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亞歷史上最大、最繁榮、最文明的王國—吳哥王朝|西行文化

2021-02-15 汕尾市中國旅行社

很多人去過泰國,對其燦爛文明和輝煌建築讚嘆不已。其實泰國的歷史只有700年,泰國歷史上第一個獨立王朝泰可素,原來只是柬埔寨吳哥王朝下轄的一個城市而已。吳哥城曾是東南亞歷史上最大、最繁榮、最文明的王國之一的高棉王朝皇家中心。

從9世紀的最後10年耶輸跋摩一世遷都至吳哥直到13世紀初期,吳哥諸王統治著南起中南半島南端,北至雲南,東自越南,西到孟加拉灣的大片土地。吳哥王朝輝煌鼎盛於11世紀,是當時稱雄中南半島的大帝國,也是柬埔寨文化發展史上的一個高峰。

吳哥王朝於15世紀衰敗後,古蹟群也在不知不覺中淹沒於茫茫叢林。

法國生物學家亨利·穆奧

亨利有幾種所畫的吳哥

直到400多年後的1861年1月,法國生物學家亨利·穆奧為尋找熱植物,無意中在原始深林中發現宏偉驚人的古廟遺蹟,他在遊記中這樣震撼的描述「此地廟宇之宏偉,遠勝古希臘、羅馬遺留給我們的一切,走出森森吳哥廟宇,重返人間,剎那間猶如從燦爛的文明墮入蠻荒」,吳哥窟在歷史的深林裡埋藏了500年後又被重現人間,仿佛時光倒流,王城和石廟還在顯示當年高棉王朝的氣勢恢宏。

消息一傳開來,立即震驚全世界,名列世界人類文明七大奇景之一的吳哥窟,終於再度顯露在世人眼前。1992 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評定為世界級人類文化遺產。在吳哥王朝時期,極力吸引印度教和佛教文化,並且建造一系列大規模的寺廟,這些寺廟分布於都城內及周圍區域。現存的吳哥建築群包括吳哥城(Angkor Thom大吳哥)、吳哥寺(AngkorWat小吳哥,又稱吳哥窟),以及其他的建築約600座,散布在約40平方公裡的熱帶雨林中。

據紀載,最早出現一個稱為扶南國,統治當地達400多年,後於6世紀被一分支真臘消滅,接手管治了兩百多年。公元802年,由闍耶跋摩二世建立吳哥王朝,至1181年闍耶跋摩七世,發展至最高峰,版圖包括現今整個柬埔寨、部分泰國、寮國、緬甸及越南,可謂一時無兩。最後於1432年被暹羅素可泰王朝入侵,棄城逃往森林,從此吳哥窟便於世上消失了五百年,直至19世紀中葉才重見天日。

在吳哥王朝期間,王朝均定都吳哥,並大興土木,建造王城及大小寺廟600餘座,散處於40平方公裡的土地上,景象極為壯觀。特別在12世紀建成最宏偉的吳哥寨,充分表現出吳哥民族的藝術成就。此外,更積極興建大規模的灌溉系統,有利耕作,可謂國泰民安。中國有位叫周達觀的使節,曾於1296年抵達吳哥,且住了很久,最後寫成「真臘風土記」,詳細敘述當時吳哥的面貌。據他形容,吳哥王朝可說是豐衣足食之地,很多過來做貿易的中國人也不願回國,定居該處。

 

吳哥的歷史

8世紀末,柬埔寨遭到爪哇人的入侵,國王被殺。9世紀初重新獲得獨立。前王子闍耶跋摩二世在位時〔802—850〕,定都於近吳哥東北的考倫山上,開始了吳哥王朝的統治。9世紀後半期—11世紀是吳哥王朝的早期,吳哥城開始建成並成為國都。在這裡修建有寺廟和水利工程。11世紀初,出身於馬來亞王族的蘇耶跋摩一世奪取王位〔1002—1050〕,並擴展勢力到湄公河下遊和寮國的琅勃拉耶,強令被徵服地區的王公效忠,按期進獻珍寶。他繼續修建王宮的宮廷。

蘇利耶跋摩二世的軍隊(南迴廊西半部):描繪了蘇利耶跋摩二世曾經和泰國結盟時出徵佔婆族的場景。

12世紀—13世紀是吳哥王朝的極盛時期,蘇耶跋摩二世時代〔1113—1150〕國力強大,有戰象20萬頭,版圖「東到海,西按蒲甘,南抵加羅西'〔今馬來半島東岸〕,並與中國有密切往來。其間與李朝越南爭奪佔婆,1145年曾一度佔領佔婆首都佛誓城。這一時期修建了吳哥寺。闍耶跋摩七世時〔1181—1201〕成為東南亞最強大的國家,其疆域包括今泰國和馬來半島的大部分,北方與中國南沼接壤,東達佔婆和湄公河三角洲。另建新都吳哥通(「通」通「城」之意),崇信大乘佛教,廣建佛寺。由於大規模的營建和對外徵服,汲盡了人民血汗,人民起義和被徵服地區的反抗連綿不斷。13世紀中葉興起的泰族諸王國多次打敗吳哥王朝,並於1431年首次攻陷首都吳哥通。為避免泰人的威脅,1434年索裡約波王時遷都百囊奔〔今譯金邊〕,柬埔寨逐漸走向衰落。

 

根據中國商務使者周達觀的生動記載,13世紀末吳哥仍是一個興盛的大城市,也是亞洲最宏偉的都城之一。然而,這時在闍耶跋摩七世王執政時達到頂點的建設狂熱顯然已經終止,一種以小乘佛教為代表的更有克制性的新宗教傾向正在興起,而且在帝國西面建立的泰族王國的軍隊開始侵入高棉心臟地區。到16世紀,當另一份可查的直接記載寫成時,這些趨勢已使這座城市被廢棄了多年,只留下叢林覆蓋的古代廟宇遺蹟和一度壯觀的貯水池及水渠廢墟。

在古城滅亡和現代時期開始的4個多世紀中(即從15世紀初期至19世紀末期),人們對吳哥的興趣主要集中在吳哥窟,這處由小乘佛教僧侶接管並大致保存完好的古蹟成為東南亞最重要的朝聖地之一。

20世紀後半期,柬埔寨出現了政治和軍事動亂,吳哥廟宇群也遭到一些戰爭破壞和盜竊,但主要問題在於被人們忽略。由於缺乏適當管理,許多建築物已為草木所掩蓋,並受風雨侵蝕破壞了。

建築特色

乳海翻騰(東迴廊南半部):是吳哥窟最著名的淺浮雕場景。

魔和神一起抱住巨大的蛇神攪動海水,以獲取藏在海底的長生不老仙丹,中間的毗溼奴則化身為一隻巨大的海歸,以穩住因海水攪動而搖搖欲墜的神山——拉曼荼羅山。

在歷時300餘年的吳哥大規模建設時期,可以看出許多建築藝術風格方面的變化,所反映的宗教內容則從印度教崇奉的溼婆、毗溼奴諸神到大乘佛教崇奉的觀世音菩薩。

這是神族的特寫(臉部五官的刻畫和西門外的雕塑很像,而頭盔更加精緻)

吳哥是行政和禮拜神君的中心。城市是以從印度傳入並適應當地傳統的宗教和政治觀念為基礎而設計建造的。從最初給這個城市命名為耶輸陀羅補羅的耶輸跋摩一世時代起,吳哥便是按照傳統的印度宇宙論模式,在建築布局上體現象徵性的宇宙結構。城市向東圍繞著一座作為中心的小山或金字塔式的廟宇,這是從建築學方面順著該地一座天然小山巴庚山的地勢建成的。在這個城市後來的歷史上,作為中心的廟宇則完全是建築學上的創造(即金字塔式廟宇),例如闍耶跋摩五世(968~1001)的披梅耶卡寺;伏陀耶迭多跋摩二世的巴普翁寺;以及闍耶跋摩七世建造的作為中心寺的巴戎的佛教寺院,此時這個城市已經基本定型,並以吳哥通王城著稱。龐大的貯水池、運河、溝渠系統是吳哥最初實行興辦水利和灌溉的最顯著特色之一。

 

Kurukshetra之戰(西迴廊南半部):描繪了印度史詩《摩耶婆羅多》中的戰鬥場面。這些在12世紀完成的浮雕經過近千年已經被數不清的手觸摸過,而變得像黑色的大理石一般。

吳哥的許多大廟都反映了印度的宇宙論和神話主題,建造這些廟宇是為了提供禮拜的場所,使國王和其他王室成員確信通過禮拜能夠與溼婆或這個領域中的其他卓越神祇成為一體,從而獲得永生。例如,吳哥窟或許是最宏偉而且肯定是所有吳哥廟宇群中最著名的寺院,它就是蘇耶跋摩二世王在12世紀作為一座巨大的陵廟而建造的,他的遺體安放其中,透過禮拜毗溼奴神而使他象徵性地得到永生。

牆上有許多婀娜多姿的人像浮雕,據說是象徵仙女下凡,以千年前的雕刻技術來說,竟然能把仙女刻畫得如此活靈活現,而且每一尊的表情、面貌、衣著完全不同,真可說是鬼斧神工之作。

它與我國長城,印度泰姬陵,印度尼西亞壓婆羅浮屠,並成為「東方四大奇蹟」。

 

主要景點

吳哥古蹟現存600多處,分布在面積45平方公裡的森林裡。大吳哥和小吳哥是它的主要組成部分,其中有許多精美的佛塔以及眾多的石刻浮雕,蔚為壯觀。這些佛塔全部用巨大的石塊壘砌而成,有些石塊重達8噸以上。佛塔刻有各種形態的雕像,有的高達數米,生動逼真。

吳哥的大部分建築已倒塌成廢墟,但吳哥古蹟規模之宏偉壯觀,其建築藝術之璀璨奪目,依然令人驚嘆。考古學家把它與中國的長城、埃及的金字塔和印度尼西亞的婆羅浮屠並稱為東方四大奇蹟。作為柬埔寨早期建築風格代表,199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把整個吳哥古蹟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航拍吳哥窟

吳哥窟(也叫小吳哥)是整個遺址中保存最完好的寺廟建築。今天柬埔寨人將它放在自己的國旗上,足見吳哥窟在柬埔寨人心目中的神聖地位。吳哥窟最初是為敬奉印度教神靈所建,但是今天已演變為佛教寺廟。在方形廣場的四個角上,各有一座石塔,而廣場中央矗立著一座更高的石塔,象徵神話中的聖山。無論印度教還是佛教信徒都相信,中間這個神聖的所在就是宇宙的中心。

吳哥窟建在三層臺階的地基上,每層臺基四周都有石雕迴廊,浮雕大多取材於印度著名史詩《摩珂婆羅多》與《羅摩衍那》的神話故事。

寺廟中央大道兩旁是九頭蛇形欄杆,柬埔寨傳說中,九頭蛇會帶來風調雨順。寺廟周圍是護城河和水池,不是為了保護寺廟,而是為了通過水中的倒影,使寺廟顯得更加神聖雄偉。

吳哥窟是人的傑作,但每個設計都是為了體現神性。置身於吳哥窟的佛像間,已經分不清自己究竟是站在神的領地還是人的空間。神性和空間交匯在這個密林中的古城。

從外面遙看吳哥窟的五塔聖殿。下面是浮雕圍牆。

中心建築十字王臺盡頭是吳哥寺的中心建築群。它基本是由大、中、小三個以長方形迴廊為周邊的須彌座,依外大內小、下大上小的次序堆疊而成的三個圍囿,中心矗立五座蓮花聖塔為頂點,象徵須彌山。美國學者艾麗娜·曼妮卡解釋這三層迴廊各代表國王、婆羅門和月亮、毗溼奴。

電影(花樣年華)劇照

提到吳哥窟,人們自然會想起《花樣年華》的最後一幕:一個男人將無法對人傾訴,甚至自己都無法面對的一段情感秘密講給吳哥窟的一個石洞聽,再把它蓋上,讓發生在花樣年華的故事從此留在吳哥,這裡的一切,包括他的秘密,都會被自然帶走,成為永恆的回憶。

 

吳哥城

另一個保存較好的吳哥遺址是吳哥城(又叫大吳哥),這是高棉帝國宮殿城。是吳哥的「心臟」。在吳哥城的中心,閻那跋摩七世建造了貝雍寺。貝雍有54座大小寶塔,每座塔的頂部都雕有象徵國王的巨大的四面佛,他們從塔尖微笑著俯瞰四周,象徵著王權至上和佛教神聖。這是最具有高棉特色的石雕造型。不管你站在哪個位置,都能看到高高在上的佛像,感受到他們潛在的威懾力,令人不由得肅然起敬。

 

吳哥城是一處被長達12公裡的城池所包圍的城市。吳哥城南門外的護城河上架有石橋,橋的兩側欄杆上各有一排54個石雕的半身像,一邊代表神靈,另一邊代表惡魔,他們手上拉著眼鏡蛇化身的巨蛇王。據說寬約百米的護城河,在古時養有很多鱷魚,是用來抵禦敵人進攻的。鑽進小小的南門門洞,拔地倚天的古樹整齊地列在路兩旁,樹縫裡透著溫柔的晨光,輕風吹過,幹葉嗒嗒地落到了車的前窗,又滑到了地上,說不出的愜意。

在吳哥城中央,依照佛教須彌聖山的概念建立起了壯觀的拜雲寺,環繞中央尖塔的是49座四面都雕有巨大佛臉的佛面塔,這些謎樣的佛臉微笑,表情各異,安詳中帶有幾分神秘。四面佛的四個面分別代表慈、悲、喜、舍,悲喜皆不形於色。拜雲寺的迴廊壁畫也十分豐富,從王宮徵戰到市民生活應有盡有,但是給遊客留下最深印象的還是四面佛那神秘的'高棉微笑'。

在整個大吳哥城的範圍內,還有巴方寺、緋明納卡寺、利泊王壇、大象壇等著名建築。在都城中央,建有宮殿、圖書館、浴場、迴廊等。

象臺

在城的中央,還有長約300米的著名建築—象臺,據說是當時國王檢閱部隊的閱兵臺。一個大臺,兩個小臺。大臺左右兩側置有石象,騎在象身上的是王朝的大臣們。這和中國皇陵前設置的石相生是一致的,只不過中國設置的種類更多。閱兵臺前方的廣場上築有12座紅色小塔,什麼功能弄不清楚,柬埔寨人也回答不上來。

巴戎寺

是否感覺有人凝視著你?在令人難忘的巴戎寺有216張四面佛的巨臉俯視著遊客。該寺位於吳哥的正中心,由閹耶摩七世建成於公元1200年左右。有些歷史學家認為那些帶著冰冷微笑而高深莫測的面容酷似偉大的國王本人。

還有什麼更好的方式注視你的子民呢?幾乎同樣不尋常的還有巴戎寺1200米長的淺浮雕,令人驚嘆地刻畫了多達11000個人物。第一重臺階牆壁上精緻的雕刻栩栩如生地描繪了12世紀柬埔寨的生活場景,包括鬥雞和武術。參觀這裡的最佳時間是在日出或者日落時分,這時候光與影的變幻會使佛像顯得更加奇特。遠遠望去,巴戎寺好似一推巖石,然而一旦身處其間,你就會發現這是吳哥最為驚豔的寺廟之一。

 

巴方寺

巴方寺坐落在巴戎寺西北200米處,和吳哥窟一樣,它金字塔式的結構代表著須彌山。其建設可能開始於蘇耶跋摩一世統治時期,後來由烏達亞迪亞巴爾曼二世(1049~1065年在位)完成。它是吳哥城建設之前舊城的中心。

有人說它是世界上最大的拼圖遊戲。內戰前夕,一隊考古學家不辭勞苦地將建築逐塊拆散,他們小心翼翼創造的記錄卻毀於紅色高棉之手。經過隨後多年不辭勞苦的研究,這項吳哥最艱巨的修復工程之一正在進行中。16世紀對該寺的改建工程,包括西牆上長達70米的臥佛,也增添了「拼圖」的複雜性。

 

鬥象壇

這一紀念碑式的祭壇中央階梯兩側是飾有三頭之象的階梯和布滿大象及主人狩獵場景的巨型淺浮雕的護牆。獅頭怪物和garuda(神話中的人鳥)張開的雙臂仿佛正將中央階梯託起。

長達300米的壇上原本矗立著帶有金色框窗戶的木製亭子。這裡曾經是公共慶典和閱兵的巨大檢閱臺,也就是國王宏偉的觀禮臺。在這種環境中很容易想像,高棉王國鼎盛時期氣吞萬裡的壯觀景象。

 

癩王壇

癩王壇在鬥象壇的北面,是一個滿是雕刻的6米高的平臺,一尊神秘的塑像聳立其上。有人認為這就是死亡之神閻摩(Yama),還有人則認為這是高棉的統治者耶輸跋摩,傳說他死於麻風病。前護牆飾有7層精心製作的雕刻,包括無數的阿帕莎拉(舞女或者天仙)。更蔚為壯觀的是前護牆後隱蔽的壕溝裡那些表情邪惡的形象。數世紀前因為最初的壇臺擴建,這些雕像被掩埋起來,所以看起來依然光鮮,就像昨天才雕刻出來的似的。

巴肯山神廟

建於耶輸跋摩(889~910年在位)統治時期,這是吳哥幾座代表須彌山的寺廟(包括吳哥窟)中的第一座。儘管這兒仍然是拍攝遠處落日餘輝中的吳哥窟的絕對山頂位置,但令人傷心的是,如今的巴肯山神廟已經熙來攘往,不再是看日落的最佳地點了。看日落較為安靜的地點是科榮寺的寺廟群,從那兒還可以俯瞰洞里薩湖和比粒寺。

塔寇寺

該寺為闍耶摩五世(968~1001年在位)所建,宏偉的金字塔結構的高度超過50米,但是由於從未完工(可能因為國王的死去),這兒沒有在其他寺廟能看到的精美雕刻。恐高症患者應該堅持走東邊的階梯。

塔布蘢寺

塔布蘢寺是吳哥眾多奇觀中最引人入勝的一個,它似乎是直接來自電影《印第安納瓊斯》的一個場景;電影《古墓麗影》和《虎兄虎弟》也都以塔布蘢寺作為外景。這座12世紀大乘佛教的寺廟是吳哥時代最大的建築之一,它基本上保持了一個世紀前第一批法國探險家看到它時的原樣。

儘管吳哥的其他重要古蹟都被納入浩大的保護計劃,四周吞噬一切的叢林都被清理掉,但這座佛寺卻任由大自然肆意處置,有些地方已經破敗不堪。其內部是迷宮般的狹窄走廊和破碎石雕,有的地方用繩索圍了起來,因為隨時都可能坍塌。在寺內,觸角般的老樹根緩慢地扼住了石雕,你可以拍到大量令人難以置信的照片。據碑文記載,當時維護這一建築竟然需要8萬人之眾!

聖劍寺

聖劍寺可能曾經是一所佛教學院,當時這裡住著一千多名老師。它是吳哥最大的建築群之一,有著迷宮般的拱狀長廊、精美的雕刻、還有遍布青苔的石製品。其建築平面布局類似於塔布蘢寺,但保護完好。南面長廊呈十字形,藤條和石塊糾纏在一起,好不凌亂,營造出獨特的氣氛;東面入口附近有一個奇怪的兩層建築,看起來更像是在希臘,而不是柬埔寨。

 

聖龍蟠水池

聖龍蟠水池由一個大方池和對稱分布在四邊的四個小池組成,就像峇里島的一些旅遊勝地極富裝飾性的水塘。大方池的中間矗立著中心塔,每個小方池都雕刻有一個有趣的地下噴泉。龍蟠水池神廟原來設在一個為聖劍寺供水的巨型水庫中。

塔遜

在勝景眾多的吳哥,這個小廟很容易被忽略,它的獨特之處在於其東門的每一個間隙都有一棵古樹的根須深深扎入,古樹已經徹底佔據了東門,完成了破壞的使命。

 

羅洛古寺群

羅洛在吳哥窟東南面,曾經是因陀羅跋摩一世(877~889年在位)的首都。這兒的古寺群屬於高棉人最早建造的大型石廟,標誌著古典藝術的開端。儘管不能與其他主要古蹟相媲美,但是參觀這些寺廟可以讓你了解天才的高棉建築藝術的歷史淵源。

 

巴孔寺

是吳哥早期寺廟最傑出的代表,也是因陀羅跋摩一世的傑作,用於供奉溼婆,象徵著須彌山—這一點被很多後來的吳哥寺廟仿效,包括吳哥窟。該建築群包括一座5層臺階的金字塔形中央沙石寶塔,以及四周的8座磚砌和沙石寶塔。

神牛寺

有6座飾有沙石和泥灰浮雕的磚結構塔,與前吳哥真臘時代的早期磚結構建築有直接聯繫。該寺由因陀羅跋摩一世建於公元9世紀晚期。

 

空中宮殿

是一座全石結構建築,據說建於11世紀。宮殿建在一座高12米的高臺上,成金字塔形,分三層。

臺中心建有一塔,塔上塗金,光芒四射。高臺四周有石砌迴廊環繞。由於臺高,給人一種懸在空中的感覺,因而得名。

 

女王宮

很多人認為女王宮是吳哥藝術王冠上一顆璀璨的明珠。第一眼你可能會因其規模而感到失望,然而一旦身處其間,你就不能不為裝飾其門廊和牆壁的精美雕刻深深打動。

這些雕刻都圍上了繩索。女王宮在暹粒以北32公裡處,最好在接近傍晚時分或者清晨(旅遊公共汽車到達之前)去參觀,因為這時的太陽光線會使粉紅的沙石獲得最佳效果。

 

高布思濱

高布思濱原來叫千陽河(即「上千男性生殖器」之意),1969年才被「重新發現」,這兒有吳哥地區最為精緻的河床雕刻。令人悲哀的是,由於地處偏遠,過去這裡劫掠事件偶有發生。雕刻的下面有一個小瀑布,但是你最好避開河水乾枯的旱季,在7月至12月之間來遊覽。這裡在女王宮以北約15公裡處,從停車場徒步穿過美麗的叢林大約30分鐘即到。

 

崩密烈

崩密列裡的小'嚮導'

崩密烈是一個徹底荒廢了的寺廟,與它相比,同樣荒廢的塔布蘢寺只能算是忘了給草坪割草的庭院。建造它的就是給世界留下吳哥窟的蘇耶跋摩二世。其布局和它名氣更大的孿生兄弟吳哥窟極其相似,但是今天的崩密烈已經變成了亂石堆,很難想像它和吳哥窟有何相似之處。有的地方先後因為排地雷和拍電影清理過叢林,但是這兒仍然有一種特殊的氛圍。崩密烈在暹粒東北約70公裡處,有一條土路通往那裡,旱季這條路尚可行走,雨季裡它就會泥濘難行。

 

荔枝山

這座名山是柬埔寨最神聖的地方之一,公元802年,闍耶摩二世在此宣布脫離爪哇,高棉王國由此誕生。山頂(487米)有座古老的臥佛(由巨石雕刻而成)和一個仍在使用的寺院,不過遊客通常更願意去看大瀑布和附近令人難忘的河床雕刻。

 

關於吳哥城如何被廢棄他們卻有幾種說法。 傳說,公元1171年,吳哥遭到鄰國洗劫後,國王耶跋摩七世對印度教主神的保護能力失去信心,於是吉蔑人全體放棄了印度教,轉而皈依佛教,採納放棄暴力、信奉和平的生活方式。這種宗教信仰的改變導致的結果是,泰族軍隊在公元1431年,未遇任何抵抗就佔領並洗劫了吳哥。

 又有佛教傳說,吉蔑國王被祭司之子觸怒,便將其淹死在洞里薩湖中。天神憤怒,決定替祭司之子報仇,令湖水泛濫,因而催毀了吳哥。

這座建於800多年前的吳哥王朝全盛時期的建築,以它精美的石雕、長長的迴廊、恢弘的石塔訴說著當年的輝煌。

吳哥被譽為「攝影者的天堂」,因為那裡有拍不盡的風情,攝不完的殘缺的美,更有訴說不完的神秘故事。  

相關焦點

  • 東南亞歷史年表
    自古以來,東南亞就深受中國與印度的影響,並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因為印度文明的核心區(恆河流域)離得更近,印度文化在早期的東南亞得到廣泛的傳播,東南亞的宗教、文化、社會結構與政權形式等都是印度式的。       中國的南方與東南亞緊密相連,但中國長期以北方的黃河流域為文明核心區,直到秦漢時期,中國才對東南亞產生直接且明顯的影響,一是中國南方民族的遷入改變了中南半島的民族面貌,二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開通從經濟上促進了東南亞文明國家的形成與發展,三是對越南北部的直接管轄統治(後來也僅限於此);此外,有關古代東南亞的史料也有賴於中國書籍的記載。
  • 吳哥王朝:美的遺忘與喚醒
    吳哥,位於柬埔寨西北部,以建築雄峻和浮雕精細聞名於世,是世界上最大的寺廟建築群,是印度教與佛教信仰的藝術極致。
  • 最值得行攝的柬埔寨六日自駕遊路線,附你沒見過的吳哥之美照片
    女皇宮以豔麗的色彩和精美的深浮雕著稱於世,雖然規模很小,卻是吳哥古蹟中風格最獨特和最精緻的建築群之一,那些紅色的歷史遺蹟,是到暹粒不得不看的一道風景。中午,走進塔普倫寺,電影《古墓麗影》的拍攝地。這裡有巨大的樹木盤結在圍牆廟門口,很是奇觀。百年老樹纏繞著千年奇石,彷佛愛恨糾纏般的浪漫。
  • 同樣位於東南亞,古越南使用漢字,為何泰國卻不用中國漢字
    作為東亞文明的引領者,中華文明深度影響東亞各國,其中最大的一個表現是古代多個國家使用漢字,作為官方語言之一,最終逐漸形成了「漢字文化圈」,成員為中國、越南、朝鮮、韓國、日本。然而,作為東南亞一直「親中」的古泰國,為何不使用漢語,而一直使用泰語呢?原來,古代中南半島並非一片蠻荒,而是隱藏了三個文明程度很高的大帝國!
  • 中國援助吳哥古蹟保護二十年
    柬埔寨文化部的一位官員曾說:「中國工作隊把散落在地的石構件拼對成型,修舊如舊,像古代的一座廟宇的做法,是保護吳哥古蹟的第一好方法。」中國工作隊的維修項目施工結束,成為了當地最受歡迎、最具特色和最有實效的文化成果之一。毋庸諱言,就吳哥古蹟保護而言,我們中國工作隊是後來者。由於吳哥古蹟類型繁多,損壞情況有別,各國文物保護專家理念也不盡相同,但是目標是一致的。
  • 吳哥王朝為何突然沒落,小國生存之道難以維繫,也只是拋棄的棋子
    前言: 15世紀初,吳哥王朝突然在柬埔寨消失引發了歷史學家的不少猜測,另外對於吳哥王朝的消失雖然最多的說法是戰爭說。可實際上在歷史上吳哥王朝的消失還與中國中央政權的行動有關。15世紀初,明朝大舉進攻越南,導致越南本土王朝被迫南遷,這也是導致吳哥王朝滅亡的一個重要原因。
  • 旅博陣容|主賓國—神秘的柬埔寨王國即將抵達!
    柬埔寨王國(The Kingdom of Cambodia)通稱柬埔寨,舊稱高棉。位於中南半島,柬埔寨領土為碟狀盆地,三面被丘陵與山脈環繞,中部為廣闊而富庶的平原,佔全國面積四分之三以上。境內有湄公河和東南亞最大的淡水湖——洞里薩湖(又稱金邊湖),首都金邊。
  • 速卡暹粒度假酒店開幕試業 為吳哥旅業繁榮而生
    伴隨在2006年開業的速卡吳哥度假酒店,目前速卡擁有每日超過1, 000間的五星級客房支持吳哥窟旅遊業的繁榮發展。 速卡集團區域市場銷售副總監Mr Sophertra Say表示:「賓客能夠期待在暹粒同時體驗和享受兩家速卡酒店提供的招牌服務。
  • 東南亞的恩怨情仇:曾經雄霸柬老泰越的高棉帝國,是如何衰落的?
    東南亞地形圖東南亞的中南半島,除了在地域上自成一格外,居民多半也以予人和平印象的佛教信仰為主。但論起歷史上的戰亂與紛爭,可一點都不輸有「歐洲火藥庫」之稱的巴爾幹半島。若從地緣政治的角度看歷史:這個區域在南面、東南面均有大海阻隔,北面與西面則面臨中、印兩大「區域超級強權」,根本不可能去正面挑戰。
  • 柬埔寨之旅|歷史古蹟介紹
    柬埔寨建國於公元1世紀下半葉,歷經扶南、真臘、吳哥等時期。9世紀—14世紀吳哥王朝為鼎盛時期,國力強盛,文化發達,創造了舉世聞名的吳哥文明,13世紀中葉—1434年由於泰國的素可泰王朝入侵而衰落。柬埔寨歷史的大致順序如下:史前和早期歷史、扶南王國、真臘王國、吳哥王朝、柬埔寨黑暗時代、法國殖民時代、西哈努克時期、高棉共和國、越南佔領和民主柬埔寨、現代柬埔寨。
  • 真臘古國:一夜消失的謎樣柬埔寨文明
    據文字記載,柬埔寨的歷史是從公元一世紀建立扶南王國才開始。   扶南國約在公元六世紀開始衰退,其分支真臘在湄公河中遊興起。《新唐書.真臘傳》中記載真臘又名吉蔑,原為扶南屬國。七世紀左右,真臘這股新勢力很快併吞了扶南。
  • 在東南亞,歷史上有哪些國家現在已經不存在了,被融入了其他國家
    2.蒲甘南詔滅亡驃國後,驃國遺民紛紛向西、向南遷徙,建立了蒲甘王朝。該國主體民族是緬人,信奉南傳佛教。該國強盛一時,東徵西討,奠定了今緬甸的國土基礎。在解決了大理之後,蒲甘很快就受到了大元的攻擊。但因為氣候炎熱潮溼的原因,蒙古第一徵服失敗了。在滅亡南宋之後,實力大增的元朝再次進攻蒲甘,蒲甘最終都城陷落,成為元朝附庸。元氣大傷的蒲甘無力維持民族眾多、疆域遼闊的國土,很快就分裂了。
  • 素可泰王朝:泰國第一個王朝,13世紀泰族人成為這個地區統治力量
    東南亞泰國古稱暹羅,在中國古代正史中經常可以看到。後來根據族名「泰族」,改稱泰國,取其「自由」之意。歷史上,泰國出現了很多王朝,大多和中原王朝保持著長久的朝貢關係和文化交往。示意圖素可泰王國,是泰國歷史上的首個有史料可以查證的王國,存在於1238年至1438年。
  • 柬埔寨歷史
    公元1世紀左右,柬埔寨的土地已開始種植水稻。第一個在柬埔寨生活的人肯定早於這兩個時間。他們大概是從北方移民而來的,但史學家還沒有了解到他們的語言及生活方式。柬埔寨吳哥柬埔寨歷史概況 公元1世紀初,中國商人開始向柬埔寨內陸及沿海島國出口生活物資。這些島國在字母、藝術形式、建築風格、宗教(印度教和佛教)以及階級制度等方面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印度文化的影響。
  • 東南亞最強大的朝代,把整個中南半島納入版圖,如今國都只剩遺址
    東南亞由中南半島、南洋群島兩部分組成可以肯定的是,在東南亞的歷史上,從來沒有出現過能統一東南亞的國家,換言之今天東南亞11個國家,沒有哪個國家歷史上的朝代能實現東南亞統一。但是鮮為人知的是,中南半島在歷史上曾經有過一次統一,而實現了這次中南半島統一的國家,是柬埔寨歷史上的吳哥王朝。根據史料記載,吳哥王朝建立於公元802年,開國君主是闍耶跋摩二世,國號「扶南」,國都「吳哥」,因此史稱吳哥王朝。
  • 吳哥,若愛,請深愛
    柬埔寨的歷史柬埔寨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建國於公元1世紀下半葉,歷經扶南時代,前吳哥時代,吳哥時代,後吳哥時代,法國殖民時代,柬埔寨王國。9世紀到14世紀吳哥王朝為鼎盛王朝,創造了舉世聞名的吳哥文明。1431年暹羅軍隊入侵後,吳哥遭到了嚴重的破壞,被迫遷都金邊。此後,吳哥被遺棄,淹沒在了叢林荒野之中。一直到19世紀60年一個名叫亨利穆奧的法國人發現了吳哥古蹟。我們現在說的吳哥,主要是9世紀初期到15世紀初期的吳哥時代。【扶南時代】扶南Phnom,1世紀到6世紀中期。
  • 東南亞下場最慘的國王,這位寮國國王僅在位16年,最後悽慘而死!
    這位國王就是東南亞地區寮國王國的末代國王西薩旺·瓦達納。因此,下場是非常慘的,是東南亞那麼多國王中最悽慘的一位,其家庭現在也是煙消雲散,而到現在,西薩旺·瓦達納這位國王的確切死因已經無從知道了。七世紀至九世紀屬真臘國,是所謂陸真臘,文化屬於孟高棉文化。九至十四世紀屬吳哥王朝。高綿衰弱後東南亞北方有一庸那伽國。是佬族與其他泰人對抗高棉的國家。十三世紀這裡有稱為老抓,老丫,撾家與潦查的老族小國,最大是勐騒瓦。
  • 曾歸屬柬埔寨上千年的湄公河三角洲,怎麼就被越南奪走了?
    湄公河發源於青藏高原,在中國境內叫瀾滄江,河流全長近5000公裡,是東南亞第一長河以及亞洲最重要的國際河流,共流經六個國家,最終在越南胡志明市附近入海。大河衝積出的湄公河三角洲是越南最大的農產品產地,它的水稻種植不論是面積還是產量都佔到越南的半數以上,稻米出口佔全國的90%以上。湄公河三角洲地區也是越南最富裕的地方。
  • 去柬埔寨不得不懂的柬埔寨歷史
    吳哥文明的發源所有的歷史都是從傳說開始的,所有的文明都發源於河流流域,湄公河也不例外。類似女兒國的故事在這裡卻有了一個美好的結局,從此雲壤就以部落之重委身於他,美男子也不負所望,除了跟女王相親相愛之外,也能力非凡,很快便發展壯大,並逐步統一了各個部落,建立了東南亞第一個統一的王國,但名字已經無從考證了,只留下了美麗的傳說。
  • 中南半島的前世今生,歷史上與中國王朝有哪些故事?
    最簡單的歷史線索:越南在歷史上和廣西是一個朋友圈,是中原文化的徒弟,因此越政權一旦強大就向北擴張,被打疼了又縮回來自保,至於南邊只搶到真臘(柬埔寨)的一部分地盤就停了下來,所以在中南半島越南近億人口只佔有33萬平方公裡。 柬埔寨的高-棉文明歷史最悠久,文化最發達,但是衰落後只保住了現有18萬平方公裡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