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在牯嶺街的少年殺人事件:臺灣1960

2021-01-14 跟著電影去旅行


《牯嶺街》影片故事的背景設定便是在建中,主角小四因為國文不好,只考上了建中夜間部,爭強好勝的公務員父親各種走門道,託關係,就是想讓他進入正常的日間部。不料混幫派的小四記兩次大過被退學,還在補習準備再考日間部時,用一把利刃插入女朋友小明的腹部。


與時俱進的建中校園,在1990年也和附近的牯嶺街一樣現代了,好在建中地標——紅樓是臺北市古蹟,只能修舊如舊,完全滿足影片的時代要求,所以《牯嶺街》在建中的取景鏡頭,完全局限於紅樓。


建於1909年的紅樓,是那種一進正門,迎面正中位置的標誌性大樓,因整體外觀為磚紅色,就稱為紅樓。


紅樓並不是教室樓,所以《牯嶺街》拍了拱形走廊——小四和小明第一次見面後並肩走在一起;

相關焦點

  • 1961年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始末
    上世紀60年代,國民黨剛進入臺灣那段歲月,臺灣1961年一則震撼全國的未成年殺人新聞事件,影響了未成年殺人事件的立法,成就了一部偉大的電影《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小四是建中夜間部的學生,性格有些孤僻,雖然也做些離經叛道的事,但是與喜歡四處打架的不良少年們還是有著本質的差別。某天夜裡,有個同學跑來叫走了正在胡侃的少年們,原來是小公園幫派的頭目滑頭被另一個幫派217堵在了樓梯間。小四在追人的時候打開了一間教室的燈,卻看到一個女生飛快地從另一端跑了出去。
  •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理想與現實,中國最好的劇情電影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A Brighter Summer Day)是一部改編自臺灣青少年真實殺人事件的電影作品,影片由故事講述了20世紀60年代初在臺灣的一宗殺人事件的始末。影片已於1991年7月27日在臺灣上映。我個人認為是中國最好的劇情類電影。4個小時的片長,有點悶,就像godfather一樣,越看越有味道,深深的陷在電影劇情之中,看完後,都不知道時間已經溜走,還想再回味幾遍。
  • 牯嶺街少年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走!到牯嶺街逛逛舊書攤。」過往臺北人的時髦語言,道盡了牯嶺街昔日的繁華與榮光,牯嶺街是臺北的一條舊書街。網 易 雲 歌 單一伍九的快活寫在前面——比起中文名字《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我更喜歡它的英文名—— A  Brighter Summer Day,與小貓王最後寄給小四的那首歌同名。這個名字會我想起另一部緬懷青春的電影,姜文導演的《陽光燦爛的日子》。
  •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這個世界是不會變的
    打開楊德昌導演的《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這部將近30年前的電影以國民黨遷臺後第一宗少年殺人事件為原型,看了一眼進度條4個小時嚇了一跳。殺人事件當年報紙上只登了一則新聞,被街頭巷尾熱議,曾經的良好少年在街頭親手捅死自己喜歡的女孩子。
  •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我心目中最完美的電影
    本屆金馬主視覺海報近日曝光,海報以楊德昌榮獲金馬獎最佳影片的《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為靈感,以男主角拿手電筒探照暗處的身影,除了向經典致敬,也帶出「電影之光:回看來時,照亮前行」的期許。回望初衷,也要走得堅定,電影之光,得以不熄。
  • 臺北牯嶺街,建國中學
    開場:電影《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00:30:32-00:32:19電影畫面:學校醫務室,校醫讓小四護送腿部受傷的小明回教室,兩人並排走看過楊德昌作品《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的人,大抵都不會忘記14歲的張震飾演的小四是如何遇到了今生的愛人——那個因為生活困苦而早早知道利用自己的青春與美麗來換取男子庇護的小明。這部長達237分鐘的青春電影裡,楊德昌為無數地文藝青年們呈現了一個乖乖仔世界的崩毀,也叫文青們知曉了臺北有一個地方叫做牯嶺街。
  • 《再見瓦城》是曼谷的「牯嶺街故事」
    導演趙德胤將自己早就精確把握的鄉土氣息,成功融入到一個曼谷版的「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之中。【聚焦·威尼斯電影節】定居臺灣的緬甸漢族導演趙德胤,將自己早就精確把握的鄉土氣息,成功融入到一個曼谷版的「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之中,把一個看似波瀾不驚的移民故事,引向爆發性的震撼結尾。導演準確把握「偷渡客」的日常柯震東吸毒被抓後的復出之作——理所當然成為了《再見瓦城》最大的話題性。可在此之外,於威尼斯電影節首映的這部影片,也算得上非常驚豔。
  • 臺灣四大奇案之牯嶺街少年殺人案
    1961年6月15日夜間十時,位於南海路的臺北市警局第七分局(臺北市升格院轄市後改為古亭分局,現在的中正第二分局),值日巡佐胡文澤及刑警陳漢英接到路人報案,說牯嶺街
  •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可怕的不是那一刀,是觀眾的笑聲「下」
    片中以明滅不定的燈光貫穿「A Brighter Summer Day」(英文片名)的題旨:電筒的燈光、突然停電、被擊碎的燈泡……楊德昌以小四的眼光審視社會,本身已有殘酷青春的意味,他甚至將成長的黑暗推至極致──憑弔青春。在片場拾獲電筒後,視力不佳的小四與它一直形影不離,因為有光才能在漆黑中尋找出路。
  • 在牯嶺街一家小店,被臺灣人的專業服務震住了!
    2019年8月30日牯嶺街▲著名的牯嶺街完全是誤打誤撞逛到了這條街。因為是在臺北的最後一天,我們感覺隨逛隨買的東西越來越多,來的時候裝瀟灑,都不帶箱子,現在只好就近買一個,於是用Google搜出了一家「熊熊先生」的箱包店,就在這條大名鼎鼎的牯嶺街上!
  • 十年再見楊德昌:夢想之愛,希望不死
    繼2008年香港國際電影節「一一重現楊德昌」全面回顧展後,今年又推出致敬單位「十年再見楊德昌」,放映他畢生拍攝的七部長片,包括剛剛修復完成的《青梅竹馬》和《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電影節還邀請了楊德昌的遺孀彭鎧立、楊德昌的親密合作夥伴小野,分別在《一一》和《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放映後與觀眾見面對談。
  • 「拉片」《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三):古惑仔辦演唱會
    可下一個鏡頭小明忽然對小四非常冷漠,還不讓小四載她回家。結合後面的故事可以知道,小明居無定所,是個極度缺乏安全感的人,小四與人逞兇鬥狠,勢必會遭到報復,這讓小明很沒有安全感,更重要的是,她的男朋友哈尼也是因為這樣而逃離臺北的,這個後面會講到。
  • 印象廬山,牯嶺街一個讓我流連忘返的地方
    牯嶺街地標性石雕廬山牯嶺有一個別致的英文名字「Guling Town」,音譯諧音為Cooling,即清涼之意,牯嶺夏季的平均氣溫為22.6℃。牯嶺街商店鱗次櫛比,有郵局、銀行、電影院、大會堂等,有接待國際、國內旅遊者的廬山大廈、雲中賓館、蘆林飯店等,還有西式別墅上千棟。牯嶺街三面環山,一面峽谷,東為大月山,西有大林山,南為牯牛嶺,北臨剪刀峽豁口。
  • 這幾部根據真實事件改編的國內電影,你值得一看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這部電影是改編自臺灣青少年真實殺人事件的電影作品,他講述了20世紀60年代初在臺灣的一宗殺人事件的始末。影片經過是這樣的六十年初的臺灣,建國中學夜間部男生小四是個好學生,家境也不錯,父親是公務員,母親是小學代課老師。
  • 李鴻其大火,禾浩辰人氣暴漲,同是臺灣男演員的他卻逐漸被遺忘!
    2015年,因主演劇情片《醉·生夢死》獲得關注,並憑藉該片獲得第52屆臺灣電影金馬獎最佳新人獎,後出演畢贛導演的《地球最後的夜晚》大火。如今在熱播劇《親愛的熱愛的》中飾演米亞飛小米,與李現搭配也絲毫不露怯。
  • 跟著11部電影去旅行,走進一個文藝的臺灣
    電影裡的臺灣給了我們太多的嚮往,時代、家庭、青春、歷史、懵懂、成長。跟著TripAdvisor貓途鷹在11部經典臺灣電影中旅行,臺灣這 100 年的縮影都藏在這些我們將要踏足的光影畫面中。親臨這些場景,臺灣的人情、歷史、社會意識在風光和體驗中融為一體。
  • 《艋舺》講述臺灣黑道 現實比電影更精彩(圖)
    臺灣電影中的黑社會,向來並不發達,反而不如香港電影描述的更多。臺灣黑社會的精彩,在於銀幕內外。踏入江湖、生死未知、突破上位、幕後交易,然後金盆洗手、漂白從政還是死於非命,都各安天命吧。《少年吔,安啦!》更是混亂、粗糙和無助的社會,背叛和逃離都是少年的主旋律,掙扎不過是讓死亡的繩索勒得更結實。行走江湖,是要講規矩的。做小弟的,首先要處處顧全大局,否則要麼是不稱職,要麼是反骨仔。在江湖這場中,他們都是過了河的卒子,和即將過河的卒子。他們現在只是阿貓阿狗,他們的生活無賴而充實,他們早就適應了無所作為的人生,野百合也會有春天,小人物當然也應該有他的憧憬。
  • 上世紀80年代臺灣文化的幕後推手,一個媒體人到電商土豪的傳奇
    在過去的三十年裡,他經歷了臺灣「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他的創業故事堪稱傳奇。很多人將詹宏志看做是20世紀80年代臺灣文化的幕後推手,成功策劃羅大佑唱片以及演唱會,《悲情城市》、《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多桑》等臺灣新電影的製片人,《臺灣新浪潮電影宣言》的起草者,蟬聯排行榜榜首的暢銷書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