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巴粵伶 百年浮生錄

2020-12-11 騰訊網

古巴花旦何秋蘭(Caridad Jo Amarand)16歲登臺時的戲裝扮相。(圖/劉博智)

2018年4月,古巴迎來近60年來首位不姓卡斯楚的領袖。

與此同時,這個西半球唯一的社會主義國家便頻繁地出現在國際商業新聞裡:美古達成協議,開通商業航線;喜達屋要在哈瓦那改造運營三家酒店;谷歌正登陸島國;Airbnb執行長稱古巴為其發展最快的市場……

今年26歲的古巴青年Yamil,看起來跟全世界的90後差不多,他用智慧型手機上網看世界,業餘時間在哈瓦那大學孔子學院學當下很熱門的外語——中文,去年還去北京和上海玩了一趟。他說自己喜歡學習「中國文化」,他會熟練地用筷子吃飯,甚至還會敲鑼鈸——中國粵劇裡的一種打擊樂器。

Yamil擁有四分之一的中國血統,他的中文名叫方英唱。古巴人都是混血的,這種混合性不只是生物學上的,也是社會和文化的,大至人種、宗教,小到雪茄、朗姆酒,均幾經融合而源源衍生新類型,膳食與音樂更是融合的典型。

Yamil對中國的興趣很大程度來自於祖母何秋蘭——家裡除了來自中國臺山的曾祖父方標和祖父方振鉅,就只有她會說中國話;他那位在唐人街住了一輩子的父親方鈞波半句中文也不會,也沒想過要開口說;姑姑方玉珍也完全不懂中文。

但何秋蘭,這位87歲的白人老太太,會講一口流利的粵語。她還有一個西班牙名,Caridad Amaran。

何秋蘭與孫子方英唱。(圖/劉博智)

許多年來,婆孫倆住在唐人街一個十來平方米的小公寓裡。這是古巴城區典型的老民宅,3層樓有5層那麼高。除了中午去龍岡會館領免費的黑豆飯,何秋蘭很少下樓,有時她會去會館打牌,或拿出她的工尺譜,豎著抄寫一些方塊字,然後照著唱點小曲兒。

何秋蘭很開心見到孫兒在學中文,但她發現兩人還是無法用「中國話」溝通。Yamil聽不懂祖母講的「唐話」(廣東開平話),何秋蘭也沒法接他學的「北話」(普通話)。

兩代人的認知落差還包括對古巴人民英雄何塞·馬蒂的印象。在何秋蘭受到的教育裡,這位19世紀的古巴詩人、民族英雄、思想家,啟蒙了古巴人民對自由的追求,從19世紀對西班牙殖民者的反抗到20世紀對美國武裝幹涉和貿易禁令的反抗。對於Yamil來說,何塞·馬蒂同樣意味著自由——21世紀不受限制上網的自由。

雖說擁有了自己的手機,但Yamil沒有錢買網卡,他只能在夜晚去有何塞·馬蒂雕像的公園裡蹭Wi-Fi,「越是靠近何塞·馬蒂,Wi-Fi信號就越好」。

2009年,劉博智在中文報社「發現」了在「執字笠」的昔日哈瓦那國光劇團臺柱子何秋蘭。(圖/劉博智)

劉博智在古巴拍攝了一系列流散華人的肖像照,他讓他們手持一張自己祖父輩的照片。(圖/劉博智)

「一個白人婆婆,喜歡唱粵劇」

2009年3月24日,「古巴花旦」——昔日哈瓦那國光歌劇團的臺柱子何秋蘭,被美國攝影家、堪薩斯大學退休華裔教授劉博智「發現」了。

但是,古巴人不太喜歡「發現」這個詞。「古巴對於美洲大陸的發現過程起了決定性的作用,但我很高興這個詞彙已經不再常用了,因為在古巴被『發現』之前,我們原本就生活在這裡。」古巴哲學家馬汀內斯·埃雷迪亞(F.Martinez Heredia)在紀錄片《古巴自由故事》(The Cuba Libre Story)中說。

劉博智不僅為何秋蘭拍下短片《古巴唐人》,還帶她和舞臺姐妹黃美玉兩次到香港、廣州與臺山,將這個對中國人來說路途和記憶都非常遙遠的美洲島國的過去與現在呈現在公眾面前。

「一個白人婆婆,喜歡唱粵劇,這本身就是一件值得仔細挖掘的事情。」劉博智說。

沿著他的影像線索,導演魏時煜花8年時間,跟蹤拍攝了紀錄片《古巴花旦》,學者雷競璇和黃卓才也分別在著作《遠在古巴》和《古巴隨筆:追尋華人蹤跡》中記述了何秋蘭的故事。

導演魏時煜用8年時間追蹤拍攝的紀錄片《古巴花旦》。(圖片來自網絡)

2019年3月中旬,何秋蘭和她的戲搭子黃美玉——時年90歲的中古混血老太太,經歷了哈瓦那—赫爾辛基—香港的19小時的長途旅行,出現在香港藝術節「名伶花旦展演話當年」的舞臺上。這是她們第三次來到中國。

3月15日到17日,連續三晚,油麻地戲院人頭攢動。

花旦何秋蘭與武生黃美玉。(圖片來自網絡)

照著從古巴帶來的、何秋蘭手抄的古老戲譜,樂師們各就各位。樂聲一揚起,長達幾十年的荒廢流光剎那間像沒存在過似的,那以情帶聲的嗓音,依舊是往昔繁華的哈瓦那華埠戲院舞臺上嬌嘆「你另戀愛別人我遍走天涯」的賣花女,是一襲彩繡紅衣唱「花間寄猶月老仙」的王寶釧,是往事藏心裡難以言說的趙顰娘……

2019年3月,香港油麻地戲院,劉博智再次促成了兩位花旦來中國唱戲表演的心願。她們在香港藝術節「名伶花旦展演話當年」的三晚表演引起轟動。(圖/阿餅)

在香港的最後一晚,何秋蘭唱起《茉莉花》和觀眾告別。這樣能享受化妝與衣箱的協助、登臺有樂隊伴奏的演出經歷,可能是近60年來少數的幾次機會之一了。

次日一早,她們便要乘飛機返回古巴——這或許是她最後一次來中國。

兩位老人的身體和精神狀態都很好。(圖/阿餅)

「古巴花旦」:「樁樁件件記心頭」

《茉莉花》,這首在1896年由李鴻章以外交特使身份訪問西歐和俄國時被傳唱的江蘇民謠,是那些19世紀末20世紀初背井離鄉的老一代華僑心中的國歌。也正是這一幫大多數來自廣東的老華僑,促成了粵劇在世界各地的落地生根。

何秋蘭的養父方標就是其中之一。他來自廣東開平,從小痴迷粵劇,曾經和著名粵劇行家關德興一起學藝,但因家裡反對,19歲時出走古巴,再也沒有回中國。上世紀20年代,像方標這樣的自由移民高達6萬人。

方標30歲時,在古巴一家洗衣館以洗衣、熨衣為生。有一天,他遇到了當時無家可歸的何樹花(何秋蘭母親Josefa Amaran的譯名)母女倆,便把她們接回家一起生活。

在一張合影中,方標握著何樹花的手。劉博智認為,這樣的情感流露在那個時代的中國男人中是很少見的。

方標經常在下工後帶著何秋蘭去洗衣館對面的國光歌劇團聽粵劇,開始教她開平話,後來給她請了師傅董祥,董祥教何秋蘭讀書寫字、唱工譜、做戲。方標繼續以洗衣、洗碗、賣彩票為生,並組織了一個粵劇團。父女倆還曾經同臺演出。

何秋蘭與父母合影的肖像照。(圖/劉博智)

關於古巴的中國戲院,古巴華裔趙發(Antonio Chuffat Latour)在其所著《古巴華人史略》一書中有所記述。

1875年1月,第一批中國粵劇演員從美國舊金山來到哈瓦那,將粵劇表演帶到了古巴,大獲成功並廣受歡迎。中國戲院擴展到古巴各地的華人聚居地。

1875年4月,西恩富戈斯(Cienfuegos)建起了第一家廣東風格的中國戲院。1876年,大沙華(Sagua La Grand)戲院出現在一座3層高的木製建築裡,這是為一家由94人組成的中國藝術演出公司在古巴的首次演出而建立的。

很多華人放棄田間工作或生意趕到戲院觀看,以至「種植園主抱怨,當地政府命令戲院只能在節假日開放」。

華人去戲院不單單為了觀看戲曲中熟悉的歷史情節,他們還把那裡當作一個放鬆和社交的場所。亨利·巴裡登·麥克道爾在1884年11月載於《世紀畫報月刊》的《中國戲院》一文中指出,「對於那些飽經生活磨難,早已不相信現實世界中又公理存在的人們,舞臺令人開心,不可能發生的事遠比殘酷的現實更具有吸引力」。

20世紀20年代的移民高潮使粵劇藝術在古巴得到了快速發展。除本土的戲班表演外,古巴的中國戲院主要與香港、廣東等地的劇團、戲班籤訂合約,邀其到古巴表演。著名粵劇演員、廣東粵劇全女班「金釵鐸」的花旦黃小鳳就曾赴哈瓦那演出。

上世紀20-40年代,古巴盛極一時的國光劇團。(圖/劉博智)

1942年6月6日《華文商報》的一版廣告反映了當時的盛況。當日,在同一版面的廣告位置有鈞天樂、國聲與國光歌三個劇團表演粵劇的廣告。國光歌劇團的廣告中還出現了何秋蘭的名字:

「國光歌劇團本團定期六月十一號(星期四)晚八時在金鷹戲院開演威勇名劇《西河會妻》……演員陣容:雷寶琴,慷慨英雄誅奸賊!林坤儀,窮途適遇未婚妻!……何秋蘭,廟祝慈心濟人急!」

雷寶琴、林坤儀……這些聽起來像中國人名的8歲至20歲的女孩都是西方人子女或混血華裔,她們另有西班牙文名字,絕大多數不會說粵語,更看不懂漢字,需要反覆記憶唱詞,有的甚至用西班牙文來標註粵語發音。

而何秋蘭是唯一能在粵劇團甚至古巴華人社區周旋的血統純正的古巴白人。她喜歡寫中國字,在唱詞頁上標註漢字發音,反覆練習抄寫歌詞,就這樣學會了寫繁體字,並把抄好的歌詞送給其他女孩子。她從來不會弄丟唱詞,甚至可以花一整天時間聽歌。

何秋蘭10歲時的戲裝扮相。(圖/劉博智)

何秋蘭8歲登臺,最初演的是丫環,站在角落,師爺出來唱幾句坐定後,她就念白:「老爺吩咐奴記實,樁樁件件記心頭。」

12歲,她開始在演出的粵劇裡擔當主要角色,跟著劇團去古巴各地演出,包括聖地牙哥(Santiago de Cuba)、謝戈德阿維拉(Ciego de Avila)、關塔那摩(Quatánamo)、聖克拉拉(Santa Clara)、卡馬圭(Camagüey)、西恩富戈斯、馬坦薩斯(Matanza)等,每次一去就是兩三個月。

少女時代的何秋蘭(左三)與黃美玉(左二)。(圖/劉博智)

也是在這段歲月裡,何秋蘭從語言、文化、習俗到飲食都被徹底「漢化」了。

走埠期間,每個禮拜一場4小時的演出後,何秋蘭就會和大家一起吃宵夜,滿桌都是唐人菜:芥菜、苦瓜、蘿蔔、蓮藕、節瓜、冬瓜,還有老火湯——北芪淮山枸杞煲雞。

2011年她第一次來到香港,接待的朋友問她想吃什麼,她給出的答案是:白斬雞、鴨潤腸、老火湯、蒸肉餅和苦瓜。

就是這一年,在劉博智和眾人的籌款幫助下,何秋蘭實現了她的第一次中國之行。「一個古巴白人女人,從未離開古巴,說想去中國,毫無猶疑地說出家鄉開平石塘裡。我亦不說二話,答應她。」劉博智回憶道。

在開平,何秋蘭買了一袋香燭紙錢,在方標祖先的墳前持香默禱。這些民間習俗她有記憶,她對開平的生活方式也流露出親切感。方公方氏燈樓下,何秋蘭穿著自製的戲服,唱方標在她4歲時教她唱的歌:

「……問句天公啊,奴奴心事重呀,難入夢……即時雷雨交加,孝感動天……」

何秋蘭於2011年第一次回到養父方標的故鄉開平石塘裡,她在祖墳前唱養父在她4歲時教的戲曲。(圖/劉博智)

「討飯吃、看政府電視、等死」

「革命之後,就沒戲唱了。」何秋蘭曾經的戲搭子黃美玉說。

從1953年7月26日到1959年1月1日的古巴革命,結束了美國對古巴的控制和掠奪,讓古巴成為美洲大陸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同時也是古巴華僑命運由盛而衰的轉折點。

國有化加上貨幣改革後,華僑社會長期積累而得的財富蕩然無存,唐人街的4家華文報紙、4個粵劇戲班、6個中文戲院成為歷史。

舞臺上風華絕代的花旦何秋蘭也結束了自己的粵劇明星生涯,在醫院工作、在酒樓做收銀、在中文報紙「執字粒」(排字),退休金每月7美元。

何秋蘭與黃美玉在金鷹戲院。(圖/劉博智)

2009年,劉博智第一次來到古巴,發現唐人街已沒有「唐人」味道。他見到龍岡會館前有華人排長隊,原來是領免費餐,吃的是黑豆飯,他問一個老人:「為什麼沒有唐人菜?」得到的回答是:「唐人菜?連人都沒有啊!」

劉博智攝製的短片《古巴唐人》記錄了近年古巴哈瓦那華人社區的滄桑。20多分鐘的鏡頭裡,唐人街十室九空,生意無可經營,只餘下破舊而有歷史性的樓房供人憑弔。

百來位第二、三代不懂廣東和臺山話的土生混血華僑,既無能力離開,也無顏面回鄉,只能以無產者的身份,在社會主義配給制度和政府的保障措施下繼續生活,直至如今。

「討飯吃、看政府電視、等死。」一位老僑說。

古巴最後一批老華人如今度日艱難。每日都蹣跚步履去龍崗會館排隊領免費餐食。(圖/劉博智)

那些在1960年代歷經千辛萬苦回到中國的華僑未必就能獲得祖國的救贖。據劉博智多年的觀察了解,一些華裔後代回鄉申請取回祖業,領教過層層官僚吃飯送禮的把弄後都放棄了。一位古巴老華僑說,逃離一個共產又跌掉入另一個,他媽的命運!

留下來生活或許也沒想像中那麼糟糕。學者雷競璇在往返數次古巴後認為,這個國家貧窮但不悲慘悽苦(poor but not miserable)。

例如黃美玉在古巴革命後選擇了去上大學,修讀外交事務專業,畢業後成為一名外交官,派駐印度三年。何黃兩人的人生道路看似有很大的階層之分,其實沒有太大差別。

在實行社會主義的古巴,居民從幼兒園到大學都不需交學費,這讓古巴的人口識字率99.8%超過了俄羅斯(99.7%)和中國(96.4%)。而全國統一的工資體系使絕大多數民眾的月工資僅為三四十美元——不分學歷和崗位,大學教授、醫生和清潔工幾乎掙得一樣多,月工資相差不超過5美元。

何秋蘭的婚紗照,以及丈夫方振鉅、兒子方鈞波。(圖/劉博智)

1957年,26歲的何秋蘭結婚,丈夫方振鉅也是開平人,尤愛《光緒皇夜祭珍妃》,但不喜歡秋蘭以此為業。

兩人育有一子方鈞波,何秋蘭叫他波仔。

何秋蘭的家中。(圖/劉博智)

方鈞波出生於1958年,正好是古巴革命後的「吃社會主義大鍋飯的一代」。他在溯源堂(雷、方、鄺三姓的宗親會)的書記房工作,每月收入7-8美元,只夠餬口,有時開銷大了還難免要「啃老」。

方鈞波夫妻住在何秋蘭隔壁,平時都去母親家上廁所和吃飯。何秋蘭家裡最值錢的東西是一臺一米多高的海爾牌冰箱,是分期付款買的,月供相當於普通古巴人一個半月的工資。八年來,全家合力供這臺冰箱,到今年終於還清。

方鈞波的第三任妻子。(圖/劉博智)

劉博智見過方鈞波的第三任妻子,一位體型碩大的古巴女人。他給她拍的肖像照裡,她捧著一雙她最喜歡的鑲滿水鑽的高跟鞋,手上有精緻的美甲。果然女人愛漂亮起來,任國家社會再怎麼封鎖落後也不妨礙。

方鈞波身上混合了中國風俗與古巴特色。據劉博智說,方鈞波在家裡的門背後擺了個關公(San Fan Con)神壇,上面有整隻用來闢邪的豬頭、一塊每天按時更換的麵包,和一支抽了半根、時不時要點燃一下的雪茄,就跟中國人上香一樣。

方鈞波的生活有如古巴的縮影,過日子不難,想幹點自己滿意的事、想有點作為,卻著實不容易,就這樣習慣了貧乏而散漫的生活。

「身份認同」不是學術,它是生活本身

何秋蘭的家,牆上掛了一幅錦旗,由江門市幹部送贈,上書:「身在他鄉,心懷祖國。」《古巴花旦》監製羅卡說:「有報導形容這是她們的『尋根之旅』,未免只是站在中國人的角度看,她們文化的根畢竟是在古巴,『回鄉』『訪舊』毋寧只是還她們的一個心願。」

這位身世複雜的古巴老人自稱為是「唐人」,說「唐話」,即使那個「唐朝」早已終結了近千年。去了三次中國,她覺得就是「靚」,全是物質上的感知。她關心的,是每天夠不夠錢吃飯,兒孫生活如何解決。

要說何秋蘭有什麼「鄉」與「愁」,大概都藏在了她的工尺譜裡。

劉博智上一次去哈瓦那見何秋蘭時,她向劉博智展示了幾本厚厚的粵劇剪報和手抄臺詞。劉博智說,不要讓你的子女扔掉,何秋蘭反問:「我死時誰要這些東西?他們什麼也不懂。」她將兩本粵劇曲譜唱本交給劉博智:「你下次來古巴,我可能不在了,我這兩本書給你,捨不得也要捨得啦。」

劉博智在特立尼達遇見的中國痕跡:白菜(Boy choy)。(圖/劉博智)

在劉博智看來,從方標、何秋蘭、方鈞波到方英唱——第一代至第四代華裔的文化、生活的多面性,各群體的變異與迷惘,就像一瓶醬油落地開花,五代人對它及豐盛的中國飲食文化不離不棄。這個「醬油」如果買不到,就自己做,一代教一代。

因此,劉博智經常把鏡頭對準廚房與餐桌,因為文化的融合與衝突在「開門七件事」中可見一斑。

例如亞洲人喝咖啡多數是加牛奶,古巴老華僑則習慣在濃的、黑的咖啡裡加一大把糖;在古巴南部的特立尼達(Trinidad),唐人全死光了,但留下了新鮮的白菜;而在墨西哥的一位老華僑家中,劉博智拍過一瓶用墨西哥龍舌蘭酒浸泡的蛇酒……

「這很細微,你能觀察到嗎?你不需要用學術的字眼去下定義,『身份認同』不是學術,它是生活本身。」

方鈞波,手持母親何秋蘭和父親方振鉅年輕時的照片。(圖/劉博智)

黃美玉,手持她父親母親年輕時的照片。(圖/劉博智)

黃美玉的孫女,手持黃年輕的照片。(圖/劉博智)

黃美玉的另一個孫女,手持祖父和外祖父的照片。(圖/劉博智)

在劉博智的攝影特輯《古巴唐人》中,每一位老華僑都面對鏡頭,手裡拿著一張祖輩的照片,照片的位置剛好在心口。

這不是擺拍。

當時他跟一位老華僑聊天,看到他從錢包裡拿出父親的照片,劉博智說,我給你和你爸爸拍張照吧,老華僑很自然地將這張方寸小圖擺在了胸前心臟的位置——那也是他們的身份認同:不是遙遠又陌生的「祖國」,而是活在自己記憶中的中國親人。

本文於2019年9月14日首發於端傳媒Initium Media

·End·

相關焦點

  • 古巴永不為奴:美國和古巴的百年恩怨
    古巴永不為奴:美國和古巴的百年恩怨 各位領導好,今天聊美國和古巴的百年恩怨
  • 古巴雞尾酒史
    這導致在1924年古巴成立了Cantineros俱樂部(古巴調酒師協會),旨在集結與培訓古巴調酒師,以競爭美國人的工作(其中包括提供英語課)。這導致了1924年調酒師俱樂部的成立。古巴調酒師協會的明確目標是訓練其成員與美國本土調酒師的競爭。古巴調酒師協會(Club de Cantaneros de Cuba)至今仍然存在,並且是國際調酒師協會(IBA)的成員。
  • 海島型咖啡古巴水晶山咖啡 古巴咖啡豆分級制度古巴咖啡風味口感
    其實我國臺灣省,波旁島,聖海倫娜,波多利亞,多明尼加,海地,古巴都可以歸類為海島型咖啡。本文前街就帶著大家一起了解一下古巴咖啡。古巴咖啡的種植歷史1720年有法國海軍軍官在加勒比海東部的法屬馬丁尼克島種下了中美洲第一顆鐵皮卡母樹,隨後臨近的牙買加,古巴等海島因地利之便很快也燃起了種植咖啡的熱潮並暢銷歐洲宗主國,坐享長達兩百年的咖啡黃金歲月。
  • 疫情之下小伶玩具卻逆勢增長
    《小伶玩具》在2020年上半年平臺總播放量達到420億,月均播放量突破10億,同比2019年Q4播放量總體增長30% ,上半年就表現了強勢增長。目前《小伶玩具》全渠道已經突破5000萬粉絲量,同比2019年Q4增長30%。
  • 談「名伶」、「紅伶」、「時伶」:老伶工憑能耐吃飯,新藝人靠捧場賺錢
    更多精彩 點擊上方藍字"梨園雜志"↑免費訂閱本刊 伶人有名伶、紅伶、時伶之分,其間雖無極明顯之
  • 關懷兒童 造福社會「小伶玩具」在行動
    本文轉自【鳳凰網】;數千套全新的「小伶玩具」童裝,整箱整箱印有「小伶玩具」字樣的文件盒以及大量的兒童生活學習用品,正在公益組織專車的承載下奔赴全國各地,並最終將這些物品交到有需要的孩子們的手中。此外,「小伶玩具」集中發往廣東、貴州等地區的大量物資還在運輸的途中,也將馬上送到當地需要的小朋友手中。「小伶玩具」品牌隸屬於上海伶可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由成都伶可文化傳播有限公司運營,除同名的小伶玩具頻道外,同時還運營著乖寶奇趣秀、突擊俠、伶可兄弟、小伶英語等多個少兒視頻節目和教育APP產品,目前「小伶玩具」已成長為中國頭部的「兒童內容頻道」。
  • 伶盜龍與阿根廷龍,誰更厲害?為什麼?
    那麼,「刺客」伶盜龍和「肉盾」阿根廷龍誰更厲害呢?能不能上演刺客磨死肉盾的戲碼呢?我們先來簡單的了解一下兩種動物。首先,我們來看一下「刺客」伶盜龍伶盜龍也就是迅猛龍,而它的名字直譯就是敏捷的盜賊,也就是說這是一種速度極快,而且有著很強攻擊性的恐龍。
  • 侏羅紀公園又錯了:伶盜龍很可能是孤獨的獵手
    圖片:Mark Witton伶盜龍以及它鐮刀形的爪子在電影大片《侏羅紀公園》中一戰成名,電影將其描繪為兇殘狡猾、諳熟團隊狩獵技巧的頂級掠食者。不過電影中的伶盜龍形象從很多方面來看都是不科學和不準確的。電影中的伶盜龍形象伶盜龍團隊狩獵的想法最初來自於恐爪龍。恐爪龍的化石通常是成群被發現的,並且偶爾與腱龍(一種大型草食恐龍)一起被發現,這說明恐爪龍很可能是團隊合作狩獵的,儘管證據並不是非常充分。
  • 古巴雪茄現代工業化的奠基者之一
    烏普曼雪茄歷史烏普曼是現代雪茄工業的奠基者之一有一個家族,家族主業是銀行,雪茄就是因愛好而來的副業,百年過去了,銀行已經消失,雪茄卻成為了最古老、最知名的品牌之一去過古巴烏普曼老廠,那家工廠始建於1844年,一開始實在在阿米斯特德街道no.407-409並一直保持到2003年11月,之後烏普曼工廠搬到了23街的拐角,現在已經被整合成羅密歐與朱麗葉烏普曼工廠了。烏普曼·迪特裡1816年5月1日出生在德國比勒費爾德老城區,出身歐洲金融世家,平時酷愛抽雪茄。
  • 118個男主,59部「兄弟情」劇要來了|定海浮生錄|何方|豆瓣|耀客...
    頭部影視公司入局梳理已知的59部雙男主劇項目,《殺破狼》《天涯客》《大理寺卿》《千秋》《將軍令》《金牌助理》《定海浮生錄》《相見歡》《19天》等作品已完成備案,且有些作品已開機拍攝;另有《天官賜福》《破雲》《默讀》《六爻》《桃花債》等46部作品已售出影視版權,正在籌備當中。
  • 為什麼小伶玩具那麼受歡迎?
    有一位家長跟我發微信諮詢,說女兒特別喜歡看一個叫《小伶玩具》的節目,陪她看了幾集,感覺咋咋呼呼也沒啥意思,也不能教小孩什麼東西,不知道為什麼小孩那麼喜歡看這個?  說實話,我還是第一次聽說《小伶玩具》這個節目,專門上網搜了一下,發現這個節目在全網已經有3000多萬的用戶,每天點擊量都在6000萬以上,節目主要是以視頻的形式,向小朋友們展示一些玩具體驗、趣味真人秀、趣味英語之類的。
  • 【招募】伶茵生日招募!
    舉行「慶祝伶茵生日招募」期間6/20(四) 15:00 ~ 6/28(五) 14:59 (UTC)Step2和Step4可獲得全能解放聖晶石!!本次招募中,Step2和Step4附贈「全能解放聖晶石 × 50」!!利用全能解放聖晶石給喜歡的★6角色突破極限吧!!
  • 美國後花園,古巴為何反美?
    1510年,西班牙宣布古巴為王室領土,自此開啟了古巴長達三百多年的西屬時期。隨著歐洲人的到來,古巴原住民人口銳減,為了彌補日漸減少的勞力,殖民者開始大量從非洲引進黑人奴隸。七年戰爭期間,英國憑藉強大的海軍力量曾取代西班牙成為古巴新的主人,但在英西之間隨後的政治交易中,西班牙又用佛羅裡達半島換回了古巴。
  • 古巴雞尾酒發展史
    小編幾年前在古巴喝了好幾杯Mojoto01 禁酒令總是故事的開始西班牙裔美國人內戰和美國人在古巴的影響增強後,雞尾酒才在古巴出現。所以說,在海明威坐在哈瓦那的酒吧之前,其實沒人喝過古巴招牌——得其利(又名大吉利)。
  • 迅猛龍、伶盜龍和恐爪龍,傻傻分不清楚
    ,都指的是伶盜龍。真正的伶盜龍首先,我們看一下2013年Scott Hartman繪製的伶盜龍骨骼復原圖,根據比例尺看,其臀高0.5m左右,體長2m左右,大小跟一條中型犬差不多。其實伶盜龍也是有羽毛的,根據2007年9月份的《科學》雜誌,古生物學家愛倫·特納、彼得·馬克維奇、馬克·諾瑞爾,在一個發現自蒙古的伶盜龍化石(編號IGM 100/981)的前臂,發現了六個羽莖瘤,這也就意味著,伶盜龍身上與羽毛覆蓋,但是,這並不代表它們就能飛行。
  • 小伶玩具捕獲新機遇 疫情之下逆勢增長
    突然而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對各行各業都是一次巨大考驗,玩具行業在出口及內銷也均受到不同程度的衝擊,然而,國內頭部的兒童自媒體品牌「小伶玩具」作出了快速的反應。日前,記者就「小伶玩具的逆勢增長」採訪到了小伶玩具的相關負責人。
  • 《定海浮生錄》官配的互相救贖,所愛隔山海,山海皆可平!
    《定海浮生錄》是非天夜翔寫的一部古風玄幻作品,和《天寶伏妖錄》一樣,男主都是驅魔師,在劇情方面也有一點關聯。看了天寶的朋友,可以再去看看定海。兩部作品的劇情盪氣迴腸,看完都想再看一遍。定海的故事背景,是魏晉南北朝時期,所要面對的反派,是魂體還在的蚩尤。
  • 小伶英語喊你來領聖誕禮物了
    專注於中國少兒英語教育的「小伶英語」App自然也不例外,在「小伶英語」的平臺上,一大波豐厚的聖誕禮物已經為小風伶們準備就緒了。近日,「小伶英語」官方表示,為給長期支持「小伶英語」的小朋友們打造一個歡樂充實的聖誕季,「小伶英語」將在12月12日至12月31日期間,每一天都會在App上為大家帶來驚喜!
  • 現在的古巴,仍用糧票買食物,開著百年歷史的老爺車,除了莫吉託還有...
    說起莫吉託,小編也是被海明威名氣吸引去過古巴,就為了喝一杯莫吉託。 因為我們同屬於社會主義國家,古巴對中國是免籤證的,小編當時正在墨西哥旅遊,想著飛古巴也就兩個小時,為什麼不去一次呢?這裡提醒想去古巴旅遊的小夥伴注意了,一定要做好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