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點破事都要打報告,皇帝看到大臣上奏垃圾奏摺是一種什麼體驗?

2021-01-08 夜讀史書

前段時間,一位臺灣網友整理出了一批清朝時期的「垃圾奏摺」在網上引起熱議。我們先來看看為什麼稱這些奏摺為「垃圾奏摺」。

康熙五十年,直隸巡撫趙弘燮上奏摺申請進京給皇帝賀壽,康熙帝回覆:「不必上本」。可是不到十天時間,這哥們又上本說自己想進京給皇帝賀壽,康熙帝只好回覆:「不必來」。

康熙五十六年6月,還是這位趙弘燮,此時他已經升職成為直隸總督。在短短一個月時間內,趙弘燮接連給康熙上了5份關於天氣情況的奏摺,看得康熙皇帝想打人。

康熙五十八年3月28日,閩浙總督滿保向皇帝發了一篇「奏進臺灣番子土產芒果等物折」,意思就是說要把臺灣土特產芒果送給京城的皇帝嘗嘗鮮。康熙皇帝回覆:「知道了,此等東西皆無用,不必再送來。」

原本以為此事就這樣了結了,可沒想到僅僅過了一個月(康熙五十八年4月29日),滿保又發來「奏進臺灣芒果及武夷山茶葉折」。康熙皇帝不得不再次重申:「知道了,因芒果味一次未見過之物,原想看看,看來甚是無用之物,再也無用送來也。」

如果說趙弘燮和滿保這兩人的奏摺已經夠無聊了,再看看下面幾份奏摺,估計皇帝的內心是崩潰的。

拾金不昧雖然是美德,但這些督撫大員竟然因為這點破事一個個爭先恐後向皇帝上奏摺,皇帝的苦誰能知?

除了上述這些垃圾奏摺外,清朝皇帝每月都會收到大量各地官員送來的請安折。摺子的內容千篇一律就是「皇上您好嗎?」,皇帝只好耐著性子一封封地回覆:「我很好。」那麼問題來了,皇帝每天有那麼多的事情要處理,為什麼他還要耐著性子一一回復大臣們上奏的這些幾乎毫無意義的垃圾奏摺呢?

首先,古代沒有網際網路,皇帝久居深宮之中,信息閉塞。要想全面了解外面世界的情況,就必須要讓大臣將各地的情況呈報上來。至於匯報的內容是否重要,則要皇帝本人來做定奪。有時候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中,往往隱藏著非常重要的信息。比如某地百姓經常拾金不昧,就說明這個地方民風淳樸,治安環境良好。所以,皇帝不怕奏摺內容瑣碎,就怕大臣工作不用心,故意瞞報民情。

至於那些重複不斷的請安折,雖然沒什麼乾貨,但這是大臣們向皇帝表示忠心的方式,同時也是和皇帝聯絡感情的紐帶。這就好比我們今天的朋友圈,如果一個朋友長期不聯繫,那麼關係自然就疏遠了。偶爾打個電話,發個微信聯繫一下,即便都不見面,但對於維繫友情還是非常重要的。

此外,上文中提到的那位「話癆」直隸總督趙弘燮翻來覆去地向皇帝匯報天氣情況也是事出有因。他曾因直隸地區發生水災後,沒有把防災工作做到位而受到康熙皇帝的嚴斥。所以,當他再次看到連番降雨的情況後,就不斷重複向皇帝匯報。意思就是說,我可把該說的情況都說了,能準備的事情也都準備了,如果再次發生水災,那可不是我防災不力的責任了。

由於皇帝每天都會接收到各地送來的情報,加上還得上朝處理國家大事。所以,清朝皇帝基本都比較勤政,其中雍正皇帝更是以「工作狂」著稱,贏得了「自古勤政之君,未有及世宗(清世宗,即雍正帝)者」的高度評價。

相關焦點

  • 司馬亮:給皇帝的奏摺大臣能看到嗎?
    除了皇帝還有哪些人能看到?內容較為簡單的奏摺(如請安折等)硃批「覽」等寥寥幾字後直接發出,皇帝獨立處理。而內容比較重要的奏摺,皇帝閱覽後並不獨立完成處理過程,而是發交軍機處(乾隆初年則為總理事務處)協助處理。 軍機大臣(乾隆初年為總理事務王大臣)每日接收發下之折,逐折閱看。
  • 康熙、雍正批過的奇葩奏摺,大家感受下
    有人說,每天早晨醒來的第一件事,就是像皇帝批閱奏摺一樣,看朋友圈、刷微信 、審閱天下大事,感覺不錯的留幾處言,告訴文武大臣,朕知道了…… 那你知道真正的皇帝,每天批奏摺是什麼感覺嗎? ▼可能是因為像上面那位那樣請安奏摺太多,皇帝都被搞糊塗了,就鬧出了下面這樣的烏龍↓
  • 讓康熙雍正加班到深夜的奏摺都是「廢話」?看完就懂了
    原創 朵朵編輯部 耳朵裡的博物館奏摺虐我千百遍,我待奏摺如初戀。在過去,奏摺就是現在的郵箱和微信,是皇上與大臣溝通的工具。我們都知道皇上國事繁忙,批閱時很少長篇大論,清朝多位皇帝都喜歡回一句:知道了。
  • 官員給朝廷上奏 見奏摺上批覆四個字 感嘆大清焉能不亡
    官員給朝廷上奏 見奏摺上批覆四個字 感嘆大清焉能不亡 清末民初官僚徐世昌曾說,「大清之亡,不是亡於革命黨,而是亡在一班『小爺們』身上。」在光緒和慈禧先後駕崩後,清朝進入了最後的宣統時代。因皇帝年幼,太后無權,清朝的朝政實際上由一幫年輕的親貴所把持。
  • 奏摺如何呈給清朝一把手:離開衙門時,要三跪九叩行大禮
    奏摺是當時大臣與皇帝溝通的一條最重要的管道,尤其是對地方上的官員而言,上一趟京師朝見皇上是樁很難的事。於是,一年到頭大量的要政大事便通過奏摺來稟報,並按照朝廷對奏摺的批覆來辦事行政。 同時,奏摺也是臣工與皇上感情聯絡的主要紐帶。皇帝可以從日常的奏摺中看出所委大員對他的情誼深淺、忠誠程度、和朝廷貼心不貼心等等。
  • 兩位大臣聯名上奏,乾隆看到署名後當即大怒:你怎麼能稱奴才?
    我們在劇中經常會看到,同樣是朝廷中的官員,有一些人在皇帝面前總是以奴才自稱,而另一些人則只稱自己為臣。許多觀眾想當然地就會認為,前者故意貶低自己的身份,以取悅皇帝;後者錚錚鐵骨,不屑於幹這些溜須拍馬的事情。不過事實上卻完全不是這麼一回事。按照清朝祖制規定,旗人官員可以在皇帝面前自稱奴才,而漢人官員在皇帝面前要自稱臣。
  • 皇帝被忠臣上奏大罵昏君,皇帝大怒,忠臣:我帶著棺材來了
    他上奏大罵皇帝是一位昏君,讓皇帝大怒,這位忠臣絲毫不擔心自己的生命安全,甚至是把自己的棺材都帶來了。在海瑞上任時間長以後,發現了一個嚴重的問題,就是朝堂混亂,皇帝昏庸,這樣下去遲早是要亡國的,不能這樣混下去,想要扭轉局勢,必須從皇帝身上下手,於是海瑞開始寫奏摺,而這封奏摺在後來是非常出名的,就是海瑞寫的《治安疏》,在這封奏摺中海瑞大罵皇帝昏君,就知道顧著自己練丹藥,把自己的朝政都荒廢了,你這樣做皇帝,對的起你們的列祖列宗嗎?
  • 大臣上奏希望皇帝能上朝,魏忠賢一轉述,皇帝便仗責他八十
    在明朝,皇位的繼承都堅持立長不立幼的規矩,當時還是太子的朱常洛,他的長子朱由校是一個宮女所生,魏忠賢成功去了他身邊侍候,把他帶大,後來他繼位時,也的確信任魏忠賢。也是朱由校對他放心,才讓魏忠賢有機會傾朝權野。明朝有規定,皇帝口諭通常是皇帝口述,司禮監秉筆太監用筆記錄,再交給內閣擬定,最後才頒發。
  • 為啥會有那麼多讓康熙雍正崩潰的「垃圾奏摺」?這些官不怕龍顏大怒?
    近日被一個帖子刷了屏:《皇帝看了要崩潰:清代「垃圾奏摺」集錦》。不過任何一個「可笑」的歷史現象都有制度背景。很明顯這個作者不太懂得這些「垃圾奏摺」產生的原因,所以對奏摺的理解錯誤百出,或者說幾乎全部錯誤了。庫叔今天推薦人大清史所張宏傑老師的回應文章,看看這些所謂「垃圾奏摺」是如何產生,探究一下看似「無聊」的奏摺背後那些「有聊」的公務和制度。
  • 當皇帝批奏摺是一種怎樣的體驗?是不是只要寫「朕已閱」就好了?
    據黃仁宇先生《萬曆十五年》中記載:皇帝一天要批閱二十至三十件本章。這些本章都寫在一張長紙上,由左向右折為四葉、八葉、十二葉不等,因而也簡稱為「折」。其中以各衙門為單位呈送的叫「題本」,以個人名義呈送的(評論或建議軍國大事,也有皇上報告地方某件事或報告某個官員陰事的)叫「奏本」,二者統稱「奏摺」。
  • 「上書」與「奏」有什麼區別?每個朝代都有「奏摺」嗎?
    不管是哪個朝代,大臣向皇帝稟告事情,除了在朝堂之上當面議論之外,一般都還要形成一個書面的東西,尤其是在明朝中後期,皇帝動不動就不上朝,這種書面交流的方式顯得愈發重要。 當下,不少歷史類的影視劇,不管是以哪個朝代為背景,都將這種書面化東西籠統的稱之為「奏摺」,大家感覺這種做法嚴謹嗎?
  • 康熙時期的奏摺專用來「告密」,雍正改變其用途,目的是銷毀證據
    雍正規定,大臣對皇帝說話都要「上奏摺」;同時它還是一種殊榮的象徵,表示有權力跟皇帝說上話;比如有地方官被雍正賜予「上奏摺」的權力;然而在這之前,奏摺是很神秘的文件,它專用於大臣向皇帝「告密」,特別是舉報某人某事;每當看到皇帝硃批奏摺,就知道有人要倒黴了;雍正上位之後,為了掩飾康熙說過的一些「秘密」,曾下令收回康熙年間的奏摺,這也暗示了他得位不正;事情經過如何呢?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
  • 三十年不出紫禁城一步,內操禁軍大臣上奏,謁陵典禮背後爭端
    歸宮途中,皇帝畢恭畢敬,以求禮數周全,隊列中有一官員形容渙散,難抵烈日,拿出一把蒲扇扇風,皇帝因此發怒,罰其俸祿一年。天氣乾旱本是氣候變化,儘管倫理中有著君主不道德,則受上天懲罰這種觀念,但萬曆皇帝本人並不信巫術。在他二十歲時,因陵寢一事,與大臣起過爭辯。大臣稱風水在歷朝歷代都極其重要,皇帝所選陵墓並不合風水,萬曆回其秦始皇選陵時也未曾講過風水,為何到此朝如此看重風水?
  • 活神仙對皇帝說:一會有奸臣上奏,一大臣進來,幾天後他就餓死了
    正因如此,他貪汙腐敗的速度比常人要快上許多,加上,嚴嵩尚有悟性,動作快、心思活,懂得先討好皇帝,後來,搜刮錢財時猶如探囊取物。在任內閣期間,為了防止別人影響自己的利益,嚴嵩要做的第一件事便是打擊政敵。他先後利用各種手段,將朝內多個同僚排擠出局,其中,較為剛正不阿的大臣,如:楊繼盛、沈鏈,皆被殘忍殺害。
  • 殘腿大臣上奏皇帝要為張居正平反,可在多年前,兩人還起爭執結仇
    他在職期間,協助萬曆皇帝,開創了著名的「萬曆中興」,這也是大明朝最後一個盛世,就憑這個,張居正就算是一個有功之臣了。不過,萬曆皇帝對張居正,似乎不太喜歡,畢竟他的一舉一動,都要接受張居正的監督。公元1582年,權傾一時的張居正去世了。這是萬曆皇帝,算是鬆了一口氣,終於不用過被人監督的生活了。
  • 揭秘清代垃圾奏摺:外行笑出豬叫,內行看完嚇尿
    這幾天,臺灣網友篩選出來的垃圾奏摺集錦,火了。很多人笑完,在後臺問最愛君:大清智商最高、工作最拼的兩任皇帝,難道身邊環繞著一圈又一圈的逗比大臣嗎?答案,沒有那麼簡單。1先說一說送芒果的覺羅滿保。他是滿洲正黃旗人,進士出身,真正又紅又專的人才。
  • 康熙創立奏摺制度,雍正為此經常被「撩」,趕上心情不好破口大罵
    由於清代官員操守、水平不一,奏摺水平也都參差不齊,甚至充斥了大量的廢話,讓這些看奏摺的皇帝們不勝其煩。然而清代較多重視祖宗家法的規矩,既然定下來,也沒有辦法,只能與臣下玩文字遊戲,有時被煩的不行,甚至讓皇帝們到了哭笑不得的地步。
  • 古代送給皇帝的秘密奏摺丟了怎麼辦?
    在古代交通和通訊落後,奏摺是大臣和皇帝之間溝通的重要渠道。在地方任職的官員也會不定時給皇帝寫奏摺。甚至有些奏摺還有一定的保密要求,都要用火漆等密封工具密封了,以防送信人在半路偷看。 有的還有時效性,比如緊急情況下呈送給皇帝的奏摺、信件還必須快馬加鞭、八百裡加急送到京城。所以各地都設立的有驛站,專供送信的公差換馬休息。往往是換馬不換人,人雖然也累,但為了保證奏摺的安全,人不能換,只能換馬。
  • 原本500字能說清楚的事,大臣硬是寫了17000字,結果挨了一頓暴打
    明朝時,朱元璋在改善官吏作風以及提高辦事效率上做了較大貢獻,可就這樣的皇帝,為何要暴打自己的大臣呢?朱元璋在位初期,有一名官員叫茹太素,聽這名字就很獨特,太素,可能出生時母親太喜歡素菜了吧!一次,全國各地發生洪災等自然災害,朱元璋就想召集一下大臣們提提意見,看有什麼方法整治和救災。於是,茹太素聞風上奏,他長篇大論,洋洋灑脫一氣呵成,但竟是一個長達一萬七千字的奏摺,不得不說,這茹太素的精力耐心都非常強啊。老朱收到這份「萬言奏摺」後,心態立馬崩了!這每天那麼多奏摺還沒看,怎麼還上來這麼大一篇?
  • 大臣罰皇子下跪,皇帝勃然大怒,大臣只說9個字,皇帝大喜:重用
    清朝皇帝在挑選太子的時候,並非採用嫡長子繼承制,也就是說,在皇帝臨死之前,不能確定下一位皇帝是誰,每個皇子都有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