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居,很多人選擇獨居因為當你在跟另一個人或者另一群人一起生活的時候,在你離開了孤獨的時候,你你發現也失去了很多的自由.
最新一期的圓桌派,由周軼君,文道,和馬家輝作為嘉賓,一起來聊現在社會中存在的越來越多的獨居的問題。
一個主持人三個作家,又都是有生活閱歷和豐富的人生經歷的人,話題自然很多,聊的既輕鬆,生動又很透徹。
要聊獨居的話題,首先我們要理解什麼是孤獨,心理學認為,
人類是群居動物,對一個群體產生很強的熱愛感情,進而產生了強烈的依賴性。當一個人被別人排除在外的時候,他就會因得不到心理的依賴感而出現不滿足的情緒,這種迫切的滿足感即為孤單的體現。其實當一個人獨處的時候,人本身就會表現出孤單的狀態,這是來自人內心深處的真實感受。
然而社會的真實,生存的現狀。讓我們不敢去熱愛我們現在所處的群體,很多人都將現在的群體我們的工友當做一種過渡。
在現代人的工作和生活中現在的時效與便捷至上的風氣使人少有時間建立深厚、圓滿的關係;複雜的科技增加了溝通的便利,而這些便利有時既沒有時間和深入的溝通,結果人際關係因而變得淺薄,孤單的感覺也更加普遍。雖然人們群居於城市,但卻明顯的有退縮離群的傾向,害怕與陌生人接近,變得退縮、多疑,在人群中感覺不自在,極想避開吵雜紛擾。
而且在現代的文明中還有兩方面造成人與人的疏離。一是提倡膚淺關係的節目內容,二是人們養成坐在螢光幕前的觀賞習慣。這也是時常覺得在老家整個村子沒有不認識的人,在都市幾年我對面的鄰居我都不知道姓什麼叫什麼幾個人住。
那麼反過來說首先不能說獨處的人,就是心理不健康。其次,不能說獨處的人就是不善於交際。再次,不能說獨處的人,不夠自信。恰恰相反,他們不需要在乎別人的肯定,更不在乎別人的議論。在他們覺得只是減少無效社交,並不是不社交,也不是不善於社交,需要社交的時候,依然大大方方。所以在這些獨居認為,獨處是一個人的選擇方式,選擇更加適合自己、讓自己充實而愉悅的方式而已。獨處,不是心理,而是選擇。
文道舉了一個例子比如,大科學家愛因斯坦雖然跟他愛人關係很好,但是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消失一段時間,一周或兩周,或者去另一個城市的湖裡去劃一次船,去找生活的靈感和真實的自己。
而這種獨居現象其實恰恰也是一種社會的進步和時代的產物,因為經濟的發展和中國現在中產階級的不斷湧現,使一些人變得越來越獨立,男人也好,女人也罷,都不再依附另一個人去生活。每個人都有自己更獨立的人格和思想追求的自己心靈的一片樂土,所以人們才更多的需要一些更多的私人的時間和空間。
不過我個人理解,獨居一詞肯定更相對於夫妻之間的同居而言,就像節目中馬家輝馬老師的一句話說的挺好他說。
有的人能說出是個獨居的優點,也會說出十個不獨居的壞處,但是真正遇到一個你喜歡的人,你願意跟他在一起生活,在同一空間相處,那麼再有一百個獨居的好處也是不夠的
所以說怎樣的生活,獨居也好相濡以沫也好都應該被我們尊重.
你怎麼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