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煜基金總裁王翔:資管行業進入2.0時代

2020-12-14 手機鳳凰網

12月4日,由上海基煜基金銷售有限公司主辦、《中國證券報》及北京資產管理協會特別支持的「大變局·新機遇——2020中國機構投資者資產管理北京峰會」圓滿落幕。活動上,上海基煜基金銷售有限公司總裁王翔表示,隨著資管新規的平穩過渡,淨值化轉型的提速,整個資產管理行業總量規模即將迎來爆發增長期,資管行業已進入2.0時代。面對快速發展的時代,資管行業除了要做好專業能力強化、業務轉型升級、技術升級的準備外,還要利用好外部專業服務機構,打造資管生態圈。

以下為演講全文整理。

上海基煜基金銷售有限公司總裁 王翔

2020年充滿波折,但沒有阻礙資產管理行業的快速發展。據統計,截至6月底,國內資管行業總規模創歷史新高,達到119.17萬億元,超過前期116萬億元的高點。隨著資管新規的平穩過渡,資產管理行業發展或將迎來爆發期,正式進入2.0時代。

資管行業1.0時代,解決了從無到有的過程,由於各種條件限制,其內核是不成熟,甚至是不穩定的,存在大量剛性兌付和通道類產品,基本只有公募基金行業是完全在淨值型的基礎上生長的。剛兌和資管的本質是矛盾的,資產管理的本質是「受人之託,代人理財」的信託行為,不進行剛性兌付,賣者有責,買者自負,資管機構賺的是專業能力的錢。從這個角度說,打破剛性兌付是非常正確的。

資管行業2.0時代,行業基礎發生了根本改變。

首先剛性兌付被打破。剛性兌付給很多投資者一個錯覺,認為無風險收益率應該是4%-8%以上的,而房地產過去20年的長期牛市,更是給人加大了這種錯覺,認為收益率應該是穩定的。在這種前提下,淨值波動型產品是長期受壓制的。現在無論是打破剛兌還是國家層面對控制房價的決心,無疑給資管市場鬆開了長期的枷鎖。

其次,近年P2P泡沫破滅和部分非標無法兌付讓更多投資者達成了意識層面的共識,就是到底應該把錢交給誰管理。投資者真正開始形成一些共識,就是應該去購買正規的資管機構發行的,淨值有波動,不承諾收益率的正規資管產品。

再次,國家對資本市場的支持。資本市場及發展直接融資從未像如今這樣受到重視。這是一個經濟體走向成熟的標誌,出現風險定價的分化,使有風險識別能力和資產管理能力的專業機構發揮真正的價值和用武之地。

基於此,作為淨值型產品的代表,公募基金經歷了史上最強勁的增長。根據基金業協會的統計,至2020年10月末公募基金的總規模達到了18.31萬億,再創歷史新高。銀行理財、信託、券商資管和保險資管等其他資管品類中,淨值型產品的規模增長同樣領跑。作為存量規模最大的銀行理財,淨值化轉型也在持續推進,截至三季度末,淨值型產品數量佔比已經達到45.3%,同時發行力度還在不斷加大,而通道類業務佔比較高的券商資管、信託、基金專戶和子公司專戶的管理規模則處於小幅下降的趨勢中。從各品類存量規模的變化來看,整個資管行業向淨值化轉型的趨勢非常明確,並會進入一個快速發展階段。公募基金作為淨值化產品的典型代表,預計未來3年管理規模將可能突破30萬億。

面對如此快速發展的時代,資管行業需要在三方面做好準備:

首先,做好專業能力強化和業務轉型升級的準備,迎接行業的新變化。

2020年是資管行業政策紅利逐步釋放的一年,行業的新變化,帶來了新的業務形態和機會:銀行理財子公司的紛紛成立以及新發淨值型產品的加速;權益類產品佔比的迅速提高,需要做好產品結構轉型的迫切性;外資的進入,使得體系化建立投資管理經驗和投資者服務理念成為未來趨勢;養老基金、基金投顧、公募REITs等創新產品紛紛推出。行業會加速走向頭部化和專業化,更需要定位差異化發展,構建核心專業能力。

第二,做好技術升級的準備,擁抱新技術和數位化。

資產管理行業離不開新技術和數據,技術的運用將在三個方面對資管行業生態圈的建設帶來全面的提升。一是提升行業的運營效率,降低成本。通過科技手段,有助於縮短金融交易的鏈條和環節,降低金融交易的成本和風險。比如在機構客戶的基金投資交易中,引入電子化交易平臺後,僅開戶一項工作,即可節省約95%的工時。同時,新技術的運用也有助於降低資管機構的運營成本,加強估值和帳單管理,以及交易風險管理等;二是提升行業的服務半徑。以基煜基金為例,通過建立業內首個專注服務機構投資者的電子化基金交易平臺——「基構通」,一方面,使機構投資者能高效交易7000餘只公募基金產品,提供基金研究服務支持,為買方創造價值;另一方面,又能使公募基金產品能通過線上方式覆蓋到傳統直銷團隊難以觸達的中小金融機構,為賣方創造價值,促進了普惠金融的發展;三是提升行業的服務能力。隨著資管機構對更多資產類別、市場類別的覆蓋,投資複雜程度也大為提升,通過數位化轉型,資管機構能有效提升產品設計、風險控制、組合管理及資產配置等方面的能力,更好地匹配客戶的投資需求。

第三,準備與更多外部專業服務機構合作,打造資管生態圈。

從海外經驗來看,大型資產管理機構的風格類型往往比較全面,以匹配不同類型的投資者需求,形成某些領域的獨特優勢。在資管新規的推動下,銀行系資管正快速從原來的影子銀行模式向真正的資產管理邁進。銀行理財子的能力稟賦和客戶偏好,一方面天然地更擅長固收等中低風險策略的管理,另一方面又需要為客戶做好大類資產配置,布局各類型的產品體系,滋生了與公募基金等其他資管機構的合作。

資產管理是個長期的行業,意味著每項能力的形成都不是一朝一夕的。銀行理財、公募基金、保險資管、券商資管、信託等各類資管機構,各有所長,合作遠大於競爭。優秀的資產管理機構需要外部專業服務機構的支持,所以與外部機構的合作能力本身,就是一種把投資工具轉換成解決方案的核心競爭力。

基煜基金作為國內首家專注於服務機構投資者的獨立基金銷售公司,一方面運用金融科技手段,為機構投資者建立了可靠、高效的電子化場外基金交易與管理平臺,另一方面積極探索並建立了體系化、場景化、定製化的基金研究服務體系,為機構投資者建立FOF/MOM管理能力提供全方位的研究服務支持,助力資管機構數位化轉型。

CIS

相關焦點

  • 基煜基金:新形勢下金融科技助力資管轉型
    一、資管大變局,轉型發展的機遇與挑戰1、供需關係改善,促進行業生態優化和變革資管新規按照資管業務類型統一監管標準,打破原先按照不同資管機構類型對資管業務分業監管的格局,對所有資管機構實行公平的市場準入和監管,優化和變革了供需關係和行業生態,為資管業務健康發展創造了良好的制度環境。
  • 構建新發展格局 資管大咖暢談新機遇
    基煜基金王翔:資管行業頭部化和專業化將提速  上海基煜基金銷售有限公司總裁王翔日前在基煜基金主辦、中國證券報特別支持的「2020中國機構投資者資產管理北京峰會」上表示,面對快速發展的時代,資管行業需要做好專業能力強化、業務轉型升級、技術升級和用好外部專業服務機構的準備。
  • 中國資管行業將迎黃金時代
    記者 張裕本報訊 後疫情時代,各國經濟政策不斷調整,世界產業鏈和供應鏈巨烈震動,在這樣的背景下,開放的中國經濟與資本市場引起全球資本關注。全球資管的大趨勢和投資理念逐步滲透並影響到國內的資管市場,資管行業面臨怎樣的發展機遇呢?
  • 寄語大資管|建信理財謝國旺:推動資管行業高質量發展
    來源:新浪財經刊首語:  年歲更迭,雲帆共濟,新浪財經重磅推出「寄語大資管」新年特別策劃。來自銀行、保險、信託、AMC四大行業的30位資深人士攜手新浪財經,分享「大資管」時代新思考,把脈後疫情時代的投資之路,共同寄語2021!
  • 理財新時代破局與創新 大咖共話資管行業發展之道
    本屆普益標準財富論壇以「理財新時代:破局與創新」為主題,吸引了來自全國百家銀行、信託、證券及基金等資管機構的高級管理專家及業務骨幹,學術界以及媒體共計200餘人參會。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重創全球經濟,作為最先遭受疫情衝擊的國家,新冠疫情在資金端和資產端對轉型中的中國資產管理行業造成雙向衝擊。
  • 方正富邦基金總裁李長橋:科技成長股春天已至科技賦能資管業務成...
    新冠疫情導致全球經濟大衰退,尚在適應資管新規、處於艱難轉型階段的中國資管行業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如何破局成為擺在各大機構面前的一大難題。在此背景下,10月16日,「第二屆中國資產管理人論壇」在上海圓滿落幕,會議以「後2020中國資管行業的轉型與發展」為主題,邀請到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理事長李揚,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證監會原副主席屠光紹,上海市黃浦區區委副書記、區長巢克儉等多位重量級嘉賓進行精彩主旨演講,方正富邦基金總裁李長橋作為本次論壇中公募基金的唯一代表方出席活動。
  • 近30家資管機構齊聚北京 共議行業競合發展之道
    來源:時刻頭條12月11日,由中國資本市場50人論壇、金司南金融研究院聯合主辦,投投科技協辦,紅星美凱龍戰略支持的「後疫情時代資管行業的競合之道「閉門研討會在北京成功舉辦。來自雲南信託、陝國投信託、平安銀行、華夏理財、建信基金、財通資管、中信證券、海通資管、浙商銀行、河北銀行、大成基金等近30家資管機構的嘉賓出席本次研討會。研討會以資管行業如何在「雙循環「新格局中助力我國經濟繼續高質量平穩發展,及如何遵循競合發展理念實現合作共贏為著眼點展開,現場嘉賓暢所欲言,發表見解。
  • 「一參一控」擬鬆綁 國泰君安資管搶跑申請公募牌照 基金行業變革...
    證監會官網信息顯示,8月14日上海國泰君安證券資產管理有限公司遞交了開展公募基金業務資格的申請,目前進度顯示為接收材料。而這份申請也成為了「一參一控」限制放寬後的首家券商機構申請公募牌照。資料顯示,國泰君安資管成立於2010年,是國泰君安證券的全資子公司。從資料來看,國泰君安證券僅參股華安基金,並未控股其他基金公司。
  • 方正富邦基金李長橋:科技賦能資管業務成大勢所趨
    新冠疫情導致全球經濟大衰退,尚在適應資管新規、處於艱難轉型階段的中國資管行業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如何破局成為擺在各大機構面前的一大難題。在此背景下,10月16日,「第二屆中國資產管理人論壇」在上海圓滿落幕,活動的主辦單位為中國資產管理人論壇,方正富邦基金等機構為此次活動的承辦單位。
  • 小米王翔任代理CFO,周受資仍任高級副總裁兼國際部總裁
    集微網消息(文/Yuna)4月13日,小米在港交所發布公告:董事會宣布王翔獲委任為本公司代理財務長(CFO),直至財務長遴選委員會確定擔任財務長的合適人選。周受資不再擔任財務長,但仍會繼續擔任本公司執行董事、高級副總裁兼國際部總裁。
  • 資管新規兩周年,尚福林系統闡述資管行業:重點處理好五大關係(附...
    《保險資產管理產品管理暫行辦法》統一了保險資管產品監管規則,拓寬了長期資金配置空間和投資渠道。公募、私募基金以及券商資管業務在資本市場全面深化改革過程中,基礎性制度不斷完善,業務運作進一步得到規範。不過,在他看來,資管行業轉型發展仍然面臨挑戰。
  • 大資管時代來了!資管科技六大核心能力重塑行業形態
    報告指出,中國資產管理行業尚處於初級階段,在數位化、智能化技術革命浪潮下,資管科技六大核心能力將重塑資管行業價值鏈,未來資管行業將呈現出兩極分化的發展格局,即「流量型資管機構」和「精品型資管機構」兩極發展的趨勢,而各大資管機構需具備六大核心業務能力。
  • 2017資管行業十大事件 哪些影響著你我?
    4百萬億資管套利時代終結,資管行業迎監管元年11月17日,《關於規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徵求意見稿)》發布,這是統一各類資管產品監管標準的綱領性文件。信託計劃、券商資管計劃、基金和銀行理財產品等品類,過去受到不同機構和法律法規的監管,產生了產品嵌套規避監管等問題,要知道,資管市場的規模已經達到100萬億,對金融體系已經可以產生系統性影響。所以統一對資管的監管,是防範金融風險重要舉措。
  • 小米集團總裁王翔:小米最核心的戰略就是手機×AIoT
    小米集團合伙人、總裁王翔發表了主旨演講。 「經歷了6年多的時間,小米再一次回到了全球智慧型手機的第三名的位置,市場佔有率達到了13.5%,這是一個歷史的新高。」王翔說。王翔介紹,小米曾經在2014年的時候,在創業四年的時間就曾經達到了全世界智慧型手機第三的市場份額。
  • 代表行業刷新全球榜單,憑什麼是平安資管?
    聚焦中國大陸上榜的4家資管公司,則是另一番景象。排在最前面的是保險系的平安資管。後3家雖然都是基金系資管,但合計管理規模未及平安資管。因此,說平安資管是中國資管行業在國際舞臺的實力擔當,並不誇張。代表中國刷新全球資管榜單的,為什麼是保險系?
  • 資管破局? 大唐財富張龍清:財富管理行業的進與行
    可以說,隨著市場環境的不斷變化,財富管理行業真正進入了比拼內功的時代。如張龍清所言,為投資者選到優質資產是對一家機構能力的檢驗,稍有不慎可能就面臨著未知的風險。這種挑戰對任何一家機構而言都是全方位的,從人才隊伍建設到風控管理水平,從資源整合能力到產品運營能力,中小型機構受資源所限,越來越難為投資者帶來優質的資產,在這項高準入門檻的領域中,市場中的馬太效應也越來越明顯。
  • 東方紅資管與京東數科合作第二支大數據基金 技術助力投研效率提升
    6月11日,「東方紅智遠三年持有期混合型證券投資基金(基金代碼:009576)」正式發行,成為東方紅資產管理與京東數科合作的第二支大數據基金。京東數科旗下資管科技平臺JT²為這一支基金的投研工作持續提供智能數據挖掘等技術支持,助力基金管理人對大消費行業形成深度研究。
  • 博時基金副總裁王德英:用科技創新擁抱資管業未來
    回憶起將近20年前第一次踏足深圳這塊土地的往事,博時基金副總裁王德英依然感慨萬分。 2000年,王德英放棄事業部總工程師的職位,從清華紫光轉到博時基金,擔任技術管理工作,隨後在2007年升任博時公司副總裁,一直任職至今。
  • 告別老東家東證資管,詹鵬履新光大資管高管擔任運營總監
    公開信息顯示,2000年,詹鵬從上海財經大學國際會計專業畢業,2005年進入萬家基金擔任基金會計,2006年5月進入信誠基金擔任基金運營總監,工作將近7年後,在2013年3月跳槽到東方資管公司,在東方資管工作工作了6年。
  • 國泰君安策略首席李少君履新資管副總裁:將加強自上而下研究
    來源:澎湃新聞國泰君安策略首席李少君履新資管副總裁:將加強自上而下研究擁有十年賣方資歷的李少君將轉戰買方,成為一名資管「新兵」。他表示,當前市場的結構以及制度改革的紅利,其實對整個資產管理行業也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包括資產配置、定價、估值體系也在發生變化,此外市場雙向開放的速度也在加快,外資資管機構搶灘國內市場的大趨勢已經形成,這些都需要我們當前的資管建立自己的「護城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