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哥,位於柬埔寨西北部,以建築雄峻和浮雕精細聞名於世,是世界上最大的寺廟建築群,是印度教與佛教信仰的藝術極致。
這裡曾是一座輝煌繁榮的王城,但卻先後兩次遭到洗劫和破壞,戰爭和瘟疫的輪番肆虐讓它在叢林莽野中成為一片廢墟。而今,文明重現,一本書的出版為曾經的絕美王朝帶來了新的生機……
《吳哥導覽圖》
蔣勳將自己14次遊歷吳哥過程中與林懷民的書信整理,形成了如今的《吳哥之美》,娓娓訴說吳哥王朝諸寺遺址、雕刻、美學、儀式空間最細膩美妙的景致,觸動你我最本質的生命底層。
《吳哥之美》
《真臘風土記》 與 《吳哥之美》
讀了周達觀的《真臘風土記》,在巴黎看了很多吳哥的雕刻,我以為緣分也僅止於此……我對緣分的認識也還是淺薄。
元貞元年,元成宗鐵穆耳可汗派遣周達觀帶領使節團出訪真臘王國。真臘就是今天的柬埔寨。
周達觀在真臘都城吳哥住了整整一年,從生活飲食、建築、風俗、宗教、政治、軍事、奇聞逸事等等,把在吳哥種種見聞記錄下來,寫成了《真臘風土記》。
《真臘風土記》
周達觀的這本雜記遭遇的命運也頗為唏噓,起初它僅僅是作為科舉考試的材料被收錄在《四書五經》中,但這本被漢文化徹底遺忘的書卻在歐洲被翻譯傳播,引導歐洲探險家發現了沉睡四百年的吳哥。
相較於《真臘風土記》簡單的記錄和傳奇,《吳哥之美》是更具情感的表達,它更容易被當代人接受,再加上其本身由「書信」到「出版物」的特殊轉變,又能滿足讀者對語言的獵奇。所以近年來它幾乎成了關於吳哥流傳最廣的書籍。
巴肯山 與 建築美學
印度教信仰中,宇宙的中心是須彌山,山成為中心、穩定的象徵。沒有巴肯山的高度,或許我看不到吳哥王朝原來是我靜坐時短短的一個夢……
山,本身就意味著高度,是威嚴的象徵,是清高者的去處。真臘王朝自從接受印度教之後,一直有對「山」的崇拜。
中心、穩定、王權至上,「山」展示出的壓倒性力量與統治的繁盛連附在一起,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吳哥建築美學思考自我信仰風格的起點,「呈現建築物本身的粗狂與秩序」貫穿了真箇吳哥的建築美學體系。
山丘上的巴肯寺
作為制高點的巴肯寺,是這種向上的崇高峻美追求的最極致體現。登上巴肯寺,可以遠眺繁華興落,把吳哥窟的風景盡收眼底。
登上巴肯山,可以環視山腳下吳哥王朝最重要的建築
巴揚寺 與 庶民生活
巴揚寺四十九座尖塔上一百多面靜穆的微笑,一一從我心中升起,仿佛初日中水面升起的蓮花,說服我在修行的高度上繼續攀升……
巴揚寺是闍耶跋摩七世晚年為自己建造的陵寢寺院。他已經從印度教改信了大乘佛教,許多原始欲望官能的騷動,逐漸沉澱升華成一種極其安靜祥和的微笑。在吳哥,這種微笑被稱為「高棉的微笑」。
高棉的微笑
正是這樣的微笑,見證了王朝覆滅之時的苦難,經過時間風雨的洗禮,如今它們成了一個個似乎是信仰之地才獨有的靜穆圖騰。
當然,巴揚寺中還有數量繁多的關於庶民生活的石壁浮雕,與表現神佛的莊嚴崇高不同,這些浮雕充分寫實地刻畫了庶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傳達出生活本身的活潑與自由。同時也在告訴我們:戰爭歸戰爭,庶民百姓還是要努力使自己開心生活。
巴揚寺的庶民生活浮雕
塔高寺 與 未完成
因為意外的原因中止了雕飾,塔高寺使美歸零到只是材料和結構本身。塔高寺使空白的畫布,是一張沒有完成五官的面孔,是天地初始時的寂靜……
「未完成」常常成為世俗人們的遺憾,「未完成」卻又常常是藝術創作發人深省的啟示,知道如何適可而止,知道無論如何努力巧奪天工,畢竟最後還有不可思議的天意。
與「未完成」相對的,是「被破壞」。文明是要延續的,然而天災人禍一再打斷文明,好像總是要重新開始。
未完成的塔高寺
在百年之後,無論是「未完成」,還是「被破壞」,似乎都模糊了它們原本的意義,那些像積木一樣堆疊的石塊,詮釋著全新的樸素力量。遊客穿梭在眾多建築之中,感受到的是殘缺本身帶來的美。而無論是破碎,還是斷裂,當它們被固定在牆頭崖間,都象徵著更高程度的不可分離。
普力科寺 與 水的儀式
相對於吳哥城的華麗偉大,羅洛斯遺址的普力科寺顯得樸素簡單,但是我在其間徘徊,感覺到一種開國的莊嚴……
如果吳哥城是令人懷舊憑弔的廢墟,羅洛斯遺址則更是廢墟中的廢墟了。但就是在這廢墟中,蔣勳看到一片灌木叢生的原野,土地看起來肥沃,但少有人耕作。於是他想到,東南亞熱帶雨林本就是象徵著生機,而吳哥城的建築,處處都顯示著整個城市的規劃和水的利用與疏導的關係。
普力科寺前三塔
從普力科寺來看,不只有大規模的護城河來調節水的泛濫,同時寺廟主要建築都坐落在高臺上,也具有防水避溼的作用。
普力科寺神像
原始的水的泛濫帶來的必定是原始人民對水的敬畏,於是,關於漫漶的神像建立起來,人們希望諸神的祝福能呵護宗廟,希望子子孫孫得到最好的庇護。
蔣勳一次又一次地探訪吳哥,在那些見證了璀璨文明與漫長歷史的遺址中,他反覆突破自身情感的邊界,同時又反覆思索當今文明的未來。從某種意義上說,《吳哥之美》不僅是蔣勳自我的表達,更是自我的沉思。
文 | 阿拉丁
相關書籍:《吳哥之美》
圖片來自書及網絡
-本期推薦-
瓦藍原創文章
轉載需提前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