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常說:「人過五十就進入了多事之秋。」這裡的「多事之秋」是指身體會發生變化。正如《素問·上古天真論》裡提到的,男子「七八肝氣衰,筋不能動」,女子「七七任脈虛,太衝脈衰少」,即到50多歲,都會真氣衰竭,身體機能退化。故從這個時期開始,一定要非常注意保養自己,為日後進入老年打下基礎。
此時謀求健康,在修身之外離不開修心。既然工作這個舞臺不再屬於自己,就要自覺地在心理上轉換角色。讓自己保持一個良好的心態,從而實現人與自身的和諧,至關重要。
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和米特爾曼提出的「心理健康10條標準」為經典,也是每一個還沒進入老年階段的人應該借鑑的。
1、充分的安全感;
2、充分了解自己,並對自己的能力作適當的估價;
3、生活的目標切合實際;
4、與現實的環境保持接觸;
5、能保持人格的完整與和諧;
6、具有從經驗中學習的能力;
7、能保持良好的人際關係;
8、適度的情緒表達與控制;
9、在不違背社會規範的條件下,恰當滿足個人的基本需要;
10、在不違背社會規範的條件下,能做有限的個性發揮。
這些標準不難理解。但是,想要達到這10條卻需要很高的認知與修養水平。因此,要解決好老年階段的心理問題,須從年輕時加強培養心理素質做起。
一是要學會控制和調節情緒。
只有主動自覺地把握自己的情緒和控制自己的行為,才能逐步形成積極穩定的情緒狀態,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具有良好的個性修養。
二是要學會自覺自省與修正吾身。
經常反思自己的不足,修正自己的錯誤,不斷完善、完美自己。要做到這一點不是很容易的。因為,自我感覺良好是人一種很強的潛在意識,看別人毛病容易,看自己的很難,這樣必然導致既不能正確看待別人,也不會正確看待自己,在人格上就會出現問題。
三是要學會面對人生與正視生活。
有人說,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從某種程度說明了人生的夢想很美好,而現實生活很不如意,那就要從兩方面來認識人生與生活。一方面人生不可能沒有夢,沒有夢的人生是沒有希望的人生;另一方面生活不是夢,要為柴米油鹽、生活瑣事操勞,承擔起人生的責任和生活的壓力。因此,要加強意志品質的磨練,始終保持積極的人生嚮往與樂觀的生活態度,才能夠面對人生與生活中的挫折與失敗,不悲觀、不盲目、不消沉,堅定往前走。
四是要學會正確思考與解決問題。
建立正確的思維方式才會有正確的思考過程,進而才能理性地解決問題,不偏執、不衝動、不盲目,也就不會因錯判而造成失誤,去承受痛苦。
五是要學會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與習性。
良好的生活習慣是健康的保證,良好的生活習慣與習性是密切相關的。習性是人們在長期的生活習慣中所形成的,不良的生活習慣也就自然產生了不良的習性。
六是學會喜歡讀書與精神武裝。
讀書是學習知識、豐富自我的重要途徑,正如西漢經學家劉向所說,「書猶藥也,善讀之可以醫愚。」讀書的好處不言而明。要學會喜歡讀書、讀好書,對人生大有益處,這是從古至今在人類的歷史上已經證明的真理。
有人說,磨難是財富。年輕時在逆境中成長,在困苦中磨練,對人的心理成熟穩定是大有益處的。而更重要的是,要在認知人生與認識生活的過程中,形成一個正確的科學思維模式,一種良好的健全人格修養,還有豁達開朗樂觀的處世態度。
知道淡泊、懂得淡定,清楚過程、明白歸宿,這樣就能夠避免心理問題、心理疾病的發生,不僅僅能使老年生活快樂幸福,對人的一生都會帶來不同的感受與美好。