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在奏摺上批了一個成語,嚇得大臣驚慌失措

2021-01-14 秦皇一霸

乾隆在奏摺上批了一個成語,嚇得大臣驚慌失措話說乾隆自詡十全老人,能文能武。

乾隆在文學、書法、外語等方面都有可圈可點之處,但客觀評價,只能說是泛而不精,樣樣都懂,卻無一精通。

最明顯的詩詞,乾隆一生作詩四萬多首,李白杜甫亦不能及也,只可惜無一膾炙人口。但是乾隆就是愛臭美,沒有文學家的命,卻有文學家的病。

有一次,雲南發生叛亂,巡撫向朝廷請求發兵平叛。軍機章京趙翼向乾隆遞上雲南來的八百裡加急文書。

乾隆看過以後,在上面批了四個字,乃是他即興自創的一個成語,「埋根首進」。

趙翼看著奏摺,皺起了眉頭,不知「埋根首進」是什麼意思,是發兵還是不發兵。當面問乾隆吧,又怕被責怪水平低,不問吧,怕延誤軍機,更是殺頭大罪。

無奈之下,只好問朝中各大臣。問了一圈,都沒有結果,連大清朝第一才子紀曉嵐都無從解釋。最後紀曉嵐建議他去問乾隆的恩師朱軾。

朱軾對此解釋道,埋根首進,乃是穩打穩紮,馬上發兵的意思。趙翼頓時恍然大悟。

只是,乾隆舞文弄墨玩到了軍國大事上,這樣真的合適嗎?

相關焦點

  • 司馬亮:給皇帝的奏摺大臣能看到嗎?
    皇帝閱看奏摺後,或留中,或直接以硃筆在奏摺上寫出批示(稱為「硃批」),或以頒布上諭的方式進行回復。 理論上講,皇帝可以獨立完成奏摺的處理。對於硃批奏摺,皇帝批寫後可以由奏事處將奏摺返回給齎折人。而對於用上諭回復的奏摺,則可以由奏事處對齎折人直接傳諭。
  • 官員給朝廷上奏 見奏摺上批覆四個字 感嘆大清焉能不亡
    官員給朝廷上奏 見奏摺上批覆四個字 感嘆大清焉能不亡 清末民初官僚徐世昌曾說,「大清之亡,不是亡於革命黨,而是亡在一班『小爺們』身上。」在光緒和慈禧先後駕崩後,清朝進入了最後的宣統時代。因皇帝年幼,太后無權,清朝的朝政實際上由一幫年輕的親貴所把持。
  • 乾隆親臨一位大臣的葬禮,解下荷包放在桌上後,大臣家人轉悲為喜
    不久前看到一個帖子,內容是一位網友吐槽自己家鄉的彩禮(定禮)風俗,當地女方家裡一般要40萬,自己的家庭條件承擔不起。看到這個就想起乾隆送出去的一樣「定禮」,乾隆竟然主動「請求」將自己的女兒嫁給一位大臣的兒子,他送的第一件定禮非常特別。
  • 劉統勳一個小官,上了兩道奏摺,為何乾隆就罷免了張廷玉、訥親
    劉統勳是清朝時期少有的,能夠擔得起「股肱之臣」之名的大臣。自乾隆朝開始,劉統勳歷任刑、工、吏三部尚書,後來又升任內閣大學士、軍機大臣。在四十多年的從政生涯中,劉統勳在吏治、軍事、治河等方面功勳卓著。甚至連他死的地方,也是在上朝的途中。
  • 驚慌失措的出處、釋義、典故、近反義詞及例句用法 - 成語知識
    驚慌失措,失措:舉止失去常態;不知如何是好。形容驚恐慌張;不知如何是好。出自:《北齊書 元暉業傳》:「孝友臨刑,驚惶失措,暉業神色自若。」近義詞有:驚惶失措、張皇失措,反義詞有:泰然自若、談笑自若、處處泰然,驚慌失措是貶義成語,補充式成語;可作謂語;含貶義。
  • 乾隆的皇后去世,大臣上書加個封號,乾隆回了十二個字,太戳心了
    烏拉那拉皇后在晉封皇后之前,封號賢妃,富察皇后去世三年後,乾隆奉太后懿旨,晉封貴妃烏拉那拉氏為皇貴妃,「攝六宮事」,一年後又晉升為皇后。實際上,這是乾隆母親逼迫的結果,在他心目中沒有人能取代皇后富察的地位。在烏拉那拉氏在當上皇后的一年多時間裡,乾隆對她不冷不熱,缺少溫存,齟齬不斷。
  • 一點破事都要打報告,皇帝看到大臣上奏垃圾奏摺是一種什麼體驗?
    前段時間,一位臺灣網友整理出了一批清朝時期的「垃圾奏摺」在網上引起熱議。我們先來看看為什麼稱這些奏摺為「垃圾奏摺」。康熙五十年,直隸巡撫趙弘燮上奏摺申請進京給皇帝賀壽,康熙帝回覆:「不必上本」。可是不到十天時間,這哥們又上本說自己想進京給皇帝賀壽,康熙帝只好回覆:「不必來」。
  • 廢太子胤礽的兒子弘皙,為什麼乾隆時期能聚集眾多王公大臣謀反?
    因為,清朝建立以來,皇族內部爭鬥不斷,遠有多爾袞和豪哥、順治,近有雍正兄弟相殘,為了杜絕這種情況的再次發生,乾隆認為只有讓皇族王公大臣遠離權力的中心,才能取得最好的效果。在乾隆繼位之初,雖然他奉其父親雍正的遺命,以叔叔莊親王允祿、果親王允禮以及大學士鄂爾泰、張廷玉等人作為顧命輔政大臣,組成了御前臨時機構「總理事務處」,但是在乾隆二年(1737年),乾隆就恢復了「軍機處」,並且規定軍機處中不允許皇族擔任,這樣一來,輔政大臣中的鄂爾泰、張廷玉成為軍機大臣,而莊親王允祿、果親王允禮則被排除在軍機處外了。
  • 驚慌失措的措是什麼意思 驚慌失措的措是什麼
    在語文的學習中,我們會學習到很多新的成語,卻不懂的這些成語的意思,比如「驚慌失措」的「措」的意思是什麼呢?「驚慌失措」的「措」的意思是常態、舉止。「驚慌失措」是指嚇得慌了手腳,不知如何是好。「驚慌失措」出自《北齊書·元暉業傳》:「(元)孝友臨刑,驚慌失措,暉業神色自若。」
  • 兩位大臣聯名上奏,乾隆看到署名後當即大怒:你怎麼能稱奴才?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滿人大臣天保和漢人大臣馬人龍聯名向乾隆皇帝上奏了一道關於科場舞弊案的摺子。摺子內容平淡無奇,看的乾隆昏昏欲睡,可是當他看到摺子最後署名的時候,當即大怒,立刻下令將兩人召進宮裡一頓痛罵。原來,天保和馬人龍在聯名上奏的時候,因為天保的名字在前,便一起在奏摺上署名「奴才天保、馬人龍」,可是乾隆皇帝卻認為馬人龍身為漢臣,憑什麼敢冒稱自己為「奴才」呢?
  • 白彬菊 | 和珅之死:清代中期君主與大臣間的博弈
    兩項改革是關於密記處的:一個是撤銷了該機構,另一個是1799年嘉慶皇帝執政後將軍機處與內務府分離開來。對於這種分離,人們現在所知不多。我主要是注意到了以下事實:與內務府的文移往來不再見於軍機處的隨手登記檔,這意味著在這些年裡,軍機處可能不再閱看內務府上呈皇帝的奏摺。這表明軍機處和內務府的合作,即以前允許某些軍機大臣在密記處兼職的做法出了問題。
  • 乾隆皇帝時期的十位著名大臣!
    愛新覺羅·弘曆(1711-1799),清朝入關後第四位皇帝,年號乾隆。他是中國封建帝王史上最長壽的皇帝,在位時間60年,僅次於祖父康熙皇帝,禪位後仍訓政3年半,是歷史上執掌最高權利最久的皇帝。在位期間,繼承了康熙雍正以來良好發展基礎,出現康乾盛世之象,使清朝國力達到頂峰。
  • 清朝大臣們上奏,有的稱自己奴才,有的稱臣,難道是電視劇失誤?
    大家好歡迎來到百家號經典人文之旅,歷史上那麼多的朝代,清朝是最受關注的,因為它比較熱鬧,電視劇當中經常可以看到清朝的身影,而從裡面我們可以發現這樣一個有趣的現象,就是清宮戲裡面,有的人自稱奴才。或者咱視頻,就像高其位,在給雍正皇上請安的奏摺裡,就把自己稱為奴才,後來旗人大臣,在奏摺裡面,叫自己奴才的現象,開始流行起來。雍正皇帝不喜歡這種稱呼,所以他一刀切說臣更為得體。到了乾隆皇帝的時候。他就有所更改,對於大臣們,稟奏公事的時候,稱自己為臣像日常請安謝恩尋常的奏摺,還是要稱自己為奴才。後來又改成了,漢族的文官,全部都要稱臣,滿漢的武官,全部都要稱奴才。
  • 那些被乾隆皇帝殺掉的二品以上大臣
    在清朝的歷史上有很多高級官員因辦事不力被皇上給殺掉,比如在乾隆朝,「以事罹法」的二品以上官員就有五十二人,其中在旗的有三十一人,而且不乏殿閣大學士、總督級的人物。  乾隆皇帝  訥親,鈕祜祿氏,滿洲鑲黃旗人,清朝開國五大臣額亦都曾孫、康熙朝輔政大臣之一遏必隆之孫,雍正五年承襲了二等公的爵位,被授為散秩大臣(從二品),雍正十一年提升為軍機大臣,參與機務,乾隆即位後命其總理事務
  • 大臣罰皇子下跪,皇帝勃然大怒,大臣只說9個字,皇帝大喜:重用
    為了培養眾皇子的才能,皇帝會安排才華出眾的大臣,讓他們分別教皇子讀書。多數大臣都不敢對皇子太過嚴厲,生怕一不小心得罪了未來的皇帝,但凡事總有例外,有位大臣敢讓太子下跪,不僅沒有因此受到懲罰,反而被皇帝提拔重用。王傑,雍正年間陝西韓城人,家境較為貧寒,但他從小就心懷大志,想要通過科舉之路改變命運。
  • 乾隆得一病,讓太醫尷尬不已,開一藥方:請皇后前來同住100天!
    在滿清十二個皇帝裡,乾隆也算的上是比較勤政愛民的了。在位期間平定準噶爾和大小和卓等叛亂,並修撰完成《四庫全書》。乾隆對自己的生平也比較滿意,自號「十全老人」。一生曾六下江南,留下大量民間傳奇故事。可就算是帝王將相,那也是吃五穀生百病,在大自然面前,沒有高低貴賤之分。
  • 【歷史冷知識】乾隆參加大臣葬禮,把腰間的荷包留在現場,大臣家人轉悲為喜
    清朝乾隆二十九年十一月,冬天的第一場雪如期而至,乾隆在用過午膳之後,帶上幾名侍衛從紫禁城的西華門匆匆出宮
  • 讓康熙雍正加班到深夜的奏摺都是「廢話」?看完就懂了
    原創 朵朵編輯部 耳朵裡的博物館奏摺虐我千百遍,我待奏摺如初戀。在過去,奏摺就是現在的郵箱和微信,是皇上與大臣溝通的工具。我們都知道皇上國事繁忙,批閱時很少長篇大論,清朝多位皇帝都喜歡回一句:知道了。
  • 乾隆也知道和珅是個大貪官,為啥就是不殺和珅?
    和珅便滔滔不絕地背誦起來,且聲音洪亮,字字清晰,乾隆聽後大悅,於是讓珅總管儀仗,此後又節節高升。表面上看,和珅的發跡是一個偶然,但是如果他沒有紮實的文化底子,沒有善於逢迎、揣摩乾隆心意的本領,是不可能一直乾隆歡心的。從乾隆四十年起,和珅歷任戶部右侍郎;、軍機處行走、內務府總管大臣、鑲黃旗副都統、國史館副總裁,總管內務府三旗官兵事務。
  • 有人說嘉慶的能力比哥哥差上百倍,為何乾隆還是選嘉慶為接班人
    第三批出局的候選人:皇四子永珹和皇六子永瑢 這兩位皇子都被過繼給親王為後,從法理上已經不再是乾隆的兒子。乾隆二十四年,永瑢被過繼給慎郡王允禧,後被改封質親王。乾隆二十八年,永珹被過繼給履親王允裪,降襲履郡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