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的古裝劇裡面,在欣賞到演員精湛的表演之餘,我們還會注意到他們身邊的太監,尤其是皇帝身邊的大太監,那可是無數妃子巴結的對象。
而在明朝,太監的地位更是水漲船高,可以說,明朝簡直是太監們的天地。
而在最開始的時候,太監並沒有這樣高的地位,因為朱元璋自己的學識不高,自然也就不希望自己周圍的侍從比自己有學問,所以他嚴禁太監讀書寫字,這樣即使朱元璋學問不高,在沒有文化的太監之中,也是有著一份優越感的。
但那只是朱元璋的一廂情願罷了。
內書堂開始出現
隨著後世的發展,也由於物質生活變得越來越優越,自然而然,朱元璋的子孫要比他有文化的多。
而作為皇室子孫,陪伴在他們身邊最長時間的的莫過於太監,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的知識見識越來越廣闊,而陪伴在他們身邊的太監卻是粗人,交談不到一起去,這自然也讓這些皇子們感到煩躁。
與此同時,在自身文化提升的同時,他們也意識到沒有教育就沒有未來!
於是到了明宣宗朱瞻基的時候,設立了內書堂。
在內書堂裡面,想要學習的小太監們可以到裡面進行學習,在經過三年學習之後,小太監們的工作也在一定程度上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當然在這裡讀書能夠得到一定的提升,甚至說不定還能改變自己的命運。
但是書並不是這樣好讀的,在內書堂裡面學習,如果違反了學校的規定陪,他們將會遭遇不同程度上的懲罰,而這些懲罰可謂是刻骨銘心。
但是儘管如此,就衝那內書堂能夠改變命運這一條,仍舊有許多的小太監們前僕後繼,因為如果能夠成功,他們將可以進到司禮監。
內閣的出現,太監權力的轉折點
朱元璋殺掉宰相胡惟庸,並且廢除了丞相,所有的奏摺都由他一個人負責,這也使得朱元璋更忙了,但是能夠將權力全部的集中在自己手裡,朱元璋也是樂得其所。
但是那只是他一個人這樣想而已,他的後代對於這做法並不苟同。
所以這時候內閣出現了,而內閣又主要是由太監組成的。
眾所周知,明朝的皇帝大部分都是極其懶散的,很多時候甚至不上朝,這就在一定程度上導致權力幾乎歸到了內閣所有。
之後到了明朝萬曆年間,張居正權傾朝野,內閣的權利更是水漲船高。
權傾朝野的太監居然不讀書
說到有權有勢的太監,我們更多的會想到是魏忠賢,他是一個半文盲,至於後來,內書堂也不曾見過他的身影,但是仗著皇帝的寵愛,他無法無天,為非作歹。
可是沒辦法呀,人家權力大,能夠哄得皇帝開心,這就是他的本事呀。
當然,這樣並不值得提倡,我們再一起看看明朝名聲極好的宦官,幾乎沒有一個不是出自於內書堂的,比如說懷恩,李芳。
他們可都是經過曆書堂的淬鍊而走出來的。
所以這時候我們還是真的必須要相信一個事情。
那就是知識對人的改變真的很大,畢竟罵名遠揚的宦官總是會遭到人們的厭惡,而那些賢名遠揚的宦官,卻是無數人爭相稱讚的對象。
由此可見,內書堂在一定程度上也改變了他們的價值觀,讓他們能夠心繫天下百姓,能夠在是非對錯面前,找到一個正確的點。
這樣一想,突然覺得明朝的宦官亂政,太監權傾朝野,似乎並不是內書堂惹的禍。
從內書堂裡面出來的太監,他們都有著自己的堅守,有著自己明辨是非的能力。
他們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以及道德文化水平,都在內書閣裡面得到了一個翻天覆地的改變!
畢竟內書閣的師資力量是十分強悍的,裡面的老師都是出自翰林學院的,即便是最差的,也是編修。
而最高的都曾經給皇上過課,或者曾經給皇上一起侍讀過,這個可謂是當時的頂級教育資源呢。
而在這樣的名士的教導之下,太監們的思想自然也不會齷齪到哪裡去?
畢竟在這樣的環境下,老師的淳淳教導,墨香的渲染,教育出來的基本上都是有著正確思想的太監。
結語
如此想下來,會驚奇的發現,原來早在幾百多年前,就已經有知識改變命運的事情了,知識在推變太監命運改變的同時,也在無聲中改變著明朝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