殘腿大臣上奏皇帝要為張居正平反,可在多年前,兩人還起爭執結仇

2021-01-08 衛水樵夫

張居正,是明朝著名的權臣。他在職期間,協助萬曆皇帝,開創了著名的「萬曆中興」,這也是大明朝最後一個盛世,就憑這個,張居正就算是一個有功之臣了。不過,萬曆皇帝對張居正,似乎不太喜歡,畢竟他的一舉一動,都要接受張居正的監督。

公元1582年,權傾一時的張居正去世了。這是萬曆皇帝,算是鬆了一口氣,終於不用過被人監督的生活了。不僅如此,或許是出於對張居正的打擊報復,萬曆皇帝還把張居正的家都給抄了,不僅把所有的家產全部充公,還流放了他的所有家屬,有的人甚至在路上,就被活活餓死。甚至一氣之下,萬曆皇帝還差點對張居正鞭屍。

張居正生前,曾提拔重用了很多官員,而他們每個人,也都整天圍在張居正身邊,生怕受了冷落。可如今在張家陷入危難之際,他們不僅沒有去向皇帝求情,反而此時還落井下石,給張居正列舉了多條罪狀。而當初和張居正不合的官員,這時候卻恰恰相反,不顧危險極力去為張居正辯護。這種現象,在歷史上也算是相當罕見了。

讓人更加不可思議的是,還有一位大臣,當年得罪了張居正而被打斷了腿,可這時,卻又冒死上奏,讓皇帝為張居正平反。這就是明朝名臣——鄒元標。

鄒元標在少年時期,便聰穎好學,被當地人稱之為「神童」。萬曆五年考中了中進士,入職刑部,從此走上了官場。鄒元標這個人敢於抨擊時弊,遇見什麼不順眼的事情就喜歡插手。但就是因為這樣的性格,才讓他挨了張居正的杖刑。

萬曆五年,張居正的老父親在老家病逝。古人對孝道是十分推崇的,大明律就規定,如果官員父母去世,那麼該官員就必須要離職,回家守孝27個月,當時這種情況被稱為「丁憂」。那麼官員如果實在脫不開身了,該怎麼辦呢?大明律也同樣規定,如果實在走不開,那麼皇帝可以對官員下旨,繼續工作,這種情況被稱為「奪情」。

而事實上,「奪情」的情況,一般只會在守邊的將領中才會出現,而文官,則很少用到。但是,張居正此刻的改革到了關鍵階段,如果自己一旦離職,那麼之前的心血,則全部付諸東流了。就這樣,大權在握的張居正狠了狠心,請皇上降旨,讓自己「奪情」。可沒先到,聖旨剛下,以鄒元標為首的官員,便直接上奏皇帝,反對張居正「奪情」。在他們心目中,父母為大,更何況張居正高居首輔,正是要為天下人做表率的。

張居正得知此事後,大為惱火,認為這些官員在有意阻撓自己的改革。就這樣,這幾個官員,輕則被降職,重則受刑被貶。而鄒元標除了受到杖刑以外,還被流放到了貴州,並且在刑罰中,鄒元標的一條腿也被打殘了。可以說,通過這件事,鄒元標和張居正基本上結了仇。《明史》當中,有過鄒元標大罵張居正的記載「若以奔喪為常事而不屑為者,則以為禽彘」這無疑是在罵張居正要是不回去守孝,就是禽獸了。

張居正死後,萬曆皇帝將凡是通過張居正升遷的官員,要麼降職,要麼棄用;而通過張居正貶斥的官員,則全部召回京城。就這樣,鄒元標又從貴州回到了朝廷。

明熹宗朱由校登基以後,鄒元標被任命為吏部左侍郎。這時候,他看見朝廷裡黨派紛爭不斷,大臣們之間互相勾心鬥角,社會矛盾也越來越嚴重。不由懷念萬曆新政時繁榮,也感到張居正是難得的功臣。就這樣,鄒元標上奏皇上,為張居正平反:《明史》中這樣記載,鄒元標是這樣評價張居正的:「江陵功在社稷,過在身家,國家之議,死而後已,謂之社稷之臣,奚愧焉?」就這樣,張居正獲得了平反。

其實在一開始,鄒元標是很反對張居正改革的,不過後來隨著閱歷的增加,他深深理解了張居正的良苦用心。對於他們之間的「仇恨」和「恩怨」,我們不能簡單的去評斷誰對誰錯,他們都是有理想有抱負的對社稷有功之臣,只不過各有各的想法和謀略,如果當時他們二人能夠坐在一起,心平氣和地溝通一下,想必當初也不會鬧成那個樣了。

參考資料:《明史》等

相關焦點

  • 一點破事都要打報告,皇帝看到大臣上奏垃圾奏摺是一種什麼體驗?
    康熙五十八年3月28日,閩浙總督滿保向皇帝發了一篇「奏進臺灣番子土產芒果等物折」,意思就是說要把臺灣土特產芒果送給京城的皇帝嘗嘗鮮。康熙皇帝回覆:「知道了,此等東西皆無用,不必再送來。」原本以為此事就這樣了結了,可沒想到僅僅過了一個月(康熙五十八年4月29日),滿保又發來「奏進臺灣芒果及武夷山茶葉折」。
  • 萬曆皇帝為何有著逆反心理?與張居正的教育密不可分,難怪被清算
    就這樣尊皇后為「仁聖皇太后」,尊神宗生母為「慈聖皇太后」。神宗是為萬曆皇帝,在內任用馮保,而朝中大權都交給張居正。在小皇帝的成長世界裡,張居正、馮保成了影響他人生的重要夥伴,張居正除了主持內閣工作,同時承擔起小皇帝的教育工作,而馮保這個司禮監的負責人成了小皇帝的「大伴兒」。
  • 三十年不出紫禁城一步,內操禁軍大臣上奏,謁陵典禮背後爭端
    前言明朝皇帝為何歷來都是文帝?文官為何力勸皇帝棄文從武?制度多年未變,已然腐朽如枯木,文官為何不提此事?究竟為何軍隊會成為文官恐慌的原因?此年是明朝一五八一年,皇帝在首輔張居正的幫助下組織了一支禁衛軍,為巡查陵墓時保駕護航。皇帝借視察陵墓為由,操練禁衛軍兵馬,宮中文官連連上奏。皇帝此舉有幹天和,若不及時加以修正,必然連降天災。
  • 邱橓用「正直」為自己織外衣,卻在張居正抄家上現形,令人不齒
    可是李太后和張居正十分配合這是事實,對於不懂朝政的李太后除了依靠張居正,也別無選擇,在張居正的勸告下,兩人一個宮內,一個朝中,對萬曆皇帝從小嚴加管束,這也許是萬曆皇帝之後對張居正如此仇恨的原因之一。可同時,張居正的情商真的很低,他自認為對萬曆皇帝的好,其實充滿了權勢的逼迫,隨著年齡的增長,萬曆皇帝的逆反心理越來越強盛,直到58歲的張居正去世,這份逆反日積月累噴薄出了仇恨,開始對張居正進行死後瘋狂的報復。在這瘋狂報復的過程中還有一個人摻和了進來,這個人就是邱橓。
  • 活神仙對皇帝說:一會有奸臣上奏,一大臣進來,幾天後他就餓死了
    嚴嵩靠著搜刮斂財崛起時,嘉靖帝並非一無所知,然而,卻選擇視而不見,在這種無形縱容下,嚴嵩貪贓枉法更加明目,勢力逐步坐大,為禍朝野。與歷史上其他貪官不同,嚴嵩起家較晚,因其書法造詣深,擅長寫青詞(實為他人代筆),最終,將近六十出頭方才進入內閣。正因如此,他貪汙腐敗的速度比常人要快上許多,加上,嚴嵩尚有悟性,動作快、心思活,懂得先討好皇帝,後來,搜刮錢財時猶如探囊取物。
  • 1778年,乾隆皇帝為何為多爾袞、多鐸平反,而不為阿濟格平反呢?
    那麼貴為定國元勳的阿濟格為何會被順治帝幽禁賜死,乾隆帝在平反多爾袞、多鐸時為何不願替他平反罪名呢?阿濟格以兵戎脅迫正白、鑲白兩旗大臣支持自己,兩白旗大臣不願屈從,決定求皇上做主,派人秘密向鄭親王濟爾哈朗告發阿濟格欲乘喪奪政的陰謀。順治帝獲悉內情後,下令京城戒嚴,關閉城門,在阿濟格返京的必經之路德勝門外設下重兵布防。阿濟格見兩白旗大臣不肯歸附,只得向朝廷報喪並親自護送多爾袞的靈柩返京。
  • 萬曆皇帝封張居正為太師後,為何對張居正的後代大肆抄家殺戮呢?
    張居正死後,有很多人為之哀悼,但也有很多人在私下拍手相慶。年輕的萬曆皇帝悲痛萬分,不得不開始自己的親政工作。但是,萬曆皇帝剛親政沒有兩年,開始對死去的張居正進行清算。在萬曆十一年(1583年),萬曆帝先禠奪張居正三個兒子的官職,撤銷了張居正本人生前所得到的太師頭銜。後開始對張居正的家財進行抄沒。張居正的弟弟和兒子抓進了大獄,其中長子因不堪忍受嚴刑拷打,而自縊身亡。
  • 張居正用心良苦的培養了萬曆皇帝,為什麼自己的結局卻不好?
    至若意量廣遠,氣充識定,志以天下為己任而才又能副其志者,則惟明張江陵一人而已。方明隆萬之際,明之政已馳矣。自世宗西內靜攝,君荒於上,臣縱於下,將嬉於邊,士囂於庠。紀綱萬事,群墮於冥昧之中之中。而瓦解土崩之禍,將隱中於晏安無事之日。自非有雷霆之力不足以集上下渙散之孰,非有整齊嚴厲之法不足以其積久疲頑之習。江陵知其然也,慨然出其身以任之。」
  • 圍繞張居正守制與奪情的論戰
    守孝期滿,再報請中央(吏部)申請「起復」,重新返回工作崗位,守制期間,其他官員不得奏請起復,可見規定之嚴。通常,官員起復後,任原職的可能性不太大,尤其是重要部門、重要崗位,因為官員丁憂離職,必須馬上補充新官,舊官起復後,新官一般不會結束任期。換言之,如果張居正守制返鄉,3年後他很可能無法官復原職。
  • 建文帝失蹤150年後,皇帝曾問及祖宗下場,張居正的回答含蓄隱晦
    建文帝失蹤150年後, 皇帝曾問及祖宗下場, 張居正的回答含蓄隱晦在世界上,唯一一個歷史延綿不絕的國家只有中國,這是中華民族驕傲和自信的源泉。但是長的離譜的歷史也帶來了很多問題,比如史料繁複雜亂,整理難度極大,信息來源也很廣,正史野史一大片,所以中間就產生了很多bug。
  • 兩位大臣聯名上奏,乾隆看到署名後當即大怒:你怎麼能稱奴才?
    我們在劇中經常會看到,同樣是朝廷中的官員,有一些人在皇帝面前總是以奴才自稱,而另一些人則只稱自己為臣。許多觀眾想當然地就會認為,前者故意貶低自己的身份,以取悅皇帝;後者錚錚鐵骨,不屑於幹這些溜須拍馬的事情。不過事實上卻完全不是這麼一回事。按照清朝祖制規定,旗人官員可以在皇帝面前自稱奴才,而漢人官員在皇帝面前要自稱臣。
  • 在高拱和張居正的齟齬中,有個人顯得特別重要,他就是大太監馮保
    嚴嵩防著徐階周圍所有的人,可就是不防著張居正,很賞識他,呼為小友。徐階更不用說了,他是張居正的恩師,張居正入翰林,徐階提拔的;張居正選為庶吉士,徐階提拔的;張居正入閣,還是徐階提拔的。徐階謀劃扳倒嚴嵩,除掉嚴世蕃,跟誰商量,張居正;嘉靖帝臨終的時候,身為首輔的徐階負責寫皇帝遺詔,跟誰商量,還是張居正。徐階跟後來的高拱,也是龍爭虎鬥。
  • 高拱與張居正的差距,也許就在這裡
    > 明朝,嘉慶時期,高拱是隆慶帝的老師,深得隆慶信任,隆慶在位期間,高拱一直擔任內閣首輔,隆慶駕崩時,甚至把萬曆母女託孤給了高拱,身為顧命大臣
  • 萬曆皇帝朱翊鈞為何28年不上朝?郭沫若挖墓一幕:是你也不會上朝
    那麼身為皇帝的頭等大事自然就是每日上早晨,與文武百官商議,查閱奏摺給出決定。可歷史上的萬曆皇帝卻二十八年不曾上早朝,大家知道是為什麼?假若換作你是他,得知當中「福利」後估計你都拒絕上早朝。公元1573年,明朝第13位繼承人朱翊鈞登基稱帝,接著按傳統修改年號,改稱萬曆年,故此老百姓便稱朱翊鈞為萬曆皇帝。
  • 嚴嵩與張居正:所謂忠奸賢佞,實為皇權的犧牲品
    ——《易中天中華史:嚴嵩與張居正》《易中天中華史:嚴嵩與張居正》是「易中天中華史」中的第22卷,全書以「嘉靖繼統」為第一章,以「萬曆謝幕」為最終章,主要講述明嘉靖、萬曆兩朝的「官鬥」,鬥爭的主角是皇帝與首輔,實質上是皇權與相權之間的一次次暗中的交鋒和較量。
  • 羅宗強:張居正改革失敗與士人人格之缺陷
    許多學者已注意到此一點,提到他的報復心理,提到內外臣工言說張居正生活之奢侈、家財之富有對於萬曆皇帝心理所造成之刺激。自他以十歲孩童登極,居正既是顧命大臣,又負責對他的教育。十年來居正對他反覆言說為君之道,時時告誡他要節用愛民,要制欲,甚至連他喜愛書法,每有練習,也受到居正的訓斥。張居正教導他的是那一套嚴格的、正統的儒家的帝王之道,是儒家內聖外王的帝王的行為規範。
  • 擅改祖制,開放海禁,這位皇帝在位6年,為大明積累了巨額財富
    明朝作為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漢人王朝,一直以來都非常的有話題,不僅僅是因為明朝時期16位皇帝,大多數都有自己的性格,就本身國家而言,在晚年這種內憂外患的情況下,仍然保持了高昂的戰鬥力,以至於一直到明朝滅亡以後,滿清都沒能順利的從關外打進來。
  • 《張居正評傳》:三十年生死之交,一旦遂成永隔,刺心裂肝,痛何可言
    按理說高拱能夠順利入閣,是要好好感謝徐階的,可高拱不買帳,他覺得就算徐階不提議,憑藉自己的資歷和水平,入閣輕而易舉。 進入官場,是非黑暗有時都會看不清,對於徐階,張居正心懷感恩,他們倆的感情亦師亦友,共同走過困境。兩人是鐵哥們,沒有什麼可以動搖的。
  • 同為顧命大臣,乾隆帝能容得下鄂爾泰,為何就是容不下張廷玉
    雍正十三年八月,雍正皇帝臨終安排了兩位皇室宗親——允祿、允禮和兩位朝廷重臣——張廷玉、鄂爾泰為「顧命大臣」,命四人「各秉忠良,屏除恩怨,一心一德,共相輔弼」,以輔助皇太子弘曆成「一代之令主」。為了安撫張廷玉、鄂爾泰兩人,雍正皇帝甚至厚恩賞賜了「將來二臣,著配享太廟,以昭恩禮」的至高待遇。
  • 張居正為什麼終生都不重用海瑞?
    海瑞比張居正大十一歲,在很長時間內,海瑞和張居正同朝為官,就算兩人不是同道中人,必定彼此也是有所耳聞的。萬年初年,張居正掌控朝廷權柄,在此之前海瑞已經被高拱排擠出了朝廷,而朝廷上下仍在極力推薦海瑞為官,可是張居正卻對海瑞冷若冰霜,從來不加以提拔。那麼為何張居正終生不重用海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