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語,又稱廣東話,在粵語使用區中又稱白話,在中國以外地區又稱唐話。全球以粵語為母語者約有1.2億人,在中國主要分布於廣東、香港、澳門、廣西和海南等地,在廣東省1億人口中,使用人數超過6,700萬。香港和澳門全境絕大多數人口(95%)使用粵語為母語。
絕大多數人對於香港和粵語的印象大都停留在TVB或香港電影裡。
「唔知從幾時開始,喺乜嘢上便都有個日期,秋刀魚會過期,肉罐頭會過期,連保鮮紙都會過期,我開始懷疑,喺呢個世界上,還有乜嘢系唔會過期嘅?」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在什麼東西上面都有個日期,秋刀魚會過期,肉罐頭會過期,連保鮮紙都會過期,我開始懷疑,在這個世界上,還有什麼東西是不會過期的?」)
——王家衛 《重慶森林》
TVB,張國榮和周星馳,陳奕迅和楊千嬅,成為了我們對粵語的認知啟蒙。對於我們這些母語非粵語的小夥伴們來說,香港的魅力除了賽博朋克般的城市街景、琳琅滿目的商品和美食,還有它的語言——粵語。
粵語象徵著香港的文化背景,Beyond一首《海闊天空》傳唱大江南北,「仍然自由自我 永遠高唱我歌「,不僅讓熱門感受到了香港的精神,而且讓許多內地人感受到粵語的魅力;TVB裡面那些講著粵語,穿著時尚的白領,滿足了許多年輕人對香港這個大都市的憧憬和夢想。粵語的各種腔調,也成為了大家對香港人的第一印象。
然而,有沒有不會說粵語的香港人?
答案是,有的。
最早的「香港人」就不會說粵語。
如果我們定義「粵語」是廣州話,那香港的確有一群人不太熟悉粵語,他們就是——新界原居民。
首先我們先來解釋一下,什麼是新界原居民,小U再告訴你他們為什麼不會粵語。
我們現今對香港的定義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全境﹐前身是英國殖民地香港。
由於香港和九龍半島是割讓給英國的﹐所以英國政府不認為上面的居民應該有什麼權利。但對於「租借」得來的新界﹐經過多方的爭取﹐英國人卻承認新界人可以繼承祖先的土地﹐1973年起男性可以建一間三層高﹑面積不超過700平方英尺的房子﹐俗稱丁屋。
因此從法律上講,香港只有在新界才會有原居民。九龍原來的13個鄉村和香港島上居住的農民、漁民、不能算是原居民。早在英國人來港以前在香港水域捕魚的漁民,由於沒有土地﹐也不能視作原居民。
香港原居民的人數在過去和現在僅能作粗略估計,一般認為連同移居海外的人數,大約有五六十萬,常住在香港的有三四十萬。
狹義的「原居民」是指1898年以前便在新界定居的華人,新界原居民的語言主要牽涉兩個陸上方言團體、兩個海上方言團體,另外還有人數極少的」平婆話「和」大鵬話「。
總之,新界原居民的語言總數有六種之多!
第一個原居民團體是「本地人」,說的方言稱為」本地話「或」圍頭話「。他們在宋代開始便陸續從廣東、廣西和江西等地來到新界,開墾耕種。他們講的圍頭話屬於粵語方言的一支,和東莞、寶安的特點相當接近,跟廣州話也勉強可以相通。圍頭話音系較廣州話有一定的簡化。廣州話有九聲六調,圍頭話只有六個聲調。
第二個團體是「客家人」,說的方言稱為」客家話「。清初遷界事件的時候,很多農民來港,因為很多地方已經被本地人擁有,他們只能租田地耕種,或者開墾新界東部或者一些比較偏僻的山谷。他們講的方言跟廣東東部、廣西和臺灣的的客家話基本相通,尤其和惠陽、寶安的客家話差別較小,但也有一定特色。
上面提過的小眾的」平婆話「也是客家話的一種,但跟新界客家話有明顯的差別。現在只有上了年紀的人才用平婆話交談。因為他們不願意跟外人聽到他們的方言 ,所以很難把他們的資料記錄下來。
而東平洲目前已經沒有固定的人口,原居民大概在1980年左右已經遷到大埔、市區,東平洲大鵬話也幾乎已經失傳。
漁民雖然不算作是新界原居民,但過去他們在上岸以前也操兩種方言﹕屬於粵語的蜑家話和屬於閩南語的福佬話。蜑家話跟廣州話的相似程度比圍頭話更高,福佬話則跟汕尾的方言相似。
不過在香港,」原居民「三個字有些政治含義,即有丁屋才叫原居民。所以為了避免概念上的混淆,我們直接統稱上面所述的語言為「本土語言」。
香港原居民村落長期處於稻田魚塘農業社會,人口難以超越生產力而增長。
1842年,香港成為自由港,移民時代的到來。
近代中國社會的動蕩讓躲避戰亂的內地人帶著金銀細軟手藝技術來到香港,一波又一波的內地移民奠定了香港人口基礎。五湖四海的人寄居在這個功用之地各自打拼,制定一種語言標準似乎沒那麼迫切,畢竟當時在這裡制定標準的是英國人,他們才不管你是哪裡人,都只是二等公民。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大量廣東人來到香港,加之廣州話在廣府地區本來就有文化向心力的優勢,廣州話才慢慢在香港成為約定俗成的通行語並開始在電臺、戲曲電影等藝術與新聞媒體中生根。
在過去香港發展的過程中﹐由於當時發展的需要,破壞了新界居民原來的生活方式,新界人一方面向海外遷徙,另一方面又遷居到市區,加上全民推行廣州話教育,新界人的語言在80年代開始出現了危機。
在很多交通發達的地區,由於外來人口開始在村內租房居住,整個語言生態開始變遷。以致香港原居民的年輕人和小孩,無法以正常途徑習得祖宗的語言。
過去很多人對圍頭話和客家話有一個看法,認為講這些方言就會被標籤為「鄉巴佬」,所以不願意讓子孫們學習,而改說標準的廣州話。
如今新界原居民的語言,要麼受到廣州話的同化,要麼隨著先人的故去而消失。新界原居民語言在香港的生存狀況,已經岌岌可危了。
香港是世界上融合度最高的大都市,他有著特殊的歷史和多元的文化,從宗教、習俗、食物、語言等各個方面,都無一不彰顯著香港的包容和匯聚。
香港本土語言是香港多元文化的一個主要組成部分,是香港很多人的童年回憶,是香港歷史的重要見證,更是新界原居民文化的載體。香港原居民語言不僅屬於原居民,更屬於整個香港。
如今,在粵語、英語、普通話的衝擊下,再難聽到本土語言的聲音了。講著圍頭話的香港人,在自己的故鄉,聽著似是而非的鄉音,心中難免失落。故鄉已非昔日,那自己又身在何處,自己內心堅守的那份文化的根又能歸向何處。
你問我,在香港,有不會講粵語的香港人。
答案是,有的。
他們也正是最需要「保護」的那群人。
參考資料:
香港原居民:語言及語言保育 – 劉鎮發
蘋果動新聞: 50年前 廣東話人口不過半 淘汰多種方言成主流
衛奕信勳爵文物信託-本土語言保育LWHT-Conservation of Indigenous Languages
有不會說粵語的香港人嗎?- 祁鈺謙的回答 - 知乎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07503269/answer/595947503
《點擊下圖免費領取電話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