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曉人性的惡才能更好地抑惡揚善

2020-12-23 唐耀坤文集

文/唐耀坤

人性的惡是生來有之,並不是哪個社會的產物,它不帶任何社會屬性。只是在清正廉潔的社會裡,人性的惡就被公平正義所抑制,它難以禍害出來,而在汙水橫流的社會裡,人性的惡即便泛濫成災。

以前有些學者把人性的惡(自私利己)歸納為因私有制社會的出現而造成的。認為人類最早的原始社會,人們在公有制情況下,人性是善的,後因私有制在社會上出現,便將人性扭曲朝惡轉變。他們對人類的原始社會做了極為美好地描述:那時的人們在公有制的基礎上,過著人人平等、沒有壓迫、沒有剝削的生活;是人性的善、利他、為公的精神表現得最好的社會。

自此以後,由於社會上出現了私有制,就將人性引向惡的方面(自私利己)發展;在私有制這塊沃土上人的「自私利己」愈演愈烈,竟到了「人不為己,天誅地滅。」的地步。

近代經濟學鼻祖亞當.斯密在其所著的《國民財富其及研究的原因》一書的序言裡,這樣描寫過人類最早原始社會所出現的狀況:「也僅僅由於他們的貧乏,他們將殺死老幼患病者或拋棄森林裡聽其他們讓野獸吃掉。」這一點就說明在原始社會裡,人的「自私利己之惡念同樣存在,若當時的人們沒有「自私利己之惡念,就不可能做出殺死或拋棄老幼患病者的行為。

人類在遠古的原始社會裡,假設確實經歷了一段公有制社會,在那裡是人人平等,沒有剝削,沒有壓迫的社會。然而,即便有那樣的社會,也是由它特定的社會環境所決定的。因為在古老的原始社會裡,人類對大自然的徵服能力極為有限,個體勞動只有在群體勞動中才能獲取食物。(例如群體獵取大象)當時個人的勞動所得只能養活自己,不能產生剩餘價值,在勞動不能產生剩餘價值的情況下,就不存在有誰剝削誰的現象。那時的人們在智力和體力上差別不大,大家都生活在一片恐怖的原始森林中,野獸多而兇猛,人們若不抱成一團,隨時都有被野獸吃掉的危險;在這種生死攸關的環境下,人們只有精誠團結,和睦相處,才能使自己存活下來。因此,在這種社會裡人與人之間的欺詐和壓迫的現象就不可能出現。

這是不是就可以證明在原始社會裡的人,他們就沒有「自私利己的惡念存在呢?當然不是人的「自私利己之惡念,它不是哪個時代的產物,是人生下來就具有的。只是它在原始社會裡,受到客觀條件的限制,不允許它表露出來罷了。

因此,人的「自私利己之惡念,並不是從私有制這張萬惡的溫床上繁衍起來的,與私有制沒有必然的聯繫。

我們要抑惡揚善,不應在將私有制變公有制方面下工夫,世界的歷史已證明了這一點;而是要對人們心靈的啟迪和教育上去探尋。因果報應的理論,是抑惡揚善的法寶,給作惡人震懾,給行善人鼓勵。中國的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時間一到、必定會報。西方的蘇格拉底,他用神厄洛斯告訴人們的話,更具體的說明善惡因果的報應:「簡而言之,厄洛斯告訴人們說,一個人生前對別人做過的壞事,死後每一件都要受十倍的報應。……同樣,如果一個人做過好事,為了公正、虔誠,他也會得到十倍的報酬。」(《理想國》第十卷)

這些古老的箴言對人們抑惡揚善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都屬空泛的道德範疇;對人們的心靈只是有些軟約束,然對私慾膨脹的人們的行為缺乏束力。

近代,十八世紀法國的啟蒙思想家盧梭,他認為要在社會上更好地抑惡揚善,單靠道德教育是不行的,必須要全社會的人訂立契約。大家都按自己所籤訂的契約作為行為準則,惡行就會大大地減少,因個人的損人利己的惡行在契約中不許出現。

盧梭撰寫了一本《社會契約論》名著,他寫道:訂立社會契約的根本目的和任務,就是要尋求一種結合的形式,使它能夠以全部共同的力量來衛護和保障每個結合者的人身和財富,並且由於這一結合而使每一個和全體相聯合的個人又只不過是在服從自己本人,並且仍然像以往一樣地自由,這就是社會契約所要解決的根本問題。

他闡述了每個人在契約中都會得到主權,這種主權並不是上級和下級之間的約定,而是共同體和它的各個成員之間的約定。它是合法的約定,因為它是一社會契約為基礎的;它是公平的約定,因為它對一切人都是共同的;它是有益的約定,因為它除了公共的幸福而外沒有任何別的目的;它是穩固的約定,因為它有著公共的力量和最高權力作為保障。

永遠是願望自己幸福的,但在契約中,每個參加社會契約的人都不能讓自己的幸福影響到別人的幸福。契約要求所有參與訂契約的人共同遵守,每個人依約要全部奉獻出自己,私心雜念在契約中被滌除,惡行惡果在契約和他人的阻止下不能成行。

有了社會契約的硬約束,再加上因果、道德的宣傳,人類的抑惡揚善就會持久快速地發展。

相關焦點

  • 助推「抑惡揚善」,共享社會和諧
    與善相對的是惡,而人皆具有善惡兩面。所以,有時善惡只在一念間。善是人的良心發現,並以有益於他人和社會的言行付諸實踐,從而實現從善的夙願;惡是人的良心的喪失,並受私慾、貪戀的過度驅遣,做出損人利己,甚至危害社會的不良事端。要維護和弘揚心中的善,就要修身養性,淨化心源。
  • 人性向善也趨惡,這份不確定給教育帶來了什麼?
    古今中外,無論私學還是官學,學校向學生所傳授的一切內容,都離不開人性假設。我國古代私塾有三種人性假設:孟子的「性善論」,提出良知是天賦的道德觀念;荀況主張人性有「惡」,指出「惡」的程度由後天環境和教育決定;第三種假設的代表人物鬼谷子,側重道家的出世,認為善惡由入世的範圍來決定。
  • 人性的3大弱點,當你看透了,才能正確地認識自己,更好地生活
    自私自利是人性,趨利避害是人性,趨炎附勢也是人性。人類用人性可以創造財富,也可以用人性去打敗敵人。這個世界上有兩樣東西不能直視,一個是太陽,另一個是人心。「人心」這個東西,看不清摸不著,也沒有一個很具象的標準,一切的好壞都取決於人自己。在這個競爭日益殘酷的社會中,你不留點心眼,不懂點人性就很難存活下去。
  • 「人性本惡」擊敗「人性本善」
    高校學生更不要說,幾乎一場不拉地看完了比賽的整個過程。        這場比賽,新加坡方也非常重視,李顯龍等也都在辯論賽現場出現。        九三年的這次大學生辯論賽,應該是新中國改開以後第一支在國際上展示大學生風採的隊伍。         辯論分好幾場,也持續了一段時間。
  • 人性與惡的距離,就是一份保險的事情
    首先我們可以思考幾個問題其一:人性的惡是怎麼產生的其二:你真的懂保險麼?這兩個問題,我想許多人一看就知道答案了,甚至會覺得小編是保險的舔狗,又是一個來給保險洗地的,騙大家買保險。這種是善的體現,是人性的光輝的傳遞,是我們普遍人所能接受,甚至認可的。在保險行業,可以發現非常多人性的惡,有主動的,也有被動的,每個人的心裡都有惡的存在,之所以我們沒有展現出我們的惡,不過就是因為沒有觸碰到我們的利益,沒有讓自己受傷,讓自己家人朋友,親人受到傷害,才一直沒有爆發出來。
  • 美國締造者之麥迪遜:制定憲法前,必須承認人性之惡
    人生來有沒有罪,這從來都是一個哲學問題,古代孟柯認為「人性本善」,而荀子卻說,「人性本惡」,美國的締造者麥迪遜從來就不認為人類是天使,他認為人性是惡的。他說:「制定憲法前,必須承認人性之惡」,意思就是說,在憲法沒制定之前,人性是惡的。
  • 豆瓣8.4《一級恐懼》:愛德華·諾頓成名作,人性究竟本善本惡?
    這部影片不僅有著頗為經典的情節結構設置,也有關於人性的深刻探討,再加上演員精湛的演技,著實發人深省。在觀影之前,無法理解影片的名字「一級恐懼」,而在觀看之後,終於懂得了其中所隱含的深意:人性中未知的善與惡,是最大的恐懼。
  • 人性是善的還是惡的?從先天、後天、理想來說,從儒、釋、道來談
    二、哲學家談人性哲學上談人性,為什麼要談人性。哲學就是古代的偉大的思想家,為了人類的生活更好,指出人類生命的方向,指出了那個理想完美的人格追求的目標。這就是理氣論,在談人性的問題。王陽明又談了另外一個觀點,叫做成色分兩說,成色分兩說的意思就是說,每一個人,只要你行為動機,純粹向善,助人利他,那麼你的行為就跟聖人無異。所以人人可為堯舜的意思是,聖人也好,普通人也好,都可以純粹地單純地利他。
  • 看了黎女士吃退燒藥回國的報導,不禁發問:難道真的是人性本惡嗎
    關於人性的問題,我們爭論了幾千年,但是一直沒能有個統一、辯證的結論。有的人認為人性本善,有的人認為人性本惡。但是我一直認為,人性沒有善惡之分,人性的初始猶如一張白紙,上面沒有一點墨跡,其上的內容是在生活中慢慢地添加的。
  • 人性本善還是本惡?荀子敲黑板說,這是兩種不同的武功心法
    人性善惡論背後隱藏的大秘密,儒家內功心法最近圍繞著FF以及她的粉絲諸多言論,「人性本善還是本惡」的爭議又被推上了風口浪尖。天下武功唯快不破,若想練成蓋世神功威震江湖,就不能像其他門派那樣捧著祖上流傳下來的秘籍吃老本,得弄出點新意,直抵靈魂深處,自創一門千古絕唱的蓋世神功方才能立於江湖不敗之地。既然直抵靈魂深處,普通的《金剛鐵布衫》這樣的外功是拿不出手的,最少也是《九陽神功》《北冥神功》這樣玄而又玄的內功才行。
  • 我們與惡的距離有多近?這部9分臺劇說,不要挑戰人性
    HBO出品,豆瓣9.4分,真沒有唬人,《我們與惡的距離》,基本上可以鎖定年度最佳臺劇的席位。無差別殺人案,新聞媒體「亂象」,網絡暴力,職場風雲,家庭矛盾,關於的死刑思辨...一切都那麼地真實,並且撼動人心。
  • 好的公司是通過制度制約人性之惡 而不是以惡制惡
    一家好的公司是通過制度制約人性之惡,而不是以惡制惡,陷入你死我活的死循環。尤其是一家公司內部大量存在這樣的行為的話,就是公司治理失範的信號,它更大的價值是提示公司提升治理能力,而不是推給國家,一罰了之。同時,這些行為對社會的影響是十分有限的,本質上是一個公司內部的問題,如果國家的手伸得太長,就剝奪了公司的自治權,也剝奪了行為人改正的機會和公司提升治理能力的契機。
  • 西方文化認為人性本惡,東方文化傾向於人性本善,你怎麼看?
    法國思想家盧梭,著有《人性論》法國思想家盧梭,倡導人性本善。盧梭和伏爾泰等人的人文主義思想,吹響了法國大革命的前奏。義大利思想家馬基雅維利,著有《君主論》義大利思想家馬基雅維利,堅信人性本惡。馬基雅維利主義者堅信,只要能達到自己的目的,採取什麼卑劣的手段,都是可以的。因為,心慈手軟只會害了自己。
  • 看靖邊埋母案冰櫃藏屍案探討人性之惡,是十分必要的問題
    看靖邊埋母案冰櫃藏屍案探討人性之惡,是十分必要且不可否定不可迴避的終極問題近年來,個別案例其所顯示的人性之惡已達非常人所能理解之地步,如2020靖邊埋母案,2018殺妻騙保案,2016冰櫃藏屍案,所以,探討人性之惡,是十分必要且不可否定不可迴避的終極問題。
  • 看《綠裡奇蹟》中人性善與惡的碰撞:人性中的自我救贖
    一、作品簡述史蒂芬.金的著作《綠裡奇蹟》是一部最大化凸顯人性善與惡的碰撞的巨作,引發了人們從多個角度對現實人性的不同側面的思考和探索,進一步強調了尊重生命的重要性。毀滅不是他本人的創作初衷,恰恰相反,通過作品,史蒂芬.金試圖解析人性。人性不是簡單的善和惡,善與惡只是人們對待相同事物的不同看法與態度。所有人的都可以拯救他人,同樣所有人都可以被他人所拯救。只要人們滿懷善意和希望,這樣即使是身處困境,依舊可以綻放出自己的人性光輝。
  • 畢業致辭|抑惡揚善是我們的責任——北大教育學院院長閻鳳橋在教育...
    在正常情況下,人性部分地被隱藏起來,部分得到顯示,而在疫情之下,人性像打開的頻譜,惡的和善的方面前所未有地表現出來。一方面,醫護人員逆行武漢,用自身的危險換來他人生的希望,每每看到都讓我們眼圈溼潤;另一方面,謠言四起、理性交流的阻隔、粗俗甚至是惡毒的語言在媒體和網絡中流傳、推卸責任的甩鍋大戰不止,也讓我們難以容忍。如果病毒真是源於人食野生動物的話,那這就是萬惡之源。
  • 70年前,日本魯迅和黑澤明的合作,拍出了人性本惡的電影
    他來到這個世界的時間很短,卻見識了世間人性的險惡與混亂。所以他的作品往往都以揭露人性為主,《羅生門》是這樣,《筱竹叢中》也是這樣。他給出的理由是,這個亂世有那麼多人作惡,我的做法跟拋棄孩子的母親相比,微不足道。這是他的詭辯,以大惡美化小惡,實則是一樣的無德。樵夫的「慮」是只要別人沒發現,就當自己沒做過。
  • 看得清人性,才能拿捏得了生活!
    人性是複雜的,也是最經不起考驗的,如若硬是考量,那麼你就一定會失望而歸。看得清人性,才能穩得住場面。朋友S是一位比我大兩歲,幾乎各行各業都幹過的帥小夥,他的社會經驗很豐富,在單位跟每個人的關係都處的非常好,上到四五十歲的中年人,下到二十歲左右的小年輕,他總能跟他們和諧融洽相處。
  • 日本電影推薦《無人知曉》:養而不教是最大的惡
    看了最近上映的《何以為家》影片以後,就想到了是枝裕和的《無人知曉》。兩部電影都是通過講述兒童與父母責任的故事來映射殘忍的社會現實,同樣是生而不養,養而不教是最大的惡。《無人知曉》是由日本是枝裕和工作室製作,Cine Qua Non發行的141分鐘劇情影片。
  • 心理學:婆媳相處,不要小看了人性之中的「惡」
    人性之中大都有一個弱點,那就是「以自我主觀的思維觀念,判斷某個人、某件事對自己的影響力,而不是以客觀事實去判斷這個人、這件事對自己的影響力」。既然是弱點,說明了這樣的心理行為方式是存在問題的,是錯誤的,是會給我們自己帶來不必要麻煩以及增添自己人生的挫折、磨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