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個聖人」曾國藩為逃避責任,竟陷害救命恩人,後來怎樣彌補?

2021-01-12 吃羊文史

我們都知道曾國藩,他是晚清時代逆襲的代表人物,從一個天資愚鈍的孩子,一直做到晚清重臣,更是洋務運動的推動者之一,實在讓人敬佩。

對於當時的統治者來說,曾國藩更是有巨大貢獻。比如組建了湘軍,為了保衛清朝統治者,粉碎了太平天國運動。

然而,卻鮮少人知道其實曾國藩組建的湘軍並沒有後世想像中的那麼強,大多數都是輕描淡寫的帶過。

的確,一開始的湘軍是無法和太平天國的軍隊正面對決的,以至於雙方發生的鬥爭時,曾國藩將近3次被打的絕望不已,自盡的念頭冒出來好幾次。

但是他卻一次又一次地被一個人救起,這才成就了轉折點,讓事態發生了轉機。然而當曾國藩度過危機後,卻因為想要逃避職責而彈劾救命恩人,這也成了他人生中的一大汙點。

一、湘軍敵不過太平軍,曾國藩想自盡多次,卻被這一個人救起曾國藩的救命恩人就是李元度,一開始是一個心懷大志的書生,年輕時期就中了舉人,然而後期的路卻不是很順暢。

京城聯考六次會試,李元度無一例外全部「敗北」。這讓年少成才的李元度很受打擊,但他卻也不想止步於此,當時的洪秀全已經起,在路中,李元度碰上了曾國藩正在招募,組建湘軍。

這時候的李元度便決定棄文筆而穿鎧甲,勢必為朝廷效力,所以他選擇了加入了曾國藩,去對抗洪秀全。一開始,他做了曾國藩帳下的一名小幕僚。

雖說湘軍是一個要去攻打太平天國的軍隊,但實際上曾國藩對普通的陸地打仗都不是很了解,更別說水戰了。在第一年的時候,曾國藩就在靖港輸得慘烈。

而李元度深知曾國藩不通水戰,為了保護曾國藩的安危,偷偷讓自己身邊的人跟緊曾國藩。然而,讓李元度沒想到的是這一場戰爭居然輸得那麼慘,而沒有在戰場倒下的曾國藩反而因為覺得給朝廷丟臉想要以死謝罪。

正好李元度安排的人看到了,趕忙拉住他,這之後曾國藩一直處於悔恨和反省之中,也是李元度陪在身邊。

都說失敗乃成功之母,放在清朝也是一樣的,水戰的失利讓曾國藩總結出自己的弱勢,一定要想辦法練好水戰。訓練過程還是不錯的,也因見效快打了對方好幾個措手不及。

然而,1855年他卻碰上了石達開,當時的曾國藩還不知道這將是他的宿命對手。兩人在江西展開水戰,結果曾國藩又被打了個落花流水,好不容易訓練出來的水戰軍隊竟然全軍覆沒,連乘坐的旗艦也被繳獲了。

這比起第一次的敗北還要丟臉,曾國藩說什麼都要去自盡。這時候,又是李元度開導曾國藩,不要因為一兩次的失敗而選擇放棄,人沒了那就是真的什麼都沒了。

只有活著才會有東山再起的機會,說罷,還親自回到湖南,招募了一支軍隊,成為曾國藩的護衛軍。

第二年,石達開再次和曾國藩對上,這一次石達開直接想把曾國藩困死在南昌城裡,一旦這個包圍圈合上,曾國藩必死無疑。這個時候的曾國藩已經抱著必死的心態,一站到底。

這時候又是李元度出現了,他領著700人在石達開的包圍圈合攏之前突破重圍。在把外圍和裡圍結合起來,裡應外合讓敵軍措手不及,最後把劣勢轉化為了優勢,從實際上又救了曾國藩一命。

二、「忘恩負義」曾國藩為逃避苛責,而去彈劾救命恩人,至其被革職1860年,洪秀全派人攻打安徽,而曾國藩則讓李元度去抵抗,然而卻因為輕敵,曾國藩竟然只給李元度幾千人馬。

還說太平軍都是一些烏合之眾,給李元度幾千人已經很多了。而李元度也沒有過多反駁,帶著僅有的幾千人就去守城,但是當時太平軍派出了多少人呢?四萬人。

這確實是烏合之眾,可這烏合之眾也太多了,幾千人打四萬多的兵,不得給對方壓著打?

所以,結局也可以預料到了,李元度輸得很慘,這也是由於他自己太過於信任曾國藩,覺得洪秀全不會派超過萬人的軍隊去攻打安徽,勝過幾次就飄飄然了。

但是,這次的失敗原因,肉眼可見是曾國藩的失誤佔據了主導,但是李元度因為忠心耿耿還是願意和曾國藩一起承擔罪責,甚至李元度擔心上頭怪罪曾國藩,曾想直接上書表示這次的責任是他一人的責任。

然而,誰都沒有想到,曾國藩居然如此的忘恩負義,他因為擔心被職責,而自己的英明和職位會不保,而直接上書彈劾李元度貿然出擊,不服軍令,把自己撇了個乾乾淨淨。

不過他沒想過的,是李元度早已決定一人攬下罪責,曾國藩這一手反而是傷及了他心。一代名臣,更是晚清的出名人物,僅僅因為擔心苛責,而將所有的罪過推向救命恩人,實在是讓人大跌眼界。

連當時了解到事態,和曾國藩一同在清朝為官的李鴻章,都大罵曾國藩小人,如此不仁不義。而李元度也因此彈劾而被革職。

三、曾國藩後悔不已,想盡辦法彌補,卻也改變不了「忘恩負義」的事實曾國藩彈劾李元度不止一次,曾達到3次之多,除了逃避苛責以外,就是為了發洩不滿情緒,和殺雞儆猴。

不過這拿救命恩人來當箭靶子的還是第一次見,最後李元度被查出,帶頭調查的則是左宗棠。

而那時候想起李元度種種幫助,一直無二心,曾國藩突然覺得後悔不已,偷偷找到左宗棠說清,又給朝廷遞送摺子,給李元度辯解。

當時,左宗棠非常生氣,不同意從輕發落,也幸好李元度的人緣不錯,最後只是被革職。後來在同治5年的時候被貴州巡撫向朝廷申請,請他出山,之後李元度屢立戰功,才換得了一個好一些的晚景。

曾國藩越到晚年,越覺得對不起李元度,事情上處處幫李元度,李元度也大氣,沒有和曾國藩過多的計較,兩人冰釋前嫌。

這確實是曾國藩的一大汙點,還好曾國藩盡力補救,也算是對得起李元度了。

相關焦點

  • 為何千年來的聖人只有兩個半,而不是3個,曾國藩只是半個聖人?
    梁啓超認為孔子,王陽明是聖人之一,曾國藩為之半個。但一千萬個讀者有一千萬個不同的觀點,後來有人把孟子,老子也添加進了聖人之列,同時還有諸葛亮,但認為諸葛亮僅是半個聖人。這幾個聖人中,最沒有爭議的就是曾國藩了,他確實做出了不世出的功績。但聖人的標準,最重要的一點便是品德。
  • 「半個聖人」曾國藩也不完美,自創心法戒色,簡單卻很有效
    2021-01-09 14:27:32 來源: 娛刺拌飯 舉報   「半個聖人
  • 王陽明為何有資格與孔子並稱為聖人?曾國藩夠資格稱半個聖人嗎?
    【孔子之後的兩千多年後,聖人隊伍為何又王陽明和曾國藩?】阿拉伯世界稱默罕默德為先知,漢文化圈稱孔子為聖人,聖人是受儒家思想影響的一個專有名詞。在漢文化圈,孔子是公認的第一位聖人,近年來,又出現了一種新的說法,擴編了聖人的隊伍,人們為孔子又找了兩個伴兒:一個是王陽明,一個是曾國藩。
  • 王陽明與曾國藩,都被稱「聖人」,為何曾國藩卻只能算半個?
    王陽明與曾國藩,雖然都稱「聖人」,但是曾國藩差的不是一點半點。按學歷,王陽明弘治12年二甲第七名進士,曾國藩道光18年三甲第42名,賜同進士出身。按帶兵,王陽明自備戰至平定寧王之亂用時43天,曾國藩練兵半年被石祥禎部擊敗,羞憤交加想要跳水自盡。
  • 被稱為「半個聖人「的曾國藩,心高氣傲的左宗棠感慨:自愧不如
    我們所了解的曾國藩都知道他是從一個「愚者」變為「智者」,科舉考試7次不過,但後來卻智慧高升,被成為了「與他們同期的還有左宗棠,曾國藩和左宗棠認識的時候,兩個人的身份地位懸殊。曾國藩比左宗棠大一歲,那時候曾國藩到長沙去辦湘軍,已經當了十多年京官,級別和湖南巡撫一樣高。左宗棠是一個普通舉人,任何級別都沒有,給湖南巡撫駱秉章當師爺。
  • 從官場愣頭青成為「半個聖人」,曾國藩如何完成這個轉變?
    中國幾千年歷史,能夠稱得上「聖人」的,只有「兩個半」,兩個聖人是指孔夫子和王陽明,半個聖人即是清朝晚期的朝中重臣曾國藩。然而,45歲之前的曾國藩,卻是眾人皆知的「官場愣頭青」。這就是曾國藩後來自己說的,「諸公貴人見之或引避,至不與同席。」為什麼這樣呢?這是因為曾國藩年青年代,是一個官場的楞頭青,不知道如何與官場中人相處,成了整個官場的敵人。在官場上四處碰壁,把官場上所有人都得罪了。在北京混不下去了,誰也不答理他。曾國藩精神上十分痛苦,多次表示想要辭職回老家。那麼後來在地方上,他也是多次和官場發生衝突。
  • 為什麼說諸葛亮是大聖人,曾國藩只是半個聖人?看看兩人的臨終書
    有這麼兩份臨終書,都為《誡子書》,一份出自諸葛亮之手,一份出自曾國藩之手。從這兩份《誡子書》入手,便可窺見兩位歷史人物的人生格局。不得不說,諸葛亮的人生格局,確實非曾國藩所能有。怪不得歷史上關於三個半聖人的說法,諸葛亮居於聖人地位,而曾國藩只能算半個聖人。不過,曾國藩這半個聖人,如今看來,也很了不起了。
  • 為什麼說中國歷史上,只出過三個半聖人?這「半個聖人」是誰?
    導語:為什麼說中國歷史上,只出過三個半聖人?這「半個聖人」是誰? 所以說,想要成為聖人這是極難的一件事情。而我國歷史上,曾經出現過三個半聖人,可能大家會問,這「半個聖人」是誰?
  • 《媽媽咪呀》熱播 車禍媽媽重生苦尋救命恩人
    婚禮歌手遭遇嚴重車禍 夫妻二人苦尋救命恩人在本期節目中,媽媽陳爽將現身講述自己「劫後重生」的故事。陳爽是一名婚禮主持人兼歌手,在一次下班路上和老公遭遇了嚴重的車禍,陳爽傷勢嚴重當場就昏迷不醒,左臉傷情嚴重一直血流不止。
  • 千年文明傳承史,聖人僅有兩個半,那半個怎麼回事?
    甚至我在評論中看到有人罵他是「滿清走狗的」,也有人因為他鎮壓太平天國運動而詬病他,因為聖人應該是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天地本沒有心,而人有心,所以聖人的職責本就是救天下人之心,亦是立民心。很多人認為曾國藩鎮壓太平天國只是為滿清賣命,不是為民請命,是違背天下民心的,所以大家因為這一點認為他只是「半個聖人」。
  • 李盈瑩是郎導的救命恩人?
    天津女排是國內女排霸主,20多年來奪得12個聯賽冠軍,所取得的成就,其他俱樂部只能望其項背,也為中國女排輸送大批優秀隊員,是一個有冠軍底蘊的俱樂部,有大批的排球擁躉,天津女排迷們懂排球,也形成了獨特的天津球迷文化,可以說天津女排是天津城市的名片!
  • 中國歷史上兩個半聖人,兩個是孔子和王陽明,那半個聖人是誰?
    能夠被稱之為聖人,自然是非同凡人。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學宗師孔聖人,自不必說。王守仁,別號陽明,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書法家兼軍事家、教育家。而那半個聖人就是曾國藩。王陽明在江西做官時,到一個寺廟裡參觀。
  • 兩個半聖人,王陽明為何能入列,曾國藩又為何稱為半個聖人?
    也就是現在所說的聖人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但《左傳》中可從來沒有說這是拿來衡量聖人的標準,人家在這裡談這三個標準,是拿來討論什麼是不朽,按照《左傳》裡的說法,所謂的不朽就是從立德、立功、立言三個方面來體現的,即所謂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
  • 成為聖人有多難?千年來僅僅只有5個半聖人,最後半個爭議不斷
    古人言:「聖人之心有竅」,傳說中的聖人心竅越多,越明白四達,看萬事萬物都非常透徹,只有真正看透世間萬物的人,才能尊為聖人,所以千年來,也就出了5個半聖人,最後半個爭議不斷。周公攝政七年,完善了宗法制度、分封制、嫡長子繼承法和井田制,周公制定的一系列禮法,影響了中國兩千多年的文化禮儀,中華文化跟中華禮儀是相輔相成的,尊周公為「聖人」一點都不為過。
  • 他的父親是彭德懷救命恩人,他是紅軍高級將領,後來背叛革命被殺
    彭德懷元帥原來的名字叫彭得華,後來他改名叫彭德懷是有歷史原因的,那年彭德懷在湘軍任職營長,殺了一個當地惡霸叫歐霸天,歐霸天的哥哥位居少將參議,想要報復彭德懷殺害他。當時彭德懷的老班長叫做郭得雲,他敬重彭德懷的為人,暗地裡救下了彭德懷的性命,後來為了逃避敵人的抓捕,才有了改名字這件事情。
  • 想成聖人有多難?歷史上僅4個半聖人,那半個爭議不斷,你認同嗎
    在古代,「聖」這個字原本寫為「聖」,即上左有「耳」以表聞道,通達天地之正理;上右有「口」表以宣揚道理,教化大眾;而最下面的「王」,則代表統帥萬物為王之德,因此古往今來,能被稱為「聖人」的可謂少之又少。
  • 解讀《曾國藩傳》2、從「庸人」向「聖人」的蛻變
    這種笨拙的學習方式,在曾國藩身上培養起了超乎常人的勤奮、吃苦和踏實精神,為將來打下了非常紮實的基礎。曾國藩考秀才考了7次,但是之後考舉人和進士都很順利,完全是因為他有紮實的功底。「懸牌批責」讓曾國藩開了竅之後,就一順百順。相反那些逞小聰明,不肯下笨功夫的人,必定是走不遠的。
  • 《曾國藩傳》:從笨人到聖人,曾國藩將這一個字,做到了極致
    他沒有聰明的天分、顯赫家世背景,卻一次次鍥而不捨科考,直到走上仕途,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他勤儉自持、極其自律,一直把當「聖人」作為心中的志向,最終名揚天下;他的曾氏家族兩百年間,人才輩出;他留下來的《曾國藩家訓》,直到今天,依然給很多人以啟發和收穫。
  • 曾國藩被稱為「半個聖人」,晚年處理教會事件為何被稱為賣國賊?
    曾國藩一生建功無數,被稱為半個聖人,比如說建立湘軍,平定太平天國,整頓吏治,興起洋務運動,還培養了無數可挑大梁的人才,比如李鴻章,左宗棠……可是他在大清朝建立了這麼多的功績,最後卻因「天津教案」一度從「清朝名臣」變為千夫所指的「賣國賊」。
  • 讀論語談人生修行,聖人孔子曾子的人生哲學,竟與曾國藩不謀而合
    甚至被譽為末代儒家的曾國藩也靠著這個秘訣蛻變成了「聖人」。那麼究竟是什麼秘訣被儒家如此推崇,下面就跟書生來看一下,這些人身上有什麼共同的特質。學習和自省與生活中的反例孔子說過: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可見孔子強調了學習和自省的重要性。學習和自省是人生最重要的兩個品質,而在生活中,我們能夠做到時時向他人學習的人鳳毛麟角,而能夠做到反省自身的幾乎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