哈克為什麼不用參加大選就可以當首相?
    在經典英劇《是,大臣》的聖誕特別集中,主角哈克大臣陰錯陽差地當上了英國首相。《是,大臣》也在這集之後正式改名為《是,首相》,哈克與漢弗萊的「愛恨情仇」則在唐寧街十號繼續上演。不過讓人感到奇怪的是,哈克當上首相併不因為參加大選,而是哈克所屬的執政黨高層內部欽定的。這又是怎麼回事呢?雖然西方的宣傳機器及其走狗經常宣傳所謂的「民主直選」。但除了法國之外,西方主要國家的最高領導人都不是直接選舉產生的。議會制的英國尤其如此,其政界主流至今都存在排斥「直選」的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