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稱為「半個聖人「的曾國藩,心高氣傲的左宗棠感慨:自愧不如

2021-01-12 歷史研習室

我們所了解的曾國藩都知道他是從一個「愚者」變為「智者」,科舉考試7次不過,但後來卻智慧高升,被成為了「與他們同期的還有左宗棠,曾國藩和左宗棠認識的時候,兩個人的身份地位懸殊。

曾國藩比左宗棠大一歲,那時候曾國藩到長沙去辦湘軍,已經當了十多年京官,級別和湖南巡撫一樣高。左宗棠是一個普通舉人,任何級別都沒有,給湖南巡撫駱秉章當師爺。

按理說,左宗棠應該是對曾國藩畢恭畢敬。事實是完全相反,是曾國藩對左宗棠畢恭畢敬。

因為這兩個人智商和性格有很大差距。如果測智商的話,曾國藩肯定不如左宗棠。曾國藩很笨,而左宗棠從小就是神童,讀書一目十行,舉一反三,智商非常高。左宗棠有一個很大的缺點那就是過分自信。

所以左宗棠對曾國藩是很有霸氣的。雖然自己只是個師爺,但是因為巡撫很信任他,凡事都聽他的,所以他就把自己當成巡撫了,不把曾國藩放在眼裡,不光是經常對曾國藩指手畫腳,還經常嘲笑曾國藩笨。

雖然左宗棠瞧不起曾國藩,但是曾國藩對左宗棠這些諷刺根本不當回事,對左宗棠一直是客客氣氣,有事就請教。左宗棠有個好處,你願意請教,那我還就願意幫你,幫你出出主意,所以倒是給曾國藩出了不少主意。

後來因為左宗棠脾氣的原因,所以他的職務做不成,便去投靠曾國藩,左宗棠也爭氣,一個月時間,就募集了五千人,號稱楚軍,率領這支軍隊打了不少勝仗。

曾國藩便上書讓皇帝將浙江交給左宗棠管轄。因為左宗棠能力比較高,所以慢慢做到了跟曾國藩平級,因為左宗棠過分自大的性格,就開始與曾國藩爭功,兩個人的關係出現了惡化。

後因為幼天王事件,倆人關係徹底惡化。鎮壓太平天國時,曾國藩還不知道幼天王逃跑,以為太平天國很是勝利,就向皇上奏章說鎮壓太平天國這個事,圓滿成功了。

左宗棠知道幼天王逃跑,就派人去查。之後誇大其詞上奏章。結果朝廷知道之後,很是生氣,便將於是降下嚴旨,切責曾國藩。

不僅如此,左宗棠還在到處說曾國藩的壞話。但曾國藩卻沒有正面面對,而且還告誡家人與左宗棠搞好關係。

曾國藩晚年,和左宗棠還發生過最後一次交集。那時左宗棠出任陝甘總督,受命西徵,去鎮壓回民起義。左宗棠十分看重這次出兵,平定太平天國,他只是曾國藩的配角。這次徵西他卻成了主角。所以他一定要打好這次仗。

但是需要籌餉,西北是貧瘠地區,要供餉,主要靠兩江地區。那麼同治九年,曾國藩從直隸總督回任兩江總督,其轄下的江蘇乃西徵軍重要的餉源地。

左宗棠以為會得不到這些軍餉,沒想到曾國藩曾國藩分內的那份軍餉就源源不斷,穩定而可靠地輸送而來,不但足額而且及時。這讓左宗棠大為意外。

就這一件事,感動了左宗棠,而且左宗棠第一次對曾國藩產生了發自內心的敬重和欽佩。直到曾國藩過世,左宗棠才意識到他是多麼對不住曾國藩。到了這一刻,靜心反思,他服了。曾國藩去世後,左宗棠送了一副輓聯,寫到:

謀國之忠,知人之明,自愧不如元輔。同心若金,攻錯若石,相期無負平生。

他自甘同時代第二人的身份,所以以「自愧不如」四字作為二人關係的最後總結。這對心高氣傲的左宗棠來說,實在是太難得了。

得到左宗棠的佩服,那便是因為曾國藩的實力真的強,而且心胸寬廣,曾國藩從一個「愚者」慢慢進步到「半個聖人」

我們都知道他是飽讀詩書,不止書看的精彩,曾國藩一生還發生過很多的趣事,而且他的思想也對後人起了很大的作用,一直都在激勵著每一代,他可以說是中國傳統文化人格精神的典範式人物。

羅振宇這樣誇讚:

曾國藩特別普通,出身平凡,缺點很多,才智中等。但正是這種平凡人蛻變的過程,對大多數人都有借鑑意義。

所以想要了解曾國藩的一生,我推薦您去讀這本《曾國藩全書》,既可以感慨曾國藩的一生,還能感受那滿滿的智慧。

書中詳細地介紹了與曾國藩有關的所有事件,並把當時所牽涉的時代、官場制度等都進行了講解,您可以詳細地了解到曾國藩的生平時代。

讀曾國藩。領悟修身治學處世智慧

能讓你在成功與試衣間,看到人性的複雜。

相關焦點

  • 曾國藩被稱為「半個聖人」,晚年處理教會事件為何被稱為賣國賊?
    曾國藩一生建功無數,被稱為半個聖人,比如說建立湘軍,平定太平天國,整頓吏治,興起洋務運動,還培養了無數可挑大梁的人才,比如李鴻章,左宗棠……可是他在大清朝建立了這麼多的功績,最後卻因「天津教案」一度從「清朝名臣」變為千夫所指的「賣國賊」。
  • 王陽明為何有資格與孔子並稱為聖人?曾國藩夠資格稱半個聖人嗎?
    【孔子之後的兩千多年後,聖人隊伍為何又王陽明和曾國藩?】阿拉伯世界稱默罕默德為先知,漢文化圈稱孔子為聖人,聖人是受儒家思想影響的一個專有名詞。在漢文化圈,孔子是公認的第一位聖人,近年來,又出現了一種新的說法,擴編了聖人的隊伍,人們為孔子又找了兩個伴兒:一個是王陽明,一個是曾國藩。
  • 王陽明與曾國藩,都被稱「聖人」,為何曾國藩卻只能算半個?
    王陽明與曾國藩,雖然都稱「聖人」,但是曾國藩差的不是一點半點。按學歷,王陽明弘治12年二甲第七名進士,曾國藩道光18年三甲第42名,賜同進士出身。按帶兵,王陽明自備戰至平定寧王之亂用時43天,曾國藩練兵半年被石祥禎部擊敗,羞憤交加想要跳水自盡。
  • 為何千年來的聖人只有兩個半,而不是3個,曾國藩只是半個聖人?
    梁啓超認為孔子,王陽明是聖人之一,曾國藩為之半個。但一千萬個讀者有一千萬個不同的觀點,後來有人把孟子,老子也添加進了聖人之列,同時還有諸葛亮,但認為諸葛亮僅是半個聖人。這幾個聖人中,最沒有爭議的就是曾國藩了,他確實做出了不世出的功績。但聖人的標準,最重要的一點便是品德。
  • 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論貢獻,誰排第一位?
    一是曾,左,李,張,即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張之洞。二是曾,左,胡,彭,即曾國藩,左宗棠,胡林翼,彭玉麟。我們以第一種說法為準。那麼,晚清中興四大名臣中,論貢獻,究竟誰該排名第一?曾國藩爵位最高,他是一等侯爵,左宗棠是二等侯爵,李鴻章是一等伯爵,張之洞沒有爵位。曾國藩的威望也高,他熱愛讀書學習,喜歡自我反思,深受理學影響,講究修身養性,齊家治國平天下,被信奉理學的讀書人追捧為「半個聖人」。與此同時,曾國藩又特別擅長為人處世,在官場上如魚得水,上至慈禧太后,下至落魄秀才,都給他點讚。
  • 曾國藩與左宗棠恩怨交織的一生!
    曾國藩一生朋友眾多,與朋友相處大多融洽。但是,有一個朋友卻不一樣,他讓曾國藩屢屢渡過難關,卻又時常說曾國藩的壞話,甚至大罵曾國藩,讓曾國藩又愛又恨,這個人是誰呢?這個人就是左宗棠。曾國藩與左宗棠初次見面是在鹹豐二年十二月,這時曾國藩奉旨在長沙辦團練。這月的二十一日傍晚,曾國藩處理完軍務回到館舍休息。湖南巡撫張亮基帶著他的師爺左宗棠來訪。
  • 晚清四大名臣: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誰的貢獻第一?
    一是曾,左,李,張,即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張之洞。  二是曾,左,胡,彭,即曾國藩,左宗棠,胡林翼,彭玉麟。  我們以第一種說法為準。  那麼,晚清中興四大名臣中,論貢獻,究竟誰該排名第一?
  • 兩個半聖人,王陽明為何能入列,曾國藩又為何稱為半個聖人?
    也就是現在所說的聖人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但《左傳》中可從來沒有說這是拿來衡量聖人的標準,人家在這裡談這三個標準,是拿來討論什麼是不朽,按照《左傳》裡的說法,所謂的不朽就是從立德、立功、立言三個方面來體現的,即所謂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
  • 太平軍徹底搗毀江南大營,為何讓曾國藩、左宗棠倍感振奮?
    東路大軍由李秀成、李侍賢兄弟統率,從句容、淳化等地猛撲江南大營,英王陳玉成也從皖北渡江來援,各路大軍於4月底會合於天京外圍,兵分五路向江南大營發起猛烈進攻,經過9個晝夜的激烈交戰,江南大營被太平軍徹底摧毀,驍將張國梁死於丹陽,統帥和春斃命於滸墅關。
  • 出將入相曾國藩!
    有人說「中國的聖人只有兩個半」,孔子和王陽明是其中兩個,曾國藩則是那半個。正是因為如此,他的人生智慧值得我們特別重視和珍視。
  • 曾國藩:笨,是一種天賦
    但是清代的曾國藩卻是個例外。 他六考秀才不中,笨到被學政懸牌羞辱,但他的後半生卻上演逆襲。 建立湘軍,平定太平天國,一躍成為清代中興名臣。 立德、立功、立言,成為中國歷史上比肩孔孟、王陽明的「半個聖人」。
  • 左宗棠曾國藩晚年決裂的背後,是兩人相愛相殺卻又相輔相成的30年
    沒想到左宗棠不但來了,還送來了他的輓聯:「知人之明,謀國之忠,自愧不如元輔;同心若金,攻錯若石,相期無負平生"。論知人善用英明,為國盡心盡力,我自愧不如曾國藩(字元輔);我們既像琢磨玉石那樣不留情面地指出錯誤,又能同心協力情比金堅,我倆不辜負平生的交情。這輓聯,是對兩人關係的最好註解。
  • 「半個聖人」曾國藩也不完美,自創心法戒色,簡單卻很有效
    2021-01-09 14:27:32 來源: 娛刺拌飯 舉報   「半個聖人
  • 為什麼說諸葛亮是大聖人,曾國藩只是半個聖人?看看兩人的臨終書
    有這麼兩份臨終書,都為《誡子書》,一份出自諸葛亮之手,一份出自曾國藩之手。從這兩份《誡子書》入手,便可窺見兩位歷史人物的人生格局。不得不說,諸葛亮的人生格局,確實非曾國藩所能有。怪不得歷史上關於三個半聖人的說法,諸葛亮居於聖人地位,而曾國藩只能算半個聖人。不過,曾國藩這半個聖人,如今看來,也很了不起了。
  • 為什麼說中國歷史上,只出過三個半聖人?這「半個聖人」是誰?
    導語:為什麼說中國歷史上,只出過三個半聖人?這「半個聖人」是誰? 所以說,想要成為聖人這是極難的一件事情。而我國歷史上,曾經出現過三個半聖人,可能大家會問,這「半個聖人」是誰?
  • 曾國潘與左宗棠的瑜亮情節
    曾國藩和左宗棠是湖南同鄉,自從鹹豐二年,曾國藩丁母憂在湖南原籍舉辦湘軍,便和左宗棠有了交往。當時左宗棠為湖南巡撫張亮基幕僚,因公務而書信往來不絕,交情日厚。曾國藩對左宗棠,尤有提攜之恩。曾國藩因率領湘軍鎮壓太平軍,地位顯赫,督兩江,領四省,由他推薦而受提拔的不在少數,一時出現了天下提鎮無不出於曾帥的傳言。曾國藩素來知人善任,網羅人才;左宗棠雖未進士及第,但憑著自己的才學,此時已名滿天下。曾國藩軍中自然不能漏掉了像左宗棠這樣的人才,特意向清廷上折推薦左宗棠,盛讚左宗棠剛明耐苦,曉暢兵機,並稱當非常用人之際,應破格錄用,對時局大有好處。
  • 在曾國藩、左宗棠的斷交風波裡,胡林翼扮演了什麼角色?
    ··· 浪子回頭的官二代 很多人在第一次聽說胡林翼的名字時,都以為他只是個小人物。 其實不然,他是湘軍的重要首領,還曾多次舉薦左宗棠、李鴻章、閻敬銘等,為時人所稱道。而他最牛的地方在於,是協調各方關係的權謀高手。
  • 曾國藩與左宗棠的智慧——明鬥暗合
    歷朝歷代都有血淋淋的教訓,作為中興之臣的曾國藩與左宗棠又怎會不知。曾國藩比左宗棠年長1歲,作為湖南老鄉很早便已相識。二人走向巔峰都得從鎮壓太平天國,掌握兵權說起,並且也在太平天國覆滅之時交惡,走向對立。鹹豐元年正直太平天國初期,曾國藩回家為母奔喪,受朝廷命令與湖南巡撫一同辦理團練,至此名震中外的湘軍誕生了。
  • 被稱為近代聖人的曾國藩,為何被史學家不齒,只因這事做得太過了
    但在與太平軍的對陣中,曾國藩等人殺降、屠城成性。曾國藩在家書中寫道:「既已帶兵,自以殺賊為志,何必以多殺人為悔?既謀誅滅,斷無以多殺為悔之理。」在江西九江、撫州、建昌等地方,曾國藩的湘軍相繼獲勝,太平軍節節敗退,曾國藩對待這些地方的態度是「只求全城屠戮,不使一名漏網耳」。
  • 從官場愣頭青成為「半個聖人」,曾國藩如何完成這個轉變?
    中國幾千年歷史,能夠稱得上「聖人」的,只有「兩個半」,兩個聖人是指孔夫子和王陽明,半個聖人即是清朝晚期的朝中重臣曾國藩。然而,45歲之前的曾國藩,卻是眾人皆知的「官場愣頭青」。曾國藩在北京做官的時候,有一次,一個朋友家裡生了孩子請滿月酒,請了很多人,曾國藩也去了。一看東邊角上有一個桌子上還有空位,桌上坐的呢,還都是自己認識的人。於是一屁股坐到那了。正想跟大家打招呼,結果他一坐下,這一桌人都紛紛站起來,一言不發,都跑到別的桌上去了。這桌就剩下曾國藩一個人。你說這飯還怎麼吃啊?曾國藩感覺非常難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