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姑娘》是孩子們很喜歡的童話故事,我們從中能看到什麼呢?來看看課堂上灰姑娘的故事。
我聽過一個老師教孩子們《灰姑娘》的故事。在課堂上,她說,孩子們,你們覺得故事裡面你們喜歡誰和討厭誰呢?孩子們不約而同的說:「喜歡灰姑娘,討厭繼母。」老師說:「為什麼呢,如果你們是灰姑娘的繼母,你會同意她參加舞會嗎?」孩子們思考了一下,然後回答:「可能不會,因為如果她去了自己的孩子就選不上了。」老師接著說:「那麼你們看,繼母只是想保護自己的孩子,她並不一定是壞人,對嗎?」老師繼續說:「那麼是誰幫助灰姑娘的呢?」孩子們:「仙女們」老師:「仙女是灰姑娘的朋友,所以在我們的人生中,朋友很重要對嗎?」老師:「如果灰姑娘自己不想去,那麼仙女的幫助是沒有意義的對不對,所以,不管怎麼樣,我們首先得愛自己,因為這樣,我們才有能力把握我們的幸福,決定我們的人生,對嗎」孩子們若有所思。老師微笑著繼續說:「灰姑娘為什麼到了十二點就必須離開舞會呢?因為過了十二點就會變回原來的樣子,所以大家看,守時很重要,對嗎?這會讓我們成為一個尊重諾言的人。」「好了,最後看看故事裡忘了什麼?」孩子們:「水晶鞋!」「好棒,作者忘了水晶鞋,你們卻發現了。所以你們看,人總會犯錯誤的,我們不要害怕錯誤,也不要害怕人生中經歷的每一次挫折,把它當做我們的鼓勵並勇敢的克服它,這樣,無論處於什麼樣的逆境都有勇氣改變我們的現狀。」
我想說,這個老師講的太棒了。她在塑造孩子們的價值觀,人性如果有衡量對錯的標準,我認為是正確的價值觀。我們從小感受和認知這個世界,我們要成為怎樣的人,是我們從小就探索的問題。在人生不斷體驗的過程中,我們的心裡都有一面鏡子,它是我們內心世界的反射,是活在我們心裡的那個自己!它也像一個天平,在我們在面對挫折和困難的時候,在我們的理性與感性糾纏的時候,在正義和畏懼之中鬥爭的時候,我們內心的責任、正義或經驗會告訴我們應該怎麼去判斷,價值應該用什麼去度量,我們的成長曆練和認知成為我們看待世界的眼光和價值取向的標準。這種眼光會成為衡量價值的尺度。內心的那面鏡子會告訴我們,我希望看到的是怎樣的自己。我們的覺知和感悟教會我們如何明辨是非,如何堅守善良和原則,在是非善惡的取向中能作出正確的判斷!這種覺知的形成就是自我塑造和正確的價值觀形成的過程,如果我們生活和奮鬥的動力是來源於我們主動去尋找和擁抱生命的意義和真諦,用善良和正直去審視我們的內心,我們最終會在分岔路口看到光明,而這,就是值得我們堅守的價值觀!這個評判的標準使我們跳出困擾與羈絆,而最終明白我要成為一個怎樣的人!
相反,如果老師只是說,我們要好好學習《灰姑娘》這一課,我劃出的重點大家要記牢,因為下次考試會考。那麼孩子們努力和奮鬥的動力就是為了通過考試。而在他們心裡會漸漸的形成實用主義的價值觀。如果每個孩子都以實用主義為源動力,那麼他們就會選擇捷徑,在人生面臨選擇的過程中會模糊正義與善良的概念,甚至正確與錯誤的概念都會在心裡改變了模樣。也改變了我們的初心,什麼是初心?就是我們沒有被利益和世俗所幻滅的那個最初的自己,就是我們生命最初堅持的美好!而這一切的改變正是源於價值取向的錯誤和在自我塑造路程上的偏差。如果每個孩子都以實用主義作為衡量人生的標準,在自我塑造的過程中,失去了作為價值評判的堅守,只以抵達終點為目的。那麼我們的民族,就會失去一種作為價值根源的底氣!
希望每個孩子都能感受到愛,真誠,善良,用純潔的眼睛去看待這個世界!希望每個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經歷責任,堅守與忍耐,在面對困難和挫折的時候都能頑強的生長,不讓內心的天平失衡,用堅忍和覺知熬過最長的夜,尋找最亮的光,讓我們的民族成為使世界自豪的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