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居正,是明朝著名的權臣。他在職期間,協助萬曆皇帝,開創了著名的「萬曆中興」,這也是大明朝最後一個盛世,就憑這個,張居正就算是一個有功之臣了。不過,萬曆皇帝對張居正,似乎不太喜歡,畢竟他的一舉一動,都要接受張居正的監督。
公元1582年,權傾一時的張居正去世了。這是萬曆皇帝,算是鬆了一口氣,終於不用過被人監督的生活了。不僅如此,或許是出於對張居正的打擊報復,萬曆皇帝還把張居正的家都給抄了,不僅把所有的家產全部充公,還流放了他的所有家屬,有的人甚至在路上,就被活活餓死。甚至一氣之下,萬曆皇帝還差點對張居正鞭屍。
張居正生前,曾提拔重用了很多官員,而他們每個人,也都整天圍在張居正身邊,生怕受了冷落。可如今在張家陷入危難之際,他們不僅沒有去向皇帝求情,反而此時還落井下石,給張居正列舉了多條罪狀。而當初和張居正不合的官員,這時候卻恰恰相反,不顧危險極力去為張居正辯護。這種現象,在歷史上也算是相當罕見了。
讓人更加不可思議的是,還有一位大臣,當年得罪了張居正而被打斷了腿,可這時,卻又冒死上奏,讓皇帝為張居正平反。這就是明朝名臣——鄒元標。
鄒元標在少年時期,便聰穎好學,被當地人稱之為「神童」。萬曆五年考中了中進士,入職刑部,從此走上了官場。鄒元標這個人敢於抨擊時弊,遇見什麼不順眼的事情就喜歡插手。但就是因為這樣的性格,才讓他挨了張居正的杖刑。
萬曆五年,張居正的老父親在老家病逝。古人對孝道是十分推崇的,大明律就規定,如果官員父母去世,那麼該官員就必須要離職,回家守孝27個月,當時這種情況被稱為「丁憂」。那麼官員如果實在脫不開身了,該怎麼辦呢?大明律也同樣規定,如果實在走不開,那麼皇帝可以對官員下旨,繼續工作,這種情況被稱為「奪情」。
而事實上,「奪情」的情況,一般只會在守邊的將領中才會出現,而文官,則很少用到。但是,張居正此刻的改革到了關鍵階段,如果自己一旦離職,那麼之前的心血,則全部付諸東流了。就這樣,大權在握的張居正狠了狠心,請皇上降旨,讓自己「奪情」。可沒先到,聖旨剛下,以鄒元標為首的官員,便直接上奏皇帝,反對張居正「奪情」。在他們心目中,父母為大,更何況張居正高居首輔,正是要為天下人做表率的。
張居正得知此事後,大為惱火,認為這些官員在有意阻撓自己的改革。就這樣,這幾個官員,輕則被降職,重則受刑被貶。而鄒元標除了受到杖刑以外,還被流放到了貴州,並且在刑罰中,鄒元標的一條腿也被打殘了。可以說,通過這件事,鄒元標和張居正基本上結了仇。《明史》當中,有過鄒元標大罵張居正的記載「若以奔喪為常事而不屑為者,則以為禽彘」這無疑是在罵張居正要是不回去守孝,就是禽獸了。
張居正死後,萬曆皇帝將凡是通過張居正升遷的官員,要麼降職,要麼棄用;而通過張居正貶斥的官員,則全部召回京城。就這樣,鄒元標又從貴州回到了朝廷。
明熹宗朱由校登基以後,鄒元標被任命為吏部左侍郎。這時候,他看見朝廷裡黨派紛爭不斷,大臣們之間互相勾心鬥角,社會矛盾也越來越嚴重。不由懷念萬曆新政時繁榮,也感到張居正是難得的功臣。就這樣,鄒元標上奏皇上,為張居正平反:《明史》中這樣記載,鄒元標是這樣評價張居正的:「江陵功在社稷,過在身家,國家之議,死而後已,謂之社稷之臣,奚愧焉?」就這樣,張居正獲得了平反。
其實在一開始,鄒元標是很反對張居正改革的,不過後來隨著閱歷的增加,他深深理解了張居正的良苦用心。對於他們之間的「仇恨」和「恩怨」,我們不能簡單的去評斷誰對誰錯,他們都是有理想有抱負的對社稷有功之臣,只不過各有各的想法和謀略,如果當時他們二人能夠坐在一起,心平氣和地溝通一下,想必當初也不會鬧成那個樣了。
參考資料:《明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