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明代詩人丁少鶴贊崇武的詩句 「孤城三面魚龍窟」取名「魚龍窟」的巖雕,就是崇武古城風景旅遊區舉世聞名的景點——它被人譽為「大地藝術之花」,是由著名的畫家洪世清老先生花費數年心血創作而成的。
崇武燈塔始建於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是我國較早的民間燈塔之一。燈塔的設立,起因於崇武漁民夜晚駕船回家常常遇險無助,由當地漁民按各家漁船的數量分攤相應的建塔費用而集資興建的。初期的燈塔憑著數千支蠟燭發出的光兢兢業業地為勇敢的漁民指引著方向,後來,燭光被換成白紗罩煤油蒸汽燈。1986年9月,在航標部門的支持下,崇武燈塔換上了新的燈器,並安裝自動控制器,大大加強了燈光射程。崇武燈塔雖幾經修繕,但它的塔形依然保持著雄偉、大方的原始風格,有稜有角的造型很是威風,1988年與崇武古城一起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每當夜晚來臨,它就會被點亮,給南來北往的船隻指引方向,給駕船的人們,帶去平安歸家的光明和希望。早在2005年,崇武海岸便被《中國國家地理雜誌》評為「中國八大最美海岸線」之一。它有著長達28公裡的曲折海岸線和16.78公裡的沙線,迭峰壘石,峭壁巖群,把漫長曲折的海岸線分隔成了12個沙灣和4大巖群,其中著名的有半月灣、青山灣和西沙灣。除了絕美的海岸線和細膩的沙灘,西沙灣上還有一座天下獨一無二的廟宇——解放軍廟,它也被稱為「天下第一廟」,裡面奉祀著27名解放軍的塑像,廟宇背後有一段軍民魚水情的感人故事。
為了報答解放軍的恩情,大家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剛開始籌建的時候,工地上碼放著許多瓦片,一位當地人為建廟捐款3000多元,他拿起一片瓦,寫上自己的名字,說「建廟的這塊瓦就算我捐的了」。從那以後,每一個捐款建廟的人,都會把自己的名字寫在瓦片上。每到節假日,崇武海邊的「解放軍烈士廟」都遊人如織,來此的遊人無不為這份執著的感恩所動容。「峰後石獲」建造於明代,至今已有500多年的歷史,很可能是迄今為止,國內有文字記載、建造年代最早的石獲。在峰後海邊沉睡了500多年的石獲,給崇武留下了寶貴的文化財富和開發價值,也讓崇武多了一張珍貴的名片。
石獲,是一種古老的陷阱類堤堰式石結構定置捕魚工具,其原理是根據潮水漲退及魚群回遊特性,在海上築起一道道的弧形石牆;漲潮時,魚群會順著海水流動進入石獲覓食;退潮後,石獲就攔住了魚群回遊的路線,漁民通過這種方式捕魚。圖|小紅書 有個海
崇武的厲害之處自然不止這些,歷來,人們崇尚她固若金湯的城池,欣賞她美如畫的風景,更讚賞她勤勞勇敢的人民。若是可以,我希望你能親自來這走一趟,相信你一定會愛上她的!
原創 | 魅力崇武
文旅優質內容輸出平臺,合作可聯繫189602648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