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資管破局? 大唐財富張龍清:財富管理行業的進與行)
2020年,面對劇烈的國內外經濟、金融市場動蕩,全球各經濟體均承受了巨大的壓力。今年以來,財富管理行業繼續在資管新規的影響下深刻變革,強者恆強的市場發展格局更加明顯。更多的市場資源,更好的行業資源,更為優秀的人才向市場中的頭部機構集中,疫情衝擊下,眾多投資者更為關注機構的品牌、實力等綜合因素。
如何在新的挑戰下更好的適應市場變遷?財富管理行業也在思考,這其中強化資管業務成為眾多機構選擇方向之一。但可以看到的是,資管行業的高壁壘對人才提出了極高的要求,在逆周期市場環境下不少機構遇到了較大的挑戰。
作為一位曾經在國有大行深耕近20年的管理型專家,大唐財富旗下子公司唐鼎耀華高管張龍清是如何看待財富管理行業的新動向呢?
市場驅動資管業務求破局
作為工商銀行資管業務戰略規劃的執筆人。張龍清從2007年加入工行,期間橫跨研究、資管、授權、項目投資、風控、區域管理等前中後臺的不同部門。
可以說,張龍清是全國商業銀行範圍內最早一批參與資管業務發展的專業人士。對資產管理的全流程、全鏈條參與讓張龍清在資產管理領域積累了豐富的資源並對行業有著深刻的認知。
為何資管業務越來越受到重視,這有著深刻的市場背景。貝恩諮詢與招商銀行發布的2019中國私人財富報告也指出,到2019年,全國個人持有的可投資資產總體規模突破200萬億人民幣大關。中國高淨值人群可投資資產61萬億人民幣,人均持有可投資資產約3080萬人民幣。
財富人群規模的不斷擴大,可投資資產的不斷增加,對金融行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張龍清指出,為了適應市場需求,各大商業銀行紛紛成立了自己的理財子公司,信託公司也紛紛成立自己的直銷隊伍,券商也將經紀業務部門變更為財富管理部門。
「但是,行業發展過程中卻面臨著越來越突出的供需矛盾。一方面是以高淨值群體為代表,基於長期的投資習慣,大家對固定收益或類固定收益資產有著持續性需求,另一方面資管新規下,理財產品打破剛兌、實現淨值化轉型。市場中符合投資者要求的優質標的越來越稀缺。」
張龍清認為,對資管行業來說,最具挑戰性的工作是為投資者遴選到優質的標的。由於優質資產的稀缺性,它們又被很多金融機構近水樓臺先得月。
可以說,隨著市場環境的不斷變化,財富管理行業真正進入了比拼內功的時代。如張龍清所言,為投資者選到優質資產是對一家機構能力的檢驗,稍有不慎可能就面臨著未知的風險。這種挑戰對任何一家機構而言都是全方位的,從人才隊伍建設到風控管理水平,從資源整合能力到產品運營能力,中小型機構受資源所限,越來越難為投資者帶來優質的資產,在這項高準入門檻的領域中,市場中的馬太效應也越來越明顯。
關注風險 逆周期下見真功
張龍清特別強調,資管領域對從業人員的專業度有著極高的要求。任何一位成熟的專業人才都需要在資管領域有著長期的積累並對風控有著深刻的認知。在不同的市場周期下,專業人才體現出極大的價值。
他介紹,由於資產管理行業處於金融行業的塔尖位置,且能夠創造不菲的價值。資管行業在國內興起之際,各個行業甚至在金融行業各個條線的人才都想進入。
在順周期的市場環境下,資管領域也確實給大家帶來極大的收益。甚至有一些機構在專業人才儲備不足的情況下也站在風口賺得盆滿缽滿。但是,在逆周期情況下,有部分準備不足而入場的機構出現了一些風險。甚至包括一些大型金融機構都承受了一定的風險。因為逆周期的市場環境下,風險理念、管理文化等底層思維將決定一家機構是否能扛過風浪。
我們甚至可以看到,作為市場中規模最大的群體,經過一輪周期的調整,國有大行也將資管業務重新集中到了資管部門,原來授權給私行、零售等條線的資管業務都重新回歸資管部門管理。
「凱撒的歸凱撒,上帝的歸上帝。 財富管理要幹好財富管理業務,資產管理要幹好資產管理。」張龍清指出,大唐財富管理層對財富管理行業及資產管理行業的不同發展特點有著深刻的認知。為此,在沒有充分搭建好專業團隊前,公司對該業務板塊異常謹慎。
據悉,在張龍清加入大唐財富後,大唐財富在原有專業團隊的基礎上,正式推進資管業務落地。作為一家在財富管理行業深耕九年且已經成為行業龍頭的企業,準備九年之久才正式落地資管業務給了我們很多思考。
欲速則不達,對於資管業務,在國有大行長期的工作經驗讓張龍清對市場風險有著深刻的認知。他特別強調,財富管理行業可以拓展業務範圍到資產管理行業,我們也看到業內有很多公司做出了此類嘗試。但沒有專業的人才來從事資產管理業務是非常危險的事情。我們也看到不少機構因此「嗆水」。在這點上,大唐財富做的非常好。先打好基礎,通過引入專業的資管人才穩步拓展業務。
供給改革 細分市場有藍海
市場格局的變化帶來了新的挑戰,同樣也帶來新的機遇。超過十五年國有大行的資管經驗,行業內全鏈條的管理經歷讓張龍清對市場信息有著極強的把握能力。
有一些機構感嘆「大型商業銀行或信託機構把握了市場中的優質資源,這讓其他機構越來越難以搶到優質標的,從而更難以滿足客戶需求。」 在張龍清看來,一些中小型財富管理機構的確面臨著類似的挑戰,因為這需要深厚經驗積累。資管業務需在行業內錘鍊多年且有著深厚行業內外資源的人才來抓。
從更宏觀的角度來看,金融服務的供給不足是一個普遍現象。否則監管部門也沒有必要持之以恆的強調金融要服務好實體經濟。
他指出,實際上金融服務供給側需求空間極大,有大量需求沒有得到滿足。無論從深度還是廣度看,都有著巨大的市場空間可供開發,而這些需求背後的主體有大量的優質公司或者說有大量優質的底層資產可供投資者選擇。對於財富管理行業而言,如果可以有效對接上述需求,這可謂是行業發展的新藍海。從短期看,在未來三年內,這都有著非常廣闊的市場空間。
張龍清說,在大型商業銀行工作期間,可以縱覽全局看到各方面的的情況,長期關注資管業務讓他對實體經濟的金融需求有著深入的了解。但有相當一部分優秀企業的需求實際上並沒有得到有效滿足,而這些需求實際上可以為投資者帶來較為安全且收益令人滿意的固收或者類固收產品,其市場空間非常大。
「從中長期看,在十年左右的周期看,監管部門一直在引導企業從間接融資到直接融資轉變。在這個過程中,通過可轉債等創新形式既可以滿足很多優質企業的融資需求,也能夠滿足監管導向,同時也能夠為投資者帶來較為滿意的投資回報。」張龍清表示。
另外,資本市場夾層業務、S基金、集團產業基金等投資業務也有著很多的市場機會。張龍清舉例說,對大型商事主體(特別是央企、 超大型民企)金融供給過剩的同時,追求長期穩定資金回報的資金供給卻不足。且金融機構的風險審查中形式重於實質的存在,使得大量的存在形式瑕疵但本質風險可控的項目無法獲得金融資源。基於此,另類投資有著明確的投資機遇。包括上市公司(或大股東等)提供風險緩釋措施的併購/產業基金優先級投資,大股東等在上市前清理股東欠款所形成的 Pre-IPO等投資機會。
行百裡者半九十,經過近十年左右的發展,中國財富管理行業從百花齊放進入到了強者恆強的新階段。比拼內功,挖掘優質資產是所有行業從業者都需要面對的考驗。
何進?何行?財富管理行業如何變局。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